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冠勛
Chiu, Kuan-Hsun
論文名稱: 在大廟中編舞: 國家兩廳院藝術行政的文化中介與制度工作
Choreographing in the ”big temple”:The cultural intermedi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works of art administrators in National Theater And Concert Hall
指導教授: 鄭志鵬
Cheng, Chih-Peng
口試委員: 古明君
Ku, Ming-Chun
洪儀真
Hong, Y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國家兩廳院藝術行政文化中介實作取徑的多重制度邏輯觀點制度工作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 Theater and Concert Hall, Arts Administration, Cultural Intermediary, Practice-Theoretic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Logics, Institutional Work
相關次數: 點閱: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件表演藝術作品的生成需要眾多行動者的參與,包含技術人員、貨運司機、場館維護人員、經紀人以及前台人員等,其中,藝術行政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介於文化與經濟的關鍵行動者,而本研究的關注對象為處於表演藝術場域的藝術行政,即國家兩廳院(以下稱兩廳院)的藝術行政。
    國家兩廳院(以下稱兩廳院)為臺灣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場館,於1987年落成,在2004年轉型為臺灣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並於2014年正式更名為國家兩廳院。因兩廳院聯繫的制度安排,使兩廳院藝術行政的實作跨越行政理性、藝術、市場以及政治等制度邏輯。本研究在此現象基礎上,將兩廳院概念化為「四重文化中介者」,並提問:兩廳院的藝術行政如何扮演四重文化中介者?
    本研究以文化中介者與實作取徑的多重制度邏輯觀點為理論基礎,並以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將兩廳院藝術行政回應多重制度邏輯的實作概念化為編舞,進而論證其透過編舞扮演四重文化中介者;另一方面,本研究在制度工作概念基礎上建立兩廳院藝術行政的類型學,指出在兩廳院從演出平台、製作平台以及策展平台的制度變遷下,承辦人、製作人以及策展人三種類型的藝術行政分別作為歷史舞台的主角,其以不同的制度邏輯作為主導邏輯,並運用相對應的編舞的技藝回應,展現維繫、協商以及改變制度三種制度工作的能動性內涵。


    The NTCH, as a representative performing arts venue in Taiwan, was completed in 1987 and underwent transformation into Taiwan's first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in 2004, officially renaming itself as the National Theater and Concert Hall in 2014.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NTCH connects its arts administration practices across administrative rationality, art, market, and political logics. Building upon this phenomenon, this study conceptualizes the NTCH as a "quadruple cultural intermediary" and poses the question: How does the arts administration of the NTCH play the role of a quadruple cultural intermediary?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practice-theoretic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logics, this study employ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s its main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ualizing the NTCH's arts administration's response to the multiple institutional logics of practice as choreography.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work,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typology of the NTCH's arts administration, identifying three types: project managers, producers, and curators. These three types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ach taking on the role of the protagonist on the historical stage under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persenter, production house, and curation platforms, utilize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logics as their guiding principles. They employ corresponding choreographic skills to respond, showcasing the agency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negotiating, and changing institutional work.

    摘要 1 Abstract 2 謝誌 3 目錄 5 圖表目錄 9 第一章:導論 10 一、研究緣起 10 二、經驗現象到研究提問 14 (一)藝術行政作為文化中介者 14 (二)國家兩廳院作為文化中介機構 19 1. 國家與藝術治理 19 2. 國家藝術治理下的文化與經濟 20 (三)確立研究問題:穿梭於行政理性、藝術、市場以及政治的四重文化中介者 21 三、文獻探討 21 (一)文化中介 22 (二)實作取徑的多重制度邏輯觀點 24 (三)制度工作 26 四、研究設計 29 (一)研究方法 29 1. 參與觀察 29 2. 深度訪談 30 3. 研究資料 32 (二)時間框架 32 五、章節安排 33 第二章:兩廳院的歷史軌跡 34 一、臺灣文化治理與大廟的誕生 34 二、兩廳院的行政法人化 38 (一)黑機關 38 (二)成為行政法人或財團法人?這是個問題 41 三、不可能的「中介」:從「半官半民」、「不官不民」的行政法人 44 (一)想像的大廟 44 (二)大廟裡與外的文化風暴 47 1. 大廟的管理委員會:監督機制) 48 2. 大廟的廟公:藝術總監制度、雙首長制度 53 (三)進擊的大廟 60 1. 大廟的補充機制:場館戲劇顧問與策展人 60 2. 節目分類 61 3. 定位大廟 64 四、小結 66 第三章:兩廳院藝術行政的實作 67 一、兩廳院藝術行政的角色框架 68 (一)藝術行政作為八爪章魚 68 (二)藝術行政作為文化中介者 69 (三)藝術行政作為創作者的朋友 71 二、節目製作流程 73 (一)蒐集 73 (二)提案 77 (三)諮詢、評估與簽約 80 (四)演出後的第三頁與核銷 82 (五)演出前夕 83 (六)On檔:現場性的場館時間 85 (七)認識與道別:兩廳院藝術行政的情感聯繫 87 三、兩廳院藝術行政的意義世界 89 四、小結 94 第四章:編舞的技藝—多重制度邏輯中的兩廳院藝術行政 96 一、 在多重制度邏輯中編舞 97 (一) 行政理性 97 1. 行政理性的正當性:節目與組織的場館時間 97 a. 節目相關(project-related) 98 b. 組織相關(organization-related) 99 2. 行政理性作為大廟的壁:兩廳院藝術行政的場館立場 102 3. 在行政理性中編舞 107 (二) 政治—政府標案 104 1. 政治煙火秀的衝擊 108 2. 在政治中編舞 112 (三)經濟—表演藝術市場 114 1. 節目安排 114 2. 衝突產生:永續製作的市場經濟與藝術 116 3. 在市場中編舞 117 (四)藝術 120 1. 美學觀點 120 2. 誰是主角?:特權藝術家與邊緣藝術行政 121 3. 在藝術中編舞 123 二、輪流轉動歷史舞台的主角:兩廳院藝術行政類型學 125 (一) 承辦人:製作平台的主角 125 (二)製作人:製作平台的主角 127 (三)策展人:策展平台的主角 130 三、打破兩廳院的壁:策展人如何改變制度 132 (一) 策展概念的起源與發展 132 (二) 策展人編舞的一般技藝 134 (三) 策展小組編舞的特殊技藝:把文化帶回來 136 1. 界定主導邏輯 136 2. 發動概念:從節目先行到策展概念先行 137 3. 重置時間:先於以節目為導向的場館時間 139 四、小結 140 第五章:結論 142 一、 研究發現 142 二、 論文定位 144 三、 未來發展 146 參考文獻 150

    參考文獻
    王崇斌,2007,《政策推動體制與公共組織變革之研究:兼論臺灣行政法人化政策推動》。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宗慶,2009,《行政法人對文化機構營運管理之影響: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行政法人為例》。臺北:傑優文化。
    呂維婷,2001,《臺灣現代劇場劇團組織的制度化—從創作社的出現與發展談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申,2014,〈省思「一臂之距」:論我國準政府組織的治理與課責〉。《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6(4):161-201。
    李天申,2020,〈臺灣行政法人制度推動歷程的歷史制度分析〉。《政治科學論叢》86:151-90。
    李天申、劉坤億,2015,〈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課責機制之困境—以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為例〉。《空大行政學報》28:1-30。
    李令儀,2014,〈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臺灣社會學》28:97-147。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邱筱喬,2010,《兩廳院的誕生與文化政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惠瑛,2002,《藝術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洪儀真,2009,《遊於藝,或是疲於奔命?–表演藝術工作的困頓與紓困》,文化研究學會2009年年會。臺北:臺北師範大學。
    高莉雅,2011,《臺灣表演藝術行政管理相關系所畢業生就業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行銷及產業組碩士論文。
    陳郁秀,2010,《行政法人之評析:兩廳院政策與實務》。臺北:遠流。
    游亦安,2021,〈近年中央政府行政法人之設置及績效初探〉。《國會季刊》49:(1):58-97。
    董思齊,2013《製造創意:韓國文化內容產業政策的起源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鄒侑如編。2004。《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臺北:典藏。
    賴瑛瑛,2011,《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學的考察》。臺北:藝術家。
    韓仁先,2014,《國家兩廳院品牌研究》。臺北:文史哲。
    嚴復平,2014,〈文創產業思維下的劇場表演藝術-一個藝術社會學考察芻議〉。《戲劇學刊》20:69-96。
    Battilana, Julie., and D'Aunno, Thomas. 2009. Institutional work and the paradox of embedded agency. In Lawrence, Thomas B., Roy Suddaby, and Bernard Leca. 2009. Institutional work: Actors and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studies of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rnes, W. J. 著、桂雅文、閻蕙群譯,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管理。(Byrnes, W. J. 2002. Management and the arts. Burlington.)
    Campbell, John L. 2004.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ser, Lewis A., Charles Kadushin, and Walter. W. Powell. 1982. Books: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3 Fiel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160.
    Granovetter, Mark. 2017. 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Lounsbury, Christopher W.J. Steele, Milo Shaoqing Wang, and Madeline Toubiana. 2021.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From Tools to Phenomen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7:261-280.
    NISSIM OTMAZGIN, 2011. “A Tail that Wags the Dog?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Policy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13(3): 307-25.
    Ryan, Bill. 1992.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Sigrid Gareis. 2023. What Is a Curator in the Performing Arts? In Sigrid Gareis, Nicole Haitzinger, and Jay Pather. 2023. Curating Dance : Decolonizing Dance. OnCurating 55.
    Thompson, John B. 2005.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nd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Polity.
    Thompson, John B. 2010. Merchants of Culture: The Publishing Busin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Polity.
    Thornton, Patricia H., William Ocasio, and Michael Lounsbury. 2012.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 A New Approach to Cultur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