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政冠
論文名稱: 台灣鄉土文學中的「民間」敘事與實踐:以黃春明為例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陳培豐
陳惠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民間文學作家文學黃春明鄉土文學口傳敘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以「民間文學」作為一種視角,首先指出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雖然在形式內容,以至於流傳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人類藉以流傳經驗與知識的二種憑藉:口傳與文字,無論是在靈感謬思,或者是產生意義與思想上,其實都是不斷的在彼此往返的過程中,相互影響、拉扯的。而這樣的例子也可以從台灣文學史上的二場鄉土文學論戰中見到類似的線索。在30年代知識份子以民間文學作為和殖民政府爭奪本島民眾的發聲權與教育權的手段;而70年代的知識份子,則在潛意識中,將民間文學作為論戰的討論基礎中的一個發聲的前提位置。在這樣的脈絡底下,則本文以六、七○年代「回歸鄉土」熱潮中相當活躍的黃春明作為一個例子,從三個層次來說明民間文學如何能夠跨越學科的界線,成為另一種詮釋文本與文化思想。第一個層次是民間文學作為黃春明寫作中的一個素材,本文從民間敘事學的角度,指出民間故事「呷鬼的人」所具有的傳說特質與人鬼關係的辯證,從而以此來思考小說如何被結構的問題。而小說家藉由書寫口傳故事使其創作有了更豐富的樣貌以外,故事本身的意義生產亦會溢出文字作品,而讓小說具有有機質的特徵。
    第二個層次則是從思想的角度,指出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科,亦有其思想上的歷史背景與變遷。從歐洲、美國對於民俗一詞的反覆界定的過程中,反思七○年代的台灣知識份子,如何思想民間的問題。在鄉土文學論戰前後,黃春明曾出版《鄉土組曲》一書,同時期《夏潮》雜誌亦積極的辦理民歌座談等活動;本文指出當時知識份子雖然在鄉土的脈絡下重拾「民間文學」的素材,但事實上當我們以黃春明作為例子,可以知道當時候民間文學之所以被看見,重點在於「民俗」中所定義下的「民群」,正好是當時候左派思想下必然會被看見的一群人,然而所謂的「俗」的內容,則並不真正為人所注重。在第三個層次,則本文指出當小說家利用「民俗」作為創造鄉土空間的素材時,就算使用了相同的或類似的材料,但是因為生活背景與理解方式的差異,所謂的鄉土空間,事實上卻是各有不同的特徵。最後,本文認為以「民俗」作為指認「鄉土小說」的特徵,或許尚需更多的考慮。若否,則所謂的「鄉土文學」一詞必然會因為被賦予過多意義,而產生失去溝通的有效性的可能。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前言與問題意識………………………………………………1 一、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Folklore and Literature)……1 二、民間文學與鄉土文學………………………………………4 三、民間文學與黃春明…………………………………………7 四、問題意識……………………………………………………8 第二節 文獻回顧………………………………………………………9 一、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10 二、黃春明與民間文學研究……………………………………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24 第四節 論文架構………………………………………………………27 第二章 以民為眼:民間作為認識世界的方法 ──談黃春明小說中的「水鬼」敘事……………………31 第一節 民如何為眼?…………………………………………………31 第二節 從民間文學看作家文學的幾個前提…………………………35 一、民間文學的口傳性與作家文學的文字定本…………………36 二、民間文學的變異性特質………………………………………36 三、民間文學的集體性與作家文學的作者概念…………………37 四、寫作是個人創作,但當內容引用民間素材時則不全然屬於個 人………………………………………………………………38 五、作者對民間文學的態度………………………………………39 六、民間文學進入文字定本的幾個形式…………………………39 七、文字與口傳敘事風格上的差異與連結………………………40 八、分辨敘事文類對文學文本的意義……………………………42 九、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是雙向往返的過程……………………43 第三節 解釋的可能:談普羅普與李維史陀…………………………44 一、李維史陀的心智力量說………………………………………45 二、普羅普與李維史陀的神話、故事研究………………………47 第四節 水鬼故事的研究:以「呷鬼的人」為主……………………53 一、「水鬼」特質與「水鬼升等」類型的故事…………………53 二、「呷鬼的人」故事類型與詮釋………………………………59 第五節 從田園謳歌的土地經驗到必須追尋的疏離: 黃春明小說中的「水鬼」…70 小 結……………………………………………………………………77 第三章 以民為知:民間作為思想的方法 ──談黃春明的民俗實踐與觀念……79 第一節 「民」(Folk)與「俗」(Lore)的現代性語境…………80 一、以「農」為民:歐洲民間文學研究的開始 ──赫爾德與格林兄弟……81 二、美國移民社會重新定義的「民群」…………………………85 第二節 黃春明的民俗實踐與觀念……………………………………87 一、黃春明與《鄉土組曲》的采集………………………………87 二、《夏潮》集團的民謠社會主義運動路線與 黃春明的社會實踐…95 三、現代性語境下的「民俗退化論」前提……………………102 第三節 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溝通平台與 作為認同介質的民間...105 一、民間作為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對話的前提…………105 二、變異的民間:論戰的溝通平台與位移的認同介質………113 小 結……………………………………………………………………121 第四章 以民為體:民間作為安居和抵抗的方法 ──小說的空間與地方……123 第一節 我的鄉土經驗:一段關於寺廟空間與地方的田野筆記……125 一、神聖與耳語相生的空間──新竹市竹蓮寺………………125 二、竹蓮寺內外:鏡像異質空間(Heterotopia) 的真實與想像……130 三、地景與地方: 從竹蓮寺與迎曦門尋找新竹市的「在地性」路徑…135 第二節 話語:小說中的空間趨力……………………………………141 第三節 廟口的鄉土想像:談小說中的「廟埕」書寫與空間結構…147 第四節 差異的民間:再談〈呷鬼的來了〉與 甘耀明〈水鬼學校與失去媽媽的水獺〉…154 一、鄉土小說與地方感營造……………………………………154 二、為了信以為真的童言:談水鬼學校的語言問題…………157 小 結……………………………………………………………………161 第五章 結 論…………………………………………………………163 第一節 山水有情,人間有義………………………………………163 第二節 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跨界研究…………………………164 第三節 「民間」作為文化思想史的知識系譜……………………166 第四節 扑虎掠賊也著親兄弟: 口傳文學批評與文學批評的互動與可能……169 參考書目………………………………………………………………173 附錄一 「水鬼故事」采集本與《鄉土組曲》書影………………183 附錄二 《鄉土組曲》各篇札記摘要………………………………199

    參考書目
    一、專 著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彚編》(高雄:春暉,2003)。
    王正雄總編,《八十三年度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授課內容及座談會》(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王正雄總編,《民間文學的采錄與整理》(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1993)。
    王志弘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刊本,1995)。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江衛社著,《文化的覺醒與文學的選擇──論五四鄉土小說與民間文化之關係》(北京:中國言實,2007)。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經,2009)。
    作者等,《鄉土文學論戰廿週年回顧研討會》春風文教基金會承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合辦1997.10.24~26。
    含章、王友三編,《中國無神論史(上)》(北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處,1992)。
    李維史陀(Lévi-Strauss)著、王維蘭譯,《神話與意義》(臺北:時報,1980)。
    李維史陀(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1989)。
    李維史陀(Lévi-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台北:時報出版,1992)。
    林松源主編,《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7)。
    邱坤良等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邱坤良等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阿爾伯特.貝茨.洛德(Albert B. Lord)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
    阿蘭.鄧迪斯著、廬曉輝編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洪長泰(美)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1993)。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2004.07)。
    胡萬川著、呂興昌、陳萬益總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大中文系,1998.12)。
    胡萬川編著,《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台北:里仁,2008.11)。
    迪迪耶.葉希邦(Didier Eribon)著、廖仁義譯,《咫尺天涯 李維史陀對話錄》(台北:桂冠,1994)。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2004)。
    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2004)。
    基辛(R. Keesing)著、于嘉雲、張恭啟合譯,《當代文化人類學 上、下冊》(台北:巨流,1980)。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4)。
    張永,《民俗學與中國現代鄉土小說》(上海:上海三聯,2010)。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
    清大台文所編輯,《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4)。
    郭紀舟,《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彭哥等著、彭品光主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評》(臺北: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11)。
    劉敏耀,《風城:新竹市古蹟導覽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文化局,2002)。
    盧曉輝,《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10)。
    賴萬發總編輯,《文化的源頭活水──民間文學之重要性》(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3)。
    Giuseppe Cocchiara, 1981 The History of Folklore in Europe,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John N. McDaniel,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Inc.
    Luthi, Max 1986 The European Folktale: Form and Nature, trans. by John D. Nik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eidar Th. Christiansen 1958 The Migratory Legends, New York: Arno Press.
    Röhrich, Lutz 1991 Folktales & Reality, trans. by Peter Tokofsk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Bruce A. 1991 Folklore & Literature- Rival Siblings,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Simon J. Bronner 1986 American Folklore Studie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二、單篇論文

    Andrew Sayer著,王志弘譯,〈書評:《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刊本,1995)。
    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譯,〈昂希.列斐伏爾與《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刊本,1995)。
    M. Gottdiener著,王志弘譯,〈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刊本,1995)。
    Robert Scholes,〈神話收集者:普羅普和列維-斯特勞斯〉收於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988)。
    丁乃通著,李揚譯,〈中國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10)。
    江寶釵,〈民間文學在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呈現:以白先勇、李昂與黃春明為例〉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總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大中文系,1998.12)。
    呂微,〈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第二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0)。
    李亦園,〈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1998.03.07-08)。
    李亦園,〈神話與交響樂──代序〉,收於李維斯陀著,王維蘭譯《神話與意義》(台北:時報,1980)。
    李瑞騰,〈鄉野的神秘經驗──略論黃春明最近的三個短篇〉,《文藝理論與批評》(北京,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1991.05)。
    李維史陀,〈神話的結構研究〉,收於陸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1989)。
    李維史陀,〈結構與形式──關於弗拉基米爾.普羅普一書的思考〉,收於陸曉禾 黃錫光 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1989)。
    李獻璋著、林若嘉譯〈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台灣文藝》102期(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97.09)。
    林美真,〈「虎姑婆」考〉《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磺溪文化學會,1997)。
    林培雅,〈近四十年來台灣文學的調查、研究狀況〉,《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10)。
    林培雅,〈論張深切《邱罔舍》劇本對民間文學的繼承與改造〉,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總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大中文系,1998.12)。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產: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收於張錦忠、黃錦樹主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2003.9)。
    邱貴芬,〈翻譯趨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柳書琴,〈生物學統治與流域生態:「南社」創社前地域文化資本之累積〉,「異時空下的同文詩寫──臺灣古典詩與東亞各國的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南:成大中文系主辦,2008.11.29-30。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一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5.10)。
    胡萬川,〈反思與認同──1920-30年代中國與台灣民間文學運動的異同〉《第六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5.05.06)。
    胡萬川,〈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以台灣民間文學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一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10)。
    胡萬川,〈從集體性到個人風格──民間文學的本質與發展〉,《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胡萬川,〈從歌謠到流行歌曲──一個文化定位的正名〉《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胡萬川,〈變與不變──民間文學本質的一個探索〉,《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胡萬川,〈工作與認知──關於台灣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台灣小說的鬼╱地方〉,《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04),頁115-130。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期(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2007.12),頁21-50。
    徐秀慧,〈第三世界鄉土故事的天方夜譚──形影孤單、漸行漸遠的說書人黃春明〉江寶釵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 2009)。
    張隆志,〈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臺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濫觴〉,收於梅家玲《跨領域的視野: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台北:麥田,2006)。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雧刊》2期(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2006.11)。
    許家真,〈從民間文學的版權保護談民間文學的改寫──以霍斯陸曼.伐伐〈狗王子〉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06)。
    陳正醍著、陳炳崑譯、曾健民校,〈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1977-1978)〉,收於曾健民主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1998.12)。
    陳建忠,〈神秘經驗的啟示與鄉土倫理的復歸──論黃春明小說中的人間、神鬼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0)。
    陳建忠,〈鄉野傳奇與道德理想主義──黃春明與張煒的鄉土小說比較研究〉,《臺灣文學研究雧刊》創刊號(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2006.2)。
    陳建忠,〈駁雜的認同,幽微的文心:評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社會學刊》42期(台北:台灣社會學會,2009.6)。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中的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帝國主義與文學:殖民地台灣.中國佔領區.「滿洲國」」研討會論文,日本愛知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哈佛大學東亞言語.文明學部主辦,2008.8.1-3。
    陳培豐,〈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翻譯、文體與近代文學的自主性〉,收於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7.7)。
    陳培豐,〈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台灣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10)。
    彭衍綸,〈日治時期(1895~1945)日文台灣民間故事集重要性試論──以漢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6)。
    曾基瑋,〈論文字書寫與口傳故事母題及主題之差異──以撒可努《巴里的紅眼睛》為例〉,收於《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
    廖淑芳,〈鬼魅、消費與往來──試析黃春明小說中的鬼敘事〉江寶釵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育玲,〈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三重對話──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外文學》38卷3期(台北:中外文學,2009.09)。
    劉南芳,〈試論台灣歌仔戲唱詞中民間傳統的特徵〉,《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04)。
    Bourdieu, Pierre, 1979[1972] ”The Kabyle house or the world reversed” in The Kabyle House in Algeria 1960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3-153.
    De Certeau, M. 2002[1984] “Spatial Practices,”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by Steven Rendall. Lond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91-130.
    Foucault, Michele. 1986 “Of Other Space” in Diacritics 16.1: 22-27.
    Shephere, Robert J, 2007 “Market Order and Spatial Discipline: When Space Become Place”, in When Culture Goes to Market: Space, 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Urban Marketplace. New York : Peter Lang pp. 83-108.

    三、學位論文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論,2008)。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2001)。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新竹:清大台文所碩論,2006)。
    蔡蕙如,《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台南:成大中文系博論,2008)。

    四、作家作品

    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台北:寶瓶文化,2005)。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文化,2003)。
    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台北:草根,2000)。
    李昂,〈殺夫〉《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合報社,1983)。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2001)。
    陳映真,《萬商帝君》(台北:洪範,2001)。
    黃春明,《我愛瑪莉》(台北:遠景,1979)。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3:莎喲娜啦.再見》(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鑼》(台北:遠景 1974)。
    黃春明編著,《鄉土組曲》(台北:遠流 1976)。

    五、報刊雜誌引用

    1.《夏潮》
    夏潮編輯部,〈歌從哪□來〉《夏潮》五卷五期(台北:夏潮雜誌社,1978.11),頁61-69。
    夏潮雜誌社,〈民歌座談會記實〉《夏潮》四卷六期(台北:夏潮雜誌社,1978.6),頁50-63。
    張文環,〈媽祖的故事〉《夏潮》第四期(台北:夏潮雜誌社,1976.7),頁50
    楊逵,〈土地公〉《夏潮》第四期(台北:夏潮雜誌社,1976.7),頁49。
    鄭盈湧,〈我們的歌.我們的根〉《夏潮》四卷四期(台北:夏潮雜誌社,1978.4),頁39。

    2. 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收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頁116-117。
    陳紀瀅,〈『鄉土文學』的正常觀念〉收於澎品光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青溪新文藝,1977),頁67-74。原發表於《中華副刊》1977.10.29。
    銀正雄,〈墳地裡哪裡來的鐘聲?〉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頁199-201。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頁220。
    朱炎,〈我對鄉土文學的看法〉收於澎品光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青溪新文藝,1977),頁88-96。
    許南村(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收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頁97。原發表於《臺灣文藝》1977.06。
    尼洛,〈不是文學問題的辯論 不容有人從文學靈魂中篡奪〉收於澎品光主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青溪新文藝,1977),頁84-85。原發表於《中央副刊》1977.09.07。

    六、民間文學采集本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升城隍〉《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升城隍的由來〉《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仔扶城隍〉《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二)》,(雲林:雲林縣文化局,1999)。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仔的故事〉《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三)》,(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仔假城隍〉《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一)》,(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
    胡萬川總編輯,〈水鬼變伯公〉《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胡萬川總編輯,〈虎姑婆〉《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豐原:台中縣文化中心,1999)。
    胡萬川總編輯,〈虎姑婆〉《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三)》,(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
    胡萬川總編輯,〈捉水鬼〉《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9)。
    黃春明「殺豬的吃鬼」收錄於邱坤良等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胡萬川總編輯,〈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一)》,(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
    邱坤良等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邱坤良等編,《宜蘭縣口傳文學.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胡萬川等總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 第18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

    七、網路資料

    〈風城竹蓮寺 菩薩賜福 心誠則靈〉,2006.01.30,(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an/30/today-life1.htm,2011.02.26)。
    〈新竹市觀光導覽手冊 網路版〉,(來源:http://subject.hccg.gov.tw/tour_guide/06-E.swf,2009.03.2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