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妤涵
論文名稱: 再見 童年─馬妤涵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 李足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內在小孩藝術書寫電子世代消費文化
外文關鍵詞: the inner child, artwriting, digital age, consumer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始於幼稚園時期片段式的童年回憶,藉由不斷挖掘探究自身的童年憶往進行創作。創作過程將內心隱藏已久的「內在小孩」─冷漠疏離的生存之道抒發轉化,來面對並改變自己。進而以幼稚園兒童為原型,延續到自身因教職及家庭環境所接觸到當今媒體泛濫影響下的孩子,探討後現代社會中成人和孩童的界線逐漸消失,最後卻從年老失智的姥姥身上尋得孩童般的單純及無助。
    本文第一章 緒論,此創作主題的動機及回顧那壓抑的童年往事,確立研究的目的及方法,並說明創作主題「再見 童年」的兩層涵義。第二章 創作的學理基礎,第一節以藝術書寫的論述說明本身藉作品呈現文字來表達的視覺型態,並以內在小孩的心理論述說明個人以往的創作風格,印證以藝術創作來療癒自我心理。第二節中,探討電子世代及消費文化的崛起導致童年消逝現象產生,並提出在時代下的孩子開始和成人的界線逐漸模糊。第三章 創作的理念與形式,第一節分析自身在兒童插畫和藝術創作的背景下,影響作品風格走向的藝術家,和作品中孩童的意象呈現及自己心境的關聯性。第二節以心象下的兒童臉孔、扁平的背景和畫面時間的凝結感,探討筆者自傳式繪畫的創作特色。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此章節分析本創作研究〈童年回憶〉、〈現在 兒童〉及〈遺忘〉三系列畫作,並著重在畫作內容的背景故事。第五章 結論,此章節包含了創作成果及未來展望。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memory of childhood upon which the author works to re-examine himself by transforming and discovering “the inner child” of the author. The pro-type of the works is the kindergarten children who are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media. It then discusses the dissolving of the borderline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 in post modern society and rediscovers the innocence of human from the appearance child-like old lady, the grandmother of the author. The first chapter touches up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frames the method and scope of the dissertation by explaining the dual meaning of “childhood au revoir.”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artwriting by deploying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artist discourse. By doing so, this study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dissolving of childhood in the digital age and consumer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idea of artistic creation by realizing and analyzing the image of children face. The forth chapter is working upon the analysis of works which are “The Memory of Childhood”, “Present Children”, and“Forgetting Matter” three series. Then,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creation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of creation.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創作起源 6 一、 積累的想法 6 二、 回顧童年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 8 一、 研究目的 8 二、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創作的學理基礎 10 第一節 藝術書寫的自我療癒 10 一、 用繪畫書寫童年回憶 10 二、 冷漠與疏離 11 三、 內在小孩的轉化 13 第二節 童年的消逝 16 一、 電子世代下的兒童 17 二、 消費文化的影響 19 第三章 創作的理念與形式 20 第一節 心中的幼童 20 一、 繪畫與插畫的統合 20 二、 兒童圖像 23 第二節 自傳式繪畫 24 一、 心象下的童顏 25 二、 背景的單純化 27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 30 第一節 童年回憶系列 30 第二節 現在 兒童系列 39 第三節 遺忘系列 46 第五章 結語 48 第一節 創作成果 48 第二節 未來展望 49 參考書目 51 圖次 53

    書籍
    何秀煌(1981)。哲學智慧的尋求。台北:東大。
    吳明益(2003)。蝶道。台北:二魚。
    徐澄清口述,徐梅屏撰文(1976)。只要我長大:兒童的社會化。台北:健康世界雜誌社。
    熊秉真 著(2000)。童年億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
    剪花王子(2001)。不連續記憶體。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
    賴慧霞(2010)。童話故事:童顏‧童年記憶圖象之創作研究。臺北: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美術創作班碩士論文。

    中文翻譯書
    洪蘭譯(2004)。記憶的秘密。台北:城邦文化事業。Rebecca Rupp. (1998). Committed to memory
    彭海陽等譯(1996)。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W. Hugh Missildine. (1963)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
    葉頌壽譯(1975)。焦慮的現代人。台北:志文。Karen Horney.(1937).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巨流。David Buckingham. (2000) .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Growing up in the Age Electronic Media.
    蕭昭君譯(2007)。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Neil Postman.(1982).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hood.
    期刊
    林妙玲(2007)。不完全可愛,卻更具魅力。遠見,258期,320。
    陳寬育(2011)。記憶場景總是從細節處開始模糊。藝術家雜誌,430期,156。
    張晴文(2011)。廖堉安:繪畫做為一種怨念的累積。藝術家雜誌,430期,223。
    楊明磊(2002)。內在小孩治療法。諮商與輔導,201期,28-34。
    錦繡出版(1993)。孟克。巨匠美術週刊,第46期,28。

    電子媒體資料
    (2001)惡魔的童顏 ─ 周珠旺的「猴囝」系列。MIT-台灣製造,台北市國際藝術博覽會,新人推薦專區特輯》)http://heterotopias.org/node/351(21Sep.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