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秀娟 Shiou-Jiuan Hu |
---|---|
論文名稱: |
看見不一樣的能力與方式:新移民模範母親參與學校教育之經驗探究 Seeing Different Capabilities and Styles: A Study on Experience in New-immigrant Model Mother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劉慈惠
Tsz-Huei Liou 朱人茜 Ren-Chian Ch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母職 、家長參與 |
外文關鍵詞: | new-immigrant women, motherhood, parental invol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感於台灣社會主流對新移民女性的圖像仍透露著「刻板印象」,而她們在參與學校教育的母職上,其次文化的生活樣貌亦較少被了解。故本文運用「生態系統理論」觀點,來探究家庭與學校所聯結的中間系統,以了解新移民家庭參與學校教育可能蘊藏的不同面貌、意義與心聲。
本研究以2位新移民「模範母親」為研究參與者,主要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和文件資料的收集,來探究其參與學校教育的經驗。研究結果發現,就社會文化大系統而言,新移民「模範母親」的婚姻家庭、圖像與母職,反映了華人對傳統家庭婚姻觀與母職的期待。就家校中間系統而言,新移民「模範母親」在符應普遍性的家長參與方式中,展現了其獨特性,而合作的方式,也特別突顯了「配合、信任與尊敬」的親師合作關係。就新移民「模範母親」個體而言,在家長參與的困境中,她們展現了母職的「堅韌性」,將一般人認知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進而成為模範。
從「母職」來巨觀新移民媽媽時,本研究看見了她們對孩子的愛蘊含著「文化情境脈絡的特殊性」。從「模範母親所呈現的行為」來微觀時,本研究看見了她們守著妻子的本份,作好幫助丈夫、孝敬公婆、用心培育孩子品德等諸多角色。
In view of that, the mainstream in Taiwan’s society still has “stereotypes” about new-immigrant women. Not only for their motherhoods of involving in school educ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but also their subcultural living styles that cannot be understood comparativel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made use of the viewpoin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to explore the mesosystem of the link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different features, meanings and voi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new-immigrant families in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chose 2 new-immigrant “Model Mothers”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mainly made use of the in-depth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of document to explore their experience of involving in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erms of the social-cultural macrosystem, the marriage & family and the image & motherhood for the new-immigrant “Model Mothers” have reflected Chinese’s expectation for traditional family marriage and motherhood. As for the family-school mesosystem, in order to comply to the common parental involvement, those new-immigrant “Model Mothers” have showed their uniqueness, as well as their cooperative methods that significantly displayed a “cooperative, trusted and respectful” parent-teacher partnerships. As for individual of new-immigrant “Model Mothers” , within the difficultie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y have demonstrated the “resilience” of motherhood to convert the “inferior”, as recognized by most people, into the “superior”, and further to become a model.
From the macro view of “motherhood” to new-immigrant mothers, this paper discovered the “particularity of culture situational context” that contained in their love to children. Similarly, from the micro view of the “behavior showed by those model mothers”, this paper found various roles they acted, such as they always abided by their duty as being wives, helped their husbands, respected their parents-in-law and carefully incubate their children’s morality, etc.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
心理學研究,6,354-376。
內政部(2009a)。92年國人歷年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的統計通報。
2009年5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內政部(2009b)。97年國人歷年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的統計通報。
2009年5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內政部(2009c)。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9年1月19日,取
自: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2009d)。台閩地區持有效外僑居留證之外籍新娘人數與縣市分布統
計。2009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內政部(2004)。中外聯姻與出生率下降問題之因應策略。台北市:內政部戶
政司。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合譯) (2008)。Brehm, Kassin &
Fein著。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雙葉。
王世英等人(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68,137-170。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84-2413-013-002)。台北市:私立東吳大
學。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
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1,3-36。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2009
年5月2日,取自:http://
www.edunet.taipei.gov.tw/attach/921008。
任凱、王佳煌 (合譯) (2005)。Lofland, J. and Lofland, L.H.著。質
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台北市:學
富文化。
吳雅雯(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64
期,37-41。
吳清基(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政府
教育局新聞稿(發稿日期:92年10月8日)。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
105。
吳璧如(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成果報告(NSC92-2413-H018-003)。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錦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
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秋峰(2002)。父母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青蓉(2005)。解構跨國婚姻移民問題化思維:性別、族群與階級觀點。成
人及終身教育,5,54-81。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
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呂蓓蓓(2007)。女性影像的深沉對話:無言的母親?女性的一生?。國立台
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0。
沈姿君(2007)。當幼兒教師育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
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冠斌、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
社會變遷下的幼兒教育與照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6-123。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長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
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0。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長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
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1。
林明池(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
研究資訊,7,61-79。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
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
153-196。
夏曉鵑(2002a)。真實的社會建構─自我認同的建構。載於流離尋岸─資本國際
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頁83-120)。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
社。
夏曉鵑(2002b)。真實的社會建構─官方的建構。載於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國際
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頁51-81)。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2c)。真實的社會建構─大眾媒體的建構。載於流離尋岸─資本國際
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頁121-156)。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
社。
夏曉鵑(2005a)。資本主義下的跨國婚姻。人籟論辯月刊,18,60-67。
夏曉鵑(2005b)。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市:左岸文化。
夏曉鵑(2005c)。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孫淑柔(2005)。融合教育型態的學校行政人員和普通班教師之特殊教育學生
家長參與知能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4-
2413-H134-010)。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 (2006)。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
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7)。96年攜手計劃說明文件。2009年3月15日,取自
http://asap.moe.gov.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4。
教育部(2009a)。就讀國中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統計。2009年5月2日,取
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教育部(2009b)。教孝月實施要點。2009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edu.tw/law.aspx。
張君玫(譯) (2000)。Denzin著。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台北市:弘智文化。
張滿玲(譯) (2005)。Shellsy, Letitia & David著。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雙葉。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
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麗欣、鍾任琴(1998) 台灣地區國小家長參與校務之現況及教師與家長對家
長參與校務的意見之分析與比較。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科會教育革新
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分析」研討會會議資料。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雅雯(2006)。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
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玲(2008)。二位良好表現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
6,77-95。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
心理衛生學刊,17,1-28。
陳立夫(199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工作略述。中央月刊,38-4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的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亞
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3。
許倬雲(1998)。台灣文化發展軌跡。載於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頁
11-18)。台北市:台灣大學。
黃月純(2006)。1995-2004年台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與學位論文研究
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27-45。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7)。親職家庭。台北:偉華。
黃怡瑾(2001)。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
師院學報,34,341-365。
黃光雄(主譯) (2008)。Bodg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教育
研究:理論與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台北市:濤石文化。
馮潔瑩(2002)。高級中學親職教育家長態度與實施作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敏(2002)。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及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
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
報,39,129-147。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
359-374。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
社。
劉昭仁(1995)。重振家庭倫理。載於家庭變遷與問題對策─倫理篇(頁1-
24)。台北市: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
育,626,32-37。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青青,宋明君(2004)。外籍新娘及其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生態系統論觀
點。載於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 148。
駱明慶(2006)。教育成就的性別與國際通婚。經濟論文叢刊,1,79-115。
薛承泰(2004)。台灣社會的變臉─近五十年人口與家庭的變遷。載於國立師範
大學「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1-47。
謝欣如(2002)。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29,272-291。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
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
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
37,411-429。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文化。
龔宜君(2006)。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台灣東南亞學刊,1,83-
104。
西文部分
Bronfenbrenner(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ushman,P. (1995). Redicomg failure of LEP students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and why it is importa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 15, 123-
146.
Epstein (1992). 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 In M.C.A.
Alkin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Foucault(1980)。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 New York: Pantheon.
Guba, E. G.., & Lincoln, Y. S.(1998).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ok,T. D.(1979). Qusi-
Experimentt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 Chicago: Rand McNally.
Kohn, M. L. (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 A study in
value. III: Dorsey Press.
Lareau, A. (1987). Social-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
school relationship: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Lightfood, D. (2004). “Some parents just don’t care”
decoding the meaning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urban
schools. Urban Education, 39(1), 91-107.
Luthar,et al.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
Nakagawa, K. (2000). Unthreading the ties that bind:
Question the discourse of parent involvement. Education
policy, 14(4), 443-473.
Vicent,C. (1996). Parents and teachers: Mutual enemies? In
Parents and Teachers,power and participation,91-113.
Werner & Smith (1982).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 A
Longit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 New York:
McGraw Hill.
World Vision (2011). “Lively Taiwan, Happy Family”
Walkathon held in 7 cities across Taiwan on 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May 15.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http://www.worldvision.org.tw/english/07_pressroom/pressroom_in.php?room=8&i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