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欣霏 |
---|---|
論文名稱: |
山寨機的技術與政治 |
指導教授: | 吳泉源 |
口試委員: |
徐斯檢
林崇熙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山寨機 、後進國家 、商品鏈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探討山寨機興起過程背後所涉及的技術與政治。相對於既有研究忽略手機發展的技術內涵與國家政策的影響,本文試圖將山寨機崛起背後的「中國崛起」現象以及技術創新,重新帶回分析的脈絡,探討山寨機現象對於海峽兩岸的技術與社會發展深刻的意涵。
本文認為在山寨機的興起歷史中有兩個關鍵因素:原有的封閉生產政策與生產模式,以及聯發科的技術發展。這兩個因素構成品牌/山寨兩個技術聯盟,其各自的發展與兩者間的互動,架構出山寨機的發展歷史。在此一歷史發展的分析與回顧當中,本文有三個主要的發現:一是後進者在切入已經成形的產業時,若缺乏政策的有效協助,將可能發展出另類的商品鏈模式。二是對於發展型國家的保護政策而言,若無法將產業的特性納入考量,則保護政策將無法達到其預期目的。三是對於技術的發展而言,缺乏國家與資本支援的技術聯盟,並不一定無法取得其生存空間與市場。整體而言,藉由山寨機的興起研究,本文重新深入探討山寨機的興起歷程,並且提供未來研究後進產業一個發展的參考模式。
I. 中文部分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199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資訊產業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100號文件。
中國網,2005,〈競爭激烈的中國手機市場〉。中國網,2月18日。http://big5.china.com.cn/book/zhuanti/qkjc/txt/2005-02/17/content_5788108.htm,取用日期:2010年 1月31日。
王英裕,2006,《從行動電話領導廠商之研發佈局,探討我國行動電話產業發展方向》。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古美蓮,1998,〈李焜耀如何七年成長十三倍?明□「獨立無罪,造反有理」〉。《商業周刊》578:84。
江逸之,2008,〈台商搶攻五千億手機市場〉。《天下雜誌》12月16日。
余立乾,2009,《山寨手機的供應鏈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泉源,2009,〈山寨機的技術美學〉。《財訊》:2009(7)。
吳海波,2009,〈由“山寨機”現象反思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中國政大法商學院》:4。
李大衛,2008,《中國大陸山寨產品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兆良,2000,〈致福擬委設計公司開發手機 因應美商奎爾通訊收取權利金〉。經濟日報,2月9日,11版。
周鍠坤,2009,《台灣手機ODM廠面對山寨機的因應策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論文。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3,《洞察中國IT產業及市場脈動》。台北:拓墣科技。
林士揚,2010,《草根創新:中國大陸的山寨手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宏達,2009 〈就是他!讓聯發科變山寨手機王 神秘操盤手曝光〉。《商業周刊》1144:40。
林柏全,2008,《解讀聯發科的成長密碼》。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碩士論文。
林崇熙,1999,〈技術與政治的交會──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台灣科技史與博物館蒐藏學術研討會」,1999年3月19-20日,於高雄市。
法制晚報,2009,〈從開始到現在 山寨文化八年歷程大事記〉,1月3日。http://www.shanzhaiji.cn/talk/20090103/6824.html,取用日期:2010年6月9日。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4,〈GSM手機專利權利金徵收 中國手機業面臨的困局〉。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eetelecomm040.htm,取用日期:2010年6月2日。
徐斯儉,2006,〈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文》第二期。
財訊,2007,〈從零開始的IC設計業〉。收錄於《IC設計產業版圖》。台北:財訊。
財訊,2007,《IC設計產業版圖》。台北:財訊。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資訊服務處,2003,〈麥可•馬克斯效應即將發酵—全球代工版圖將面臨重大變革〉。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月18日。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055.htm,取用日期:2010年2月17日。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4,〈MIC經濟部IT IS計畫〉。2004年6月。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3,〈中國大陸貼牌手機商機已到盡頭?〉。資策會,2003年9月,http://wis.mic.com.tw/document/mic_digi/MIC/Reports/MobileHandheldDevices/2003/CDOC20030926001_ANA_.pdf,引用日期:2011年4月10日。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4,〈中國大陸行動電話大廠成長策略分析—TCL移動?〉。資策會,2004年3月,http://203.66.161.5/document/mic_digi/MIC/Reports/MobileHandheldDevices/2004/CDOC20040329002.pdf,引用日期:2011年4月9日。
國家計委高技術發展司,2002,〈實現”零”的突破,打造自有品牌〉。《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2:11期,頁42-45。
張殿文,2008,《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
張筱梅,2004,〈奧克斯引發連鎖反應 手機市場准入誰說了算〉。《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11月24日。
張維華,1995,〈諾基亞公司與中國電信〉。《現代通信》,1995:3,頁7。
通訊世界,1998,〈信息產業部投資1500億用於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通訊世界》,44,頁6。
郭航瑋,2009,《山寨產業市場的形成 --- 以山寨手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發改高記[2005]265號,2005,〈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全文)〉。中國網,5月29日。http://lianghui.china.com.cn/chinese/PI-c/790951.htm,取用日期:2010年 1月31日。
黃欣怡,2004,〈投身DVR,國際大廠掌握關鍵元件技術〉。新竹:工研院IEK電子分項。http://www.itis.org.tw.nthulib-oc.nthu.edu.tw/rptDetail.screen?industry=1&ctgy=8&rptidno=003A8F632802A3FB48256E83005ED404&check=ok,取用日期:2010年2月18日。
黃建智,2009,〈山寨手機市場與產業趨勢分析〉。http://www.digitimes.com.tw/tw/rpt/rpt_show.asp?cnlid=3&pro=y&proname=%A5%AB%B3%F5&cat=MCN&v=20090826-297,取用日期:2011年0318。
黃莉婷,2003,《全球手機產業垂直分工結構演進之探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浪科技,2007,〈國務院宣佈取消手機生產核准制〉。新浪科技,10月15日。http://tech.sina.com.cn/t/2007-10-15/09551792469.shtml,取用日期:2010年 1月31日。
新華網,2004,〈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新華網,7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7/26/content_1648074.htm,取用日期:2010年 1月31日。
新華網,2007,〈取消"牌照"手機價格有望再降 半年內行業或洗牌〉。新華網,10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0/23/content_6928933.htm,取用日期:2010年6月6日。
楊麗媚,2004,〈科健:国产手机“第一品牌”陨落记〉。《市場周刊》,2004:11,頁38-39。
電子信息工程世界,2010,〈關於中國強制認證制度〉。電子信息工程世界,4月25日。http://www.eieworld.com/html/shepindianlu/diancijianrongEMC/2010/0425/996.html,取用日期:2010年 6月9日。
趙偉忠,2009,《破壞性創新個案研究 ---聯發科的中國山寨機藍海策略》。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劉世輝,2005,〈手機大戰進入”後牌照時代”市場將再次洗牌〉。《北京現代商報》, 8月24日。
劉奇、辛苑薇,2005,〈奧克斯叫板信產部,未獲手機牌照而要發動價格戰〉。《京華時報》,8月15日。http://esoftbank.com.cn/wz/71_5457.html,取用日期:2010年 1月31日。
廣州政報,1999,〈關於南方高科公司重組和廣州手機研究開發生產問題的會議紀要〉。《廣州政報》,10月份,頁44-15。
蔡明介,2002,《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台北:財訊。
鄭恩旭,2008,《聯發科山寨策略成功秘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學易網,2009,〈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山寨文化〉。學易網,9月27日。http://edu.yninfo.com/zgks/gwy/gwy_fuxizhidao/200909/t20090927_1165018.htm,取用日期:2010年2月16日。
曠文琪,2009a,〈用敵人1/10資源,吃下逾4成中國市場。《價值鏈破壞王》聯發科〉。《商業周刊》1120:86-89。
曠文琪,2009b,〈蔡明介:我只把注意力放在機會上〉。《商業周刊》1120:90-94。
蘇元良,2005,《嗥嗥蒼狼:開拓台灣電子業新版圖》。台北:財訊。
蘇美惠,2000,〈飛躍的中國行動通訊產業〉。《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10,頁286。
David, 2003, 〈價值鏈、價值系統、產業鏈與微笑曲線〉。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_A030.htm ,取用日期:2010年6月8日。
Digitimes,2009,《大陸山寨產業崛起,台廠運用ICT優勢於新興國家市場的勝出策略研究》。新竹:工研院IEK電子分項。
Edgerton ,David 著,方俊育、李尚仁譯,2002,〈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當代》:176期。
Kyle,2009,〈聯發科的無懼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IC設計廠〉。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8月10日。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ic/2009/eeic_09_025.htm,取用日期:2010年2月18日。
Porter ,Michael E. 著,李明軒,邱如美譯,《競爭優勢》上、下冊。台北:天下文化。(Porter ,Michael E.,1998,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ee Press)
Steinbock,Dan著,李芳齡譯,2002,《Nokia!小國競爭者的策略轉折路》。台北:商智文化。(Steinbock,Dan, 2001, The Nokia Revolution : 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Company That Transformed an Industry .AMACOM.)
II. 英文部分
Bach, David, 2000,”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Logic of Networks: Europe and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 . UC Berkeley: 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scholarship.org/uc/item/7365v5g5
Barboza, David, 2009, “In China, Knockoff Cellphones Are a Hit.” In New York Times, April 27,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04/28/technology/28cell.html (Date visited: June 9, 2010).
Benny Madsen & Rob Brownstein, 2008,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Power of Dynamic Value Chains.” LitePoint Books.
Fletcher, William B,1991,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U.S. advanced-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equipment.” Washington, DC: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Gereffi ,Gary, 1999, “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 I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http://eco.ieu.edu.tr/wp-content/Gereffi_CommodityChains99.pdf
GSMServer, 2002, “1946: First Mobile Telephone Call.” In GSMServer, http://gsmserver.es/articles/firstcall.php (Date visited: June 8, 2010).
Linz, Juan ,2000,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otalitarianism,” from Juan Linz,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 65-75.
Noble, David.1985, “Social choice in machine design: the case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machine tools.”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 McGraw Hill Education.
Normann R, Ramírez R., 1993,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Aug;71(4):65-77.
O'Riain, Sean, 2004, ” The Politics of Mobility in Technology-Driven Commodity Chains: Developmental Coalitions in the Irish Software Industry.”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8 (3). pp. 642-663.
themobileworld ,2009, ” Rolling Annual Mobile Connection Growth by Region, 1998-2008.” In themobileworld, http://www.themobileworld.com/tmwImages/downloads/charts/Growth_By_Region_98-08.pdf (Date visited: March 30, 2011)
Webdesigner depot, 2009, “The Evolution of Cell Phone Design Between 1983-2009.” In Webdesigner depot, http://www.webdesignerdepot.com/2009/05/the-evolution-of-cell-phone-design-between-1983-2009/ (Date visited: June 8, 2010).
Winner, L. ,1986, 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
Wu, Jieh-Min, 1997, “Strange Bedfellows: dynamics of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local authorities and Taiwanese investors.”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319-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