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雅琪 |
---|---|
論文名稱: |
新竹市國中小廚餘回收再利用之物質流分析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Food Waste Recycle and Reuse of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循環經濟 、零廢棄 、廚餘回收 、物質流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Circular economy, Zero waste, Food waste recycli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環保議題風靡全球,西元1992年六月,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將「永續發展」列為二十一世紀重要議程之一,各國皆以永續發展為國家發展之目標。本研究透過耙梳我國歷年的廢棄物處理政策,發現廢棄物處理的範疇內,廚餘回收再利用的計畫易因廚餘水分比例高、易發酵…等較難克服之特性形成回收的困境。廚餘是許多現代農夫口中的黑金,廚餘再利用於堆肥處理可改善台灣農業地區化學肥料密集使用的土壤,建立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循環。
立基於永續發展概念之上,世界各國紛紛提倡循環經濟理論,並推動3R為核心概念,已實踐於德國、日本和美國上,並擁有相關法規上的制定,其中日本首先於西元2000年法規制定上提出了循環型社會的名詞。再者,英國、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推行零廢棄環保概念亦已行之有年,我國在零廢棄計畫的研究與推動上也做了許多努力。
本研究透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與物質流分析方法,建構新竹市國中小廚餘回收再利用的物質流分析作為我國廢棄物處理政策實行的建議。本研究訪談營養午餐負責人並調查新竹市國中小每個上學日產生之熟廚餘量與回收量。另外訪談中央廚房的負責人並調查新竹市19座中央廚房每個上學日產生之生廚餘量與回收量,再經由參與觀察廚餘回收廠商的作業來探討新竹市國中小廚餘回收再利用現況,並進行移動路徑與物質流分析,讓營養午餐廚餘在時間及空間的流動可見,以期將來能作為政府推行或管理廚餘資源回收政策的參考。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swept the world for decades. In June 199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classified as an important agenda of the Agenda 21 in the Earth Summit. This paper referenced the public policy of waste disposal in Taiwan over the years. In waste disposal category, the recycling plight for food waste recycle and reuse project is easily caused by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more difficult to overcome, like high proportion of water and readily fermentable. Food waste is the black gold for many modern farmers. The food waste reuse in composting could improve intensive used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soil for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Taiwan, and then establish the cycle of natu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promote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and the 3R as the core concept. It has practiced in German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formulated relevant laws, in which Japan proposed the noun of circular society first on rulemaking in 2000. Furthermore, United Kingdom, New Zealand,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been implement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zero waste for years. It has made many efforts on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zero waste projects in Taiwan.
This paper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to construct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food waste recycle and reuse in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t could be the recommendation for implementation of waste disposal policy. This paper interview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lunch and to investigate amount of cooked food waste and recycling of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every school day.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central kitchen and to investigate amount of cooked food waste and recycling of 19 central kitchens in Hsinchu every school day. Then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ith people in the business of food waste recycling for operating to explore food waste recycle and reuse status. And conduct movement path a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that make the food waste of lunch be visible in time and space flow. It could be expected th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or manage food waste recycling polic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大明、趙塵、李兆山(2009)。人工林採伐作業物質流分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1),139-142。
王兆龍、單偉(2009)。試論循環經濟理念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運用。污染防治技術,22(6),39-40+56。
王如松(2003)。循環經濟建設的產業生態學方法。產業與環境,S1,48-51。
王欣怡(2006)。有機廢棄物堆肥化之應用與現況。市師環教,64,11-22。
王亞菲(2010)。經濟系統可持續總量平衡核算——基於物質流核算的視角。統計研究,2010(6),56-62。
王軍、劉西林、肖芬(2009)。煤炭企業物質流分析的實證研究。現代製造工程,2009(11),21-24。
王軍、周燕、劉金華、嶽思羽(2006)。物質流分析方法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6(4),60-64。
王傣(2004)。花蓮市公所收廚餘,可是玩真的?。東海岸評論,191,4。
王義琛、吳小慶、王遠、萬玉秋、朱曉東、陸根法(2011)。資源型城市典型礦產資源物質流分析-以安徽省銅陵市為例。環境保護科學,37(1),41-44。
王鳳波、顧曉薇、王青、胥孝川(2011)。瀋陽市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9),1352-1355。
田金平、陳呂軍、趙遠(2008)。循環經濟與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應的定量評價方法研究。環境保護,2008(10B),4-7。
田銀華、向國成、羅喜英(2012)。基於計量角度的企業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湖南社會科學,2012(1),115-119。
朱啟貴(2010)。能源流核算與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6),28-34。
吳小慶、王遠、劉甯、陸根法(2009)。基於物質流分析的江蘇省區域生態效率評價。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8(10),890-895。
吳佳玲(2011)。春暉環保廚餘處理系統。春暉,69,9-10。
李丁、汪雲林、付允(2007)。城市居民生活消費物質流計算的嘗試——以成都為例。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56-59。
李育明(2006)。淺談物質流在產業環境會計之應用。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9(11),109-117。
李秀雯(2012)。以物質流方法探討臺灣含汞物質的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
李淑莉(2008)。台灣地區燃煤發電廠含汞物質流布與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
沈威、尹貽林、金鈺(2006)。基於物質流分析的公共工程項目評價。天津理工大學學報,22(1),43-46。
沈鐳、劉曉潔(2006)。資源流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析。資源科學,28(3),9-16。
旲季松(2003)。循環經濟。北京:北京出版社。
肖序、謝志明、易玄(2009)。循環經濟資源價值流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6(22),57-60。
東海岸評論編輯室(2001)。黑金計畫 滋養大地--廚餘走出垃圾場.有機農業更有機。東海岸評論,157,16-17。
東海岸評論編輯室(2003)。追緝黑金。東海岸評論,179,19-20。
林子傑、周楚洋(2005)。廚餘堆肥控制策略之探討。農業機械學刊,14(4),37-53。
林崑成(2001)。腐朽化神奇 東市有計畫。東海岸評論,157,25。
邱志仁(2001)。舉手之勞作環保-廚餘回收。新使者,67,42-44。
邱冠斌、范陽添、邱冠舜(2005)。苗栗縣全面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之可行性研究。中華行政學報,2,177-198。
周宏春(2002)。一個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新經濟尋刊,2002(9),70-73。
武春友(2006)。資源效率與生態規劃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武慧君、袁增偉、畢軍(2010)。巢湖流域農田生態系統磷代謝分析。中國環境科學,30(12),1658-1663。
洪瑜穗(2006)。最新養豬頭數及廚餘養豬頭數普查結果摘要。農政與農情,164,108-109。
洪慧倫(2007)。台灣戴奧辛物質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段甯、柳楷玲、孫啟宏、李豔萍(2008)。基於MFA的1995-2005年中國物質投入與環境影響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8(6),105-109。
段甯、李豔萍、孫啟宏、沈鵬、毛玉如(2008)。中國經濟系統物質流趨勢成因分析。中國環境科學,28(1),68-72。
徐明、張天柱(2005)。中國經濟系統的物質投入分析。中國環境科學,25(3),324-328。
徐明、賈小平、石磊、張天柱(2006)。遼寧省經濟系統物質代謝的核算及分析。資源科學,28(5),127-133。
徐福軍、馬俊傑(2011)。基於物質流分析的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陝西省榆林市為例。地下水,33(1),158-159+167。
高成康、董輝、蔡九菊、俞志強(2010)。鋼鐵綜合企業用水網路優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8),1133-1136。
高昂、張道宏(2010)。基於時間維度的循環經濟物質流特徵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9),13-17。
秦海旭、萬玉秋、夏遠芬、張煒(2007)。城市靜脈產業體系的初步構建―以常州市為例。生態經濟,2007(10s),185-188。
孫久文、彭薇(2010)。基於區域貿易聯繫的國內區際貿易合作。社會科學研究,6,20-25。
袁飈、陳雪梅(2009)。國外生態工業園運行和發展研究綜述。未來與發展,12,28-32。
都沁軍(2008)。礦產資源開發的物質流分析。當代經濟管理,30(1),36-39。
郭培坤、王遠(2010)。福建省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研究。四川環境,29(5),87-92+102。
許乃中、曾維華、薛鵬麗、東方、周國梅(2010)。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方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3),44-49。
張岱屏(2001)。關於「黑金」的學問--臺北與宜蘭經驗。東海岸評論,157,40-45。
張皇珍、莊韻蓉、張世昌(2003)。臺中市廚餘回收再利用政策推行經驗與實務。環境工程會刊,14(2),17-23。
張美香、葉亞柔、薛哲夫(2008)。廚餘堆肥代處理廠商評選暨廚餘回收量分配分析。清雲學報,28(1),67-84。
張炳、黃和平、畢軍(2009)。基於物質流分析和資料包絡分析的區域生態效率評價-以江蘇省為例。生態學報,29(5),2473-2480。
張琪惠(2010)台灣地區鉛之物質流分析與環境衝擊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彩芸(2001)。ㄆㄨㄣ桶大翻身--花蓮縣發展有機農業的契機。東海岸評論,157,28-36。
張彩芸(2001)。廚餘也有商機--北海林資翔的有機事業。東海岸評論,157,36-39。
陳文卿、陳國帝、董時堅、陳文欽(2005)。廚餘能源再利用可行性評估及策略規劃。太陽能及新能源學刊,10(2),38-41。
陳永梅、張天柱(2005)。北京住宅建設活動的物質流分析。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22(3),80-83。
陳必晟(2004)。台灣地區鉻之物質流分析與風險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陳秀山、張若、楊豔(2008)。西北地方貿易聯繫與空間流向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3,63-69。
陳秋陽(2008)。我國廢棄物管理政策與法規。載於陳秋陽(主編),固體廢棄物管理(1-114)。臺北縣:東南科大。
陳曉蕾(2011)。剩食。香港:三聯書店。
黃和平、畢軍(2006)。基於物質流分析的區域循環經濟評價-以常州市武進區為例。資源科學,28(6),20-27。
黃和平、畢軍、張炳、李祥妹、楊潔、石磊(2007)。物質流分析研究述評。生態學報,27(1),368-379。
黃松林、吳健生、彭建、黃秀蘭(2010)。基於MFA的深圳市生態可持續評價。地理科學進展,29(9),1107-1114。
黃曉芬、諸大建(2007)。上海市經濟-環境系統的物質輸入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7(3),96-99。
黃曉芬(2010)。上海市物質流分析。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7-40。
黃瑞忠、謝玲(2006)。關於循環經濟的物質流分析。商場現代化,(480),42-43。
黃書禮、徐婉玲(2001)。台北地區都市建設代謝作用物質流分析與能值評估。都市與計劃,28(2),187-209。
程桂石、李金惠、劉麗麗(2010)。電子廢物資源化循環轉化過程與代謝規律研究。中國環境科學,30(5),658-665。
逯馨華、楊建新、陳波、呂彬(2010)。工業固廢生態鏈的構建對區域物質流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47-153。
彭建、王仰麟、吳健生(2006)。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評估的物質流分析研究進展與展望。資源科學,28(6),189-195。
葉俊宏(2008)。台灣環保政策之演進及發展趨勢。取自:http://www.ncu.edu.tw/~ncu34814/cpg/albums/pinewave981/14/Course.pdf
游非庸、黃媛禎、黃惠蓉(2007)。生廚餘堆肥之研究。蘭陽學報,6,1-7。
游德馨(2003a)。回收廚餘做公德--宜蘭篇:焚化爐難救急,緊收潘較實在。東海岸評論,179,21-26。
游德馨(2003b)。宜蘭廚餘回收的火車頭--劉淑惠。東海岸評論,179,39-41。
趙塵、王大明、張正雄(2008)。木材采運系統物質流與能量流模式的分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5),37-40。
楊家源、陳偉杰、王凱民(2011)。從案例分析論生質廢棄物再利用之可行性。國會月刊,39(3),6-26。
楊盛行、蔡書憲(2002)。廚餘之處理及再利用。立法院院聞,30(3),38-53。
楊賢、姚建、周沁、余麗、何光寶(2010)。經濟-環境系統物質流分析-以四川某地區為例。四川環境,29(1),80-83。
廖保雲(2012)。台灣地區橡膠資源物質流分析與永續性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
諸大建(1998)。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科技尋報,1998(9),39-42。
蔡九菊、王建軍、陸鐘武、殷瑞鈺(2006)。鋼鐵企業物質流與能量流及其相互關係。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9),979-982。
鄧明君(2009)。物質流成本會計運行機理及應用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4),523-532。
鄧明君、羅文兵(2010)。日本環境管理會計研究新進展―物質流成本會計指南內容及其啟示。華東經濟管理,24(2),90-94。
鄧明君、羅文兵、黃麗娟(2009)。國外物質流成本會計研究與實踐及其啟示。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78-83。
劉偉、鞠美庭、李智、黃娟、邵超峰(2008)。區域(城市)環境-經濟系統能流分析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8(5),59-63。
劉濱、向輝、王蘇亮(2006)。以物質流分析方法為基礎核算我國循環經濟主要指標。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6(4),65-68。
劉濱、王蘇亮、吳宗鑫(2005)。試論以物質流分析方法為基礎建立我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5(4),32-36。
劉淩軒、畢軍、袁增偉(2009)。物質流管理的時空模型框架及應用研究。中國環境科學,29(7),780-784。
歐陽培(2010)。循環經濟的理論依據研究。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3(10),18-20。
鄭友毅、王青、胡伯、顧曉薇(2008)。瀋陽市物質投入分析。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9(10),1486-1489。
鄭益明(2004)。二十一世紀新思維-零廢棄。看守台灣,6(4),5-8。
錢翌、楊立杰、段克(2009)。青島市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0-74。
盧昭彰、葉素真、陳建中(2008)。民眾垃圾分類概念現況之調查--以高雄市為例。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7,379-396。
賴明伸(2004)。邁向零廢棄物的社會—一個日本小鎮的倡導經驗。綠色消費電子報。http://www.edf.org.tw/news/green20041005.htm。
賴秀美(2001)。資源回收上路,路況如何?--以花蓮的環保模範生吉安鄉為例。東海岸評論,157,18-24。
賴秀美(2003)。回收廚餘做公德--花蓮篇:風氣漸成型,2鄉市帶頭跑。東海岸評論,179,27-31。
賴姮升(2003)。從幼稚園開始做環保廚餘回收 資源再利用。幼教資訊,147,24-25。
龍妍、黃素逸、張洪偉(2006)。物質流、能量流與資訊流協同的初探。化工學報,57(9),2135-2139。
謝和霖(2004)。韓國的廢棄物管理政策。看守台灣,6(4),12-20。
薛冰、陳興鵬、張偉偉、耿湧(2011)。關於社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探討。華東經濟管理,25(2),28-32。
簡浴沂(2001)。廚餘利用在宜蘭。東海岸評論,157,26-27。
顏晟容(2011)。台灣地區汞之物質流分析及其衝擊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魏靜、馬林、路光、馬文奇、李建輝、趙路(2008)。城鎮化對我國食物消費系統氮素流動及循環利用的影響。生態學報,28(3),1016-1025。
藍慶新(2007)。基於循環經濟的綠色物流系統發展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7),29-34。
羅政忠、林郁雯、吳依芳、胡瑞紋、簡文萱、林依君(1999)。利用廚餘作有機肥之研究。生物資源生物技術,1(3),150-155。
羅喜英、肖序(2011)。物質流成本會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5(7),113-117。
羅喜英、肖序(2011)。基於低碳發展的企業資源損失定量分析及其應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1(2),36-40。
嚴培曉(2005a)。環保立縣屢創第一垃圾變黃金。東海岸評論,199,17-21。
嚴培曉(2005b)。廚餘回收當培養土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闢農園。東海岸評論,199,22-23。
蘇宏仁(2009)。台灣地區砷之物質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戴友榆、郭乃文(2008)。生命週期評估與風險評估整合技術之建立:以台灣地區食物生產物質流為例。取自:http://140.131.85.13/DEP/ntcntour/chinese/Site/member/5/youyu/生命週期評估與風險評估整合技術之建立:以台灣地區食物生產物質流為例.pdf
貳、外文部分
Agency, U. S. E. P. (2007).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Neyland Stadium's Recycling Program. "Recycle on the Go" Success 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pa.gov/osw/conserve/rrr/rogo/documents/ut508.pdf
Bernd Bilitewski(2011).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Risks. Waste Management, 32(1), 1-2.
Closed Substance Cycle and Waste Management Act, Federal Law Gazette I § 2705 (1994).
Ehrenfeld, D. (2002). Hard times for diversity. In A. Kimbrell (Ed), Fatal Harvest: The Tragedy of Industrial Agriculture (pp.29-33).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K.E. Boulding (1966).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In H. Jarrett (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 (pp.3-14).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eontief W. (1966). Input-Output Econom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nnino, R., & McWilliam, S. (2011). Food waste, catering practices and public procurement: A case study of hospital food systems in Wales. Food Policy, 36(6), 823-829.
Pearce, D.W. and R.K. Turner (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P. S., Tudor, T., Bird, H., & Bates, M. (2011). A critical review of a key Waste Strategy Initiative in England: Zero Waste Places Projects 2008–2009.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55(3), 335-343.
The Basic Law for Establishing the Recycling-based Society, Government of Japan § Law No.110 (2000).
Zaman, A. U., & Lehmann, S. (2011). Urban growth and wast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towards ‘zero waste city’.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4), 17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