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莉茸
論文名稱: 情禮之間-魏晉父女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 曾美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魏晉父女情與禮
外文關鍵詞: Wei Jin, Father and daughter, etiquette and ethic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撰作出於對魏晉倫理關係之興趣,藉由魏晉資料的閱讀整理時,發現魏晉父女相處時,有別於他代情形。探尋魏晉父女關係新變之緣由,提供對魏晉文化更深入了解。第一章「魏晉以前所見的父女關係-以傳統禮書和漢代史例為中心」,敘述傳統禮教對家庭中父女關係規範,依出嫁前後所應有相對的行為,揭示有關父女關係理論依據,並以兩漢史例為魏晉比勘對象,由「父嚴」、「女孝」觀點,了解傳統中父女實際相處情形。第二章「慈愛無邊,父恩如山-魏晉父之視女」,自父親角色陪伴女兒依序展開,「育女」、「嫁女」、「助女」及「哀女」的生命歷程,其中各以魏晉實例提出此現象;第三章「孺慕終生,女情深摯-魏晉女之事父」,由女兒身分,提出魏晉女兒以孝為本,為父親「晨昏定省」、「骨肉相親」、「光耀門楣」及「犧牲自我」以報親恩;第四章「情禮之間-父女情深,超越禮教」擇取魏晉父女相處特殊現象,剖析任情父親及越禮女兒相處情形;末章「魏晉父女關係新變緣由之探究」由禮教鬆動影響,展現多元思潮,世變多故,使父親落實父職,魏晉對才性的重視,使女教昌明,門第制度下,情與權的頡頏並勾勒出魏晉父女關係所代表當時的時代風潮。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魏晉父女關係擺盪在情禮之際,受多元思潮影響,魏晉父親任情愛女,女為情越禮,父親施行父職,女教亦受重視,使魏晉才女輩出。
    情與禮不斷調和、交融,以魏晉父女關係推衍出屬於魏晉時代風貌。


    The writer i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 of ethic in Wei Jin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ion in Wei Jin, the situation of father getting along with daughter in Wei Ji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 before Wei Ji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base on traditional Han history samples. ” It describes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ners standard toward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family. Otherwise Wei Jin takes Han’s history to be the exampl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al way “how traditional father gets along with daughter” from “strict” and “obedience.”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limitless love from father-the father’s opinion towards daughter ” The third chapter “the deep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brings up an idea that daughter always obeys father’s direction in Wei Jin. The fourth chapter “ between etiquette and ethic” picks up the special dealing with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The last chapter “ the investigation of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show up multiple thinking because of the changeable etiquette. People focus on the talented women in Wei Ji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has a fresh breaking from the old etiquette in Wei Jin. The talented women are more valuable because of more education. Here comes a new generation-Wei Jin.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2 二、問題意識 .................................................8 三、文獻探討 .................................................10 四、研究材料與方法 ...........................................17 五、研究取向與章節架構 .......................................20 第一章 魏晉以前的父女關係 -以傳統禮書和漢代史例為中心.........22 第一節 傳統禮書對父女倫理的規範 ................22 一、性別觀念.............................................22 二、父權 ..............................................26 三、女職 ...............................................29 第二節 父嚴女孝-漢代史例所見之父女關係 ............34 一、父嚴 ...............................................34 二、女孝 ...............................................45 第二章慈愛無邊,父恩如山-魏晉父之視女..........56 第一節 育女-掌上明珠,參與成長 ....................56 一、為女命字,望女成鳳 ................................56 二、伴女成長,親子互動.................................58 三、教女讀書,臨嫁叮嚀.................................60 第二節 嫁女-尋覓佳婿,涉入婚後 .....................63 一、婚前-有女長成,代覓良緣 ..........................63 二、婚後-于歸他姓,關懷不改...........................72 第三節 助女-慈父出面,嫁女有恃......................79 一、慈父挺身,救女救婿 ...............................79 二、離喪改適,另謀良對 ...............................80 三、嫠居守寡,周濟扶持 ...............................85 第四節 哀女-傷逝贈諡,父愛無際......................88 一、作誄贈諡,悼亡賦哀 ................................88 二、冥婚歸葬,女魂有歸 ................................93 第三章 孺慕終生,女情深摯-魏晉女之事父.........97 第一節 晨昏定省,分憂解勞 .............................97 一、 身體力行,分擔勞務 ................................97 二、足智多謀,為父獻策 ................................98 三、女掌門戶,榮顯家門 ... ............................99 第二節 骨肉相親,嫁後猶然 ............................101 一、女子有行,遠父思親 ................................101 二、歸寧頻繁,心向本家 ................................104 第三節 立身行事,光耀門楣.............................107 一、賢妻良母,顯揚親父.................................107 二、女承衣缽,父業女繼 ................................109 三、剛強自信,巾幗鬚眉.................................110 第四節 犧牲自我,圖報親恩............................112 一、屈身為妾,提振家聲.................................112 二、捨身救父,不計生死 ................................113 三、挺身報仇,為父雪恨... .............................115 第四章 情禮之間-父女情深,超越禮教..............118 第一節 慈父任情 ................................119 一、女子不才與望女成鳳 ................................119 二、父母之命與斟酌女意 ................................127 三、妒婦為惡與父兄不罪 ................................128 四、女身卑弱與悼亡賦哀 ................................130 第二節 才女越禮 ...................................132 一、認同原生,心繫本家 ................................132 二、反唇相譏,護衛家聲 ................................135 三、知書識禮,為父決策 ................................137 四、跨越剛柔,武勇救父 ................................138 第五章 魏晉父女關係新變緣由之探究 ..............140 第一節 禮教鬆動與多元思潮 ...........................140 一、玄學:越名任心,重情尚真 . ........................141 二、道教:男女同尊,任才無別 ..........................144 三、佛教:眾生平等,雙向倫理 ..........................146 第二節 世變多故與父職落實 ...........................150 第三節 才性新論與女教昌明 ...........................154 第四節 門第制度與情權頡頏 ............................158 一、階層嚴明,慎擇婚姻 ................................158 二、門第父權,婦女後盾 ................................160 結 論 .....................................................164 參考資料 ..................................................172

    壹、傳統文獻

    一、經部
    〔魏〕王弼 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
    〔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
    館,198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清〕朱彬,《禮記訓纂》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漢〕戴德撰,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 藝
    文印書館,1981 。
    〔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二、史部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8 。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
    駱主編,《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 ,1981 。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
    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劉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西晉〕張華著,南宋.周日用注,《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 1981。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梁〕慧皎等撰,《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1991。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974。
    〔西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
    〔東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李白藥,楊家駱主編,《北齊書》,台北:藝印書館,1981。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
    〔唐〕魏徵等著,《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63。

    三、子部
    〔戰國〕莊周撰,《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95。
    〔戰國〕莊周撰,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晉〕葛洪 陳飛龍譯註《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
    〔南朝‧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南齊〕徐陵,《玉臺新詠》,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蕭梁]僧旻、寶唱等,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本:《經律異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
    〔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台北:明倫書局,1974。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台北:廣文出版社,1987。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四、集部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梁〕釋寶唱,王孺童校註,《比丘尼傳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李昉,清.黃曉峰校刻,《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1973。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嚴可均校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魯迅,《古小說鉤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延梯輯,《中國古代女作家集》,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江畬經編,《漢魏六朝小說筆記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馬秋帆主編,《魏晉南北朝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台北:鼎文書局 ,1972。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証》,北京:中華書局 ,2005。
    劉正皓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 ,200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薛安勤註譯,《春秋穀梁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03。
    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
    陳鼓應 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7。
    《陶淵明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

    貮、近人論著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卜憲群、張南,《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于東曄,《女性視域 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王永平,《六朝江東—士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王永平,《東晉南朝家族文化史論叢》,江蘇:廣陵書社,2010。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台灣商務,1998。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下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王炳照、閻國華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王潔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台北:三民書局,1998。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 。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北京社會科學,1999。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
    司馬放,《魏晉名士的風流》,湖北:長江出版社,2008。
    任繼愈,《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4卷.魏晉南北朝》上中下冊 ,台北:地
    球版社,1997。
    朴美鈴,《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朱大渭 劉馳 梁滿倉 陳勇,《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朴美鈴,《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200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吳光正,《女性與宗教信仰》,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2。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吳霓,《中國古代私學發展諸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女性》,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李如森,《漢代喪葬制度》,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李淑媛,《爭財競產—唐宋的家產與法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李威熊,《魏晉玄學家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李軍,《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李桂林,《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李潤強,《中國傳統家庭形態及家庭教育-以隋唐五代家庭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杜正勝,《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 。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四川: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
    易銀珍、蔣璟萍等著,羅婷主編,《女性倫理與禮儀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周林根,《中國古代禮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周姚萍,《中國式家教》,台北:天衛文化,1997。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5。
    周毅剛、徐大真、李寶峰,《女性教育心理學》,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周曉光 裘士京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史概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孟昭華、王明寰、吳建英,《中國婚姻與婚姻管理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孟憲承、陳學恂、張瑞璠、周子英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4 。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
    姜 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胡 適,《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胡美琦,《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1980。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8。
    馬鈺平,《中國古典小說女性形象源流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孫以繡,《王謝氏家之興衰—我國門閥政治之一「個案」研究》,台北市:三民書
    局,1967。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殷偉,《中華五千年藝苑才女》,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徐傳武,《左思左棻研究》,台中: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
    祝瑞開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高明士,《中國教育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95。
    常金倉,《中國十大隱士序》,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
    張法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8。
    張敬,《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1 。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江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曹文柱,《治亂嬗替─魏晉卷》,台北:書泉出版社 ,1992。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1994。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 1998。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戍國,《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4。
    陳致平,《中華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
    陳愛平,《孝說》,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 2007 。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7。
    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陸建華,《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和:谷風出版社 ,1987。
    黃嫣梨,《妝台與妝台以外—中國婦女研究論集》,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程舜英,《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1988。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
    楊孝容,《男女同尊 佛教女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楊承彬,《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楊亮功等箸,《中國教育史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
    萬繩楠,《陳寅恪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葉慶炳編譯,《漢魏六朝鬼怪小說》,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4。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董家遵,《中國婚姻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 台北:眾文出版社, 2000。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 ,《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4。
    寧稼雨,《魏晉風流名士》,北京:中華書局,2007。
    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5。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山東:青島出版社,1991。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 1998。
    劉正浩,《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6。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8。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1。
    劉詠聰,《德、才、色、權》,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8。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台北:華世出版社 ,1980。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錢 穆,《國史大綱》,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 。
    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民國叢書第2編.文學類60,上海:上海書店,
    1990。
    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陸德明《經典釋文》下冊卷26,〈莊子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廖宜方,《唐代母子關係》,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1。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鄭曉江主編,《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一》,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二》,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12。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3.3。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四》,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10。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五》,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1.7。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六》,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4.3。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七》,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6.1。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民國叢書第2編.文學類60,上海:上海書店,1990。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台北市:史博館,200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台北: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
    蕭華榮,《華麗家族-西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新華書店,1994。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龔顯宗,《女性文學百家傳》,台南:真平有限公司,2001。

    (日)上野千鶴子,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
    (美)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 ,台北:巨流圖書,1998。
    (義)Luigi Zoja ,張敏、王錦霞、米衛文譯,《父性—歷史、心理與文化的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參、期刊論文
    王洪軍,〈太原王氏北方宗支世系居第考〉,《曲阜師範大學齊魯學刊》,2009,頁
    39-44。
    王傳滿,〈秦漢時期的貞節觀念及女性人格〉,《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
    5期,2008.9,頁68-70。
    王汝壽,〈王羲之親屬有關問題考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3,頁9-14。
    王妙純〈世說新語中的女性新風貌-從婦女追求情愛談起〉,《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二期,1999。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徴〉,濟南《文史哲》第3期,1993,頁39-46。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載於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
    社會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頁57-58。
    余世明,〈簡論魏晉南北朝私人教育的發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期,1998,頁62-66。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 《新亞學報》卷1第 2期,1956.2,
    頁213-214。
    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學教育的特點〉,《池州師專學報》第2期,1998,頁208-213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
    谷忠玉,〈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論要〉,《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
    ,2001.9,頁39-41。
    阮忠勇,〈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之重才〉,《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
    版), 第19卷第1期,2002.3,頁20-24。
    阮忠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尚情特質〉,《浙
    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21卷第2期,2004.6,頁20-24。
    林素珍,〈芝蘭玉樹欲其生階庭—魏晉南北朝士族家學探析〉,《國文學誌4明代
    文化專號》第四期,2003.12。
    段振良,〈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風度觀〉,《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7年第1期(總第47期),頁59-62。
    桑秋杰,〈兩漢婦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比較研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9.7,頁53-56。
    馬存方,〈中國古代方法探析〉,《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頁53-54。
    張云華,〈論北朝婦女的妒悍風氣〉,《史學集刊》,第六期,2008.11,頁99-104

    張琳,〈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生活新氣象〉,湖南:天水師範學院文史學院,2008。
    張欣怡,〈從婦女的守節與再嫁看魏晉南北朝的貞節觀〉,《中正歷史月刊》第七
    期,2004,頁169-195。
    張澤梅,〈論魏晉南朝時期的用「才」與用「德」〉,《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
    第3期(總第27期),頁132-133。
    張躍生,〈佛教文化與《世說新語》〉,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6,頁82-85。
    程麗芳,〈左思「嬌女詩」與陶淵明「責子詩」探析〉,《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22卷第5期,2007.10,頁96-98。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在教育的地位〉,福建《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第20卷第4期,頁37-39。
    傅江,〈《世說新語‧賢媛》面面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期,頁55-58。
    曾凡貞,〈中國傳統家訓起源探析〉,《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
    年第11卷第4期,頁21-23。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載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
    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208-241。
    曾美雲,〈父權與平權之間—六朝道教女性觀念探析〉,「第一屆台灣中國哲學學
    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6.12。
    曾美雲,〈自然與性別之間—魏晉玄學家女性觀試探〉,《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
    》,第12期,2005.12。
    曾美雲,〈宗教與禮教之頡頏-六朝女性奉道所衍生的禮教爭議〉,「魏晉南北朝
    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里仁書局,2004。
    賀佩蓉,〈中國傳統家文化對古代家庭教育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7卷第5期,2005.10,頁125-128。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 《魏晉思想》(
    甲編) ,台北:里仁出版社 , 1995.8,頁1-52。
    黃美華,〈《典禮》、《內則》所敘述的家庭生活規範〉,《中國文化月刊》,第217
    期,1998.4,頁86-104。
    黃哂莉,〈中國家庭人際倫理之辯證轉化〉,《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1998.4,頁411-441。
    黃志盛,〈《世說新語》中的妾、妓、婢〉,(高雄:高雄海洋學報,2002.12),頁
    99-112。
    黃愛梅,〈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婦女婚姻家庭生活-以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和
    簡為主要研究對象〉,《史林》,2009.4,頁117-126。
    楊莉,〈論《世說新語》中的女性形象—兼論魏晉士人的女性觀〉,《安徽理工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5.1,頁53-55。
    顧頡剛〈由蒸、报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文史》,第十五期,1982,
    頁。
    齊慧源,〈芝蘭玉樹生階庭--《世說新語》中神童現象與魏晉家庭教育論略〉,《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4.11,頁42-46。
    劉大杰 ,〈魏晉思想論〉,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晉思想》(甲編)台
    北:里仁出版社,1995.8,頁1-229。
    劉絹,〈晉代模範女性形象之探析〉,《文學藝術》,2009.4,頁230-246。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載於黃俊傑主編、劉岱總主編 《
    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291-343。
    劉增貴,〈魏晉南北朝的妾〉,新史學,1991.12,頁1-36。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十一期,2007.12,頁143-162。
    謝聰輝,〈道教的兩性觀-從教義、制度和修煉看道教的性別意識〉收錄於《2000年台灣青年宗教學者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00。
    魯 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
    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8 ,頁1-18。
    譚愛娟,〈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文精神〉《長沙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
    2000.9,頁24-26。

    肆、學位論文
    王湘雯,《六朝小說之女性形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吳心怡,《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吳冠宏,《魏晉玄學與世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
    李亮茹,《魏晉南北朝婦女社會地位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5。
    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沈宗霖,《芝蘭玉樹生階庭─南朝家學現象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台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5。
    林昭毅,《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惠英,《魏晉無君思想初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
    林素娟,《先秦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2。
    林萃菱,《魏晉名士之情性研究─以唯我而情真為考察向度》,嘉義: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林雯淑,《魏晉南北朝女教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001。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6。
    侯慈暉,《從明、謝二氏婚姻關係的比較看中古士族社會地位之轉變-以墓誌為
    中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碩士論文,2005。
    胡幸福,《中國古代平民教育略說》,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
    馬以謹,《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2。
    常倩,《魏晉南北朝婦女生活研究》,陜西:西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
    張也萍,《琅琊王氏的家學與家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6。
    許又文,《魏晉裴氏家族與家學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陳文豪,《魏晉南北朝墓誌銘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陳仙丹,《從固有刑律看傳統婦女地位之演變:由固有刑罰與緣坐之觀點出發》,台北: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1987。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
    陳柏璋,《中古琅邪顏氏研究─以婚姻仕宦和家學門風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
    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陳美惠,《《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陳嘉琪,《南朝婚姻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陳綺蓉,《翁婿之間-女婿與岳父關係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
    論文,2005。
    陳慶元,《東晉士人階層玄佛道思想與文化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陳韻,《魏晉婚禮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
    陶建國,《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
    曾美雲,《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曾美雲,《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1993。
    游淑惠,《魏晉理想社會之研究--以玄學家為中心》,嘉義: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黃明誠,《才性情感與玄心-論魏晉藝術精神的內涵與發展》,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黃明誠,《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論述》,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黃昕瑤,《魏晉名士的友誼觀-友情與友道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論文,2009。
    周何,《魏晉婚禮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
    黃秋勝,《魏晉忠孝觀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黃嘉貞,《魏晉君王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黃滿造,《魏晉時期之無君思想》,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黃盛璟,《從「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儒釋道三家的訾應》,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
    詹慧蓮,《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
    詹惠玲,《魏晉時期文人社群活動-以「世說新語」為主》,台北: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廖玉枝,《幽暗時代的慈父叮嚀-從《顏氏家訓》探討顏之推的生命情志》,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
    趙強,《魏晉南北朝婚姻禮俗研究》,台北: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劉佳虹,《五至九世紀佛教衝擊下的親情/家族價值的位移及其轉變》,台北:中
    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2005。
    劉美智,《魏晉父名母名喪服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蔡三億,《六朝交友論》,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1994。
    蔡景明,《漢末魏晉的教育狀況探討:以士族門第為中心》,台中: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1995。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伍、其他
    一、網路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古今圖書集成全文電子版」http://192.192.13.178/book/index.htm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4463&if=gb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index_list.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