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相吾 |
---|---|
論文名稱: |
台中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ctics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所(eng)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台中縣 、國民小學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Taich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運用情形與困難,並分析比較不同類型學校的策略運用是否存有顯著差異。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與半結構式訪談,獲致之主要結論如下:
台中縣國民小學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運用較佳的項目有:
一、彈性學習節數兼顧學校規劃的行事節數與班級安排的彈性節數需求。
二、訂定校內的學生成績評量辦法,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時,能事先評估學校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
四、總體課程計畫適度融入六大社會新興議題。
五、充實並妥善分配校內各項軟、硬體教學設備與空間資源。
六、訂定「課程發展委員會」設置的相關辦法,並由校務會議通過。
七、依據教師的興趣、意願或專長組成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
八、課發會審查教科用書時強調學習領域的橫向統整與學習階段的縱向銜接。
九、利用週三下午或寒暑假自辦學校本位教師進修或研習活動。
十、鼓勵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學校本位之教師課程專業知能成長活動。
十一、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需求作為辦理教師課程專業知能成長活動之參考。
台中縣國民小學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運用遭遇到的特殊困難項目有:
一、經費不足,聘請專家學者指導或辦理研習均有實際困難。
二、部份教師參與意願不高,原因在於教學及行政工作忙碌、安逸習氣尚重。
三、教師的課程發展時間嚴重不足,原因在於事務與活動繁多。
四、部份教師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專業能力、素養與經驗仍感不足。
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念之困境包括:能力指標難以在生活上落實、剝奪了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學校經營目標不斷修正導致本位課程無法長期性規劃。
六、課程發展委員會設置「研究教師」或「研究組」的比例偏低。
七、小型學校教師人數少負擔重影響研究小組與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運作。
台中縣不同類型國小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運用呈現顯著差異之項目:
一、策略向度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歷程與作法」。(大型學校>小型學校)
二、「學校成員能以需求調查、資訊蒐集、共同討論與共同決策等整合方式,塑造學校願景與特色,建立明確的學校本位課程目標」。(大型學校>小型學校)
三、「爭取家長與社區的經費資源以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大型學校>中型學校,大型學校>小型學校)
四、「能不斷檢視教學進度,解決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大型學校>小型學校)
五、「能依據教師的興趣、意願或專長組成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
(大型學校>小型學校;中型學校>小型學校)
最後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1. to investigate the tactics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aich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and possibl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se schools ; 2. to find out if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actics operation among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iz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3. to probe causes of such a difference once it is found.
Questionnaire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eleven tactics which go on smoothly in all three typ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seven maj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ncountered by most of the schoo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as been found in five of the tactics among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ize schools.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rectors from six schools, two for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ize school respectively, have yiel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uses of those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鵬國小(民89)。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實例,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220-245。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中時晚報(民90年8月1日)。中時報系主辦「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座談會。中時晚報,第24版。
天母國小(民89)。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實例。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118-141。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方德隆(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既刊,4(2),1-24。
王文科(民86)。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表於「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3月22日,南投日月潭中信飯店。
王月美(民90)。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霄燕(民90)。國小校長課程領導實際之研究--以一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校長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縣教育局(民89)。「迎向校園新世紀」--「台中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展計畫」。
台中縣教育局(民92)。「台中縣九十二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辦理學校課程計畫報核作業注意事項」作業審核表,見於92年7月23日c02-9622號電子公文。
白雲霞(民9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黃志順(民86)。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69-97。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未出版,台北。
吳明烈(民9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政憲(民90)。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18(1),29-44。
吳清山、林天佑(民88)。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8。
吳順火(民89)。九年一貫課程在山城小學,台北縣柑林國小的試辦經驗。學校行政,7,頁77-84。
呂木琳(民88)。教學視導與學校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季刊,2(1),31-48。
呂垂卿、林生傳(民9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學刊,17,45-64。
李定國(民91)。國小校長領導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鴻亮、王前龍與范信賢(民90)。我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2),47-68。
沈晏仕(民90)。如何編寫一個具有學校特色的總體課程計畫書。教育研究月刊,86,90-96。
秀朗國小(民89)。一步一腳印--試辦經驗分享。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95-117。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邢小萍(民89)。傳統與創新的擺盪--河堤經驗。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189-203。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周淑卿(民87)。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
周曉葶(民91)。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與運作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印(民86)。學校本位理念對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影響。中等教育,48(5),31-38。
林文生(民88)。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的課程發展經驗為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現代教育論壇(五),100-106。台北:教育資料館。
林文生(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機制--台北縣瑞柑國小的經驗。課程與教學季刊,4(2),69-84。
林佩璇(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文(民85)。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進材(民88)。從形式課程到實質課程-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2,105-124。
林殿傑(民89)。九年一貫課程及小班教學之精神與政策。學校行政,7,8-16。
林殿傑(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認識。載於仁林文化主編,認識九年一貫課程,7-25。台北:仁林文化出版公司。
林筱瑩(民89)。站在教改山頭的小巨人。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29-55。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洪士雯(民91)。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個案研究--以英語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照惠(民89)。總體課程計畫。台南:南一書局。
洪福財(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小學教師的角色。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6-12。
范信賢(民89)。教師身分認同與課程改革:後殖民論述的探討。國教學報,12,275-287。
高一菁(民90)。專訪海洋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游家政教授,選你所愛--九年一貫教科書選用。教育研究月刊,86,11-15。
高新建(民88)。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25-31。
高新建(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2001/5/2。網址:
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00705 學校課程本位發展工作方資料/章02.htm
高新建、許信雄、許明欽、張嘉育(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輯。台北: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民88)。一九九九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信務(民90)。「台北縣東北角策略聯盟」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載於教育部編印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實例,192-193。台北:教育部。
張嘉育(民87)。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23-47。台北:楊智文化。
張嘉育(民88a)。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課程的自主特色與範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80-123。台北:楊智。
張嘉育(民88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編者。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a)。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b)。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實例。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民90)。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5,27-41。
陳今春(民9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民88)。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定位。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之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陳伯璋、周麗玉、游家政(民87)。「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研訂會議「綱要小組」報告資料。87年7月6日花蓮區座談會資料。
陳美玉(民91)。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93,41-50。
陳慧芬(民90)。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巧如(民8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振興(民90)。太平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2(3),29-41。
游家政(民8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現代教育論壇(五),71-8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游家政(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29-241。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政傑(民81)。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三版)。台北: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民88)。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
黃義良(民88)。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義良(民90)。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國教輔導,41(2),6-9。
黃嘉雄(民88)。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29-34。
黃嘉雄(民8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3,19-25。
楊志能(民88)。讓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小紮根。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辦理,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35-47。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志能(民89)。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以翠屏國中為例。公教資訊季刊,4(4),5-24。
楊雲龍、莊麗卿(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實輔專欄,194,77-85。
楊龍立(民90)。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葉子超(民85)。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見平(民9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民88)。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台灣教育,581,2-8。
甄曉蘭(民90)。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a)。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民88b)。新法令需有新土壤--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39(6),2-9。
歐用生(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8-1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民89b)。轉型的課程領導及其啟示。國民教育,41(1),2-9。
蔡文杰(民90)。築夢菁桐,願景相隨,載於教育部主編之學校願景發展、實踐、檢討與展望實例,117-145。台北:教育部。
蔡清田(民88)。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辦理,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7日。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賴清標(民90)。從五項修練談國民小學教育願景的發展,載於教育部主編之學校願景發展、實踐、檢討與展望實例,2-6。台北:教育部。
薛梨真(民88)。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的試辦為例。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辦理,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209-21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謝水南(民85)。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謝寶梅(民90)。學校本位課程目標擬定與實施的基礎,載於教育部主編之學校願景發展、實踐、檢討與展望實例,7-6。台北:教育部。
鍾欣南(民89)。知識管理v.s.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師友,402,38-41。
簡良平(民90)。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中課程籌畫的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2),25-46。
簡茂發、李虎雄、黃司長、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民86)。教育部八十五年度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饒見維(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經驗分享--學校願景與理想兒童圖像的發展(花師實小),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45-7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饒見維(民90)。「花蓮師院實小」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載於教育部編印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實例,84-108。台北:教育部。
顧瑜君(民89)。課程與實踐:協同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收錄於2000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出版。
二、英文部份
Bezzina,M.(1991).Being free and feeling free:Primar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8693)
Boomer,G., Lester,N.,Onore,C.,& Cook,J.(1992).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London:Falmer Press.
Brady,L.(1985).The supportiveness of the principal in school-base curriculum development.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1),
95-97.
Brady,L.(1987).Explain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6(5),541-552.
Chapman,J.D.(1990).School-based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London:Falmer Press.
Craig,A.(1980).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90498)
Eggleston,J.(1979).School-based cue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In OECD,School-based cue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Eggleston,J.(1980).School-based cue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lliott,J.(1992).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Foriska,T.J.(1998).Restructuring around standards :Practitioner`s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Fullan,M.(1993).Innovation,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In G. Cawelti(Ed.), 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 Alexandria,VA:ASCD.
Fullan,M., & Hargreaves,A.(1992).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Glatthorn,A.(1997).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Harrison,M.(1979).Toward empirical-based curriculum theory: A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tud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Henderson,J.G., & Hawthorne,R.D.(1995).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Knight,P.(1985).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1),37-48.
Lo,Y.C.(1999).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The Curriculum Journal,10(3),419-442.
Marsh,C., Day,C., Hannay,L., & McCutcheon,G.(1990).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McKernan,J.(1983).Classic and romantic in Ir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5106)
McKernan,J.(1991).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London: Kogan Page.
Oakes,J., & Quartz. K. H. (1995).Creating new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ECD (1979).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
Sabar,N.(1985).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4),452-454.
Sabar,N.(1994).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In J. Husen & T.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nd ed.). Oxford:Pergamon.
Sarason,S.B.(1996).Revisiting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aylore,J.G., Alexander,W.M., & Lewis,A.J.(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chwab,J.J.(1983).The Practical 4: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Curriculum Inquiry 13(3),239-265.
Skilbeck,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M.(1984).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Paul Chapman.
Skilbeck,M.(Ed)(1988).Reading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Paul Chapman.
Stenhouse,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London:Heinemann.
Stenhouse,L.(1983).Authority, education and emancipation. London:Heinemann.
Steve,B.(1989).An ideascape for education , what Futurists recomme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1),8-14。
Tomas,I.D.(1978).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4(2),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