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全茂永 Atul Manqoqo Takivatan |
---|---|
論文名稱: |
卡社布農語名詞構詞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Noun Formation in Takibakha Bunun |
指導教授: |
葉美利
Yeh, Mei-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布農語 、名詞 、複合詞 、加綴詞 、重疊詞 |
外文關鍵詞: | Takibakha, Bunun, nouns, word-form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卡社布農語名詞結構,透過田野調查蒐集語料,筆者發現卡社布農
語的名詞依其內部構造分單純詞(simple)和合成詞(composite)兩種;單純詞由單一詞素組成;而合成詞依其不同結合之詞素,又可分為複合詞、加綴詞、重疊詞。
單純詞是卡社布農語的基本詞彙,卡社布農語單純名詞結構形式,有單音節
結構、多音節結構及疊音結構。從語義的角度觀察單純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一樣,形式與語義之間的關係是任意(arbitrary)的,如lukic「樹」怎麼考究也找不出所以然來;雖然如此,但有些卻可以從「擬聲名詞」、「多義詞」、「同義詞」、「外來詞」中看到單純詞的結構形式和語義形成過程,從中可体會出卡社布農文化思維模式在語言中呈現的現象。
複合詞(compound)是布農語創新詞彙的方式之一,如一年級,是以tas’a「一」加pangka「桌椅」形成tas’a_pangka「一年級」的語義概念。卡社布農語複合詞基本上中心語在前,複合詞多半表專化(specialization),形成基本詞彙之下位詞。加綴詞是卡社布農語擴展詞彙常用的構詞方式,卡社布農語名詞中的詞綴分為前綴(prefixes)、中綴 (infixes)、後綴(suffixes)、環綴(circumfixes)及複雜形式。如kutu「頭蝨」+ 前綴 ti-形成ti-kutu「梳子」;sepuk「養/照顧」插入中綴-in-形成s-in-epuk「家畜」;uluz「i 跳舞」加表處所焦點的後綴-an 形成名物化的uluzi-an「舞場;舞廳」;也可以混合使用形成複雜的構詞方式,如paklic「鐡絲」加前綴的tun-形成tun-paklic「使沿著鐡絲」,再加前綴pa-形成pa-tun-paklic「打電話」,再加後綴-an 形成pa-tun-paklic-an「電話筒」。重疊詞含完全重疊與部份重疊,如amin 為「全部」之義,完全重疊後變成aminamin,指「東西」;部份重疊的用法更廣,可用來形成工具名詞與主事者名詞,如ma-tua「打開」形成tu-tua「鑰匙」、 ma-’unting「駕駛」形成ma-’u-’unting「駕駛員」。
田野調查蒐集的語料中,蒐集舊有的名詞詞彙和現代新槪念的名詞詞彙。舊
有的名詞詞彙中隱含有布農文化思維,而新名詞詞彙是現代新概念和新事物的
詞,從詞彙形式和語義的關係上展現出布農族社會語言文化脈絡。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of nouns in
Takibakha Bunun. By
examining the data collected in our field work, we find that Takibakha nou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mple ones composed of monolexemes and composite ones formed
by compounding, affixation and reduplication. The simple nouns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lexicon. Phonologically, they can be mono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Semantically, as in other langu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s and
meanings is basically arbitrary, though, the naming of some nouns may reveal how
Takibakha Bunun people perceive these entities. Compounding is one of the devices
employed to coin new words in order to express novel concepts. For example, the
compound word tasa pangka ‘first grade’is constructed out of the words tasa ‘one’
and pangka ‘table’. Takibakha compounds are basically head-initial and usually
denote specialization, constituting the hyponyms of their respective head words.
Affixa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employed word formation strategy to expand the
lexicon in Takibakha Bunun. The affixes in Takibakha noun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prefixes, infixes, suffixes and circumfixes. For example, the noun ti-kutu ‘comb’
is formed by the root kutu ‘head lice’ and the prefix ti-; the word s-in-epuk ‘livestock’
is constituted out of the verb sepuk ‘to raise or take care’ plus the infix -in-; the
nominalized noun uluzi-an ‘dance hall or ballroom’ is derived from the stem uluzi ‘to
dance’ suffixed by -an. Moreover, nouns can be formed by complex affixation, i.e.
adding more than one affixes as in pa-tun-paklic-an ‘receiver or handset.’ Nouns
can also be formed by full reduplication, as in amin-amin ‘things’ (<amin ‘all’) or
partial reduplication, as in ma-u-unting ‘driver’ (<ma-unting ‘to drive’). Looking into
how nouns are formed leads u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Bunun people name
things around them and finally how they perceive the world.
胡文池(1950)。〈布農聖經翻譯的經過〉。《台灣教會公卷》,P743。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羣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長老教會布農聖詩委員(1966、1975 、1984)。《布農聖詩》。
台灣聖經公會(1973、2000)《布農聖經》。台北:聖經公會。
鄭恆雄(1994)。《布農語詞典中動詞編纂的編纂》。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委員會。
林修旭(1996)。《布農語東埔方言的音韻》。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鄭恆雄(1997)。《從語言的觀點看布農族的神話與故事》。彰化員林: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
李壬癸(1997)。《高雄地區的四種南島語言》。第四篇布農語,第一章 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南部方言。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李壬癸(1997)。《高雄地區的四種南島語言》。第四篇布農族,第二章 高
雄縣的布農語。黄美金著P356。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吳淑平(1969)。《卓社布農語方言》。碩士論文。
李壬癸(198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nun dialects.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P483。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重德(1999)。《布農字典》。台中:瑪利諾會館。
葉美利(2000)。《賽夏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 卷,p61-78。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齊莉莎(2000)。《布農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
林太、曾思奇、李文甦、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2001)。《Isbukun布農構詞法研究》。台北市:讀冊文化。
葉美利(2001)。〈布農語與賽夏語重疊結構〉。《台灣人文》第5號,P359-384。
劉秋雲(2001)。〈布農族人的語言使用與民族認同-以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為例〉。台北:台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黃慧娟(2001)。〈布農語卓社與群社方言共時音韻音之比較〉。中院研技術報告。
米 勒(2002)。《詞的學問發現語言的科學》。洪蘭譯。台北:遠流。
葉家寧(2002)。《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黃慧娟(2002)。〈卓社布農語的滑音形成規律〉。清華學報,32(2):P441-468。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台北:台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莊佩芬(2004)。《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14~228。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陳新雄等(2005)。《語言學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鄭裕霖(2005)。《布農語卓群方言的新詞研究》。南投縣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
士論文。
海樹兒.犮刺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族民委
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朝凱(2008)。《布農語的連語 tu 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許韋晟(2008)。《太魯閣語構詞研究》。國立新竹大學語語所碩士論文。
蘇亦帆(2008)。《卓社布農語狀語》。國立清華大學語語所碩士論文。
陳葚慈(2009)。《卡社布農語構詞法研究》。國立新竹大學語語所碩士論文。
鄭恆雄(2009)。〈本土語言拼音教學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班研習講義〉,p199。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豐原院區。
高清菊(2009)。《賽夏語詞彙的結構與語義研究》。國立新竹大學語語所碩士論文。
全茂永(2009)。〈母語與布農族語書寫系統:以卡社布農語為例〉。《2009全國原住民
族研究論文集》,2-1-1~2-1-2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葉美利(2010)。〈台灣南島語的複合詞〉。 國立新竹大學講義。
3
Jeng, Henng syung.(鄭恆雄).1977. Tpoic and Focus in Bunun (an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gy, Academia Sinica.
Duris, P. Antoine(杜愛民). 1969. Lexique de la Langue Bunun en Usage a Ma-hoan(馬達).
Mimeographed, pp223.
Sapir, Edward. 1916. Time Perspective in Aboriginal American Culture, A Study in Method.
Ottawa: Government Printing Bureau.
Victoria Formkin、Robert Rodman著。黄宣範譯(2003),《語言學新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