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勤敏
論文名稱: 專利侵害民事救濟程序問題研究-以保全程序與證據調查為中心
指導教授: 謝銘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專利侵害保全程序假處分事證開示證據調查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專利法近年來歷經多次修改,實體法制部份幾乎已全部完成階段性之修正,堪稱是符合國際規範之現代法律,且其中最令企業詬病之刑罰規定,亦於民國92年2月6日後全面廢止,專利侵權訴訟終能回歸正常民事訴訟程序。然專利除涉及高度專門科學技術外,其權利不穩定及範圍不確定等特性,使法院於專利侵權判斷之認定存在事實上之困難,觀察在我國現行民事程序法制環境,法院對於專利侵權訴訟爭議案件之審理程序,似乎仍是以民事訴訟之傳統理論、思維審理此種現代型訴訟,並未因應前述專利權之特性,思考應如何調和並兼顧原被告間之程序利益。但專利侵權訴訟儼然已成為現今商業競爭之重要手段,法院之審理態度影響著產業競爭秩序之建立,甚至專利制度之成敗。本文即針對專利侵權訴訟之民事程序進行研究,發現我國現行民事訴訟程序在專利侵權訴訟之審理面,有幾項重大問題值得關注:一、法院二元體制導致訴訟延宕;二、保全程序濫用問題;三、當事人證據調查權限之欠缺。其中法院二元體制問題,立法院預定於民國96年3月成立智慧財產法院,專利有效性與侵害之認定全部由智慧財產法院統一管轄審理,應可有效解決訴訟延宕問題。因此,本文擬以專利侵權訴訟之保全程序與證據調查為研究重心,並透過美國立法例與法院判決之實務現況之比較,期待提出若干建議供我國實務審理程序檢討之用。本文之研究重點依序如下: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以專利權侵害理論之說明,作為後續章節討論之前導。
    第三章介紹美國專利侵害訴訟之禁制令,其立法沿革、制度、類型及審理程序與禁制令核發之判斷原則。
    第四章進入我國專利侵害訴訟保全程序之主題討論,觀察目前我國實務審理專利侵害假扣押、假處分與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現況與缺失,包括例行性核發所導致之濫用、擔保金如何酌定、正反向假處分問題等,並提出對我國法院專利侵害案件保全程序之審理程序之檢討與建議。
    第五章說明在我國嚴格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下,專利權人之證據調查權限之不足,結果往往導致敗訴或無法向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擬透過美國事證開示(Discovery)程序之介紹,討論如何於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制,擴大文書證據提出義務之範圍、證據保全之開示運用、當事人訊問等制度,使原被告間於證據調查程序立於實質平等之地位。
    第六章依據前述各章所研究之結論作一總結,並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提出若干立法之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專利權侵害之概論 7 第一節 前言 7 第二節 專利權之效力 8 第三節 專利權之保護範圍 10 第一項 專利權權利範圍之解釋 10 第二項 專利侵害之判斷流程 12 第四節 專利權之侵害 14 第一項 專利法之侵害行為 14 第一款 專利權人之專屬權能 14 第二款 我國專利法之直接侵害 15 第三款 專利權的限制 15 第二項 我國專利法之損害賠償責任 19 第一款 專利侵害構成要件 19 第二款 專利侵害賠償範圍之認定 22 第三款 專利侵害請求權之消滅時效 24 第四款 我國民法對於專利侵害其他請求權之規定 25 第五節 小結 26 第三章 美國專利侵害訴訟之禁制令 29 第一節 概說 29 第二節 美國專利法之規定 30 第三節 美國禁制令制度及類型 31 第一項 美國禁制令之制度 31 第二項 禁制令類型 33 第一款 永久禁制令(permanent injunction) 33 第二款 暫時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 36 第三款 臨時限制令(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 38 第三項 禁制令聲請時點 41 第四節 暫時禁制令之審理程序 41 第一項 法院需通知相對人 42 第二項 法院須使兩造當事人有聽審之機會 42 第三項 法院核准禁制令應酌定擔保金 44 第一款 擔保金之機能 45 第二款 擔保金數額之酌定 45 第四項 禁制令之範圍 48 第五節 法院核發禁制令之判斷原則 50 第一項 本案勝訴可能性 52 第一款 專利有效性 53 第二款 專利侵害可能性 55 第二項 不可彌補之損害 56 第一款 不可彌補損害之推定 57 第二款 推定之反證 58 第三項 當事人間利益平衡 62 第四項 公共利益之考量 64 第六節 小結 65 第四章 我國專利侵害訴訟之民事保全程序 70 第一節 前言 70 第二節 保全程序立法目的與歷史沿革 74 第一項 保全程序之立法目的 74 第二項 保全程序之歷史沿革 74 第三節 專利侵害爭議在保全程序之特殊性 76 第一項 專利權利之特徵 77 第一款 專利權效力及權利範圍之不確定性 77 第二款 公益性 78 第二項 保全程序之運用於專利侵害案件之不足 78 第一款 假處分裁定內容特定之困難 78 第二款 保全程序提供迅速保障目的與慎重核駁之兩難 79 第四節 假扣押 80 第一項 假扣押聲請之要件 81 第一款 一般要件 81 第二款 特殊要件 81 第二項 假扣押之審理程序 82 第一款 管轄法院 82 第二款 聲請方式及裁判 82 第三款 擔保金酌定 84 第三項 我國專利法關於假扣押之規定 85 第四項 小結 86 第一款 法院對於假扣押原因之釋明應確實審查 86 第二款 法院酌定擔保金應依個案來認定 87 第五節 一般假處分 89 第一項 假處分之機能 89 第二項 一般假處分聲請要件 90 第三項 一般假處分之審理與裁定 91 第一款 一般假處分之方法手段 91 第二款 假處分於有特別情事,得許相對人供擔保而撤銷 91 第四項 一般假處分在專利侵害爭議案件之適用問題 92 第六節 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 93 第一項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制度目的 95 第一款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意義 95 第二款 兼具規制性與滿足性假處分之處分內容 96 第二項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成立要件與假處分方法 97 第一款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成立要件 97 第三項 法院審理方式 101 第一款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程序性質 101 第二款 定暫時狀態聲明要件之釋明 104 第三款 定暫時狀態要件之審查 107 第四款 擔保金酌定方式 112 第六款 緊急處置之裁定 125 第七款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程序保障 126 第四項 不當處分之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責任 129 第一款 返還給付程序之簡化 129 第二款 聲請人之損害賠償責任之減輕 130 第三款 損害賠償之併案請求 130 第五項 專利侵害爭議正反向假處分之衝突 131 第一款 正反向假處分衝突之發生 131 第二款 正反向假處分之意義 133 第三款 正反向假處分間之競合 133 第四款 小結 139 第七節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與美國暫時禁制令之比較 140 第八節 我國法院專利侵害案件保全程序審理之檢討與建議 145 第一項 踐行本案實體審查之必要 145 第一款 程序保障 146 第二款 假處分核准要件 147 第二項 法院應避免以擔保代釋明 148 第三項 法院應改變例行性核准之態度 149 第四項 裁定在後之假處分不得牴觸在前之假處分裁定內容 149 第五章 專利侵害訴訟證據之調查程序 151 第一節 前言 151 第二節 美國法院對專利侵害判斷證據調查程序 152 第一項 事證開示制度(Discovery) 153 第一款 事證開示制度之意義與功能 154 第二款 事實證據開示之義務及方法 155 第三款 事證開示程序之例外 161 第四款 違反事證開示程序相關義務之處罰 162 第二項 專利侵害訴訟專利範圍之界定程序 163 第一款 Markman Hearing機能 164 第二款 舉行時點 164 第三款 請求項解讀方式(Claim construction) 165 第三項 小結 167 第三節 我國法院證據調查程序 169 第一項 民事訴訟一般證據調查程序 169 第一款 文書蒐集與開示 169 第二款 當事人訊問制度 172 第三款 證據保全 173 第二項 民事訴訟之鑑定與專利侵害鑑定報告 176 第一款 鑑定之意義 177 第二款 鑑定之類型 177 第三款 私鑑定報告之證明力 178 第三項 小結 179 第四節 美國事證開示程序與我國現有制度比較分析 180 第六章 結論 186 參考資料 192

    一、中文資料
    (一) 期刊專文(依照出版年份排列)
    1. 沈冠伶,「摸索證明與事證蒐集開示之協力」,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10月。
    2. 鄭中人,「民事侵權判決研究報告初稿」,專利法制研討會(三)∼專利民事侵權研究,93年12月17日。
    3. 蔡明誠,「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計算」,專利法制研討會(三)--專利民事侵權研究,司法院與世新大學法學院聯合主辦,93年12月。
    4. 鄭中人,「專利權之行使與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8期,2004年5月。
    5. 張宇樞,「我國實務針對智慧財產權被侵害時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相關裁判之解析」,科技法律透析,2004年11月。
    6. 范曉玲,「熱門的台灣專利假處分戰爭」,萬國法律第137期,2004年10月。
    7. 方嘉麟,「台灣大哥大假處分案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8. 馮震宇,「從美國司法實務看台灣專利案件之假處分救濟」,月旦法學第109期,2004年6月。
    9. 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10. 許士宦,「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本土法學第58期,2004年5月。
    11. 馮浩廷,「從美國暫時性禁制令看我國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以專利侵權爭議為例」,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4月。
    12. 鄭中人,「專利權之行使與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
    13. 王文宇,「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
    14. 周延鵬,「智慧資本投資保障的完整性」,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1卷第1期,2003年10月。
    15. 李木貴,「滿足的假處分之再認識」,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10月。
    16.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修正後之程序法學—著重於確認修法之理論背景並指明今後應有之研究取向」,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2003年10月。
    17. 黃書苑,「專利事件侵害禁止請求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審理」,法令月刊第53卷第7期,91年7月。
    18. 黃文儀,「法官如何解讀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萬國法律第119期,2001年10月。
    19. 蘇宜益,「美國專利侵害概述」,萬國法律第119期,2001年10月。
    20. 陳瑞田,「專利侵害鑑定之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智慧財產權保護系列研討會講義,89年4月26日。
    21. 葉賽鶯,「從最高法院若干裁判探討『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全國律師,87年8月。
    22. 陳國文,「從強制執行實務論假處分」,全國律師,民國87年8月。
    23. 鄭中人,「論專利權之性質」,司法週刊第887,888期,87年7月
    24. 徐宏昇,「專利侵害民事訴訟之證據調查比較研究」,工業財產權與標準,86年9月。
    25. 馮震宇,「論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與民事救濟」,法學叢刊第41卷第1期,85年1月。
    26. 蔡明誠,「發明專利侵害時保護範圍認定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植根雜誌第10卷第5期,83年5月。
    27. 馮博生、王仲,「論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損害賠償方法」,法律評論第五十九卷第七期及第八期合刊,民國82年8月。
    (二) 中文書籍(依照出版年份排列)
    1.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2005年10月。
    2. 邱聯恭,「程序利益保護論」,三民書局,2005年4月。
    3. 劉尚志、王敏銓、張宇樞、林明儀合著,「美台專利訴訟—實戰暨裁判解析」,元照出版,2005年四月初版一刷。
    4.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2005年5月。
    5.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下)」,三民書局,2005年5月。
    6. 王承守、鄧穎懋,「美國專利訴訟攻防策略運用」,元照出版,2004年11月。
    7. 孫森焱,「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作者自版,2004年。
    8. 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中冊)」,作者自版,93年9月。
    9. 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下冊)」,作者自版,93年9月。
    10.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作者自版,民國93年2月修訂版。
    11.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文化,2004年1月二版。
    12. 雷雅雯,「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與救濟」,司法研究年報第二十三輯第二篇,司法院印行,民國92年11月。
    13. 徐宏昇,高科技專利法,作者自版,2003年7月初版。
    14. 熊頌梅,「法官辦理專利侵權民事訴訟手冊」,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3輯第4篇,民國92年。
    15. 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翰蘆圖書,2002年6月初版。
    16.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2年。
    17.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七二),林雅英發行,2001年10月七刷。
    18.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翰籚出版社,2001年 6月三版。
    19.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下)」,三民書局,民國90年9月修訂二版。
    20.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海宇文化事業,民國89年11月修正版。
    21.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三民書局,民國89年7月。
    2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作者自版,民國88年10月。
    23. 潘維大,「英美法導讀講義」,瑞興圖書,民國87年9月二版。
    24. 謝銘洋、徐宏昇、陳哲宏、陳逸南,「專利法解讀」,元照出版,1997年7月。
    25. 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台大法學叢書(103),作者自版,民國87年8月二版。
    26.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台大法學叢書,作者自版,民國85年10月。
    27. 曾陳明汝,「專利商標法選論」,台大法學叢書(十三),作者自版,1994年9月增訂五版。
    28. 邱聯恭,「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事件之審理上特殊性及其程序規定之增修」,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八),司法院編,民國81年。
    29. 陳石獅,不作為請求之保全,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次研討記錄, 「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四)」,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編,民國79年6月17日。
    (三) 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份排列)
    1. 麥怡平,「專利侵害判斷與民事審判實務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4年5月。
    2. 簡秀如,「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之確定」,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5月。
    3. 黃鐘模,「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乙組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4. 陳世杰,「發明專利權侵害及民事救濟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5. 沈冠伶,「公害制止請求之假處分程序—從程序機能論與紛爭類型審理論之觀點」,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四) 國內法院裁定及判決(依年份排列)
    1. 最高法院94年台抗字第156號裁定
    2. 台北地院94年全字第76號裁定
    3. 台灣高等法院93年智上易字第19號判決
    4. 台灣高等法院93年抗字647號判決
    5. 台灣高等法院93年抗字855號裁定
    6. 台中高分院93年抗字857號裁定
    7. 台北地院93年智裁全字第15號裁定
    8. 台北地院93年北簡字1236號判決
    9. 台北地院93年智裁全字第22號裁定
    10. 台北地院93年全字第29號裁定
    11. 台北地院93年智字第97號判決
    12. 台北地院93年重訴字5405號裁定
    13. 屏東地院93年聲字第351號裁定
    14. 最高法院92年抗字第75號裁定
    15. 最高法院92年台抗字第75號裁定
    16. 最高法院92年台抗字第380號裁定
    17. 最高法院92年抗字第2721號裁定
    18. 最高法院92年台抗字第425號裁定
    19. 最高法院92年台抗字第532號裁定
    20. 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735號判決
    21. 台灣高等法院92年抗字第822號裁定
    22. 台灣高等法院92年抗字第995號裁定
    23. 台北地院92年智裁全字第34號裁定
    24. 台北地院92年智裁全字第34號裁定
    25. 台北地院92年裁全字第870號裁定
    26.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92年全字第30號判決
    27. 士林法院92年裁全字第352號裁定
    28.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92年裁全字第2799號裁定
    29.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92年裁全字第2897號裁定
    30. 桃園地院92年智字第1號判決
    31. 台中地院92年智字第31號判決
    32. 屏東地院92年聲字第234號裁定
    33. 最高法院91年台抗字第340號判決
    34. 最高法院91年台抗字第510號判決
    35. 最高法院91年台抗字第670號裁定
    36. 台灣高等法院91年抗更字第15號裁定
    37. 台灣高等法院91抗更字第31號裁定
    38. 台灣高等法院91年抗字第553號裁定
    39. 台灣高等法院91年抗字第3107號裁定
    40. 台北地院91年全字第31號裁定
    41. 士林地方法院91年裁全字第5446號裁定
    42. 台灣高等法院90年抗字第2139號裁定
    43. 台灣高等法院90年度抗字第2560號裁定
    44. 台北地方法院90年訴字第6482號判決
    45. 最高法院90年台抗字第435號裁定
    46. 台灣高等法院89年台抗309號裁定
    47. 台灣高等法院89年抗字4156號裁定
    48. 新竹地方法院89年裁全字第1255號裁定
    49. 最高法院88年台抗字第149號裁定
    50. 最高法院88年台抗字第186號裁定
    51. 最高法院88年台抗字第598號裁定
    52. 台灣高等法院88年抗字第3號裁定
    53. 高等法院88年抗更一字第13號裁定
    54. 台灣高等法院87年訴字472號判決
    55. 台灣高等法院87年抗字第1858號裁定
    56. 台灣高等法院87年台抗2218號裁定
    57. 最高法院86年台抗字第22號裁定
    58. 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1798號判決
    59. 高等法院86年抗字第3343號裁定
    60. 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86年重上42號判決
    61. 最高法院85年台抗字第29號裁定
    62. 最高法院85年台抗字第125號裁定
    63. 最高法院85年台抗字第222號裁定
    64. 最高法院85年台抗字第312號判決
    65. 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2923號判決
    66. 台灣高等法院85年台抗字第3411號裁定
    67. 板橋地方法院85年裁全字第785號裁定
    68. 最高法院84年台抗字第393號裁定
    69. 板橋地方法院84年裁全字第871號
    70. 台灣高等法院82年抗字第1251號裁定
    71. 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2149號判決
    72. 最高法院81年台抗字第443號裁定
    73. 最高法院79年台上字第540號判例
    74. 桃園地方法院79年全字第1143號判決
    75. 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972號判決
    76. 最高法院73年台抗字第38號裁定
    77. 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1428號判例
    78. 最高法院63年台抗字第142號判例
    79. 最高法院61年台抗字第589號判例
    80. 最高法院50年台抗字第165號判決
    81. 最高法院48年台抗字第18號判例
    82. 最高法院48年台上字1934號判例
    83. 最高法院27年抗字521號判例
    84. 最高法院20年抗字5號判例
    85. 最高法院20年抗字第109號判例
    86. 最高法院20年抗字第336號判例
    87. 最高法院19年抗字232號判決

    二、外文資料
    (一) 外文期刊專文(依照出版年份排列)
    1. Larry Coury, C’est What? Saisie! A Compris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 among the G7 Economic Nations, 13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J. 1101(2003).
    2. Michael J. Meurer, Controlling Opportunistic and Anti-Competi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44 B.C.L. Rev.509, 512(2003).
    3. Michelle Armond, Introducing the Defense of Independent Invention to Motions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91 Calif. L. Rev. 117(2003).
    4. Morton Denlow, The Mo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ime for a Uniform Federal Standard, 22 Rev. Litig. 495(2003).
    5. Peter J. Chassman & Shashi H. Kewalramani, Courts Rarely Grant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 Key Reason is Complexity of Claim Construction, 25 National L. J. No. 34, S8 (May 12, 2003).
    6. Jean O. Lanjouw & Josh Lerner, Tilting the Table? The Use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44 J. Law & Econ. 573, 594-595(2001).
    7. John G. Mills, Louis S. Zarfas, The Developing Standard for Irreparable Harm in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to Prevent Patent Infringement, 81 J. Pat. & Trademark Off. Soc’y 51, (January, 1999).
    8. Steven E. Shapiro, Preliminary Injunction Motions in Patent Litigation, IDEA: The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33 IDEA 323, (1993).
    9. Dorr & Duft, Patent Preliminary Injunctive Relief, 60 JPOS 597, (1978).
    10. John Leubsdorf, The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91 Harv. L. Rev. 525, (1978).
    (二) 外文書籍(依照出版年份排列)
    1.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 Arthur R. Miller, Civil Procedure 4th ed., Thomas West (2005).
    2. Lawrenc M. Sung,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 Preston Gates Ellis & Roubelas Meeds LLP,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gton D.C. (2004).
    3. Janice M. Mu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 Introduction to Law Series, Aspen Publishers (2003).
    4. Joseph W. Glannon, Civil Procedure, Fourth Edition, Examples & Explantions,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3).
    5. Tomas A. Coyne, 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West Group (2003).
    6. Joseph W. Glannon, Civil Procedure Examples & Explanations 4th ed., Aspen Law & Business, (2001).
    7. Robert B. Smith, 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s, Preliminary & Permanent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s, Patents, Copyrights, and Literary Property Course Handbook series, Sep. 2001.
    8. Robert L. Harmon, Patents and the Federal Circuit, 5th Edition,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ton, (2001).
    9. 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 in a Nutshell, 3rd Edition, West Group (2000).
    10. Eric M. Dobrusin, Katherine E. Whi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Pretrial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Gaithersburg, Md : Aspen Law & Business, (2000).
    11. Jack S. Emery, Linda L. Edwards & J. Stanley Edwards, Civil Procedure and Litigation, Thomson Learning, (2000).
    12. Samuel K. Lu, The Fundamental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Permanent Injunctions, and 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s in Patent Cases, Patents, Copyrights, and Literary Property Course Handbook Series, 1999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1999).
    13. Donald S. Chisum, Principles of Patent Law, Foudation Press (1998).
    14. Martin J. Adelman, Randall R. Rader, John R. Tomas, Harold C. Wegn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Patent Law American casebook series, West Group (1998).
    15. Peter D. Rosengberg, Patent Law Fundamentals, 1998 Revision Volume Thre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1998).
    16. Richard T. Holzmann, Infring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Right: A Guide for Executives and Attorneys, Westport, Conn. (1995).
    (三) 外國法院判例(依照判決年份排列)
    1. 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 275 F.2d 695(District Court 2003), 401 F.3d 567 (CAFC 2005), 126 S. Ct, 1837( Supreme Court 2006 ).
    2. Goss Graphics Sys., Inc. v. DEV Indus., Inc. 267 F.3d 624 (7th Cir. 2001).
    3. Miller v. French, 530 U.S. 327, ,120 S Ct. 2246 (Supreme Court 2000).
    4. Neal v. Bd. of Trs. of. Cal. State University, 198 F.3d 763(9th Cir. Court 1999).
    5. Qualcomm, Inc. v. Motorola, Inc. U.S.P.Q. 2d (BNA)1209, 1211-12( S. D. Cal. 1999).
    6. American Red Cross v. Palm Beach Blood Bank, Inc., 143 F. 3d 1407(11th Cir. 1998).
    7. Sofamor Danek Group, Inc. v. Depuy-Motech, Inc., 129 F.3d 135 (Fed. Cir. 1997).
    8. Eli Illy and Co. v. American Cyanamid Co. and Biocraft Lab. And Zenith Lab. And Biochimica Opos. S.p.A., 82 F.3d 1568, 38 U.S.P.Q.1568 (Fed. Cir. 1996).
    9.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U.S. 116 S. Ct. 1384, 38, U.S.P.Q. 2d(BNA)1461, (Fed. Supp, 1996).
    10. Polymer Technologies, Inc., v. Bridwell, H.A. 103 F.3d 970, 41 U.S.P.Q.2d (BNA)1185, (Fed. Cir. 1996).
    11. Vitronics Corp. v. Conceptronic, Inc. 90 F.3d 1576, (Fed. Cir. 1996).
    12. High Tech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Inc. v. New Image Industries, Inc., 40 F.3d 1551, 1556 (Fed. Cir. 1995).
    13. Levi Strauss & Co. v. Sunrise Int’l Trading, Inc.,51F.3d 982,(11th Cir. 1995).
    14. Atari Corp. v. Sega of America, Inc., 869 F. Supp. 783 (N.D. Cal. 1994).
    15. Frank Brunckhoust Co. v. G. Heileman Brewing Co., 875 F. Supp. 966 (E.D.N.Y.,1994).
    16. Microsugical Sys., Inc. v. Surgin Surgical Instrumentation, Inc., 45 F.3d 443 (Fed. Cir. 1994).
    17. Reebok Int’l Ltd. v. J. Baker, Inc., 32 F.3d 1552, 219 USPQ2d 1781(Fed. Cir. 1994).
    18. Thomas & Betts Corp. v. Panduit Corp., 34 U.S.P.Q.2d (BNA) 1545 (N.D. Ill. 1994).
    19. Intel Corp. v. ULSI System Technology Inc., 995 F.2d 1566, 1568(Fed. Cir. 1993).
    20. B.F.Goodrich Flights Systems, Inc. v. Insight Instruments Corp., 22 U.S.P.Q.2d at 1832(S.D.Ohio 1992).
    21. MAI Sys. Corp. v. Peak Computer, Inc., 991 F.2d 511(9th Cir. 1993).
    22. New England Braiding Co. v. A.W. Chesterton Co., 970 F.2d 878, 23 U.S.P.Q. 2d(BNA) 1622, (Fed. Cir. 1992).
    23. Qad, Inc. v. ALN Assocs., Inc., 781 F. Supp. 561 (N.D. Ill. 1992).
    24. Polymer Technology Corp. v. Mimran, 975 F.2d 58 (2d Cir. 1992).
    25. Great Am. Audio Corp. v. Metacom, Inc., 938 F.2d 16,(2d Cir. 1991).
    26. Motorola, Inc. v. Alexander Manufacturing Co., 786 F.Supp. 808, 21 U.S.P.Q.2d 1573 (N.D.Iowa, 1991).
    27. Atari Game Corp. v. Nintendo of Am., Inc., 897 F.2d 1572(Fed. Cir. 1990).
    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v. Grip-Pak, Inc. 906 F.2d 679 ( Fed. Cir. 1990).
    29. Oscar Mayer Foods Corp. v. Sara Lee Corp., 743 F.Supp. 1326 (W.D.Wis. 1990).
    30.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v. Federal-Mogul Corp., 11U.S.P.Q.2d 1471(E.D. Mich. 1989).
    31. Drexebrool Controls, Inc. v. Magnetrol Int’l, Inc., 720 F. Supp.397, 12 U.S.P.Q.2d 1608 , (D.Del.,1989).
    32. Kalipharma, Inc. v. Bristol-Myers Co. 892 F.2d 1050 (C.A.Fed.,1989)
    33.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v. Wallace Computer Services, Inc. 14 U.S.P.Q.2d 1849 (N.D.Ind 1989).
    34. New Era Publication Int’l v. Henry Holt & Co., 873 F.2d 576,584, 10 U.S.P.Q.2d(BNA)1561,1568(2d Cir. 1989).
    35. Richardson v. Suzuki Motor Co., 868 F.2d 1226 (C.A.Fed. (Cal.), 1989).
    36. Hybritech, Inc. v. Abbott Laboratories, 849 F.2d 1446 (C.A.Fed. (Cal.), 1988).
    37. Jacobson v. Cox Paving Co., 696 F. Supp. 302(N.D. Ohio 1988).
    38. Lubrizol Co., v. Exxon Co., 696 F. Supp. 302, at 319, (N.D. Ohio 1988).
    39. Southwest Aerospace Corp. v. Teledyne Industries, Inc., Div. Teledyne, 702 F. Supp. 870 (N.D. Ala., 1988).
    40. Amicus, Inc. v. Post-Tension of Texas, Inc. 686 F. Supp. 583, (S.D.Tex., 1987).
    41. Amoco Corp. v. Exxon Chemical Corp., 7 U.S.P.Q.2d 1453, at 1460 (N.D. Ga. 1987).
    42. H.H. Robertson Co. v. United Steel Deck, Inc., 820 F.2d 384, 390 (Fed. Cir. 1987).
    43. Pittway Corp. v. Black & Decker (U.S.), Inc. 667, F.Supp. 585,(N.D. Ill. 1987).
    44. T.J. Smith & Nephew Ltd., v. Consolidated Medical Eqip. , Inc., 821 F.2d 646, (Fed. Cir. 1987).
    45. Augat, Inc. v.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642 F.Supp. 506. (N.D.N.Y., 1986.)
    46. Carella v. Starlight Archery & Pro line Co., 804 F.2d 135, 138,231 U.S.P.Q. 644, at 646, (Fed. Cir. 1986).
    47. Digital Equip. Corp. v. Exumlex Corp., 805 F.2d 380,(Fed. Cir. 1986).
    48. Power Controls Corp. v. Hbbrinetics, Inc. 806 F.2d 234, (Fed. Cir. 1986).
    49. Atlas Powder Co. v. Ireco Chemicals, 773 F. 2d 1230(Fed. Cir. 1985).
    50. Roper Co. v. Litton Sys., Inc. 757 F.2s 1266, (Fed. Cir. 1985).
    51. Smith Int’l, Inc., v. Hughes Tool Co., 718 F. 2d 1581 (C.A. Fed., 1983).
    52. Ryan v. Ideal Toy Corp. 260 F. Supp. 828, 151 U.S.P.Q. 165 (C.C. Calif. 1966).
    53. Hickman v. Taylor, 329 U.S. 495, 67 S. Ct.385, 91 L.Ed. 451 (19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