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晴
Huang, Yu-Ching
論文名稱: 帝國疆域上的「巴蜀」: 清初至乾嘉(1644–1820)宦遊入蜀書寫研究
Ba-Shu on the Empire Frontier: A Study on the Writings of Literati Trip to Shu between Early Qing and Qian-Jia Period (1644–1820)
指導教授: 蔡英俊
Tsai, Ying-Chun
口試委員: 李貞慧
Lee, Chen-Hui
胡曉真
Hu, Siao-Chen
廖棟樑
Liao, Tung-Liang
廖肇亨
Liao, Chao-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3
中文關鍵詞: 乾嘉入蜀西南四川巴蜀西藏戰爭
外文關鍵詞: Qian-Jia period, trips to Shu, Southwest, Sichuan, Ba-Shu, Tibet, wa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常言:「自古詩人例入蜀。」此話總不禁想到唐宋有不少重要文士因各自不同因素入蜀。唐宋文士入蜀,使巴蜀在唐宋已不純然為一個地理區域的概念,而是一個寓含文學意義的地方。是以,不禁令人想好奇追問的是:唐宋以後文士入蜀情況為何?巴蜀在唐宋的地域優勢是否延續至明清?唐宋前賢在此所共構的文化魅力,是否影響之後的入蜀文士?據筆者蒐集結果,明清文士入蜀情況雖無法如唐宋形成「蔚然成風」的顯著現象,仍留下為數可觀的詩文著述,清代尤為顯著,以乾嘉為最。

    進一步言之,四川,在明清活絡的旅遊活動中非熱門區域,且對多數的中國文士來說,地處西南一隅,多視為遠離中央的「邊陲之地」,視入蜀為一趟經歷蜀道難的「探險旅程」。為何清代還有不少文士入蜀?入蜀目的難道只是一趟單純的旅遊冒險?抑或挾天朝之命,奉派入蜀?尤其四川與一向被視為蠻荒的滇、黔、藏相鄰,從地理位置的戰略性上說,在歷朝當權者眼中一直是開發西南的陣地,為溝通西南的一個重要窗口。清人入蜀與大清治理西南邊疆是否存在一定關聯?若有,入蜀目的為何?蜀中行跡何處?著述中反映哪些時事?能否一窺大清帝國勢力消長?

    基於以上思索,本研究將以清代入蜀文士為研究對象,以其入蜀書寫為研究文
    本。為不失客觀的彰顯研究地域之重要性,同時凸顯研究對象及其作品的研究價值,本研究試圖從一個較為宏觀的時間視域——清初至乾嘉(1644-1820)標示大清從掌權走向盛世,觀測、探究清代入蜀文士及其入蜀之作。各章編排架構為:首章,兼歷時和共時面向,討論研究對象「入蜀」及「蜀道詩」的相關問題。次章,由於歷來文士進出四川,必經蜀都,故將焦點放在研究對象於蜀都之相關詩文討論。接著,藉由峨眉山詩、竹枝詞、雜詠詩和方志、專著等文本討論,窺探研究對象兼攝個人情思、區域文化和時代意義的巴蜀書寫。最後,將從「地域文學」的觀照視角轉移到「大清邊陲」的視域進行思索,探討研究對象的「巴蜀邊域紀事」所反映的時事和意義。終章,立基於前面的研究上,提出幾個值得續作探討的議題,以見本文發展性。

    經本研究討論顯示,四川在明清之際遭受空前浩劫,區域優勢已不如唐宋,即使如此,大清在尚未全面控管帝國版圖即「刻不容緩」任派官員入蜀,投入對川省的重建和開發,足見這個邊陲省分在天朝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本文歸結出:其一,清代四川由頹至甦的發展過程,入蜀官員既為「見證者」也是「參與者」,而大清帝國的危機與衰敗之兆,也被參與鎮壓川楚教亂的入蜀官員近距離的「目擊」和「揭露」。其二,入蜀文士同時為傳播華夏文化、表徵天朝立場,以及傳遞邊域信息給中央的「中介者」,可以說巴蜀為大清經略西南的中介地區,入蜀官員則是具體發揮其中介意義的執行者。其三,清代巴蜀區域歷史的建構,入蜀文士為巴蜀文化的「推動者和保存者」。

    除此之外,透過清初至乾嘉不同時期文士入蜀之作探討,於一定程度上具有互為參照、互相補充的意義,結果顯示:其一,與唐宋入蜀前賢相較,清人入蜀的背景條件已無法與唐宋文士同日而語,蜀中創作不以投射個人情志為主要目的,而是不約而同流露出強烈的「紀事」和「獵奇」的書寫慾望,以致作品所展露的「時代意義」和「地域特色」十分鮮明。其二,入蜀書寫具有「風土誌」的參考價值——尤其深入川南蠻域(甚至中緬邊境),以及遠涉雪域(甚至登上世界屋脊的中尼邊境),捕捉羌族、藏族,乃至滇緬邊界少數民族等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在「傳統入蜀文士的書寫系統中」開創新的書寫視域。其三,眼下山水出入於華夏視域與邊疆蠻域之間,詩人的感受交織於游賞和驚險之間,筆觸游走於寫實與考據之間,可謂走出唐宋入蜀前賢的山水詩視域,展示有清一代的書寫特點。其四,擴大傳統邊塞書寫的視域,在文士漸知悉的滇、黔之區外,「西藏」也漸進入文士建構西南知識的系譜之中。其五,所描述的邊域戰事,為歷史與文學交織的「第一線」紀錄,提供有別史冊、戰圖之參照。

    總之,清初至乾嘉文士的入蜀書寫,作品既兼攝個人情志、地域文化和時代學風的多重意義,身在「邊陲行省」的「地方視角」也往往具有一窺中央國力消長、疆界內外游移的參考意義。


    As the saying goes, “down through the ages, allegedly all poets made their own passages into the region of Shu,” many important literati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ir respective reasons, did take their trips to Shu. These literati’s Shu trips, had made Ba-Shu not merely a concept of a geographical region but also a place connoting literary significance during Tang and Song. What arouse one’s curiosity, sequentially, a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of literati’s trips to Shu after Tang and Song? Did the regional advantage of Ba-Shu during Tang and Song extend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d the cultural charm of Shu molded collectively by Tang and Song literati influence later literat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ubstantial literature review, we learned that although the phenomenon of Shu trip among Ming-Qing literati did not “come into vogue” like that of Tang-Song period, Ming-Qing literati still left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oems and related writings. This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Qing dynasty and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Qian-Jia period.

    Shu (Sichuan) is not a popular region for tourism during Ming and Qing. What is mor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nook of mainland China and often regarded as the “periphery” far from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going off to Shu was considered by most Chinese literati during that period as an adventure in which “the difficulty of the Shu Road” is an inevitable experience. But why there were still so many literati of Qing took their trip to Shu? Was it an adventure on purpose to them? Or were they just sent reluctantly to Shu due to the edict from the imperial court? Sichuan, adjacent to Dian (Yunnan), Qian (Guizhou), and Zang (Tibet) regions, were always viewed in particular as a rather desolate frontier. Accordingly, in terms of strategic location, Sichuan was a vital position for developing southwestern China and also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outhwest in the eyes of former regimes. Is there any connection during Qing, consequently, between literati’s trip to Shu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southwestern border? If indeed, what are the purposes of aforesaid Shu trips? What are their tracks in Shu? What events were reflected in their works? And can we take a glimps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Qing Empire from within?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 this study takes Qing literati’s Shu trips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ir related works as research texts.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 region (i.e. Shu) and manifest the value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ir writings, this study intends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se literati and their works from a mor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a time span between early Qing and Qian-Jia period (1644–1820), which is a period depicting Daqing Empire from its burgeoning to its thriving.

    The arrangement of chapters goe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covers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facets, deals with issues related to “literati’s Shu trip” and their “poems about Shu roads.” Next, since ancient literati must pass through the capital of Shu either entering into or departing from Sichua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poems related to the capital of Shu.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rough text discussion over Zhu Zhi Ci (poem), miscellaneous poems, local records, and monographs, puts the focus on exploring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ir Ba-Shu writings synthesizing their individual feelings,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 Eventually, the viewpoint shifts from the “geographical literature” to the perspective of “Daqing border” to ponder over the events and their inherent meanings ref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objects’ “boundary chronicles of Ba-Shu.”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 final chapter puts forward several issues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his study’s findings show that Sichuan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catastrophes during Ming and Qing, and its regional advantages were not as good as those of Tang and Song. Even so, the Qing court still sent its officials to Shu without dela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before it had fully controlled the empire territory. It is obvious that this border province is of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to Daqing. This dissertation comes down to three key points. 1) The officials who made their trip to Shu were not only the “witness” and the “participant” in the rebuilding process of Sichuan during Qing, but also individuals who witnessed and uncovered at close quarters the signs of the crisis and decline of the Daqing Empire during the suppression of religious rebellion in Chuan-Chu region. 2) Literati who made their trip to Shu, in fact, served as “mediator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border region. They represented the Empire’s stance, promoted Huaxia culture in Shu, and transmitted the border information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is shows that Ba-Shu should be an intermediary area when the Qing court operated and developed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nd the officials being dispatched to Shu were best helpers in carrying out the related tasks as mediators. 3)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Ba-Shu region during Qing, these literati were depicted as “promoters and protectors” of Ba-Shu cultur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utual reference and comple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literati writings of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early Qing to Qian-Jia. The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Since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the aforesaid Qing literati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ang and Song, they no longer projected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n their works, but expressed a strong desire to write a “chronicle” or a writing for “seeking novelty,” so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im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their works are very clear. 2) The writings of these literati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風土志)—especially those mentioning the southern Sichuan (covering the China-Burma border) and the snowy zones (covering the Sino-Nepalese border forming the roof of the world), which have vividly portrayed the distinctively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Qiang people, Tibetan people,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Yunnan-Burmese border. These writings created a new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system of the former literati. 3) The writings by these literati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ang and Song who concentrated mainly on landscape—featured by depicting the landscape of the b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axia—Qing literati convey their feelings interwoven with pleasure and thrill in their poems by techniques mixing realism with textual research. 4) Broadening the horizon of literati’s border writing; besides Dian-Qian, from then on “Tibet” has become a branch on the genealogy of knowledge of the Southwest. 5) The described border warfare was the “first hand” record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different from the annals and battle maps.

    To sum up, the works written by these literati during the period from early Qing to Qian-Jia shared multiple meanings including personal emotions,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literary style of that time. These Shu-related writings, besides,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of the border province, served as useful references in having a glimpse at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central power and at the transition of national border.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釐定 …………………………………………………14 一、關於入蜀之「蜀」的地域概念 …………………………………… 14 二、時間範圍的說明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脈絡 ……………………………………………17 第貳章 自古詩人例到蜀:清代入蜀文士及其蜀道書寫 ……………………21 第一節 他者入蜀:從唐宋入蜀前賢說起 ………………………………22 第二節 帝國官吏:清初至乾嘉時期的文士入蜀背景 …………………27 第三節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入蜀文士的蜀道紀行 ………………50 一、一景一險話入蜀:嶺、關、碥、棧、峽交錯的山水圖景……………53 二、百代興亡一瞬間:蜀道紀事與抒懷…………………………………64 (一)見證者:入蜀文士的蜀道紀實………………………………64 (二)憑弔與訪謁:入蜀文士的懷古之思 …………………………68 小 結 ………………………………………………………………………81 第叁章 從廢墟裡走出:入蜀文士筆下的蜀都 ………………………………83 第一節 一再流傳的屠城紀聞:張獻忠與清代蜀中人的「蜀都」記憶…85 一、 屠蜀紀聞中的暴力敘事 …………………………………………… 85 二、 血腥之後的蜀都 ……………………………………………………90 第二節 重建蜀都與蜀都唱酬:入蜀文士在蜀都 ………………………93 第三節 空間流轉與文學場景:入蜀文士與蜀都的文化景觀……………100 一、 帝國之眼下的人文成都:以文翁石室、明蜀王宮為例 ………………101 (一) 從文翁石室到錦江書院 ………………………………………101 (二) 從明蜀王宮到大清貢院 ………………………………………105 二、宦寓他鄉的異鄉客:入蜀文士與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 ……………110 (一) 武侯祠 ……………………………………………………… 110 (二) 杜甫草堂 …………………………………………………… 120 小 結 ………………………………………………………………………131 第肆章 朝聖、紀聞與考察:入蜀文士的巴蜀書寫 ………………………… 133 第一節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入蜀文士與峨眉山詩…………… 135 一、聖地峨眉及其形象流轉 …………………………………………… 136 二、重建聖山:烽火峨眉與清初入蜀文士 ……………………………… 141 三、聖境與心境:入蜀文士筆下的峨眉山 ………………………………144 第二節 到處山鄉接水鄉:竹枝詞與雜詠詩中的巴蜀風情………………151 一、走入地方:竹枝詞中的地域氛圍與華夷采風 …………………………153 (一)三峽風情 …………………………………………………… 154 (二)巴渝之外 ……………………………………………………157 (三)羌族采風 ……………………………………………………160 二、紀事與獵奇:雜詠詩中的邊域風土……………………………………163 (一)改土歸流紀實 ………………………………………………164 (二)茶馬古道獵奇 ………………………………………………168 第三節 治之跡、考之趣:乾嘉入蜀文士的他鄉著述…………………………171 一、辨與考:從荔枝貢辨到蜀水經考………………………………………171 (一)貴妃食荔從何來?乾嘉入蜀文士筆下的荔枝………………… 171 (二)一方江水圖經:陳登龍《蜀水考》、李元《蜀水經》略探…… 174 二、治與志:以陳登龍《裏塘志略》、張澍《蜀典》為例 …………………176 (一)川藏邊情,吏治之跡:陳登龍《裏塘志略 ……………………178 (二)為他鄉存史的考據學家:張澍及其《蜀典》………………… 182 小 結 ………………………………………………………………………188 第伍章 帝國疆域上的「巴蜀」:邊域戰亂與入蜀文士的紀事掠影…………189 第一節 川南邊域:從孔明南征到乾隆南征緬甸…………………………191 一、從征蠻到征緬:從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難蜀父老〉說起…191 二、中緬戰事:隨軍出征的朱孝純、王昶及其詩文………………………196 (一)西征俯大荒,朝廷重邊吏:朱孝純詩作中的自我音聲………197 (二)殺氣如山蔽空墮,激電一聲飛礟火:隨軍幕僚王昶及其詩文…200 第二節 川藏邊域:從大小金川叛亂到廓爾喀戰事……………………… 206 一、戰事與邊防:清帝國版圖上的金川與西藏…………………………… 206 二、驛程與邊城:入蜀文士的川藏紀行詩文………………………………211 (一)遍歷蜀西奇險境:兩金川紀行 ……………………………… 216 (二)萬山西外更西行:川藏紀行 …………………………………218 (三)邊城想像與印象:藏路咽喉打箭爐 ………………………… 226 三、行軍與紀事:入蜀文士詩文中的戰事掠影……………………………232 (一)進討兩金川:兵戈下的聲音與圖景 ………………………… 233 (二)世界屋脊之戰:廓藏之役中的行軍和運餉……………………239 第三節 川楚邊域:從天朝盛世到川楚白蓮教亂四起 ……………………247 一、盛世布幕的背後:巴蜀的地方民亂……………………………………247 二、抗亂圖景:入蜀文士詩文中的地方抗亂與草莽英雄 ………………… 251 小 結…………………………………………………………………………258 第陸章 結論與展望………………………………………………………………261 參考書目……………………………………………………………………………267 附 錄:相關圖表 …………………………………………………………………291 明末清初四川行政區劃圖 清代中葉四川行政區劃圖 《中國歷史地圖集》刊印嘉慶間四川行政區劃圖 欽定大清繪典圖(四川總圖) 北京圖書館藏清朝四川輿地全圖 四川雲南貴州合圖 古代蜀道示意圖 蜀道北段路線示意圖 川藏茶馬古道路線圖 例舉《峽江圖考》白帝城一帶示意圖 明天啟成都府圖和清嘉慶成都府圖 明蜀王宮到大清貢院示意圖 四川歷代佛道教發展地理分區圖 《峨山志圖說》峨眉山總圖 四川明清竹枝詞流行分布圖 《皇清職貢圖》所載羌族服飾圖 《西藏圖考》所載打箭爐、裏塘、巴塘、西藏和巴勒布番民圖 嘉絨十四土司分布草圖和清軍初征金川之戰攻線圖 清軍再征金川之戰攻線圖 清軍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攻防圖 北京圖書館藏西藏全圖

    一、古籍書目(先按時代先後,再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 史部類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
    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 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慧 皎,《高僧傳》,《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魏徵等纂,《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歐陽修等纂,《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1986。
    王 稱,《東都事略》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冊7。
    祝穆撰、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10。
    蔡 襄,《荔枝譜》,收入彭世蔣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北京:中國農業出
    版社, 2008。
    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2006。
    曹學佺,《蜀中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史部地
    理類冊591。
    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黃 汴,《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顧祖禹撰、賀次君等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沈荀蔚,何銳校點,《蜀難敘略》,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成都:巴蜀書社,
    2002。
    李馥榮《灩澦囊》,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
    費 密,《荒書》,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
    彭遵泗《蜀碧》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
    歐陽直,《蜀警錄》,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
    劉景伯,《蜀龜鑒》,收入《張獻忠剿川實錄》。
    傅迪吉,《五馬先生紀年》,收入《聖教入川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張廷玉等奉敕撰,《燼餘錄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張琅著、胡傳淮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趙爾巽等纂,《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二刷。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阿桂奉敕撰,《平定兩金川方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史部紀事本末類,冊360。
    《欽定廓爾喀紀略》,收入《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9,第9輯「涉藏典籍輯要」,冊77。
    王培荀撰、魏堯西點校,《聽雨樓隨筆》,成都:巴蜀書社,1987。
    李 元,《蜀水經》,成都:巴蜀書社,1985。
    李承熙編纂,《錦江書院紀略》,收入《成都舊志叢書》,冊1。
    何明禮,《浣花草堂全志》,《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
    冊9。
    周 詢,《芙蓉話舊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陳登龍撰、朱錫谷注補,《蜀水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69。
    張 澍,《新校諸葛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2014。
    ———,《蜀典》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第3
    輯《西南史地文獻》第13卷。
    潘時彤,《昭烈忠武陵廟志》,《中國祠墓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4,冊
    35-37。
    傅崇鉅,《成都通覽》,成都:巴蜀書社,1987,上、下冊。
    費 冕,《費燕峰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76。
    魏 源,《聖武記》,收入《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彙編》第9輯「涉藏典籍輯要」冊
    80。
    許止淨輯,《峨眉山志》,《中國佛寺志叢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6,冊116。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農民戰爭史料選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冊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室、資料室編,《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
    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四川佛教協會編,《巴蜀傳燈錄》,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西藏研究》編輯部編,《清實錄藏族史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西藏學族學院歷史系編,《清實錄藏族歷史資料匯編》,咸陽:西藏民族學院,
    1981。
    蔣維明編,《川陝湖白蓮教起義資料輯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二) 方志類

    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文曙修、張弘映撰,《峨眉縣志》,《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史部地理類,四川府州縣志,冊10。
    佟世雍修、何如偉等纂、李勇先點校,《康熙成都府志》,《成都舊志叢書》成
    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冊9。
    潘時彤等纂《嘉慶華陽縣志》,《成都舊志叢書》,冊13。
    穆彰阿纂,《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李玉宣等修、衷興鍵等纂、莊劍點校,《同治重修成都縣志》,《成都舊志叢
    書》,冊11。
    宋鳴琦纂修、文良等重修,《重修嘉定府志》,收入《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
    史文化叢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冊30。
    蕭騰麟纂,《西藏志》,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冊2。
    佚名輯,《打箭爐志略》,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冊40。
    陳登龍,《裏塘志略》,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西南文獻叢
    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第1輯《西南稀見方誌文獻》第48
    卷。
    楊芳燦等編纂,《四川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第七輯,臺北:華文出版
    社,1967。
    賀仲瑊修,《道光留壩廳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冊52。
    林志茂等修、汪金相等纂,《民國簡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
    書社,1992,四川府縣志輯冊27,附錄《簡陽縣詩文存稿》。
    甘孜州志編纂委員會,《甘孜州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陳觀潯編,《西藏志》,成都:巴蜀書社,1986。
    耿俊杰、王杰著,《雅安史略》,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三) 詩文集、詩話類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岑參著、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白著、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李商隱撰、馮浩箋注、蔣凡標點,《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杜甫著、謝思煒校注,《杜甫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劉禹錫著、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袁說友等編、趙曉蘭整理,《成都文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
    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吳船錄》,收入《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
    局,2008。
    陸游撰、錢仲聯等主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蘇軾撰,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詩局,1996。

    王士性,《蜀游草》,收入《五岳游草》,北京:中華書局,2006。
    胡世安編,《譯峨籟》,樂山:四川樂山市市中區編史修志辦公室,1988。
    張烺著、胡傳淮注,《燼餘錄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賈經虞輯、清孫澍校訂,《蜀詩》,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
    限公司,1989,冊115。
    楊慎編、劉琳和王曉波點校,《全蜀藝文志》,北京:線裝書局,2003。
    費 密,《燕峰詩鈔》,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154。

    王士禛,《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冊6,雜著16,《漁洋詩話》。
    ———,《王士禛全集》,冊4,雜著之三,《蜀道驛程記》。
    ———,《王士禛全集》,冊1,詩文集之四,《蜀道集》。
    ———,《王士禛全集》,冊4,雜著之三,《池北偶談》。
    ———,《王士禛全集》,冊5,雜著之九,《隴蜀餘聞》。
    ———,《王士禛全集》,冊5,雜著之八,《秦蜀驛程後記》。
    王世睿,《進藏紀程》,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冊2。
    王昶著,陳明潔等點校,《春融堂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滇行日錄》,收入陳明潔等點校,《春融堂集》末冊,《春融堂襍
    記》。
    ———,《蜀徼紀聞》,收入陳明潔等點校,《春融堂集》末冊,《春融堂襍記》
    王 澐,《蜀游紀略》,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
    1962,第7帙,冊39。(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
    方象瑛,《錦官集》,收入《健松齋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纂委員會,《清
    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冊128。
    ———,《使蜀日記》,收入《健松齋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28。
    方 覲,《石川詩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5冊。
    石韞玉,《獨學爐二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47。
    ———,《獨學爐五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47。
    ———,《獨學爐尺牘偶存》,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47。
    朱孝純,《海愚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88。
    朱 樟,《叱馭集》,收入氏著《觀樹堂詩集》,收編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冊258。
    ———,《問絹集》,收入氏著《觀樹堂詩集》,收編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冊258。
    ———,《古廳集》,收入氏著《觀樹堂詩集》,收編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冊258。
    李 苞,《巴塘詩鈔》,收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會,《續修四庫全書》,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部別集類,冊1475。
    李 楘,《惜分陰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5。
    李重華,《貞一齋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輯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
    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9輯23冊。
    李慈銘著、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
    李調元著,羅煥章主編、陳紅注釋,《李調元詩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
    ———,《童山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456。
    ———,吳熙貴評注,《李調元詩話評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詹杭倫等校正,《雨村詩話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6。
    沈翼機,《使蜀草》,收入其《澹初詩稿》,收編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
    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263冊。
    沈德潛,《歸愚文鈔餘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35。
    宋 湘,《紅杏山房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50。
    宋琬著、馬祖熙標校,《安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鳴琦著,《心鐵石齋存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74。
    佟鳳彩,《佟高崗詩選》,收入《清朝百名家詩選》冊4。(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
    曾王孫,《四川錄》,收入氏著《清風堂文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
    95。
    吳廷偉,《定藏紀程》,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冊2。
    吳 昇,《小羅浮山館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43。
    吳省欽,《雲棧集》,收入氏著《白華入蜀詩鈔》,是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
    編》冊372。
    ———,《劍外集》,收入氏著《白華入蜀詩鈔》,是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
    編》冊372。
    ———,《學舍集》,收入氏著《白華入蜀詩鈔》,是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
    編》冊372。
    ———,《願門集》收入氏著《白華入蜀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
    372。
    ———,《白華入蜀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72。
    吳振棫,《花宜館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76。
    吳樹萱,《霽春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12。
    孟超然,《使蜀日記》收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冊29。
    和瑛著、池萬興和嚴寅春校注,《西藏賦校注》,濟南:齊魯書社,2013。
    ———《易簡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99。
    周藹聯撰、張江華等點校,《西藏紀游》,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林西崖,《西藏歸程記》,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冊2。
    林孔翼編,《成都竹枝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查 禮,《銅鼓書堂遺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38。
    許纘曾,《寶綸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18。
    倪師孟,《入蜀紀行》,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
    書館藏未刊稿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冊11。
    祝德麟,《悅親樓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2。
    姚 椿,《通藝閣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22。
    莫與儔,《貞定先生遺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74。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故宮博物院,1976,冊1《樂善堂全集》。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故宮博物院,1976,冊5《御製詩集第五集》。
    孫士毅,《百一山房赴藏詩集》,收入吳豐培輯《川藏游踪彙編》,成都:四川民
    族出版社,1985。
    陳士璠,《使蜀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67。
    陳益禧,《益州于役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3,冊105,第3輯「西南史地文獻」第30卷。
    陳登龍,《蜀道草》,收入其《秋坪詩存》,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2。
    ———,《雅雨山堂草》,見《秋坪詩存》,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2。
    ———,《雅雨山堂後草》,見《秋坪詩存》,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2。
    ———,《塞外草》,見《秋坪詩存》,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2。
    陳祥裔,《蜀都碎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4,第29
    編。
    馬維翰,《墨麟詩卷》,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73。
    張擴庭,《西園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69。
    張 澍,《養素堂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36。
    ———,《養素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36。
    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冊3。
    陶 澍,《蜀輶日記》,《中國西南文獻叢書》冊105第3輯,《西南史地文獻》第
    30卷。
    趙文哲,《娵隅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55。
    楊芳燦,《芙蓉山館全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35。
    ———、楊緒容等點校,《乾嘉名家別集叢刊:楊芳燦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14。
    楊思聖,《且亭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74。
    楊 揆,《桐華吟館詩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57。
    ———,《桐華吟館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57。
    鄭方域,《綠痕書屋詩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41。
    鄭日奎,《鄭靜菴先生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1冊。
    錢 林,《玉山草堂續集》,收入《粵雅堂叢書》,臺北:藝文書局,1965,冊
    26。
    蔡珍煥,《楓江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83。
    顧光旭,《叱馭小稿》,收入氏著《響泉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75。
    ———,《泉上小稿》,收入氏著《響泉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75。
    ———,《峨眉小稿》收入氏著《響泉集》,收編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75。
    蕭騰麟,《西藏見聞錄》,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
    編》,冊2。
    龔景瀚,《澹靜齋文鈔外篇》,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17。

    俞陛雲,《吟邊小識》,收入王培軍等輯校,《校輯近代詩話九種》,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3。
    魯 迅,《且介亭雜文》,收編於《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第6卷。

    王振會等編注,《蜀道神韻:廣元名勝詩詞選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高平編注,《清人咏藏詩詞選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
    雷夢水等編,《中華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冊5「川黔滇藏陝甘
    新」。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釋永壽編,《峨眉山詩》,峨眉市:峨眉山佛教協會編,2002。

    二、中文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稚鴻等編,《李白與巴蜀資料匯編》,成都:巴蜀書社,2011。
    方 鐵,《邊疆民族史探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西南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尹幫斌,《巍巍鹿頭南望蜀:神奇的白馬關》,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木霽弘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2005。
    ———,《蠻子、漢人與羌族》,臺北:三民書局,2016二版一刷。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2003。
    王雲紅編,《流放的歷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王 綱,《清代四川史》,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文化出版公司,2004。
    王 蓬,《中國蜀道》,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8)
    平文挹著,《四川文化旅遊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四川省文史館編著,《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四川省文聯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四川社會科學研究叢刊編輯部編,《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四川社會科學研究叢
    刊編輯部,1981。
    田 凱,《清代地方城市景觀的重建與變遷:以17-19世紀成都為研究中心》,成
    都:巴蜀書社,2011。
    白 楊,《諸葛亮治蜀與蜀漢政治生態演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申東城,《巴蜀詩人與唐宋詩詞流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西藏自治區交通廳、西藏社會科學院編,《西藏古近代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1。
    成臻銘,《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伍聯群,《北宋文人入蜀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
    ———,《北宋地域與政治的整合:北宋入蜀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016。
    任乃強,《西康圖經》,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任昭坤、龔自德著,《四川戰爭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沙學浚,《地理學論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汪洪亮、劉周遠編著,《最應了解的四川歷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汪超宏,《宋琬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巫仁恕、狄雅斯著,《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
    李之勤等,《蜀道話古》,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
    李良品,《土司時期西南地區土兵制度與軍事戰爭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3。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李殿元著,《從文翁石室到尊經書院》,成都:巴蜀書社,2004。
    李朝正,《明清巴蜀文化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李 瑾等著,《天下蜀道》,成都:天地出版社,2010。
    吳其付等著,《宋代文豪與巴蜀旅遊》,成都:巴蜀書社,2007。
    吳永章,《中國土司制度淵源與發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吳明賢,《李白與四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林永仁等著,《巴楚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何平立,《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1。
    胡昭曦,《四川書院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房銳編,《晚唐五代巴蜀文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
    姜 南,《雲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祝尚書,《宋代巴蜀文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2011。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士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袁庭棟,《巴蜀文化志》,收入《中國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冊16。
    高天佑,《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
    孫 杰,《竹枝詞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亮炯.朗薩,《恢宏千年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尋幽探勝》,北京:中國旅遊出
    版社,2004。
    唐建光主編,《創四川:四川之創始、創傷與再創》,臺北:龍圖騰文化公司,
    2012。
    馬雅貞,《刻畫戰勛:清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秦寶琦、孟超,《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陳世松主編,《四川簡史》,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陳金陵,《清代乾嘉文士與文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陳金華等編,《神聖空間:中古宗教的空間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陳慶英、高淑芬撰,《西藏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陸 韌,《元明清西南邊疆特殊政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元明時期的西南邊疆與邊疆軍政控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許建崑,《曹學佺與晚明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張中寧,《白居易〈長恨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仲裁,《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唐五代文人入蜀編年史稿》,成都:巴蜀書社,2011。
    張娣明,《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臺北:萬卷樓圖
    書,2013。
    張曉生,《兵家必爭之地:華夏古今戰場》,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14。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葛曉音編著,《中國名勝與歷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崔雲勝,《張澍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焦虎山,《羊皮書:中國羌族的歷史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湯明嘉編著,《聖地峨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游俊主編,《土司文化研究叢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二版。
    華林甫主編,《清代地理志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黃中模等編,《中國三峽文化史》,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黃奕珍,《杜甫自秦入蜀詩歌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5。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彭敏等著,《唐代入蜀文人蜀中創作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彭萬廷等編《巴楚文化源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等編《巴楚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
    馮敏著,《萬戶千門入畫圖:巴蜀少數民族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溫虎林,《杜甫隴蜀道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詹杭倫,《李調元學譜》,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
    楊世明,《巴蜀文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3。
    楊 民,《秦漢西晉中央與巴蜀地方關係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
    楊永福,《中國西南邊疆古代交通格局變遷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4。
    楊庭碩、羅康隆,《西南與中原》,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楊煜達,《乾隆朝中緬衝突與西南邊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楊嘉銘,《清代西藏軍事制度》,臺北:蒙藏委員會,1996。
    趙心愚,《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
    店,2010二版。
    趙志忠,《清王朝與西藏》,天津:華文出版社,2007。
    赫治清,《幽暗的力量:古代秘密結社》,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蒲孝榮編,《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廖榮隆編著,《中國劍門蜀道》,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廖肇亨,《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臺北:法鼓文化,2014。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
    諸葛亮與武侯祠編寫組,《諸葛亮與武侯祠》,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蔣 寅,《王漁洋事迹徵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熊偉業,《司馬相如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鄧經武,《大盆地生命的記憶:巴蜀文化與文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5。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劉和椿等著,《劍南山水盡清暉:巴蜀名勝與旅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劉洪濤,《中國古代士兵生活與征戰》,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劉鳳強,《清代藏學歷史文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鄭少雄,《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北京:三聯書
    店,2016。
    鄭光路,《四川舊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鄭家治、李咏梅合著,《明清巴蜀詩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鄭俊彬,《明代四川的民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2刷。
    駱坤琪,《峨眉山佛道漫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霍國慶編著,《佛教旅遊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鍾敬文,《諸葛亮的傳說》,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
    蘇怡如,《獨立蒼茫自咏詩:杜甫入蜀以後詩歌析探》,臺北:世新大學出版社,
    2013。
    譚良嘯,《諸葛亮治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譚紅主編,《巴蜀移民史》,成都:巴蜀書社,2006。
    譚興國,《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龍騰等編,《蜀道的前世今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藍 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重慶:西南師範大學,1989。
    ———,《南方絲綢之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
    ———,《西南歷史文化地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國歷史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8。
    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
    羅明著,《畫圖成意、畫圖成都: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符號與文化產業創意》,成
    都:巴蜀書社,2010。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嚴正道,《唐五代入蜀詩與巴蜀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嚴耕望,《中國歷史地理》,臺北:華岡出版社,1983。
    ———,《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6。第三、四卷。
    ———,《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日文/外文譯著

    〔日〕山川早水著,李密等譯,《巴蜀舊影:一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風
    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日〕山田賢著、曲建文譯,《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日〕中野孤山著,郭舉昆譯,《橫跨中國大陸:游蜀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2007。
    〔日〕竹添進一郎著,張明杰整理,《棧雲峡雨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日〕原遙平著、張嘉苓譯,《圖解三國時代》,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6。
    〔日〕鈴木中正,《中国史における革命と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3。
    〔韓〕李俊甲,《中國四川社會研究(1644-1911):開發和地區秩序》,首爾:首
    爾大學出版社,2002。
    〔法〕古洛東(Gourdon),《聖教入川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法〕古伯察著,張子清等譯,《中華帝國紀行:在大清國最富傳奇色彩的歷
    險》,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上、下冊。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2008。
    〔英〕Tim Cresswell 著,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
    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美〕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
    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美〕Ho, Ping-ti著,《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3。
    〔美〕———— 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中華
    書局,2017。
    〔美〕Mark C. Elliot著,青石譯,《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
    帝》,臺北:八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5。
    〔美〕Philip Alden Kuhn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1796-1864 年的軍事化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美〕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
    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義〕伯戴克(Petech, L.)著,周秋有譯,《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與西藏》,拉
    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四、期刊、論文集所收文章和會議論文

    丁培仁,〈歷史上的《峨眉山志》與佛教文化〉,收入釋永壽主編,《峨眉山與巴
    蜀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頁151-158。
    方 鐵,〈西南邊疆史研究六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年9月第19卷3期),頁39-49。
    王文才,〈讀《浣花草堂志》〉,《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4期),頁54-55。
    王文進,〈魏晉時期巴蜀文化史確立三部曲:由《三都賦》到《三國志》到《華陽
    國志》〉,《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6月第1期),頁4。
    王定璋,〈張亞子、文昌星及文昌文化〉,《文史雜誌》(2016年第1期),頁105-
    109。
    王 成,〈方象瑛巴蜀詩文論略〉,《成都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53-
    56。
    王利民、查紫陽合撰,〈秦蜀驛道上的神韻與性靈:王士禛和張問陶的蜀道詩對
    讀〉,《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1期),頁33-40。
    王浩佳,〈從名人游歷武侯祠的文字資料看諸葛亮的歷史地位變化〉,《產業與科
    技論壇》(2013年第12卷第24期),頁136-137。
    王明珂,〈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一文,收入徐正光、黃應
    貴主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1999),頁281-317。
    ———,〈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時期雲南方志的本文與情境〉,收入孫江主編
    《新史學: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2卷,頁97-
    118。
    ———,〈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收入黃樹民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
    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9),頁9-36。
    王 娟,〈流官進入邊疆:清初以降川邊康區的行政體制建設〉,《中南民族大學
    學報》(人社版,2014年1月第34卷第1期),頁73-74。
    王惠敏,〈乾隆朝大小金川戰爭問題研究述評〉,《昆明學院學報》(2014年第5
    期),頁66-71。
    王 儀,〈郭子章研究綜述〉,《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頁38-
    39。
    王 纓,〈鄂爾泰與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清史研究》(1995年2期),頁32-
    39。
    巴兆祥,〈論《大清一統志》的編修對清代地方志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報》
    (第2004年5月第3期),頁67-73。
    尕藏加,〈峨眉山與藏傳佛教〉,收入釋永壽主編,《峨眉山與巴蜀佛教》,頁
    209-215。
    向 娜,〈人生家國兩長恨:論唐詩中的楊貴妃〉,《汕頭大學學報》(2011年第
    27卷6期),頁38-45。
    吉正芬,〈四川地方志纂修源流述略〉,《中國地方志》(2011年第10期),頁
    56。
    成 佳,〈論清乾隆彩繪《雅州府圖》的軍事地理價值〉,《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4年5月第24卷第3期),頁42-45。
    任 舸,〈黃庭堅與成都杜甫草堂〉,《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4期,頁85。
    朱昌林,〈從〈蜀道易〉看方孝孺與「臺閣體」關係〉,《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06年第15卷5期),頁56-60。
    安 琪,〈帝國邊陲:歐美學界對中國西南的 研究演變〉,《思想戰線》(2009年
    第3期),頁4-8。
    何一民,〈從軍城到商城:清代邊境軍事城市功能的轉變:以騰衝、張家口為
    例〉,《史學研究》(2014年第6期),頁16-24。
    何紅英,〈錦官城外柏森森:漫談成都武侯祠古柏〉,《文史雜誌》(2000年3
    期),頁18-20。
    何 勇,〈張澍四川宦跡考〉,《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104-105。
    何 瑜、張波,〈清代中緬宗藩關係述論〉,《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頁
    178-184。
    李大龍,〈傳統夷夏觀與中國疆域的形成:中國疆域形成理論探討之一〉,《中國
    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3月第14卷1期,頁1-14。
    李久昌,〈元明清連雲棧道的交通及其作用論述〉,《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科
    版,2017年2月第20卷1期),頁38-44。
    李世愉,〈試論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4年3期),頁1-13。
    李宗放,〈明代四川建昌地區的行政和軍事建置變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社版,2006年第182期),頁23-29。
    李俊甲,〈民間傳說體現出的明末清初四川社會和張獻忠:以歷史學的觀點考察傳
    說〉,《明史研究論叢》第10輯(2012年),頁263-281。
    李照成,〈論西南各族中的諸葛亮文化現象〉《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
    期),頁33-38。
    李鳳珍,〈清朝對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行政分界的戡定〉,《西藏研究》
    (2001年第1期),頁72。
    李鳳能,〈李齊賢和他的旅蜀詞〉,《文史雜誌》(2000年第1期),頁32-33。
    李殿元,〈論四川改土歸流及其對民族地區開發的意義〉,《天府新論》(2001年
    第4期),頁81-85。
    李豫川,〈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梓潼七曲山大廟〉,《中國道教》(2002年第6
    期),頁54-56。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1993年6月)第22期,頁364。
    李 龍,〈十年來蜀道研究綜述 (2004-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2016
    年2月第32卷第2期),頁67-72,
    杜運威,〈博采眾家,創新體例:論清代方志學家楊芳燦〉,《史志學刊》(2016
    年第2期),頁78-81。
    吳吉遠,〈川藏貿易重鎮:清代打箭爐城的產生和發展〉,《西藏研究》(1995年
    第2期),頁27-36。
    吳 鈺,〈曹學佺研究綜述〉,《文教資料》(2016年第28期),頁7-9。
    吳國升,〈略說《華陽國志》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記載〉,《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1年9月17卷9期),頁21-23。
    吳 喜,〈王朝政治:論清朝在烏蒙山地區改土歸流及三省分置〉,《貴州民族研
    究》(2016年第4期),頁183-188。
    孟永林,〈乾嘉學者張澍姓氏學芻論〉,《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5期),頁
    116-120。
    金文京,《高麗の文人官僚.李齊賢の元朝におけゐ活動:その峨眉山行を中心
    に》,收入〔日〕夫馬進編《中囯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
    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頁118-144。
    林 莉,〈歷史文人的川陝蜀道情懷〉,《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2期),頁104-
    105。
    周 燕、李文萍,〈淺談乾隆皇帝在兩次廓爾喀戰爭中的軍糧政策〉,《西藏大學
    學報》(2010年12月),頁66-70。
    周勛初,〈李白與羌族文化〉,《中華文史論叢》(總第81輯),頁245-262。
    周 斌,〈外國人眼中的四川:唐、元卷〉,《蜀學》(2016年6月),頁235-
    238。
    洪 橋,〈王漁洋蜀道紀行詩箋釋〉,《文博》(1995年第2期),頁29-43。
    胡昭曦,〈有關張獻忠起義的新見資料:簡介《五馬先生紀年》〉,《四川圖書館
    學報》(1979年第1期),頁65-70。
    ———,〈《錦江書院紀略》:一部稀見的書院志〉,《四川文物》(2000年第5
    期),頁18-20。
    胡棟材,〈任職四川時的王廷相及其與蜀學的關係〉,《西華大學學報》(2015年
    第1期),頁36-39。
    胡曉真,〈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清代文人陸次雲的西南書寫〉,收入李奭學、
    胡曉真編,《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臺北:漢學中心,2015年,
    頁367-411。
    ———,〈征播所遺——郭子章《黔記》之〈宦賢〉、〈遷客〉、〈寓賢〉章的政
    治態度和文化詮釋〉,發表於「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6年12月8-9日。
    ———,〈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發表於「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
    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7年12月1日。
    姜朝暉,〈杜甫與諸葛亮:歷史歌詠中的現實意蘊〉,《社科縱橫》(2006年第10
    期),頁99-101。
    段 渝,〈西南夷考釋〉,《天府新論》(2012年第5期),頁119-127。
    ———, 〈先秦漢晉西南夷內涵及其時空演變〉,《思想戰線》(2013年第6
    期),頁18-19。
    孫大英、李殿元,〈諸葛亮與南中開發〉,《天府新論》(2000年第6期),頁76-
    79。
    段雍生,〈王士禛巴渝詩文論略〉,《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0年8月第4期),
    頁128-132。
    馬 強,〈論唐宋蜀道詩的文化史意義〉,《成都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頁
    40-42。
    ———,〈蜀道歷史軍事地理論略〉,《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54-
    59。
    ———,〈蜀道地帶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頁41-51。
    ———等撰,〈廟宇、神像、香火:諸葛亮祭祀的泛民間化:明清時期四川武侯
    祠、廟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原因〉,《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
    3期),頁37-43。
    徐學書,〈邛崍: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起始地〉,《中華文化論壇》(2008
    年12月),頁46-49。
    倪美玲,〈唐明皇與楊貴妃文學形象的嬗變〉,《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8
    期),頁104-106。
    范宜如,〈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
    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2017年12月),頁69-101。
    ———,〈謝肇淛《滇略》的書寫視域及文化意蘊〉,《國文學報》(2014年6
    月),頁165-199。
    梁中效,〈唐代詩人的蜀道之旅〉,《成都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51-
    58。
    ———,〈蜀道文學初探〉,收入曾大興等編,《文學地理學》,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頁253-276。
    ———,〈明代的蜀道旅遊〉,《漢中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4期),頁
    66-71。
    ———, 〈明代蜀道沿線文化復興述論〉,《成都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頁56-60。
    ———,〈王士禛蜀道詩的文化史價值〉,《成都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頁
    69-72。
    ———,〈唐朝皇帝與蜀道〉,《成都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59-64。
    ———,〈唐代蜀道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頁71-
    72。
    梁新民,〈張澍在四川的學術活動〉,《文史雜誌》(1988年第3期),頁28-29。
    梁 勇,〈清代四川的土地清丈與移民社會的發展〉,《天府新論》(2008年3
    期),頁69-74。
    莊吉發,〈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收入《清史論
    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第10集,頁111。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收入《清史論集》第5集,頁
    127-164。
    許世榮,〈杜甫成都詩與成都杜甫草堂〉,《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2期),頁
    47-55。
    許建崑,〈無情山水有情遊:曹學佺的官宦與行旅〉,《國文天地》(2011年4月第
    11期),頁8-12。
    高 宏,〈試析滇川黔交界地區在清代漸趨穩定的原因〉,《內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8年第23卷1期),頁26-30。
    郭世欣,〈成都草堂遺址考〉,《草堂》(1981年第1期創刊號),頁79。
    陳 雪,〈川運與漢運:順治年間陝西的軍糧籌措〉,《清史研究》(2016年2月第
    1期),頁83-93。
    陳春勤,〈論羌族文化對李白文學思想形成的影響〉,《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012年12月第29卷4 期),頁5-9。
    陳 翔、趙玲等撰,〈蜀道與文昌祠的擴散〉,《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22
    期),頁53-54。
    陳學霖,〈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聖教入川記》的宗教與文化觀
    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1年52期),頁65-94。
    陳顯遠,〈賈漢復修復連雲棧道〉,《文博》(1995年2月),頁54-57。
    彭文斌、湯芸、張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美國人類學界的中國西南研
    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1月第11期),頁9-16。
    彭陟焱,〈成都將軍的設置及其在治理川西藏區中的作用〉,《西藏研究》(2010
    年2月第1期),頁16-23。
    彭豐文,〈從兩漢西南夷經略看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5年12月第25卷4期,頁31-39。
    張天琚,〈明代蜀王府鉤沉〉,《文物鑑定與鑒賞》(2015年2期),頁100-101。
    張宗福,〈論杜甫詩歌中的諸葛亮情節〉,《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1期),頁
    36-41。
    賈大泉,〈漢藏茶馬貿易〉,《中國藏學》(1988年第4期),頁74-91。
    曹春茹,《高麗李齊賢眉州詩的中國文化情結和民族意識》,《晉中學院學報》,
    25卷2008年第6期,頁17-19。
    曹淑娟,〈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的重構〉,《臺大中文學報》(2015年3月第48
    期),頁38。
    賈 麗,〈淺析梓潼文昌信仰及儀式〉,《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14年1
    月第35卷1期),頁91-94。
    曾禮軍,〈情愛與政治:楊貴妃故事的敘述嬗變及其文化成因〉,《明清小說研
    究》(2017年第1期),頁145-159。
    賀 游,〈成都三國文化遺跡尋蹤〉,《四川文物》(2004年5期),頁26-35。
    馮廣宏,〈張獻忠「原罪論」聖諭:張獻忠帝蜀實情考之二〉,《史壇縱論》
    (2010年第1期),頁49-53。
    馮漢鏞,〈唐五代時來巴蜀的外國人〉,《文史雜誌》(2007年第3期),頁24-
    27。
    馮歲平,〈論王士性的連雲棧之行〉,《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
    期),頁43-47。
    黃夏年,〈峨眉山佛教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收入釋永壽主編,《峨眉山
    與巴蜀佛教》,頁37-45。
    黃燕生,〈清代方志的編修、類型與特點〉,《史學史研究》(1990年第4期),頁
    67-74。
    黃郁晴,〈山川何處異乾坤:入元日僧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析論〉,見張伯偉
    主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13,第九輯,頁145-
    166。
    ———,〈迢迢簽約路、邊塞風土行:清初漢臣的出使紀行及其書寫意義〉,《清
    華中文學報》,2015 年12月第14期,頁277-333。
    ———,〈峨眉山詩中的「普賢聖境」與「心靈圖景」:以清初至乾嘉為主的討
    論〉,發表於「第一屆法鼓山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新北:金山法鼓
    山,2016年9月10日。
    黃權生,〈從《竹枝詞》看清代「湖廣填四川」:兼論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
    現與影響〉,《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2月第26卷第1
    期),頁130-138。
    業露華,〈印光與《峨眉山志》〉,收入釋永壽主編,《峨眉山與巴蜀佛教》,頁
    146-150。
    傅如一、張琴,〈宋代文士竹枝詞的變遷〉,《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
    第3期),頁29-33。
    詹杭倫,〈李調元六游杜甫草堂詩考述〉,《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4期),頁
    66-69。
    ———,〈《浣花草堂志》作者考略〉,《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4期),頁61-
    68。
    楊明洪,〈論清代涼山彝族的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民族研究》(1997年第2
    期),頁88-93。
    楊培德,〈關於梓潼神廟內的張獻忠塑像〉,《弘道》(2011年第4期),頁47-
    51。
    楊煜達、楊慧芳,〈花馬禮:16-19世紀中緬邊界的主權之爭〉,《中國邊疆史地研
    究》(2004年第14卷第2期。
    楊 翼,〈杜甫草堂景觀中的「故事體驗」〉,《裝飾》(2014年9月總第257
    期),頁80-82。
    鄧洪強、官婷美,〈從《全唐詩》看唐代巴渝竹枝詞的流傳地域與傳播方式〉,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1月第9卷1期),頁131-134。
    鄧銳齡,〈乾隆朝第二次廓爾喀之役〉,《中國藏學》(2007第4期),頁42。
    漆子揚,〈清代方志學家張澍五種方志著述論略〉,《中國地方志》(2010年第2
    期),頁50-54。
    趙軍偉,〈地域、政治、審美:唐宋文人的荔枝書寫〉,《閱江學刊》(2015年6月
    第3期),頁141-148。
    趙逵夫,〈蜀道變遷與隴南交通〉,《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7年10月,第36卷5
    期), 頁1-4。
    嘉 弘,〈試論明清封建皇朝的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四川大學學報》(1956
    年第2期),頁61。
    蔣 寅,〈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文史哲》(2012年第1期),
    頁22-32。
    閱向娜,〈人生家國兩長恨:論唐詩中的楊貴妃〉,《汕頭大學學報》(2011年第
    27卷6期),頁38-45。
    廖肇亨,〈聖境與生死流轉:日本五山漢詩中普陀山文化意象的嬗變〉,收入石守
    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的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1
    年,頁189-222。
    劉昭明,〈蘇軾〈荔枝歎〉發微〉,《文與哲》(2014年6月),頁357-424。
    劉智鵬,〈費密著述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6月),頁127-
    135。
    劉躍進,〈秦漢時期巴蜀文學略論〉,《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81-
    86。
    龍 騰,〈唐明皇幸蜀聞鈴處考〉,《四川文物》(1996年第6期),頁65-67。
    盧緒友,〈三十年來關於王士性及其著作的研究綜述〉,《台州學院學報》(2016
    年第38卷5期),頁18-21。
    賴玉芹,〈試析清初詩人的杜詩情結〉,《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4期),頁
    28。
    韓書瑞著、陳仲丹譯,〈中國帝國後期白蓮教的傳播〉,《清史論叢》(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第4輯,頁2。
    謝桃坊,〈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成都杜甫草堂〉,《古典文學知識》(2000
    年11月第6期),頁92-93。
    謝煥智,〈張亞子為何被追封為「文昌帝君」〉,《四川文物》(1994年第2期),
    頁17-19。
    簡錦松,〈從現地研究看杜甫秦州入蜀詩的旅行日期〉,《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
    (2011年11月),頁75-96。
    魏忠林、鄭才林合撰,〈《蜀道集》的神韻解讀〉,《內蒙古社會科學報》(2005
    年5月第3期),頁71-75
    瞿明剛,〈論長江三峽的啼猿意象〉,《中國文化論壇》(2008年2期),頁68-
    77。
    譚良嘯,〈成都名勝萬里橋〉,《四川文物》(1995年8月),頁75-77。
    蘇怡如,〈杜甫成都草堂詩之隱逸書寫析探〉,《師大國文學報》(2013年6月第53
    期),頁119-148。
    顧浙秦,〈錢召棠和他的《巴塘竹枝詞》〉,《中國藏學》(2004年第2期),頁
    105。
    藍 勇,〈清初四川虎患〉,《文史雜誌》(1993年2期),頁44-45。
    ———,〈四川荔枝種植的歷史考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11月第4
    期),頁86-99。
    ———,〈四出古代棧道研究〉,《四川文物》(1988年第1期),頁2-10。
    羅開玉,〈三國聖地、明良千古:武侯祠1780年回首〉,《四川文物》(2002年6
    期)上、下文,頁51-60;13-25。
    羅國威等,〈兩漢巴蜀文學系年要錄〉,《西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上、下
    篇。
    嚴耕望,〈唐五代時期的成都〉,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頁781。

    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
    《當代》(2003年4月,188期),頁16。

    五、碩博論文
    方 平,《朱樟入蜀及蜀中詩歌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15。
    方 正,《蜀道與唐詩》,西安:西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王金鳳,《清代前期詠藏詩歌文獻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
    士論文,2010。
    王潤農,《唐代詩中的三國圖像》,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13。
    王鐿容,《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
    文,2013。
    朴培卿,《唐宋文人竹枝詞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任 婷,《清代四川游記的地理認知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015。
    李一平,《《蜀道集》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李成林,《清代打箭爐城鎮的形成與發展》,蘭州: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論,
    2013。
    李姿瑩,《晚明江南文人的遊記書寫:以王士性、徐霞客為例》,台中:私立東海
    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1998。
    杜金玲,《十八世紀末川陝楚地區的民生和社會狀況:白蓮教起義背景分析》,長
    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宋家樂,《論川藏邊茶馬古道上的城鎮》,咸陽:西藏民族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011。
    汪海鷹,《南路邊茶及「川藏茶馬古道」(雅安—昌都部分)茶俗文化研究》,重
    慶:西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范志容,《峨眉山香會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11。
    吳柏岳,《王士性仕宦與游歷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
    胡玉平,《唐宋劍門詩文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
    卓玉婷,《《入蜀記》與《吳船錄》比較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
    論文,2006。
    查蕙琳,《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之知識性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2008。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2007。
    許靖卿,《南宋日記體遊記研究:以《入蜀記》與《吳船錄》為中心》,臺北:臺
    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陸學松,《費密詩歌研究》,浙江:揚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高新雨,《嘉慶巴蜀寨堡研究》,南充: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6。
    郭緒懷,《張澍的姓氏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又新,《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
    文,1998。
    陳秀梅,《杜甫草堂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陳緒民,《唐代小說中唐玄宗形象之塑造及其演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
    碩士論文,2013。
    曾充盈,《以身博考、四處非家:楊慎滇地書寫探論》,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
    隋立寧,《雍正朝西南地區的社會改造:鄂爾泰改土歸流與苗區經理》,長春:東
    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論,2008。
    張曉彭,《張澍年譜》,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9。
    張鵬飛,《宋琬入蜀及其詩歌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15。
    黃立儀,《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1796-1804):以天時、地利、人和為中心
    的再檢討》,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黃楚容,《李杜蜀道書寫及其山水書寫特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2015。
    黃靖玫,《陸游《入蜀記》探討:兼論南宋的日記體遊記》,新竹:清華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2007。
    黃靜華,《川楚白蓮教亂中的堅壁清野及其主體:寨堡與團勇之研究》,臺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
    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
    簡 麗,《梓潼神的變遷發展研究:論多面性及其形成》,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
    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顏 沖,《明代峨眉山佛教述論:以明代峨眉山四僧為中心》,成都:四川省社會
    科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2007。
    劉 喬,《清代中前期成都城市的重建》,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
    文,2006。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之生死智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
    顏毓君,《黃庭堅記遊詩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
    韓 坤,《峨眉山及普賢道場研究》,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
    2007。
    羅英華,《唐宋時期楊貴妃題材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6。
    魏如松,《峨眉山禪宗傳播考》,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
    2007。
    魏紅翎,《魏晉南北朝巴蜀文學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11。
    Harold Monarchy, Kahn 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Ch’ien-lung Re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Lawrence Kessler, K’ang-hsi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 1661-1684.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六、地 圖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皇輿遐覽: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彩繪地圖》,北京: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任乃強等著,《四川州縣建置沿革圖說》,成都:巴蜀書社,2002。
    李雲平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書版社,2007。
    國 璋,《峽江圖考》,收入《最新川江圖說集成》,北京:線裝書局,2004,
    冊24。
    馬揭等撰,《衛藏圖識》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編》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冊1。
    黃沛翹,《西藏圖考》收入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編》,
    冊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冊8,《清朝
    卷》。
    譚鍾嶽著,《峨山圖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藍勇主編,《重慶古舊地圖研究》上、下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七、學術網站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數位方輿(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 )【陝境蜀道圖】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format/id.php )
    中國大陸各省地方志書目查詢系統(http://webgis.sinica.edu.tw/place/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