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陽
Ravipa Tangsupachai
論文名稱: 針對泰國學習者的跨文化溝通教材設計研究: 以稱謂語為主題
Cross-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on the Use of Chinese Address Terms for Thai Students
指導教授: 陳淑娟
Chen, Su-Chuan
口試委員: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務處 - 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Inter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Master Program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泰國學習者跨文化溝通教材稱謂語語用學教材設計
外文關鍵詞: Thai learner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aterial, address terms, prag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的中文教材主要都把重點放在語法、詞彙、拼音、發音、華人文化等。教學內容並未涉及到跨文化溝通的環節,此外大部分的中文教材都是國際化的教材,也就是並非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學習者編寫而成的,因此缺乏中文與學習者的母語之間的比較說明。
      因此,本論文針對泰國學習者編寫了五課『以稱謂語為主題的跨文化溝通教材』,由於稱謂語是人們天天都會使用的語彙,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稱謂系統。若泰國學習者直接套用泰文的稱謂系統去說中文,就可能會發生誤解以及尷尬的情況。本研究的目的有三,可分為:1)培養泰國學習者能使用得體的中文稱謂語、2)作為跨文化溝通教材編寫的參考、3)彌補泰國跨文化溝通教材的不足。
      本研究透過訪談法訪問了十五位中文程度為中級或中級以上的泰國學習者以及五位台灣學生,以了解泰文和中文稱謂語使用上的區別及差異,然後進一步找出泰國學習者常對哪些中文稱謂語產生跨文化溝通的問題。本研究發現泰國學習者對中文稱謂語容易產生下列五個跨文化溝通的問題:1)忽略『您』的使用。2)習慣直接稱呼同學或朋友的父母為『爸爸』、『媽媽』。3)習慣直接稱呼輩份相同但年紀比自己大的人為『哥哥』、『姊姊』。4)將每個同學都以『朋友』稱呼。5)以模棱兩可的稱呼來介紹自己的配偶。研究者希望本研究能夠幫助泰國學習者使用正確得體的稱謂語,以符合對話者的身份地位,藉此減少跨文化溝通上的問題。


    The general Chinese textbooks mainly focus on grammar, vocabulary, writing PINYIN, pronunci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tc. However, the teaching content does not place importa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over, most of the textbooks are international editions; therefore, they are not localized based on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s and do not well describe the specific meanings or comparisons between their languages and Chinese.
    This thesis comprises of five lesso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focus on Chinese address terms for Thai students. Since address terms are the terms that people use every day,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ill also have some different address systems. If Thai learners directly use the Thai address system when speaking Chinese, it is very likely to cause misunderstanding or embarrass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1) to cultivate Thai learners’ ability to use appropriate address terms in Chinese, 2) to b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3)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ailand.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fifteen Thai learners at intermediate Chinese level and five Taiwanes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es of address terms in Thai and in Chinese and obser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for Thai learners regarding this topic.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s suggests that Thai learners have five problems related to Chinese address terms: 1) ignoring the use of “您”, 2) customarily calling their classmates’ or friends’ parents as “爸爸” and “媽媽”, 3) customarily calling older people of the same generation as “哥哥” and “姊姊”, 4) being unable to clarify between “同學” and “朋友”, and 5) using ambiguous address terms for their spouse because of Thai custom.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could help Thai students to use appropriate Chinese address terms when fac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seniority levels i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to redu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between Thai speakers and Chinese speakers.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บทคัดย่อ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本文結構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 9 第一節 跨文化溝通的研究 9 一、跨文化溝通與跨文化語用學 9 二、跨文化語用失誤 11 三、語用遷移與語用負遷移 13 第二節 稱謂語的語用研究 15 一、稱謂語與跨文化的關係 15 二、禮貌原則與稱謂語的使用 16 三、面子協商理論與稱謂語的使用 17 四、中文與泰文稱謂語的使用差異 18 第三節 跨文化溝通的教材編寫研究 39 一、第二語言及跨文化教材教編寫的理論與原則 39 二、跨文化溝通教材編寫的理論與原則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一、文獻分析法 53 二、訪談法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小結 59 第四章 訪談結果 60 第一節 泰國學習者稱謂語使用的訪談結果 60 一、泰國受訪者第一階段的訪談結果 60 二、泰國學習者第二階段的訪談結果 67 三、泰國學習者稱謂語的使用 68 第二節 台灣人稱謂語使用的訪談結果 70 一、台灣人的訪談結果 70 二、台灣人稱謂語的使用 72 三、稱謂語的使用之訪談分析 73 四、分析結果 75 第五章 教材分析 76 第一節 中文教材的分析 76 第二節 小結 99 第六章 教材設計與範例 100 第一節 編寫教材步驟說明 100 一、本教材引用的原則 100 第二節 教材架構 101 一、單課的設計構想 101 二、單課的設計說明 103 三、本教材的框架 107 第三節 教材範例 118 第七章 結論 187 第一節 研究問題之解答 187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89 第三節 研究成果 19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91 第五節 未來的發展 192 參考文獻 194

    中文文獻
    丁艷,2016,〈跨文化交際中漢語社會通稱稱謂語的選擇與制約因素〉,《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頁103-106。

    王麗萍、王爽,2017,〈母語語用負遷移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研究〉,《科教文匯》,頁165-166。

    冉永平、何自然,2009,《新編語用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裕海,2000,〈稱呼模式的跨文化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頁126-130。

    李平絨、許瑞芳,2016,〈分析多元文化差異 跨越文化溝通障礙—淺談跨文化溝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年第5卷第12期,頁146-149。

    李欣欣,2012,〈從國際英語與跨文化溝通教學的觀點探討英語會話聽力教學法〉,《English Career》,2012年第35期,頁20-25。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媛,2017,〈漢、泰語的親屬稱謂對比與分析〉,《文化長廊》,2017年第2期,頁174-175。

    周小兵,2007,〈漢語國際推廣形勢下的教材編寫與漢語研究〉,《海外華文教育》,2007年第1期,頁1-8。

    周莉華、蘇海花,2008,〈禮貌原則與禮貌級別的動態研究〉,《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157-159。

    孟凡玲、肖庚生,2017,〈禮貌原則視角下英漢稱呼語的語用對比分析〉,《綏化學院學報》,2017年第11期,頁83-85。

    金志剛,2006,〈從中塞合作編寫《漢語教程》談海外漢語教材編寫原則〉,《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77-81。

    金靖藝,2017,漢泰語稱謂詞比較研究—以巴金《家》和克利‧巴莫《四朝代》為例,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俞東明,2011,《什麼是語用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范紅、李曉利,2001,〈負語用遷移對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的正面影響〉,《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51-55。

    韋孟芬,2010,〈淺談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社交稱謂語的誤用〉,《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21-22。

    唐君,2016,〈跨文化教材出版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矛盾融合研究〉,《出版廣角》,頁75-77。

    唐紅芳,2007,〈從負語用遷移看語用失誤〉,《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93-95。

    夏鵬錚,2009,〈禮貌原則下的英漢稱呼語〉,《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頁51-52。

    徐漢昌,2016,〈華語作橋跨文化-對外華語教學跨文化議題的幾點思考〉,《應華學報》,2016年第17期,頁17-35。

    祖曉梅,2017,《跨文化交際》,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崔希亮,1996,〈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2期,頁34-47。

    張金花,2013,《泰國人學漢語》的教材分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張勝林,2001,〈《中華文化》教材的編寫設想〉,《海外華文教育》,2001年第1期,頁49-51。

    張艷、陳傑,2005,〈稱呼語的跨文化研究〉,《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34-36。

    曹煒,2005,〈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62-69。

    許余龍,1989,《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松源,2002,〈教材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歷史月刊》,頁95-101。

    閆紹麗,2007,〈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131-132。

    舒兆民,2013,《Fun玩話語123(下)》,新北市:正中書局。

    黃國營,1988,〈對比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學習》,1988年第5期,頁23-26。

    黃雅英,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文華,2000,〈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雲南財貿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89-92。

    楊月秋,2008,〈芻議英漢稱呼語中的面子體系〉,《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1期,頁113-114。

    楊威,2001,〈訪談法解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1期,頁114-117。

    楊國章,1991,〈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1991年第4期,頁237-239。

    楊蕊郡,2019,〈來華泰國留學生跨文化現象分析及教學策略〉,《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頁119-122。

    葉聯娟,2003,〈德語跨文化溝通教材分析〉,《台德學刊》,2003年第5期,頁141-183。

    翟佳瑜,2012,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泰國漢語教學為例,廣西大學碩士論文。

    趙宏勃,2005,〈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編寫思路初探〉,《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1期,頁69-71。

    劉嫿,2018,〈《漢語樂園》教材編寫原則的運用分析〉,《現代交際》,2018年第5期,頁196-197。

    劉騫,2019,初中級階段泰國中學生常見漢語社交語用失誤現象分析—以帕瓦納•菩提坤職業學校學生為例,浙江科技學院碩士論文。

    蔡環環,2010,泰國留學生漢語語用失誤調查,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錢紅英,2005,〈面子理論在英漢稱謂用語中的實現〉,《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49-52。

    魏清,2005,漢泰稱謂語比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羅伊娜,2009,〈從對比語言學角度看外語教學〉,《外語學刊》,2009年第1期,頁129-131。

    (以下為作者姓名以拼音方式呈現之文獻)
    Chantasriviroj, Kanisorn,2018,〈旅遊漢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泰文化差異專題舉例〉,《วารสารรามคาแหง ฉบับมนุษยศาสตร์》,2018年第2期,頁175-190。

    Kitchalarat, Kwanjai, Phat Paninsuansakul and Anchalee Ruanman,2018,〈社會稱呼語運用的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策略研究----以中國重慶大學和重慶外國語大學的泰國留學生為例----〉,《Chophayom》,2018年第3期,頁149-161。

    Prasittiarpa, Petcharat,2012,〈現代漢泰人稱代詞對比〉,《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第2期,頁148-152。

    泰文文獻
    Ding, Jiefen,2005,การเปรียบเทียบการใช้คำเรียกขานในภาษาไทยกับภาษาจีน [中泰稱謂語之比較分析],詩納卡琳威洛大學碩士論文。

    Duangmanee, Katematu,2006,〈ภาษาจีนสำคัญจริงหรือในยุคโลกาภิวัตน์〉[在全球化時代中文是否真的很重要?],《วารสารดวงแก้ว》,頁127-129。

    Kongmeng, Pornphayao and Duangtip Chareonrook Phuenchote,2014,〈ความสามารถทางการสื่อสารข้ามวัฒนธรรมและการปรับตัวของนักศึกษาจีน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รังสิ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Self-adapt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 Rangsit University],《วารสารการเงิน การลงทุน การตลาด และการบริหารธุรกิจ》,2014年第1期,頁634-655。

    Ritthiwong, Supicha,2018,〈การพัฒนากิจกรรมแบบมุ่งปฏิบัติงาน (Task-based activities) เพื่อส่งเสริมการเขียนภาษาอังกฤษเชิงสร้างสรรค์สำหรับนักเรียนชั้นมัธยมศึกษาปี ที่ 3〉[透過任務教學法為初三學生發展英文寫作],《วารสารบัณฑิตศึกษา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ธุรกิจบัณฑิตย์》,2018年第3期,頁501-516。

    Wisedjinda, Jintana and Somphong Chitradub,2018,〈แนวทางการจัดการเรียนการสอนภาษาจีนระดับมัธยมศึกษาตอนปลาย〉[高中生之中文教學途徑],《วรสารวิชาการ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ศิลปากร》,2018年第2期,頁445-455。

    Witthayaphirom, Khantharos,2013,〈การวิเคราะห์ความต้องการจำเป็นภาษาจีนธุรกิจเพื่อการสื่อสารข้ามวัฒนธรรม〉[漢語商務及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分析],《วารสารจีนศึกษา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เกษตรศาสตร์》,2013年第6期,頁259-276。

    英文文獻
    Leech, Geoffrey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Nunan, David. 1989. 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avi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 & Heinle.

    Nunan, David.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Jenny.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91-112.

    Ting-Toomey, S. 1988.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A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n Kim, Y. Y. and W. Gudyku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13-235. Newbury Park, CA: Sage.

    中文教材
    (一) 《泰國人學漢語》
    徐霄膺、周小兵,2006,《泰國人學漢語:第一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霄膺、周小兵,2006,《泰國人學漢語:第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霄膺、周小兵,2006,《泰國人學漢語:第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 《發展漢語》
    榮繼華,2011,《發展漢語:初級綜合一》,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徐桂梅,2012,《發展漢語:初級綜合二》,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三)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教育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
    范慧貞、劉秀芝、蕭美美,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

    (四) 《當代中文課程》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6,《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五) 《漢語教程》
    楊寄洲,2006,《漢語教程:第一冊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楊寄洲,2006,《漢語教程:第一冊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電子出版品
    林慶隆、盧昱勳、許愷容、吳欣儒(通訊作者)、白明弘、李詩敏、吳鑑城、丁彥平、王冠孺、陳沛璇,2021,《說情話境-華語文詞語情境分類》,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網站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7,〈來臺就讀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穩定成長〉,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網址: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8D4413D562AB607,2017年01月25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語料庫資源網,網址:
    https://corpus.eng.ntnu.edu.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