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緯堯 Wang,Wei Yau |
---|---|
論文名稱: |
林宜澐小說中的政治關懷與諷喻美學 Political concerns and allegorical aesthetics in the novels of Lin Yiyun |
指導教授: |
王鈺婷
Wang, Yu Ting |
口試委員: |
楊佳嫻
Yang, Chia Hsien 曾秀萍 Tzeng, Shiou 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林宜澐 、政治小說 、諷喻美學 |
外文關鍵詞: | Lin Yiyun, political novels, allegorical aesthet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林宜澐擅長利用喜鬧劇形式書寫小說,內容表面上荒誕戲謔,但實則緊扣社會現實,關注政治時事,字裡行間充滿嘲諷批判,深具魅力。特別是作家在小說中對臺灣社會與政治現況展現的驚人洞察力,無論是社會角落小人物的生活故事,還是報章雜誌大肆報導的新聞事件,都成為作家小說的創作題材。
本論文為更貼近理解林宜澐在小說世界中對臺灣社會的關心與凝視,拋棄過往林宜澐小說研究的定見限制,採用主題式研究方式,以「政治關懷」與「諷喻手法」當作論文發想核心。並藉由「政治諷刺小說」、「災難寓言小說」和「歷史想像書寫」三種不同的書寫形式,深究林宜澐小說裡的各種「政治關懷」面向。同時討論作家擅長的「諷喻手法」,如何呈現在上述三種書寫形式之中?追問這些表現形式能讓林宜澐的小說作品呈現何種美感?藉此一窺林宜澐小說中政治、人性與權力三角關係的拉扯辯證,體現作家在小說中的創作態度與價值選擇。
Lin Yiyun excels at using comedy and farce as a form of writing. Outwardly, his writings appear to consist of absurd banter, but in fact, they adhere closely to social realities and keenly follow political trends; there is a host of taunts and criticisms between the lines that shows his profound fascination with these trends.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in his novels reveals an astonishing insight of Taiwan’s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Both the life story of a nobody in an obscure back corner of society as well as news events reported by unbridle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ave become creative themes for Lin’s novels.
To better understand Lin’s concerns and preoccupations about Taiwanese society in the world of his novels, this paper discards the stereotypical limitations of past studies of his novels and adopts a thematic approach to research, placing “political concerns” and “allegorical methods” at the core of i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Lin’s writing—“the novel as political satire,” “the novel as a disaster fable,” and “writing from historical imagination”—this paper do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olitical concerns” in Lin’s novels. It also discusses the “allegorical method”—which the author handles so well—and how the method exhibits within these three forms of writing. The sort of aesthetic sense that emerges from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se forms of expression in Lin’s novels is also investigated. Such a scrutiny of the forces i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human nature, and power brings out the creative approach and value choices in Lin’s works.
一、作家著作
林宜澐,《人人愛讀喜劇》(臺北:遠流,1990)。
林宜澐,《藍色玫瑰》(臺北:麥田,1993)。
林宜澐,《惡魚》(臺北:麥田,1997)。
林宜澐,《耳朵游泳》(臺北:二魚文化,2002)。
林宜澐,《晾著》(臺北:二魚文化,2010)。
林宜澐,《海嘯》(臺北:二魚文化,2013)。
林宜澐,《夏日鋼琴》(臺北:麥田,1998)。
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臺北:大塊文化,2005)。
林宜澐,《河岸花園了》(臺北:九歌,2014)。
林宜澐,《哲學與人生》(臺北:揚智文化,2011)。
二、中文專書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
楊 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6)。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回顧》(臺北:九歌,2004)。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萬卷樓,2006)。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1979)。
施 淑,《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1988)。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86)。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1991)。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小說》(臺北:麥田,2001)。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臺北:聯合文學,1993)。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5)。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2010)。
姜普(John D. Jump)編,顏元叔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臺北:黎明文化,1978)。
劉亮雅等著,《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心靈饗宴》(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
達爾(Dahl. Robert)著,任元杰譯,《當代政治分析》(臺北:巨流,1988)。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板橋:駱駝,1987)。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板橋:駱駝,1999)。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文學理論資料彙編》中冊(臺北:華諾文化,1985)。
郭慶潘編,王孝漁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2000)。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反對闡釋》(上海:譯文,2011)。
維若妮卡‧坎皮農‧文森 (Veronique Campion-Vincent)、尚布諾魯‧荷納(Jean-Bruno Renard)著,楊子葆譯,《都市傳奇》(臺北:麥田,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0)。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1993)。
陳建守主編,戴麗娟、謝柏暉等譯,《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臺北:英時,2008)。
古偉瀛、王晴佳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2000)。
三、碩博士論文
魏婉純,〈林宜澐短篇小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黎俊宏,〈突圍、質疑與距離──林宜澐的小說世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鄭熏瑜,〈林宜澐短篇小說主題與美學探討〉(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衍智,〈旅人與移民者的花蓮書寫(2001~2010)〉(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翁智琦,〈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謝芳毅,〈東臺灣地方刊物之研究──以《東海岸評論》雜誌為例(1989~2004)〉(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四、研討會論文
郝譽翔,〈怪誕嘉年華──林宜澐小說中的喜劇世界〉,《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
蕭義玲,〈從存在的悲感析評林宜澐的小說世界〉,《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王威智,〈一個看不見的城市的誕生──花蓮作家的私房花蓮地圖:以陳黎、林宜澐為例〉,《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2002)。
沈乃慧,〈歷史與花蓮的後現代想像:評析林宜澐小說〉,《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6)。
廖淑芳,〈從語言運用角度比較王禎和與林宜澐小說〉,《第四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8)。
高于雯,〈記憶與現實的雙軌接縫──試論林宜澐的花蓮書寫〉,《第五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9)。
孟 樊,〈西方文論在台出版史的考察〉,「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6.05)。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美學意識形態: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與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二二八」歷史小說比較〉,「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承辦,2007.04.27-29)。
彭小妍,〈歷史、虛構與解嚴後眷村作家〉,「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主辦,2004.07.15-16)。
五、期刊文章
譚 石,〈走向東海岸的人群中──從「中心」和「邊緣」談地方意識的建立〉,《東海岸評論》(1990.12)。
王德威,〈鬼話連篇:評林宜澐的「抓鬼大隊」〉,《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1997.4)。
焦 桐,〈激昂憂傷的薩克斯風-評林宜澐短篇小說集《惡魚》〉,《幼獅文藝》529期(1998.1)。
林宜澐,〈小說裡的大千世界〉,《幼獅文藝》第534期(1998.3)。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5)。
賴美秀,〈花蓮作家看花蓮文學──林蒼鬱與林宜澐、劉富士的山海對話〉,《東海岸評論》(1999.6)。
郝譽翔,〈論一九八○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4)。
楊美紅,〈一種喜劇態度〉,《幼獅文藝》第587期(2002.11)。
林宜澐,〈前進世運‧像Jazz一樣的臺灣──記臺灣文化參訪團在德國世運會閉幕典禮的演出〉,《視窗》第79期(2005.9)。
王國安,〈林宜澐短篇小說論〉,《中國現代文學季刊》(2005.12)。
吳億偉,〈冷眼看人間喜劇──訪小說家林宜澐〉,《文訊》第249期(2006.7)。
吳億偉,〈悠緩的人生態度──評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文訊》第249期(2006.7)。
廖淑芳,〈王禎和與林宜澐小說比較閱讀──以語言運用為主的考察〉,《東華漢學》第7期(2008.6)。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字〉,《中外文學》二卷一期(1973.6)。
史君美(唐文標筆名),〈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中外文學》一卷六期(1972.11)。
許素蘭,〈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第3期(1982.7)。
蕭新煌主持,李珊整理,〈臺灣總體檢──社會篇〉,《中國論壇》第314期(1988.3)。
梁文韜,〈何謂政治學〉,《科學發展》第480期(2012.12)。
六、報紙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困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2.28-29)。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9.10-11)。
梅家玲,〈小說家的魔術表演:評《惡魚》〉,《中國時報‧開卷版》(1997.5.28)。
李令儀,〈「耳朵游泳」窺探人「聲」百態〉,《聯合報‧14版》(2002.9.4)。
七、影片
鄭文堂採訪:〈公共電視──文學風景第四集:林宜澐〉(臺北:公共電視,2004)。
林宜澐主講:〈夏日藝術哲學:東海岸的緩慢生活〉(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四季閱讀講座,2006)。
八、網路資料
范銘如,〈解嚴後總論〉,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