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文顯
Peng, Wen-Hsien
論文名稱: 歐洲軍事武器與東亞的交流─以明代蜈蚣船及叭喇唬船為例
The trinsmit between Europen military wepon and Asia - In Wugongchuan (Centipede Ships) and Parahu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毓中
Lee, Yu-Chung
口試委員: 周維強
李其霖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蜈蚣船《南船紀》明代戰船中西交流中國水軍
外文關鍵詞: Wugongchuan, Centipede ship, Nanchun Ji, Warship in Ming Dynasty, Euro-Asia technology transmi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葡發生第一次的武裝衝突。《殊域周咨錄》中提到,在此次衝突之前,中國官員汪鋐將久住於葡國的中國人楊三、戴明請回,並向其求教葡人的造船、鑄銃技術。這次可能時間趕不上,因此雖然得以擊退葡人,但並沒有大量的運用學自楊、戴兩人的技術。嘉靖元年(1522年)的「西草灣之戰」之時,便有足夠的時間量產、運用學自葡人技術的火炮,亦稱佛郎機砲。
    然而,現今學界大多將重點放在學習自葡人的火炮技術,同一時間被引入的造船技術及以其所造之船卻少有人注意。僅藉由《龍江船廠志》以及其他文獻的佐證,雖然得以理解蜈蚣船便是當時藉由學習、模仿葡船技術所造之船,但是過於事務性的敘述卻使人難以了解此船隻特殊性。然而,《南船紀》則在根本上彌補了《龍江船廠志》的不足。藉由《南船紀》中的部件、材料表,筆者試圖釐清蜈蚣船與當代划槳戰船之間的差異性,以及之所以無法長久流傳的可能原因。另外將蜈蚣船停造之後的中國水軍使用的划槳戰船從叭喇唬船開始做一個簡單的敘述。


    In year 1521(明正德十六年), the first armed conflict has occurred on the southeast seas of China. In Shuyu Jhouzihlu(《殊域周咨錄》), it mentions that before this confilct, a Ming Dynasity officer Wang Hong brings back several Chinese citizen from Portugal. Learn some Portuguese military technology form them, such as Portuguese canon casting and ship building. However, it was too late to produce enough cannon or ship for the conflict in 1521. But they were ready in 1522 (嘉靖元年), the Ming Dynasity officer had enough Portuguese cannon to win this battle. In China, this kind of Portuguese cannon was called Fo-lang-chi cannon (Breech-loading swivel gun).
    Although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technology introduced in to China, most scholar today shows more interest on the cannon part, but the ship building. With Longjiang Chuanchang Jhih(《龍江船廠志》) and other document, it was quite easy to realize that Wugongchuan (Centipede ship) was built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Portuguese ship building technology. But the way these document talk about Wugongchuan wasn’t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ugongchuan and the other galley type ship in Ming Dynasity.
    However, by the material and parts list in Nanchun Ji(《南船紀》), it gives us a chance to sort out the different between Wugongchuan and the origin galley type ship in Ming Dynasity. Also, by the list, we could figure out why it can’t last for long. After Wugongchuan fading out, what did Chinese Navy use to cover the area where Wugongchuan was built for.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史料分析 4 1. 《南船紀》 4 2. 《龍江船廠志》 8 3. 《三才圖會》 11 4. 《籌海圖編》 13 5. 《武備志》 13 6. 《虔臺倭纂》 14 7. 《登壇必究》 14 8. 《兵錄》 15 第三節、 研究回顧 16 第四節、 章節分配與內容 1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章、 東亞海域划槳戰船的出現與發展 23 第一節、 東亞海域划槳戰船概略以及明朝划槳戰船 23 第二節、 東北亞(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的划槳戰船 43 第三節、 出現於東亞海域的歐洲船 48 第三章、 蜈蚣船及其影響 54 第一節、 蜈蚣船的出現、來源 54 第二節、 蜈蚣船與原生划槳戰船在結構上的差異以及其特殊性 57 第三節、 仿製蜈蚣船對明代軍事所帶來的影響 70 第四章、 叭喇唬船登場 75 第一節、 蜈蚣船裁革 75 第二節、 「划槳戰船」在清代 82 第五章、 結論 86 附錄 89 《南船紀》料件表節錄 89 一. 蜈蚣船 89 二. 一百五十料戰船 93

    傳統文獻
    (明)王圻、王思義輯,《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明萬曆丁末年本。
    (明)王鳴鶴輯,《登壇必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明萬曆本。
    (明)何汝賓著,《兵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明崇禎本。
    (明)何汝賓著,《兵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明崇禎本。
    (明)何汝賓著,《兵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明崇禎本。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第一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據明嘉靖癸丑刻本影印。
    (明)沈𡹘,《南船紀》,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第一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據清乾隆辛酉刻本影印。
    (明)茅元儀著,《武備志》,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明天啟本。
    (明)茅瑞徵著,《皇明象胥錄》,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1968,明崇禎二本。
    (明)戚繼光著,《紀效新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清乾隆四十九本。
    (明)陳仁錫著,《無夢園初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明崇禎本。
    (明)陳建著,《皇明通紀法傳全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明崇禎九年本。
    (明)劉熙著,《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明嘉靖本。
    (明)謝杰著,《虔臺倭纂》,北京:線裝書局,2006,明萬曆本。
    (明)嚴從簡著,《殊域周咨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3,明萬曆本。
    (清)侯繼高著,《全浙兵制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清康熙本。
    (清)胡宗憲輯著,《籌海圖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清乾隆本。
    (清)徐松著,《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清嘉慶本。
    (清)翁同爵著,《皇朝兵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光緒元年本。
    (清)陳龍昌著,《中西兵略指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清光緒二十三年本。
    (清)黄訓著,《名臣經濟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清乾隆本。
    (清)嵇璜著,《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清乾隆四十九本。
    (清)曾公亮著,《武經總要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清乾隆四十九本。
    (清)董斯張著,《廣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清乾隆四十九本。
    (清)趙汝適輯,《諸蕃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清乾隆本。
    (清)麟慶著,《河工器具圖説》,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清道光本。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Anthony Reid著,《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 第二卷 擴張與危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Fernando Oliveria著,《商船製造全書》,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葡萄牙海軍學院,1995。
    山田長政顕張会編,《山田長政資料集成》,静岡:山田長政顕張会,1964。
    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5。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裝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王兆春著,《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王冠倬著,《中國古船圖譜》,北京:三聯書店,2011。
    丘光明著,《中國物理學史大系-計量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石井謙治著,《和船I》,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5。
    石井謙治著,《和船II》,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5。
    周維強著,《佛郎機銃在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金在瑾著,《亀船》,東京:文芸社,2001。
    金國平著,《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張維華著,《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曹永和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
    郭書春,李家明編,《中國科學技術史 辭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陳希育著,《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遞信省管船局編,《日本海運圖史》,東京:遞信省管船局,1909。
    D'Intino, Raffaella. 中國風物志―― 十六世紀文獻集(Enformações das Cousas da China). 里斯本: 官印局-鑄幣局, 1989.
    Ferguson, Donald. Letters from Portuguese Captives in Canton, Written in 1534 and 1536: With an Introduction on Portuguese Intercourse with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s.l.: Nabu Press, 2012.
    Gardiner, Robert. The age of the galley : Mediterranean oared vessels since pre-classical times. London: Bonway Maritime Press, 1995.
    Huntington, Samuel P.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C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Fr. Martin de Rada, O.E.S.A. (1550-1575).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53.
    Muñido, Francisco~Felipe Olesa. La Galera en la navegacion y el combate. Madrid: Junta Ejecutiva del IV Centencario de la Batalla de Lepanto, 1971.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4: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Part 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arthesius, Robert. 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OC) shipping network in Asia 1595-1660.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Smith, Roger. Vanguard of Empire: Ships of Exploration in the Age of Columb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Wheatley, Joseph. Historic sail : the glory of the sailing ship from the 13th to the 19th century.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0.
    Worcester, G. R. G. The junks and sampans of the Yangtze (長江之帆船與舢板).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1.
    二. 期刊論文
    尹曉冬,〈明清之際兵書文獻中彈道知識描述的辨析〉,《自然科學史研究》,卷:4期(北京,2009),頁465-475。
    王亮功,〈《龍江船廠志》的點校出版——兼論龍江船廠遺址與寶船廠的關係〉,《江蘇地方志》,卷:3期(,2005),頁15-19。
    王俊如,〈船舶發展史和船模製作(三)——劃槳船〉,《中學科技》,卷:9期(上海,2007),頁46-47。
    王前山,〈胎死腹中的明末火藥化軍隊〉,《知識就是力量》,卷:5期(北京,2008),頁74-75。
    王學要,〈論唐宋時期火藥的應用與發展〉,《魅力中國》,卷:36期(河南,2009),頁182-183。
    朱琳,〈論中國古代遠射兵器:弓弩〉,《魅力中國》,卷:29期(鄭州,2009),頁200-201。
    克利斯多弗‧維埃拉,〈廣州葡囚書簡(1524?):葡中首次交往的見證〉,《國際漢學》,卷:1期(北京,2004),頁41-83。
    宋海龍,〈兵器技術對陣法的影響:以13-19世紀火器發展為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期(哈爾濱,2009),頁34-40。
    周世德,〈沈𡹘,《南船紀》〉,《中國科技史料》,卷14:1期(,1993),頁14-20。
    金國平,〈“The Selden Map of China”中“化人”略析:兼考“佛郎機”與“佛郎機國”〉,《明史研究論叢 第12輯 明代國家與社會研究專輯》,卷:1期(北京,2014),頁209-223。
    孫來臣;周鑫;程淑娟,〈1390~1497年間中國的火器技術與越南〉,《海洋史研究》,卷:1期(上海,2015),頁21-57。
    秦延景,〈中國古代弓弩〉,《輕兵器》,卷:2期(北京,2006),頁38-60。
    馬冲,〈由明朝熱兵器缺陷看中國古代科技停頓的原因〉,《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期(赤峰,2014),頁29-30。
    高文安,〈櫓的基本力學分析〉,《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2期(晉城,2010),頁75-77,88。
    康武剛,〈宋朝的弓弩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2期(阜陽,2005),頁37-39。
    張柏春;田淼,〈中國古代機械與器物的圖像表達〉,《故宮博物院院刊》,卷:3期(北京,2006),頁81-97。
    曹凛,〈南宋軍船建造與查驗〉,《中國船檢》,卷:11期(北京,2010),頁unknow。
    楊熹,〈中國木帆船建造技術簡介〉,《海交史研究》,卷:1期(泉州,2009),頁55-70。
    劉永海,〈宋代攻城理論芻議〉,《軍事歷史研究》,卷:2期(北京,2013),頁98-102。
    劉杰,〈中國古代舟船(三)〉,《交通與運輸》,卷:4期(上海,2009),頁75-77。
    劉鴻亮,〈關於16~17世紀中國佛郎機火炮的射程問題〉,《社會科學雜志》,卷:10期(上海,2006),頁185-192。
    Andrade, Tonio . “A Chinese Farmer, Two African Boys, and a Warlord: Toward a Global Micro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1:4 ( 2011): 573-591.
    Ptak, Roderich. “The Wugongchuan (Centipede Ships) and the Portuguese.” Revista de Cultura, 5 ( 2003): 73-83.
    三. 論文集論文
    金國平,〈1521-1522年間中葡軍事衝突 : "西草灣"試考〉,收入於龚缨晏編,《20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集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沈志剛,〈中國兵器的發展〉,發表於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辦,「明長陵營建600周年學術研討會」,北京:2009年5月21-23日。
    小佐田 哲男,〈水軍とその軍船〉,收入於須藤利一編,《船》,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8。
    関口隆正,〈山田長政本伝〉,收入於山田長政顕張会編,《山田長政資料集成》,静岡:山田長政顕張会,1964。
    四. 學位論文
    王曉穎著,《謝杰與《虔台倭纂》》,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李悅著,《明代火器的譜系》,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周維強著,《明代佛郎機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敬軒著,《《籌海圖編》與明代海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劍兵著,《中國古代拋石機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陳宗仁著,《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楊承桓著,《劃槳與搖櫓之推進力學》,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5。
    趙娜著,《茅元儀《武備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

    報紙
    “Chinese Pirate boat at canton,”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31 JANUARY, 1857, 1.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洪武大碗口銃(洪四)〉,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e/87/9d.html,2016年4月25日瀏覽。
    静岡県の遺跡・古墳・城跡ガイド,〈戦国時代の軍船 安宅船の模型,城跡の出土品など中世~近世の展示 沼津市文化財センター パート6 (静岡県沼津市大諏訪46-1)〉,静岡県の遺跡・古墳・城跡ガイド,http://blog.livedoor.jp/shizuokak-izu/archives/4223672.html,2016年6月2日瀏覽。
    The War Memorial of Korea,〈戰爭歷史室‧朝鮮時代〉,The War Memorial of Korea ,https://www.warmemo.or.kr/newwm/eng/sub02/sub02_02_02_04.jsp,2016年6月2日瀏覽。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