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孟芳 |
---|---|
論文名稱: |
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 Research on Earthen Material Applied to Visual Art Instruction for Mediate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A Case Study at Hsin-Pu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葉俊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土素材 、視覺藝術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earthen material, visual art instru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土素材教學運用於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土素材的特性與藝術表現。
二、建構以土素材為主題的視覺藝術統整課程模式。
三、經由教學活動之實施,進行教學設計之實際驗證,探討課程之適用性。期望以教學研究之結果,作為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蒐集相關文獻、行動研究、訪談、參考觀察者與指導教授意見並統整學生學習心得自評單、教學日誌等資料進行分析與檢討。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土素材的特性與藝術表現探討方面:課程連結神話的土、自然的土、藝術的土與鄉土生活的土,透過體驗活動,有助於建構知識的學習。
二、在以土素材為主題的視覺藝術統整課程模式方面:透過蒐集文獻、行動研究,土素材視覺藝術課程與自然、綜合活動等領域統整更能達成教學效果。
三、在土素材運用於視覺藝術課程適用與否方面:課程能掌握認知技能情意等層面,融入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學生接受度高;多樣的發展活動提升創作學習效能,既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又可衍生其他教育價值,是具體可行的的課程。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對個人、學校、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earthen material” is applied to visual art courses in fourth-graders’ curriculum. The thre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o explore the qualities of “earthen material” and its art performance.
2. to establish a visual art integration curriculum model based on “earthen material”.
3.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urse design through teaching activities as to reference to visual art curriculum teaching in mediate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study is done through analyses of literature review, action study, interviews, observing, students’ self-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journals. It’s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
1.In terms of the qualities of “earthen material” and its art performance: Curriculum connecting “earth” in mythology, “earth” in nature, “earth” in art, “earth” in native art education (whose pronunci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has the same sound of “earth” ) helps knowledge establishment through experiment activities.
2. The establishment of visual art integration curriculum model based on “earthen material”: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action study, visual art instruction based on “earthen material” can reach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if connected with teaching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Integrated Activities.
3. In terms of the adoptability of “earthen material ”applied to visual art i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involving cognition, skills, and affection that fits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more acceptable to students. Versatile developing activities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ies, which not only fit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but derive other pedagogical values. The curriculum is feasible.
Finally, this study gives suggestions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to individuals, teachers, the administration and later researchers.
參考書目
王彥嵒(2002)。與光影共舞─「光」素材在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實施與探討。台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
王真麗(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相關理論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18期。
王執明等(2000)。台灣土地故事。台北市:大地地理。
王瑞蓉(2003)。低結構素材應用於藝術統整課程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德育譯(1983)。Victor Lowenfeld(1957)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康橋。
王德育(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省立美術館。
戈思明編(2003)。細泥話偶—惠山泥人展。台北:史博館。
孔杏如(2009)風素材運用於低年級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民富國小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桂生(1978)。美勞科教材層次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繪畫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8)。序。陳仁富等(2009)編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李美容 (2000)。 回顧我國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師師資培育理想與實現。2000 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史博館。
李美蓉(1997)。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美蓉(2001)。生活/藝術—後現代思考。美育,121期,頁38-49。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李永明(2000)。李永明陶藝作品集。台東:魚麗。
李幸潔(2001)。超越物質的界限:藝術是身心安頓的場域。台北市立師院視覺藝術碩士論文。
李亮一(1995)。陶藝技法1.2.3。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雅婷(2003)。論藝術統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 54 卷,1 期。頁 57-81。
李叡明譯(1992)。Victor Lowenfeld (1954)著。兒童美術與成長—寫給家長與教師的指南。Your Child and his art。台北市:世界文物。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慧(2005)。Erickson 主題式課程設計模式應用於校園公共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溪洲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吳進風(2001)。臺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新課程標準美勞科教學研究。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台北:千華。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國小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 (1991)。視覺藝術教育專輯I。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曼麗(2000a)。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林曼麗(2000b)。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期,頁71-80。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2001)。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義祥(2001)。台灣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研究 ― 關於水的主題。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麗真(1995)。兒童土屬工藝。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麗真(1996)。陶藝之美。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珮儀(2003)。實踐課程統整的課程領導。公教資訊,7 卷 2 期,頁 2-19。
周敬模(2005)。遊走情緒空間之陶藝創作。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合譯 (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一版,台北市:五南。David C. Engleson/Dennis H. Yockers著。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nd ed.。
周麗容 (2005)。觸感意象引導國小學生視覺藝術表現的教學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超茗(1997)。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所碩士論文。
珍妮絲.洛伯(2000)。玩泥巴.做實驗。台北市:上堤。
計惠卿(2007)。情意導向環境教育數位教材的研發。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2), pp. 81-84。
胡慕昀(2010)。環境教育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劉其偉及其作品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宜人(2002)。自然、空間、雕塑。 台北市:亞太。
徐世瑜(1999)。主題統整教學。教師天地,102 期,頁 20-26。
徐秀菊 (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頁401-435。臺北縣:桂冠。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 期,頁 8-15。
高震峰 (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宗(2002)。從變靣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頁 66-82。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 ,第15卷 第6期,頁9-29。
張全成(2000)。網路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193 期,頁 47-50。
張桂維(2006)。土「蝕」流-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祖勵(2006)。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張德銳、簡賢昌、李建民、丁一顧、李俊達、高紅瑛、林芳如、高敏麗、張淑娟、鄒小蘭、蔡美錦、王永進 (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 11(1),20-34。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壬來(1991)。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壬來、陳朝平(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崑林(2005)。將生活經驗化為故事的教學研究—以桃園縣大勇國小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雯等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韋伯。Benjamin F. Crabtree/ William L. Miller(1949),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台北:文景書局。
彭淑媛(2007)。鄉土環境藝術之教學研究-以竹北市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子芸(2000)。見、地—羅森豪的土地生命情懷。陶藝, 28期 ,2000夏季刊。台北市:五行圖書。
楊文霓(1986)。陶藝手冊。台北:藝術家。
游家政(2005)。後現代課程理論的探究取向和特性。游家政、莊梅枝(2005)主編。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溫明麗等譯(2002)。行動研究教育學。台北市:洪葉。Richard D.Parsons/Stephanie Lewis Hinson/ Deborah Stardo-Brown著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溫明麗等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台北市:洪葉。Richard D.Parsons/Stephanie Lewis Hinson/ Deborah Stardo-Brown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113期,頁81-9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譯(1998)。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Elliot W. Eisner著。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頁1-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萬榮瑞(1999)。國小美勞科造形遊戲教學探討。研習資訊,16 卷 3期,頁34-41。
劉良佑(1983)。玩泥巴的藝術:陶瓷。台北:省政府教育廳。
劉金花 (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庭易(2004)。原生素材的創作語彙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劉得劭(1998a)。從建構觀點談自主性導向之美勞教學。研習資訊。15卷6期。30-41。
劉得劭(1998b)。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樊湘濱等(1993)。國民小學雕塑教學研究/土屬篇.陶藝。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俊顯(1991a)。雕塑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頁145-154。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俊顯(1991b)。工藝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頁169-184。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俊顯(1993)。工藝。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葉俊顯(1994)。工藝教材教法研究。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研習進階教材,275-29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俊顯(2010)。暑假上課內容。
陳文山 (2000)。台灣1億5000萬年之謎 身世大公開。台北:遠流。
陳仁富等(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永源等編(2000)。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
陳玉梅(2006)。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