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律瑩 |
---|---|
論文名稱: |
楊兆禎教授客家民謠專輯研究 Professor Jhao-Jhen Yang’s research of Hakka folk album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楊兆禎 、客家民謠 、客家音樂 |
外文關鍵詞: | Yang Jhao-Jhen, Hakka Folk Song, Hakka music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客家民謠是口語文學的一種,以直接、自然、真切地反應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透過歌謠,人們能將喜怒哀樂盡情抒發。自民國51年「中國文化學院」成立全台最早之音樂研究所 開始,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多,在這期間可從「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中搜尋出數以千計與音樂相關之論文,然而在學術界中,仍無法找出以撰寫音樂總譜相關研究為題材之學術論文。在此,感謝筆者之指導教授楊佈光老師無私的提供這方面的資源與訊息,並將其父親 ── 楊兆禎教授灌錄之客家民謠音樂供筆者使用與研究,筆者將以此作為論文題材,將客家民謠CD 專輯之內容,利用總譜採集之方式呈現,將這文化瑰寶得以永續流傳。
本論文分為五個章節,依序為:
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介紹客家民謠之種類、特點、伴奏樂器的介紹及楊兆禎教授之生平與著作、得獎事蹟
第三章、敘述研究設計之方法、對象與流程
第四章、選曲楊兆禎客家民謠CD專輯之12首歌曲,進行採譜與分析之工作
第五章、謹將客家民謠統整歸納分析,給予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之依據
Abstract
Hakka Folk Song is one kind of oral literature, and it was reflected the social life and sentiment of people directly, naturally and sincerely. People can express delightful, anger, sorrow, or happiness via ballads heartily. The first Institute of Music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ince 51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history i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We can search thousands of music-related papers from Taiwan Repository system in this period, but not a paper is to write the music score of the theme in academia. Appreciate my advisor Professor Bu-Guang Yang providing me this kind of theme, and is willing to provide his father – Professor Jhao-Jhen Yang’s CD album of Hakka Folk Song for my research. This study is purposed to research the contents of Professor Jhao-Jhen Yang’s CD album of Hakka Folk Song. To use the method of Score extraction let this important culture wide-spreading. This paper is contained five sections, and they are described sequentially as following.
Chapter 1、To specify the motive, purpose, extent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2、To introduce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usical accompaniment and also to introduce Professor Jhao-Jhen Yang’s life, writings and winning deeds.
Chapter 3、To narrative methods, objects and procedures of research planning.
Chapter 4、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twelve songs of Professor Yang’s Hakka Folk Song CD album.
Chapter 5、Wish to integrate the inductive analysis of Hakka folk to give future researchers as a basis for reference.
一、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無記載)。中國音樂詞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林勝儀 譯(2007)。新訂標準音樂詞典。台北:美樂出版社。
沈信一譯 (1976)。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房學嘉等 (2011)。客家梅州。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胡泉雄 (1983)。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台北:育英出版社。
胡泉雄 (2002)。台灣客家山歌經典3。台北:胡泉雄自印。
胡希張、余耀南 (1992)。客家山歌知識大全。廣東:梅州出版社。
馬水龍 (1980)。中國民歌鋼琴小品集─給兒童與青少年。台北:亞洲作曲家聯盟。
許常惠 (1992)。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許常惠等 (2003)。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北:晨星出版社。
許常惠 (2005)。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大陸書店。
張紹焱 (1983)。客家山歌。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玲玉 (2001)。台灣傳統音樂。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邱彥貴、吳中杰 (2002)。台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楊國鑫 (2012)。詏‧山歌:臺灣客家歌謠與文化。搖籃工作室。
楊兆禎 (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
楊兆禎 (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
楊兆禎 (1984)。客家民謠。台北:天同出版社。
楊佈光 (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鄭榮興 (2004)。台灣客家音樂家。台北:晨星出版。
鄭榮興 (2010)。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
管理處籌備處。
劉新圓 (2003)。山歌子的即興。台北:文津出版社
賴碧霞 (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
陳郁秀(1998)。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俊逢 (1988)。台灣客家民俗音樂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價值(下)。民俗曲藝56。
謝俊逢 (1994)。民族音樂論集1。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簡上仁 (1988)。台灣福佬系民謠─老祖先的台灣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漢光文
化事業出版。
簡上仁 (1992)。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出版社。
二、期刊、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欣瑜 (2009)。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國
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古旻陞 (1991)。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國文化
江怡臻 (2009)。徐松榮及其客家風格音樂作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
音樂教學碩士班。
吳玲宜 (1989)。江文也生平與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吳思瑤 (2009)。「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臺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大學藝
術研究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余蕙慈 (1998)。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
杜旻芳 (2009)。台灣當代女性作曲家 ─ 蘇凡凌、蕭慶瑜、趙菁文創作背景之探
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李幸祥 (1995)。客家之樂山歌、童謠、民謠、採茶(下)。中央月刊,28(7)。
郭坤秀 (2004)。桃竹苗客家山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
徐海倫 (2009)。客家民謠的族群意識分析--以《臺灣客家民謠薪傳》為例。輔仁
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胡曉萍 (2010)。「新竹縣竹東鎮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
傅世杰 (2010)。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
系碩士班。
游添富 (2001)。大陸來台音樂家─康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詹宏ㄧ (1996)。盧炎生平與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楊兆禎 (1979)。談談民謠。講義彙編。
楊兆禎 (1986)。講義彙編75。
葉惠薇 (2002)。今日的客家山歌。韶關學院學報,第23卷8期。
劉新圓 (2000)。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陳運棟 (2001)。從歷史角度談客家民謠的九腔十八調。台灣月刊 218。
蔡孟昭 (2007)。曾興魁《詩經蓼莪》與個人創作理念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蕭恬媛 (2002)。鄧雨賢作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鄭榮興 (2004)。台灣客家山歌。傳統藝術 47。
鄭榮興 (2009)。台灣客家採茶戲唱腔初探 ─ 以採茶腔「平板」為例。國立台灣
戲曲學院:戲曲學報 第六期。
羅素珠 (2005)。杏壇典範音樂家楊兆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
班。
蘇宜馨 (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1981-2000)。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
育學系碩士班。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籍作曲家。
http://www.hakka.gov.tw
台灣傳統音樂:客家系民謠。
http://web.arte.gov.tw/traditionalmusic/2/c/c1.htm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61/05_22.html
陳韻琳。客家歌謠簡介。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plebeian/p05.htm
楊兆禎教授紀念專輯:念恩師 感恩情。
http://www.hceb.edu.tw/lkc/04-big%20small%20see/03hc%20school/00hc-Programme.htm
簡上仁。台灣民謠的再生與希望,頁1-7。
http://tcim.npue.edu.tw/ezcatfiles/b035/img/img/721/H1-1.pdf
四、影音資料
林合營、魏青蓮 (2005)。九芎天籟 杏壇傳薪[DVD]楊兆禎教授紀念專輯。新竹縣:豐田國小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