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玲
LEE, PEI-LING.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以情緒調整為調節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Life Adjustment:Emotional Regulation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 古明峰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情緒調整生活適應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並探討情緒調整在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以新竹縣市32所公立國民小學683位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男生321人,女生362人),將所得問卷資料以描述統計、t 檢定、積差相關、多元迴歸以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一、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生活適應之現況良好;二、依附關係方面,男女生在爸爸及媽媽依附上無顯著差異,在同儕依附上女優於男;情緒調整方面,在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反省及整體情緒調整上女優於男;生活適應方面,在學校適應、同儕適應與整體生活適應上女優於男;三、依附關係、情緒調整及生活適應之間皆具有顯著相關;四、依附關係與情緒調整對生活適應之預測力達顯著水準;五、整體情緒調整,對爸爸依附關係與家庭適應之間、媽媽依附關係與個人適應之間,以及同儕適應與個人適應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and to examine the function of moderator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life adjustment.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683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321 boys and 362 girls) from 32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area.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ed: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positive satisfactory.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er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awareness, emotional expression, emotional reflection and overall emotional regulation between gend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adjustment, peer adjustment and overall life adjustmen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relation to life adjustment of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4) Life adjustment could be well predicted by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life adjustment of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5) Overall emotional regulation could moderate the link between the father attachment and family adjustment, the mother attachment and self adjustment, and the peer attachment and self adjust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依附關係的意義、內涵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情緒調整的意義內涵、統整觀點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生活適應的意義、內涵與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方法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生活適應之 現況分析 42 第二節 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 生活適應之差異分析 48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依附關係、生活適應與情緒調整之 相關分析 54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依附關係與情緒調整對生活適應之 預測力考驗 62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整對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 調節效果分析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英文部分 92 附錄 95 附錄一 施測說明 95 附錄二 依附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 96 附錄三 情緒調整量表使用同意書 97 附錄四 生活適應量表使用同意書 98 附錄五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 99

    一、中文部分
    王建文(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參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莊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櫻芬(2012)。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2),273-294。
    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江文慈(1996)。解讀人類的另類智慧-EQ。諮商與輔導,124,39-42。
    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文慈(2000)。探索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世新大學學報,10,31-62。
    江文慈(2001)。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2。
    江彥陵(2006)。大學生親密關係中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余妙芬(2008)。國小學童的解釋型態、情緒調整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利翠珊、林麗文(1998)。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臺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84–101。
    吳佩靜(2009)。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生活型態、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明隆、涂金堂(2013)。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新北市:五南。
    吳明隆,蘇玉婷(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6,201-232。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方瑜(2015)。國民中小學參與童軍活動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佳倫(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松遠(2007)。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李冠儀(2007)。國小學生依附關係、學業成敗歸因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昱德(2003)。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美芳、黃立欣(譯)(2008)。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原作者:Laura E. Berk)。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李淑芬(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氣情緒激起狀態與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雅雯(2005)。國小學童情緒調節、親子關係與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蓮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玗霈(2006)。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孟瑛如、林珍妃(1998)。資優生與普通生親子間非理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佩玲(2006)。原住民大專學生知覺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林怡君(200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怡岑(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林姻秀(2011)。國小獨生子女學童自我概念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彥妤、郭利百加 等(譯)(1997)。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原作者:V. J. Derlega, L. H. Janda)。台北市:桂冠。
    林柏廷(2005)。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92,405-230。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市。
    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昭葵(2013)。臺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伶玫(1997)。兒童情緒覺察力的評量建構歷程及真實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正彥(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育玲(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敏珍(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與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于婷(2012)。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秋芳(201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衝動性格與遭受關係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秋碧(2007)。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晉偉(2007)。國小高年級兒童依附關係、樂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瑟筎(2007)。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秦仙津(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滿意度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袁小惠(2011)。國中教師情緒勞務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崔光宙等(2008)。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台北市:五南。
    張君鈴(2012)。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瑞文(2013)。跨國與同國婚姻的親子依附關係對子女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瓊云等(譯)(2008)。兒童發展(原作者:John Littlefield Cook , Greg Cook)。台北市:華都文化。
    張麗瓶(2011)。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曹翠英(2015)。校園情緒智力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40,15-18。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許文信(2008)。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許純瑜(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舒雅(2008)。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許嘉容、吳裕益(2010)。高雄市國小一般智能與藝術才能資優生在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2,65-95。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彤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怡伶(2013)。與父/母居住兒童在校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新北市。
    陳治豪、王以仁(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46-74。
    陳金定(1998)。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對不安全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思縈(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柔蓁(2005)。北台灣地區國小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效能、害羞與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秋斈(201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高雄市。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
    陳雅玲(2010)。高雄市國小學童社會計量地位、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德嫻(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靜儀(2007)。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的自我概念、依附關係、情緒智力與行為困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原作者:K. T. Strongman)。台北市:五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秀惠(2003)。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佩吟(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春婷(2011)。國小學童知覺父母教養對情緒調節與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美桃(2008)。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美雀(2009)。國小兒童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素妹(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親子溝通與子職實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素英(1994)。由互動層次探討依附系統中的情緒變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淑滿、葉明芬(2007)。二十年來台灣研究中子女對父親依附關係之後設分析。幼教研究彙刊,1(1),130-146。
    黃琇雯(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瑞雯(2000)。繼親家庭親少年之生活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曉雯(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依附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月棋(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欣雅(2013)。正向班級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合倩(2007)。依附關係在國小階段對兒童人際關係之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8,93-105。
    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經常逃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哲欣(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挫折容忍力及感恩心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翟敏如(2012)。探究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活動對幼兒情緒認知與調節能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4(1),27-48。
    劉妍綾(2005)。高中職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歐陽端端(譯)(2013)。情緒競爭力UP!:15個線索,讓你把事情做完、做對、做好(原作者:Daniel Goleman)。台北市:時報文化
    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2), 33-58。
    歐陽儀、林世華、吳麗娟(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4),319-344。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台北縣:揚智文化。
    蔡河霖(2010)。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屏東縣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蔡美賢、陳淑貞、陳熾源(2013)。談判策略與談判結果的關聯性研究-探討催收員情緒智力的調節效果。台北城市大學學報,36,243-262。
    蔡壹亘(2006)。國小學童不同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瑞全(2006)。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鄭乃連(2013)。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2008)。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0(2),283-302。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金土、陳瑋婷(2014)。台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8(2),23-48。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慧娟(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知覺父母子職實踐與祖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戴鴻英(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人際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謝雅如(201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簡千惠(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藍清淵(200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2009年兩岸運動觀光產業暨體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7。
    顏世華(201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魏與晟(2015)。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諮商與輔導,352,53-56。
    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羅芝芸 (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美雲(2009)。國民小學弱勢族群學生輔導政策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羅婉娥、古明峰、曾文志(2013)。正向情緒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情感狀態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09-628。
    嚴世華(201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蘇依蓉(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 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容禾(2007)。國小學童人格特質、依附關係、成就動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蘇蕙芳(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管理、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蘇儷惠(2008)。幼兒園教師協助外籍幼兒學校適應的經驗與困境之分析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二、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1979).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 932-937.
    Ainsworth, M. D. S., & Bowlby, J. (1991).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2), 333-341.
    Akers, R. L., & Sellers, C. S. (2010).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Baron、R.、& Kenny、D.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73-1182.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H., & Kroonenberg, P. M. (2004).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security between African-American and white children: ethnicity or socio-economic statu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7, 417-433.
    Billings,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4), 877-891.
    Brenner, E. M., & Salovey, P. (1997).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 for Educators. New York, NY: Basic.
    Bretherton, I., & Waters. E. (1985).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Ed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Vol. 50. (1-2, Serial No. 209)
    Calhoun, J. F., & Acocella, J. R.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ampos, J. J., Campos, R. G., & Barrett, K. C. (1989). Emergent themes in the stud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5, 394-402.
    Costello, B. J., & Vowell, P. R. (1999). Testing control theory and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A reanalysis of the Richmond Youth Project data. Criminology, 37, 815-842.
    Denham, S. A.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Eisenberg, N., & Fabes, R.A., (Eds.). (1992). Emotion and its regulation in early develpomen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azan, C.,Shaver, P. R.(1994).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close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Inquiry, 5, 1-22.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ordi Quoidbach & Moïra Mikolajczak (Eds.). (2015). Positive interventions: an emotion regulation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3), 655– 693.
    Kenny, M. E., & Rice, K. G. (1995).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adjustment in late adolescent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 statu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3, 433-456.
    Kobak, R., & Sceery, A. (1988). Attach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Working models, affect regulation, and representa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59, 135-146.
    Main, M., Cassidy J. & Kaplan, N.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1.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Monograph of the Society for 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1-2), 66-109.
    Mayer, J. D., Dipaolo, M.,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 3-4.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NY: Guilford.
    Parkinson, B., Totterdell, P., Briner, R. B., & Reynolds, S. (1996). Changing moods: The psychology of mood and mood regulation. London: Longman.
    Rothbart, M. K., & Derryberry, D. (1981),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M. E. Lamb & A. L. Brown (Eds.), Advances i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Hilisdale, NJ: Erlbaum..
    Rydell, A. M., Berlin, L. & Bohlin, G. (2003). Emotionality,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aptation among 5- to 8-year-old children. Emotion, 3 (1), 30–47.
    Saarni, C.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Saarni, C. (2000), Emotional competence: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R. Ber-On & J.D.A.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68-9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aarni, C., & Harris, P.L. (Eds.). (1989).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chwebel, A. I., Barocas, H. A., Reichman, W., & Schwebel M.(1990).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 A life-span approach. Iowa: W. C. Brown.
    Scott, W. A., Scott, R., & McCabe, M. (1991).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 personality: A cross-culture, cross-source comparis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0, 1-20.
    Swinkels, A., & T.A.Giuliano (1995).The 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mood awareness: monitoring and labeling one’s mood sta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934-949.
    Thayer, R. E., Newman, J. R., & McClain, T. M. (1994). Self-regulation of mood: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a bad mood, raising energy, and reduction ten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5), 910-925.
    Thompson, R. A. (1991).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 269-307.
    Turner, P. J. (1991). 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gender, and behavior with peers in pre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2, 1475-1488.
    Underwood, M. K. (1997). Top ten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 127-146.
    Walden, T. A., & Smith, M. C. (1997).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1), 7-25.
    West, M. L., & Sheldon-Keller, A. E. (1994). Patterns of relating: An adult attachment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Guilford.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