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譽馨 Yu-Hsin Chang |
---|---|
論文名稱: |
從被納入到被聽見:由審議會議看青年女性的公共參與 |
指導教授: |
范雲
周碧娥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審議民主 、女性 、公共參與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青年國事會議為觀察場域,試著從女性的角度來瞭解理性溝通的過程。筆者主要關心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對於平等參與的檢驗,女性在公共領域中是否擁有和男性相同的參與和對話機會?其次是那些已經參與在公共領域的女性如何進行理性對話?是否有什麼策略?最後,除此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聲音被聽見的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發言次數和共識意見的各數上明顯少於男性,而且發言權集中在少數男性身上,通常發言次數越多的參與者,同時也有越多的意見變成會議共識。兩性過去可能受到教育養成的影響或是生活經驗和知識的不同,而在溝通態度和發言策略上呈現性別差異,然而當這些差異進一步促使兩性在獲取發言機會,或是對於決策之影響力的權力亦出現差異情形時,那麼,這些性別差異就變成了性別不平等。因為性別差異使參與者在公共領域中無法獲得相同的資源,譬如權力、社會地位等。總的來說,女性讓聲音被聽見的策略完整經歷「說出―消逝―再說出」三個階段,女性除了爭取發言權外還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才有機會說服他人,而且在會議中也必須和同伴形成結盟關係以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相較之下,男性讓聲音被聽見的策略則屬於說服層次,也就是集中在「再說出」的階段。而且,當討論出現衝突或爭執的情況時,男性參與者會透過專業知識來提升說服力,或是和夥伴形成結盟關係來強化意見的影響力。
最後,筆者針對審議會議提出四點改進的方式。第一,會議不以專業解決方案為討論主軸。第二,選擇弱勢群體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第三,訓練主持風格介於強勢和委婉之間的主持人。第四,開會方式最好經過長時間且分階段的方式舉行。而除了前述方法外,維持Fraser強調的多層次公共空間也十分重要,讓不同群體有平等的機會和空間去展現自己的文化。
中文資料
Gutman, Amy & Thompson, Dennis (2005) 商議民主,謝宗學、鄭惠文譯。台北:智勝。
Habermas, Jürgen (2002)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王曉珏、劉北城、宋偉杰譯。台北:聯經。
李丁讚(2004)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收於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1-62。台北:桂冠。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台灣民主季刊4(3):33-62。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37:13-25。
林國明(2007)2007青年國是會議辦理成果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3:2-49。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3(1):77-104。
曾國祥(2004)憲政主義與民主的衝突:美國政治思想的一個側面。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1:35-82。
黃秀瑞、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雙蓮(1987)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23(11):71-87。
楊婉瑩(2000a)婦女的政治機會結構析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4):65-96。
――(2000b)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14(4):71-90。
英文資料
Alexander, Jeffrey C. (2001) Theorizing the “Modes of Incorporation”: Assimilation, Hyphen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as Varieties of Civil Particip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9(3): 237-249.
Baiocchi, Gianpaolo (2006) The Civilizing Force of Social Movements: Corporate and Liberal Codes in Brazil’s Public Sphere. Sociological Theory 24(4): 285-311.
Fraser, Nancy (1991)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merging Democracy.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The MIT Press.
Jelen, Ted G. & Thomas, Sue & Wilcox, Clyde (1994) The gender ga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5: 171-186.
Kahn, Kim Fridkin (1994) The Distorted Mirror: Press coverage of women candidates for statewide offi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6(1): 154-173.
Mansbridge, Jane J. (1980) Beyond Adversary Democracy. New York: Basic Books.
Mansbridge, Jane J. (1998) Feminism and Democracy. In Phillips, Anne(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letta, Francesca (2006) It Was Like a Fever: Storytelling in Protest and Poli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binovitch, Eyal (2001) Gender and the Public Sphere: Alternative Forms of Integ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Sociological Theory. 19(3): 344-370.
Ryfe, David M. (2002)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 Study of 16 Deliberative Organization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9(3), 359-377.
Ryfe, David M. (2006) Narrative and Deliberation in Small Group Forum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4(1): 72-93.
Sapiro, Virgina (1998a) When are Interests Interesting?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Phillips, Anne(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b). Feminist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and Vice Versa. In Phillips, Anne(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lf, Virginia (1979), The Intellectual Status of Women. In Anne Olivier Bell (ed.)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London :Hogarth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1996)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Beyo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Seyla Benhabib (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2003) Activist Challenges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James Fishkin and Peter Laslett (ed.) 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alden: Blackwell.
駱明正、范雲(2006年11月)Civil Solidarity, Competing Cultural Codes, and Processes of Symbolic Mutual Engagement in the Public Sphere。台灣社會學年會。台中:東海大學。
網路資料
中央選舉委員會(2007)中央選舉委員會性別統計資料專屬網頁。上網日期:2008年2月。http://www.cec.gov.tw/files/0970227/select8.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3)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上網日期:2008年5月。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7841&ctNode=3259。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年資訊網。2006青年國事會議常設性青年國事會議籌備委員名單。http://youthhub.net.tw/。
林國明,共識會議:台灣參與的民主實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資訊站,上網日期:2008年1月。http://www.youthhub.net.tw/youthforum/whatisCC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