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恩惠
論文名稱: 實施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苗栗縣泰安鄉三所小學為例
A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of the Atayal People ethnic education-based on Miaoli County Tai-An Town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鄭淵全
沈姍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民族教育課程內涵原住民教育
外文關鍵詞: Ethnic, EducationCurriculum Studies, Indigenous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苗栗縣實施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現況與困境,以採用文件分析及訪談訪進行研究。作為未來研究民族教育課程及發展之參考。
    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現況分析綜合結果:課程主題以外顯文化表演課程成為主;課程時間安排不易;教授對象以高年級為主;課程教材多為「自編教材」;評量方式以發表或是參加競賽為主;師資無官方統一規定;多為外加式課程;教育部相關經費為主要經費來源;教學方式以講述實作為主。
    二、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內涵: 文件資料中未顯示抽象課程內涵之重要性;以實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容易瞭解課程內涵,在文件資料中出現較頻繁;「推動泰雅族民族教育」為最主要課程內涵理念。
    三、實施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的困境:教育政策及師培管道不明、家庭部落與學校配合度不佳、經費來源不穩定、教材與教法缺乏連貫。
    對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機關的建議:原民會應主動跨部會協調教育事務,強化原
    民會權責相符的效能;落實泰雅族民族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建立專業師資培育管道;建立民族教育體系,保障學生未來就業機會;編訂明確的民族教育課程內容,確保教學質與量;非泰雅族裔教職員工接受泰雅族文化教育訓練,提升文化素養。
    二、對泰雅族地區學校的建議:課程計畫內容須謹慎規劃兼顧教學目標及民族教育之內涵;進行民族教育課程時,專任教資搭配民族教育老師進行教學;透過部落會議宣達民族教育理念,凝聚推動之共識。
    三、對泰雅族地區教師的建議:泰雅族裔教師應提升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設計之能力、組成泰雅族民族教育教學團隊,有效推動民族教育之發展。
    關鍵字:民族教育、課程內涵、原住民教育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and difficult situations of the execution of Atayal culture related courses (ACrCs thereafter) in Mioali County. It aims at giv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udies of ethnic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Specifically, what a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n concerned educators in researched elementary schools instruct courses related to Atayal culture? If there is any challenge, what is it?
    There are three results in this study. First,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it is found that ACrCs appear to be concerned about observable culture elements such as performances. The arrangements for ACrCs are difficult, and are usually for higher graders. The materials are usually developed by the instructors themselves. While lectures are the major activity of ACrCs, the evaluations are by presentations or contests. Furthermore, ACrCs are usually in the form of extracurricular courses. There is no unified regulation as to the qualifications of instructors of ACrCs. Finally, ACrCs are fund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Second, regarding the contents of ACrCs, the abstract facades are not emphasized in the documented data. Repeatedly found in the documented data is that the students seem to learn better when they have chances to tangibly operate in tasks. Finally, "promoting education of Atayal culture" is in the core of ACrCs.
    Third, with regard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execution of ACrCs there are actually a few of them. It is found that related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avenues of related teachers' education program are not clear. Also, the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ies and their local schools do not incorporate well. Furthermore, the funding is not stable, and the i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the pedagogy are not compatible.
    Last, with the analysis and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provide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 of recommendations. The first is to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itiate the coordination of ACrCs related affairs and it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CIP) in concerned responsibilities. It should establish the avenues to help generate professional teachers of ACrCs and so to actu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teachers for Indigenous cultures. This will help establish an education system of ethnic education that shall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employments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also design explicit contents for ethnic education with balanced emphasis on quality and quantity. Last, non-Indigenous staff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ceive ACrCs related training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tayal or Indigenous culture.
    The second group of recommendations are for the local schools. They should be careful when they develop related courses so that the goals and contents of ethnic education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s. In classes of ACrCs, teachers of ACrCs should be invited. The schools should also make public their goals of ethn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third group of recommendations are to the teachers at schools in the Atayal communities. The Atayal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designing ethnic education, such as for the ACrCs. They should form educational groups of ACrCs and to effectively promote ethnic education.
    Keywor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原住民民族教育實施的意義 9 第二節 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的內涵 11 第三節 原住民民族教育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和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2 第三節 研究步驟 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3 第一節 三所小學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實施現況 53 第二節 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現況分析與討論 61 第三節 三所小學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內涵分析 90 第四節 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實施困境與展望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5 壹、中文部份 135 貳、英文部份 140 附錄一 AD訪談紀錄逐字稿 141 附錄二 CP訪談紀錄逐字稿 151

    壹、中文部份
    王前龍(2008)。推展真實性的民族教育活動。載於由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008飛舞原動力民族教育實務研討會暨成果展專輯(頁1-4)。
    方文慧(2007)。原住民「民族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與發展行動研究--以一所都市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尤巴斯•瓦旦(2004)。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市:前衛。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縣:國立館臺灣文獻館。
    瓦歷斯‧貝林(2006)。原住民族教育史的重要里程碑。載於林修澈(主編):族語紮根:四十語教材編輯的四年歷程。臺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巴蘇雅‧博伊哲努(2005)。從部落出發-思考原住民族的未來。臺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田哲益(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武陵。
    田聖芳、余玉眉(1992)。母親對其胎兒及新生兒形成觀念之研究。載於余玉眉、田聖芳和蔣欣欣所編的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法於護理學之應用(頁325-345)。臺北市:巨流。
    江世大(2003)。泰雅爾文史冊(一)。臺中市:台中縣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宋靜怡(2011)。原住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科學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部落幼兒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余美慧(2007)。太魯閣族小學文化課程發展之教育民族誌。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長振(2003)。民族教育法律制度序說-兼論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立法商榷。原住民教育季刊,29,109-128。
    林文進(1996)。鄉土教材叢書-泰雅源地泰安鄉。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林為道(2005)。從經歷中照見生命的真實。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周水珍(2008)。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階段分析。原教界,22,54-56。
    周水珍(2008)。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周水珍(2008)。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方案研究。載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主辦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18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花蓮市。
    周詠菡(2011)。泰雅織布文化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雯柔(2008)。紐西蘭毛利教育政策發展與革新。載於由國立南台科技大學(主編),弱勢族群教育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9-106)。
    洪英聖(1993)。臺灣先住民腳步。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胡利明(2008)。臺東阿美族地區國小原住民族教育活動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范麗娟(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馬紹‧阿紀(1999)。泰雅族人的七家灣溪。臺中市:晨星。
    泰安鄉志編纂委員會(2008)。苗栗縣泰安鄉志。苗栗縣:泰安鄉公所。
    孫大川(1999)。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創刊號,2-4。
    倪明宗(2006)。苗栗縣原住民國小原住民教師對實施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的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理忠(2008)。民族音樂教育對泰雅文化復振影響之研究-以復興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浦忠成(2005,12月)。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與建構的歷程與展望。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編),原住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51)。
    教育部(2005)。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張素蓮(2010)。花蓮縣原住民重點小學「校本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惠娟(2008)。原住民族教育法實行十年來之成效分析。載於由南台科技大學(主編),弱勢族群教育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3)。
    許常惠(2006)。原住民音樂。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1(4),21-22。
    許進發(2001)。千千岩助太郎-原住民傳統建築的研究者。人本教育札記,142,64-67。
    陳伯章(1998)。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4。
    陳奇祿(1962)。臺灣的原始藝術。臺灣文獻,13(3),191-196。
    陳千武(1991)。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市:吳氏印刷。
    陳枝烈(1998)。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35-60。
    陳枝烈(2008)。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10)。原住民族教育--18年的看見與明白。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伯章、李瑛、洪清一、謝文豪、白亦方(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範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許育典 (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437-70。
    黃新發(1994)。鄉土教育教材-我們的家鄉苗栗文教特色篇。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黃祥瑞(2011)。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清權(1998)。 如何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探討原住民民族教育實施的內涵與方式。原住民教育季刊,12,90-96。
    熊同鑫(2008)。民族教育的核心與本質。原教界,22,48-50。
    劉其偉(1995)。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
    蔡清田(2004)。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理論探究與實際發現-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角色、策略與影響因素。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臺北市。
    潘裕豐(2009)。析論原住民族教育之師資培育政策。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6,97-114。
    磊 畾(2000)。泰雅族的傳統音樂兼記黑澤隆朝一九四三年大嵙崁之行。山海文化,21/22,48-54。
    鄭玉雲(2009)。編織課程對泰雅族原住民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世忠(2006)。導論。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1(1),4-5。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8,28-54。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賴明珠(2004)。復興鄉泰雅族編器物體系文化風華的再現-兼論族群認同、物質文化再現、與當今原住民工藝藝術的創新。藝術家,347,492-503。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行政網。台北市。原住民簡介泰雅族、原住民人口數統計。2012年1月3日。來源: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中華百科全書,2012。來源: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
    李明政。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有關社會福利權之探討。來源
    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23/123-04%e7%a4%be%e5%8d%80%e7%99%bc%e5%b1%95-%e5%85%a7%e6%96%87_12_%e6%9d%8e%e6%98%8e
    %e6%94%bf.htm 瀏覽日期:2012年6月20日
    趙英汝。教育優先區計畫之實施與檢討。來源
    http://society.nhu.edu.tw/e-j/96/a30.htm瀏覽日期:2012年6月21日

    貳、英文部份
    Bennett, C.I.(1990). Comprehens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Bacon.
    Bander, F. (1989). Turing the tide –A personal of the Federal Council for the advancrment of the Aborigines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s. Canberra: Aboriginal Studies Press.
    Barcan, A.(1980).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ation.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Doll,R.C.(1996).Curriculum Improvement: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 Boston: Allyn & Bacon.
    Grant,C.A. & Ladson-Billings, G.(1997).Dictionary of 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AZ: Oryx Press.
    Harris, S.(1988).Culture maintenance in chang, and two-way Aboriginal schools.Curriculum Perspectives, 8(2),76-83.
    Henderson,Karla A.(1991).Dimensions of choice: A a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stion,Park, and Leisure Rwsearch.Stage College,PA:Venture.
    Kaufman, Sharon R.(1994)In-depth interviewing. In gubrium Jaber F.and Andrea Sankar ( eds.),Qualitstive methods in aging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pp.3-14.
    Lawton, D. (1989). Education, Culture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 Hodder and Stoughton.
    May, S. (1998).Language and education rights for indigenous people. Language, Cullture and Curriculum, 11 (3), pp.272-296.
    Spoonley, P. (1995).Racism & ethnicity. Auckland, N.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