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美俐
Mei-li Tsai
論文名稱: 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
Unfulfilled Dream: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ose who grew up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陳萬益
張炎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臺灣文學史黃得時鄉土文學黃石輝廖漢臣葉石濤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學史」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文學的歷史」,亦即文學實際發生的歷史軌跡,一是將這個軌跡紀錄下來的文學史著作,本論文要探討的是屬於後者。文學史既是由人為所紀錄,它反映的是書寫者「當下」的「真實」,而不是真實的「過去」,它是由書寫者以「當下」的眼光書寫過去的歷史,藉由對文學史著作及相關史料的研究,可以返回「歷史」現場,發現書寫者的心靈、其回應的時代問題,及文學發生的過程,也可以減少當今部分「臺灣文學史」論述去歷史化、去脈胳化、去臺灣化的高度風險。
    臺灣的文學活動最早是自清代開始,以方志〈藝文志〉的形式被紀錄下來,它是由官方編纂,以資治教化為宗旨,收錄大量來臺官吏的宦遊文學,但他們多數沒有寫作「臺灣文學」的意識。日治前期,連橫《臺灣詩乘》和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分別代表臺、日文化研究者書寫臺灣文學的雙璧。
    本文的「日治世代」指的是出生於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左右,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年齡大約30至40歲上下,且在戰前就開始發表關於臺灣文學評論,或具有文學史性質文章的臺灣人文學者,他們是王白淵(1902)、楊逵(1905)、楊雲萍(1906)、徐坤泉(1907)、王詩琅(1908)、黃得時(1909)、劉捷(1911)、廖漢臣(1912)等,他們都是活躍於新文學運動鼎盛時期的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且跨越至戰後仍持續書寫臺灣文學的歷史。本文將以三個歷史階段來討論日治世代的「臺灣文學(史)」書寫:
    其一,1930至1937年。經由爬梳以臺灣人活動為主體的新文學雜誌中的文章,我們發現文壇所使用的詞語歷經臺灣文學®鄉土文學®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的演進過程,進而完成自我命名。文學者也透過不斷探究臺灣文學的獨特性,建構其主體存在價值,體認到它在世界文學中的位置。
    其二,1937至1945年。在皇民化的風潮下,以島田謹二、西川滿為首的日人文學者,倡導「外地文學」論,企圖邊緣化臺灣文學,黃得時寫下第一部,也是未完成的〈臺灣文學史〉,揭櫫臺灣文學的特殊性與自主性的精神。
    其三,1945年以後至70年代。在中國史觀的政策嚴控下,「臺灣文學」被迫消音,以「鄉土文學」代稱,並淪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分支,日治世代的文學者必須再次召喚「臺灣文學」,他們或試圖在「方志」中寫史,或在言論篏制的夾縫中不斷地書寫,使「臺灣文學」香火得以傳遞下去。
    1987年,葉石濤完成《臺灣文學史綱》,延續44年前黃得時未竟的文學史志業,實現日治世代文學者寫史的夢想,永續傳承臺灣文學傳統。


    第一章 緒論:揮不去「臺灣的影子」………………………………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二章 前史:「臺灣文學」史述的累積 …………………………16 第一節 清修臺志《藝文志》的「臺灣文學」書寫 ………………………18 一、 清修臺志的編纂宗旨:「資治」與「教化」………………………19 二、 清修臺志〈藝文志〉的體例 ………………………………………21 三、 清修臺志〈藝文志〉編纂者的文學觀點 …………………………22 四、 方志〈藝文志〉是不是「臺灣文學」? …………………………23 第二節 日治前期:紀錄臺灣文學 …………………………………………25 一、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1916年完稿) ………………………25 二、連橫:《臺灣詩乘》(1921年完稿) ………………………………31 (一) 撰作背景 …………………………………………………………31 (二) 體裁 ………………………………………………………………32 (三) 撰作精神 …………………………………………………………33 (四) 漢人中心的「臺灣詩史」 ………………………………………36 第三章 「臺灣文學」的命名與書寫(1930~1937)…………… 38 第一節 「臺灣文學」成立的軌跡:一頁滄桑史…………………………39 一、確認身份:以「臺灣文學」為名…………………………………39 二、從「鄉土文學」到「臺灣文學」 ……………………………… 45 第二節 建構主體:臺灣文學的獨特性……………………………………52 第三節 發現臺灣:新舊文學的蒐集與整理………………………………56 第四節 劉捷的臺灣文學(史)書寫………………………………………60 一、想像「階級」,凝視「臺灣」現實 ………………………………61 二、多元交會:臺灣新文學運動興盛的原因…………………………66 三、批判與建設:文學遺產的再認識…………………………………70 第五節 在臺日人的紀錄與書寫……………………………………………74 《臺灣時報》的系列書寫…………………………………………74 第四章 「臺灣文學史」書寫的高峰:以黃得時為例……………84 第一節 一位殖民地文學史家的養成………………………………………85 一、殖民地教育的歷程…………………………………………………85 (一)熱血革命的新文學青年(1909~1931)………………………85 (二)無役不與:新文學運動時期(1932~1936)…………………86 (三)《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時期(1937~1944) …………88 二、 書寫「臺灣文學史」的時代意義 ………………………………90 (一)在皇民化的浪潮中書寫 ………………………………………90 (二)捍衛「臺灣文學」的歷史存在 ………………………………93 第二節 臺灣人發聲:〈臺灣文學史序說〉 ………………………………100 一、 確立身份:不加引號的臺灣文學…………………………………100 二、 臺灣文學史的範圍與書寫對象……………………………………104 三、 臺灣文學的獨特性…………………………………………………107 第三節 建構以臺灣為主體的〈臺灣文學史〉……………………………113 一、 明、清文學的再評價………………………………………………113 (一) 失去「祖國」的鄉愁文學…………………………………113 (二) 雜耍團般的異國情調文學…………………………………115 (三) 與異民族互動的文學………………………………………117 二、新文學運動:以寫實對抗耽美……………………………………119 三、史觀與史學方法:黃得時VS楊雲萍……………………………123 第五章 斷裂與重建:續寫臺灣文學史……………………………129 第一節 臺灣文學傳統的重建與頓挫………………………………………129 一、我們的等路:臺灣的文藝…………………………………………129 二、王白淵:《臺灣年鑑文化篇•文學》(1947.6) …………………135 第二節 落入「地方」的「臺灣文學史」…………………………………138 一、「不得擬於國史」的「臺灣」文史研究 …………………………139 二、徐坤泉:〈臺灣早期文學史話〉(1951)…………………………141 三、集體發聲:《臺北文物》3卷2期、3期(1954)………………144 四、 徐坤泉、廖漢臣:《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1952~1959) ……………………………………………………………………………147 (一)《臺灣省通志稿》的纂修過程 …………………………………147 (二)在「方志」中書寫「臺灣文學史」……………………………149 第三節 傳遞香火:召喚日治時期臺灣文學………………………………152 一、日治世代的聚合……………………………………………………152 二、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1964.3)……………………………153 三、王詩琅:不斷地書寫………………………………………………155 四、葉石濤:以「臺灣為中心」的「鄉土文學」……………………157 第六章 結論:未竟的志業…………………………………………165 第一節 圓夢: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165 第二節 臺灣人的故事,臺灣人的臺灣文學史……………………………168 參考書目…………………………………………………………………………173 附錄、1932~1937年臺灣新文學雜誌「臺灣文學」相關詞語使用次數一覽表 ……………………………………………………………………………………182

    【參考書目】

    一、戰前部分
    (一)報刊雜誌、史料
    • 《臺灣青年》(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7~1922.2)
    • 《臺灣》(臺灣雜誌社,1922.4~1924.5)
    • 《臺灣民報》(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1923.4~1930.3)
    • 《人人》(1925.3.11~1925.12.31)
    • 《臺南新報》(臺南新報社,主要參考1928~1934)
    • 《南音》1:1~11(南音社,1932.1~1932.9)
    • 《先發部隊》1(臺灣文藝協會,1934.7)
    • 《第一線》1(臺灣文藝協會,1935.1)
    • 《臺灣文藝》1:1~3:7、8(臺灣文藝聯盟,1934.11~1936.8)
    • 《臺灣新文學》1:1~2:5(1935.12.28~1937.6.15)
    • 《臺灣時報》(主要參考1935.1~1945.3)
    • 《文藝臺灣》(1940.1.1~1944.1.1)
    • 《臺灣文學》(1941.5~1943.12)
    • 《民俗臺灣》(1941.7~1945.1.1)
    • 《臺灣日日新報》(主要參考1933.1.1~1944.3.31)
    • 《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1944.5.1~1945.1.5)

    (二)專著
    •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1928,東京:刀江書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 《臺灣文化史說》,臺南州共榮會臺南支會,1935.10.10合本改版發行。
    • 社團法人日本文學報國會編,《標準日本文學史(日本語版)》,日本:大東亞出版株式會社,1944.12.20。
    • 平澤丁東,《臺灣的歌謠與名著物語》,臺北:晃文館,1919.2。(1976年更名為《六十年前臺灣俗文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6。)
    •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1929。(林明德譯,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4。)
    • 李獻章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中:臺灣新文學社,1936.6。(臺北:古亭書屋,1971年復刻出版)
    • 泰納著,平岡昇譯,《英國文學史》,東京:創元社,1940.6.1。

    二、戰後部分
    (一)報刊、歷史年表、目錄
    • 《臺灣文化》(1946.9~1950.12)
    • 《新新》(1945.11.20~1947.1.15)
    •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12。
    •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0。
    • 林瑞明編,〈臺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收於《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初版。
    • 廖漢臣編,〈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15:1,1954.3。

    (二)文學集、史料選集
    • 《臺北文物》第3卷2期「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動座談會」,1954.8.20。
    •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2.1初版一刷,1996.2.1初版四刷。
    • 《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2.1初版一刷,2000.8.30初版六刷。
    • 《淡水廳志卷十五附錄(一)文徵(上)》,《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八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6.20。
    •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王詩琅選集第五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5。
    •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3。
    •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藝評論集1~5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4。
    •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12。
    •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3.15。
    •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3.15。
    •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 周元文,《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2。
    •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2。
    • 陳才崑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6。
    •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1979.11。
    • 張炎憲、翁佳音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7。
    •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9.7三版。
    • 聯合報編輯部編著,《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臺北:聯合報社,1981.10。
    •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第一~四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0。
    •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八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1。
    • 錢鴻鈞編,《臺灣文學兩鍾書》,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2。

    (三)研究專著
    • 下村作次郎,《從文學讀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3初版二刷。
    •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1976。
    • 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1文化運動》(即原《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
    • 王詩琅編著,《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12。
    •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自印,1969。
    • 井手勇,《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1.12。
    • 艾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臺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1。
    •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12。
    • 江寶釵主編,《《黃得時全集》整理編輯計畫-2002年期末報告》,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3。
    • 吳密察,《唐山過海的故事-臺灣通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2003.9.29。
    •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04.11。
    •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2.10。
    • 周慶華,《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
    •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 林瑞明計畫主持,《楊雲萍全集編譯、出版計畫期末報告書》,2003。
    • ----------《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 ----------《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7。
    • ----------《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2初版四刷。
    •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7。
    •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2初版。
    •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6。
    • 徐坤泉、廖漢臣,《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第一、二、三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12~1959.6。
    •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2。
    •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 許俊雅,《島嶼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12。
    •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臺灣文學論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
    •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7.26。
    •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6.10.22。
    •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12。
    • 陳建忠,《被咀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
    •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4.1。
    •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1998.10.1。
    •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8。
    • 陳少廷編撰,《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10。
    • 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臺北:麥田出版,1997。
    •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9初版。
    •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9。
    •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 ------《連雅堂先生全集•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 ------《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 ------《連雅堂先生全集•雅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 ------《臺灣語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 ----------《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
    •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6。
    •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8.10。
    • ----------《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 黃得時,《評論集》,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 黃得時等著,葉石濤編譯,《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2。
    •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
    •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07.12。
    • 凱斯•詹京斯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0。
    •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6。
    • 單德興,《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10。
    • ----------《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臺北:麥田出版,2001.5。
    •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9.3初版。
    •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初版,1999.10.20再版。
    • ----------《臺灣文學入門:臺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 ----------《追憶文學歲月》,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
    • ----------《不完美的旅程》,臺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1993。
    • ----------《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1。
    •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合譯,《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3。
    •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8。
    •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等主編,《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3。
    • 劉捷原著,林曙光譯著,《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1.31。
    •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臺灣文學兩鍾書》,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2。
    • 藤井省三,《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2004.8.1。
    • 櫻本富雄,《日本文學報國會—大東亞戰爭下の文學者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95.6.1。
    •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四)論文集
    • 《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3。
    • 《點亮臺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6.30。
    • 《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1。
    •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10。

    (五)學位論文
    •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台灣文學》、《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臺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 杜劍鋒,《臺灣文學的老井—以五○年代的葉石濤及其再出發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
    •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1945.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7。
    •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6。
    •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臺灣文學的重建: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為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4。
    •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
    • 張鈺翎,《清代臺灣方志中藝文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4.7。
    • 張金□,《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1964-1994)》,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 陳修齊,《研究臺灣文學的史觀探討—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6。
    • 趙勳達,《《臺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 藍建春,《「臺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1。

    (六)單篇論文
    • 中島利郎,〈在殖民地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的文學觀〉,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4.11.25~27。
    • 毛一波,〈臺灣的文學簡介〉,《臺灣文獻》26:4,1975.12,頁24~30。
    • 王世慶,〈參與光復後臺灣地區修志之回顧及對重修省志之管見〉,《臺灣文獻》35:1,1984.3。
    • 尹章義,〈清修臺灣方志與近卅年所修臺灣方志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3:2,1985.12。
    • 向陽,〈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交軌—一九三○年代臺灣話文論爭與臺語文學運動〉,收錄於《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 ----------〈文學雜誌與臺灣新文學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為場域的觀察〉,收錄於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臺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1。
    • 江寶釵,〈在葉子的喧聲裡肅穆站起一棵樹:黃得時拼貼〉,《臺灣文學館通訊》2,2003.12。
    • 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9,1999.2。
    • 邱貴芬,〈日治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導論〉,臺北:女書文化,2001.7.9,頁3~50。
    •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臺灣史學史素描〉,《當代》224,2006.4.1,頁32-49。
    • ----------〈從人類學者到歷史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巨峰伊能嘉矩〉,《當代》135,1998.11.1。
    • 呂興昌等,〈黃得時紀念特輯〉,《文學臺灣》31,1999.7,頁23~43。
    • 李宗慈,〈文宿專訪:靜觀學問的黃得時先生〉,《文訊》13,1984.8。
    • 周婉窈,〈曖昧的臺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收錄於行政院文建會策劃出版,《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1997.2.28。
    • 松永正義,〈臺灣的文學活動〉,《當代》87,1993.7.1。
    • 林瑞明,〈兩種臺灣文學史—臺灣VS中國〉,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 林瑞明、林玲玲,〈從鄉土文學到臺灣文學(上)-葉石濤與臺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文學臺灣》37,2001春季號。
    • 林文月,〈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評《陋巷清士》〉,《聯合文學》3:7=31,1987.5。
    • 施懿琳,〈記黃得時老師二、三事〉,《文訊》151,1998.5。
    • ----------〈從《臺灣府志》〈藝文志〉看清領前期臺灣散文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學報》4,2003.8。
    •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論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權之爭〉,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 ----------〈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臺灣文學學報》4,2003.8。
    • 徐坤泉,〈臺灣早期文學史話〉,《文獻專刊》2:3、4,1951.11.27。
    • 翁柏川,〈書寫歷史的書寫:從黃得時文學史觀出發對臺灣文學史書寫的思考〉,《水筆仔臺灣文學通訊》15,2003.5。
    • 高志彬,〈臺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臺灣文獻》49:3,1998.9,頁187~205。
    • 莊金德,〈臺灣省通志稿纂修的經過與送請審核〉,《臺灣文獻》20:1,1969.3。
    • 曹永和,〈歷史的傳承:王詩琅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卷序〉,自立早報,1988.6.11。
    • 彭瑞金,〈直接走入歷史的文學家〉,臺灣日報1999.2.28。
    • ----------〈葉石濤的《臺灣文學集》與黃得時〉,臺灣日報1999.3.21第27版。
    • 黃美娥,〈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臺灣文學〉,收入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11。
    • ----------〈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收錄於《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3。
    • 黃武忠,〈臺灣文學活字典:懷念黃得時教授〉,聯合報副刊第37版,1999.4.12。
    • -------------〈凋零聲聲嘆:憶聯副「寶刀集」〉,聯合報副刊,1996.11.12。
    • 黃秀政、曾鼎甲,〈論戰後臺灣方志之纂修—以《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為例〉,《臺灣文獻》49:2,1998.6。
    • 黎湘萍,〈解讀臺灣—以兩岸知識者關於臺灣文學史的敍事為例〉,《臺灣文學評論》4:2,2004.4。(本文另以〈被「遺忘」的「浪漫」—從兩岸知識者的臺灣文學史敍事看臺灣文學的發展〉為名,收錄於《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4.3.1。)
    • 陳萬益,〈論臺灣文學的「特殊性」與「自主性」—以黃得時和葉石濤的論述為主〉,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 ----------〈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觀析論〉,收錄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1。
    • ----------〈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訊》174,2000.4
    • 陳芳明,〈王詩琅小說與臺灣抗日左翼〉,《文學臺灣》12,1994.10.5,頁122-141(另以〈王詩琅小說與左翼政治運動〉為名,收於《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1998.10.1初版,頁99-120)。
    • -------------〈七○年代臺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4,1991.5.20。
    • -------------〈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 -------------〈從發現臺灣到發明臺灣:現階段中國的臺灣文學史書寫策略〉,《臺灣文學學報》4,2003.8。
    • 陳國球,〈導言:文學史的探索〉,《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
    • 陳偉智,〈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當代》135,1998.11.1。
    • 葉寄民,〈日據時代的「外地文學」論考〉,《思與言》33:2,1995.6。
    • 陳建忠,〈發現臺灣:日治到戰後初期臺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臺灣文學評論》1:1,2001.7.1。
    • -----------〈文學史家的末世危言:評介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當代》228,2006.8.1。
    •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2002.12。
    • 張炎憲,〈建立特色,開創新局〉,《臺灣文獻》59:2,2008.6.1。
    • 楊宗翰,〈猶待兩岸倡「雙黃」—文學史家黃人與黃得時〉,《國文天地》17:9,2002.2,頁67-70。
    • 楊翠,〈區異之必要:臺灣文化╱文學論述中的「主體建構」〉,發表於「臺灣主體性與學術研究研討會」,臺灣歷史學會主辦,2006.7.1。
    • 楊雲萍,〈談方志的體例—從為臺灣省通志定體例說起〉,收錄於《歷史、文化與臺灣(下)》,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10。
    • 葉笛,〈詩、真實和歷史--詩人楊雲萍的「山河集」和「山河新集」〉,《創世紀詩雜誌》130 ,2002.3 ,頁37-44。
    •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臺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收於《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會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8.20。
    • 葉笛,〈日據時代「外地文學」觀念下的臺灣新詩人〉,「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1994.11.25~27。
    • 蔡美俐,〈「轉向」「民間」—《先發部隊》、《第一線》探析〉,發表於「浮世新繪—近代報刊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2007.5.5。
    • 鍾肇政,〈臺灣文學研究的先驅:黃得時〉,自由時報副刊第41版,1999.4.12。
    • -----------〈菁英中的菁英〉,自由時報副刊第41版,1999.4.19。
    • -----------〈臺灣文壇的不朽老兵:簡介王詩琅其人其作品〉,《文學思潮》12,1982.7。
    • 應鳳凰,〈葉石濤的臺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臺灣》16,1995.10.5。
    •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臺灣文學史〉,《文學臺灣》26,1998.4。
    • 戴寶村,〈《臺灣文獻》與日治時代研究:研究史面向的考察〉,《臺灣文獻》59:2,2008.6.1。

    (七)網路資料:
    • 呂興昌,〈黃得時生平著作年表初編(未定稿)〉,刊登於「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1999.05.20上網。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