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公共爭議,最終都匯聚在「不能阻礙經濟發展」的討論?究竟這個共識如何形成?從基進觀點來說,發展霸權如何取得順服?本研究以2009至2011年國光石化開發爭議為研究對象,提問:「發展主義霸權為何退讓?」觀察霸權與各種制度、行動、論述的交織互動。
透過在開發預定地彰化大城鄉與芳苑鄉三個農漁村聚落的田野調查與訪談,與反國光石化運動的次級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發展霸權依著台灣社會運行的軌跡,在公民社會和地方社會中有不同的運作軌跡。因而,此二場域也產生相異兩股回應霸權的力量。
在公民社會,專家與運動組織成功從再現地方、制度、組織、論述四個層次建立反發展霸權,成功挑戰霸權正當性。在地抵抗現身在公民社會中,使反霸權取得正當性。環評制度開啟論說的制度管道,專家提出替代性知識論述,運動團體將專家爭議轉化為公共爭議,並將農漁工階級衝突轉化為生態保護、食物安全與開發衝突,爭取普遍性公民的支持。
地方社會則產生三種不同的回應:大城鄉──動員支持;芳苑鄉芳苑聚落──未動員;芳苑鄉王功聚落──動員反對。透過比較,發現地方社會呈現給外界的共識,無論抵抗或者順服,是頭人組織意見、行動的結果。地方頭人扮演轉譯發展計劃的角色,支持與反對方頭人皆以地方道德想像「家與社區的延續」作為理據,轉譯是雙向的。發展霸權來到地方,是以和地方道德想像接合的方式,得到順服或抵抗的回應。
中文期刊論文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10。
吳乃德,2001,〈社會科學和反動論述:台灣威權時期的反民主論〉,《台灣史研究》,第8卷,頁125-161。
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33:175-200。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1):1-30。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5.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二期,頁57-119。
楊小柳,2007,〈發展研究:人類學的歷程〉,《社會學研究》第4期。
洪馨蘭、趙樹岡,2011,從鄉民到公民:臺灣農村新社會運動的見證與詮釋。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聯合主辦,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 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何明修,2012,「反國光石化運動的公民展演」。《 傳播研究與實踐》2(1):45-54。
莊雅仲,2001〈 人類學與社會運動研究〉文化研究月報,第二期2001 年4 月15 日。
黃應貴,1991 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臺灣社會運動的研究。臺灣社會研究3(2/3):1-31。
中文學位論文
陳雨君,2010,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文專書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社。
許寶強、汪暉編,2000,《發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茂桂, 1991, 民國70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研究報告。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志城、何明修,2011,《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蕭新煌、何明修,2006,《台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台北:國史館。
陳瑞樺,Chen, Jui-Hua, 2008, Redécouverte de la localité – Relation entre l'État-nation et la société local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à Taiwan, 1926-2000, thèse en sociologi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France. *中譯:《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關係(從1926年中華民國到2000年台灣)》,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社會學博士論文。
中文專書論文
黃崇憲,2008,〈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頁321-92,收錄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出版社。
英文期刊論文
Stephen Adair (1996 )Overcoming a Collective Action Frame in the Remaking of an Antinuclear Opposition. Sociological Forum , Vol. 11, No. 2 (Jun., 1996), pp. 347-375
Jeffrey Haydu (1999) Counter Action Frames: Employer Repertoires and the Union Menac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Social Problems , Vol. 46, No. 3 (Aug., 1999), pp. 313-331
John A. Noakes(2000) Official Frame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The FBI, HUAC, and the Communist Threat in Hollywood.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 Vol. 41, No. 4 (Autumn, 2000), pp. 657-680
英文專書
Crehan, Kate. Gramsci,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James Scott.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James Scott.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James Scott.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Lawrence and Wishart. Gramsci, Antonio.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Books, 1982.
Arturo Escobar( 1995)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James(1990) The anti-politics machine : "development," depolitic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power in Lesoth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c Boltanski and Laurent Thévenot (2006) On Justification. The Economies of Wor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mont, Michèle and Laurent Thévenot (editors) (2000) Rethinking Comparative Cultural Sociology. Repertoires of Evaluation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