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無法孤立存在的,往往透過語言本身具備的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彙」等方面來展現,根據彼此間的共同特點來產生不同的聚合現象。同義詞正是一種表現在詞彙中的聚合現象,它是存在於詞與詞之間的某種聯繫,憑藉的是詞義上的相同。台灣閩南語受到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自然也豐富了詞彙系統中的同義詞現象。但是同義詞的「同」,其界線到底在哪?與「近義詞」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本研究整理學界中各家不同的看法,並試圖將「近義詞」排除於同義詞的行列之外。同義詞研究首重「同中求異」,因此,對於同義詞的辨析方法自然也成為研究同義詞中重要的過程之一。本研究採較為客觀的辨析手法-「義素分析法」,選擇結構較為單純的台灣閩南語單音節詞為主要的示例,站在相同的義位上,找出構成義位的眾多義素,比對彼此間相異之處,以釐清同義詞間的細微差距。最後,將台灣閩南語同義詞依形成同義詞的原因進行歸納、分析,站在詞彙系統外部,依空間、時間、人為因素將同義詞語料分為「語言接觸」、「歷史變化」、「造詞差異」,以及從詞彙內部的角度觀察的「詞彙結構」因素等四個部分進行探究,觀察這特殊且迷人的台灣閩南語同義詞現象。
Language is an organic unity. It could not exist separately. The unity of language is often expressed through its essential factors: “the pronunciation”, the “grammar” and “the lexicon”. Based on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ther, words produces different combination. The synonym is precisely one kind of this combination which shows in lexicon. It i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words and words. This relationship depends to the similarity of words’ semantic properties. Affected by special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Taiwan Southern Min naturally has abundant synonyms in the lexicon. But where is the boundary of “similarity” of synonyms?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ar synonyms and synonyms? This research reorganized different opinions of different scholars and tried to remove near synonyms from synonyms. Synonym researches primarily take account of “finding similarity from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 analytic method to synonyms natur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of studying synonyms.
This research adopted a more objective analytic method: the seme analytic method and chose the simpler structure monosyllables of Taiwan Southern Min as the main demonstration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synonyms, this research tried to take the same sememe, find out the numerous semes which compromise the semem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and the other semes.
Finally, this research induced and analyzed Taiwan Southern Min synonyms according to their four forming reasons. Viewing from outside of the lexicon and 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 time and personal factors, this research divided the language materials of synonyms into three parts: “Language Contacting”, “Historical Change” and “Word Coinage Difference”. Observing from the inside angle of the lexicon, “Lexical Structure”, is the fourth forming reason and the fourth part of synonyms. This research tried to explore these four parts and observe the special and attractive phenomenon of Taiwan Southern Min synonyms.
附錄一:參考書目
【依作者姓氏筆畫數為排列順序】
王力(了一) 1953 語文知識,《語文學習》第八期,第3頁。
王理嘉、侯學超 1963 怎樣確定同義詞,《語言學論叢》第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順隆 2000 《日台大辭典》與《新日台大辭典訂》的比較,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6卷第4期。
石安石 1961 關於詞義與概念,《中國語文》,第8期。
石安石 1994 語義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俊龍 1995 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池昌海 2002 史記同義詞研究,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
伯 綽 1951 同義詞例解,《語文學習》第2期。
吳守禮 2000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呂叔湘編 1983 簡明同義詞典序,《呂叔湘語文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炳傑 2003 同義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沈家煊 2002 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文德 2002 孟子同義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周玉琨 2002 現代漢語同義詞研究述評,《寧夏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
周玉琨 2002 試談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區分,《內蒙古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
周長楫 2001 閩南語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市:台笠語文叢書。
周祖謨 1962 漢語詞彙講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 荐 1991 同義詞語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武占坤、王勤 1983 現代漢語詞彙概要,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武謙光 1988 漢語描寫詞彙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邱文錫、陳憲國合編 1996 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市:樟樹出版社。
邱燕美 2003 客語肩肘手指動作詞的語音詞義探討,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柯 儀 1986 同義詞反義詞對照詞典編篡研究,《辭書研究》,第2期。
胡裕樹 1987 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鑫麟 1994 分類台語小辭典,台北市:自立晚報社出版部。
孫常敘 1956 漢語詞彙,東北:東北師大出版社。
徐光榮 1997 臺灣客家話同義詞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徐朝華 2003 上古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壯寰 2002 語言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
高名凱 1955 普通語言學(下冊),北京:東方書店。
高名凱、石安石 1963 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崔復愛 1957 現代漢語詞義講話,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世祿 1947 語言文化與〝同義異詞〞的現象,《學識》第2卷,第1期。
張世祿 1956 詞義和詞性的關聯,《語文學習》,第7期。
張永言 1982 詞彙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張志毅 1965 確定同義詞的幾個基本觀點,《吉林師大學報》,第1期。
張志毅 1980 同義詞辭典編簒法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第5期。
張屏生 2000 台灣閩南語部分次方言和詞彙差異,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
張振興 1997 台灣閩南語方言記略,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張萬有 2001 義素分析略說,《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第61-65頁。
張 靜 1980 新編現代漢語(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梅立崇 1988 試論同義詞的性質和範圍,《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第109-115頁。
梅立崇 2000 同義詞典編纂散論,《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北京,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梅家駒、竺一鳴、高蘊琦、殷鴻翔 1996 同義詞詞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符淮青 1985 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 2000 同義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第3期。
許成章 1992 台灣漢語辭典,台北市:自立晚報社出版部。
連金發 2000 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卷,第61-78頁。
郭 熙 2001 漢語的國際地位及海外華語未來的走向,馬來西亞:韓江學院演講稿節錄。
陳宜青 2001 《天河配》詞彙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陳炳昭 2003 近義詞應用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 修 2002 台灣話大詞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玉梅 2000 臺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黃居仁、洪家馡 2004 感官動詞的近義辨析:詞義與概念的關係,收入《第六屆漢語詞彙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第91-95頁,廈門:廈門大學。
黃金貴 2000 論同義詞之〝同〞,《浙江大學學報》第4期,第81-86頁。浙江:浙江大學。
黃金貴 2002 古漢語同義詞辨析釋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苕冠 2000 現代漢語徒手動作動詞〈打〉字的語義、語法探析,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楊秀芳 2000 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楊青矗 1992 國台雙語辭典,台北市:敦理出版社。
葉斐聲、徐通鏘 1993 語言學綱要,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葛本儀 2001 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葛本儀 2002 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葛本儀 2003 再論同義詞,《文史哲》,第274期。
葛本儀 2003 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董大年 2001 實用漢語分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 2000 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詹人鳳 1997 現代漢語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鄒嘉彥、游汝杰編 2004 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趙志偉 1998 淺談詞典的編篡與同義概念,《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甘肅: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劉叔新 1980 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劃分,《語言研究論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叔新 1982 論同義詞辭典編簒原則,《辭書研究》第1期。
劉叔新、周荐 1992 同義詞和反義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堅編 1998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 輝 1996 論同義詞的界限,《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第2期,第16-21頁。
蔣紹愚 1898 古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美智 1997 國語詞義學研究與近義詞辨析方法,《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2期。台北:台北師院。
謝文慶 1982 現代漢語同義詞的類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第72-81頁。
韓 芳 2000 同義詞辨異方法淺析,《山西財政稅務學科學校學報》第2期,第57-58頁,山西:財政稅務學科學校。
韓陳其 2002 漢語詞彙論稿,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顏洽茂、鄭風平 2002 等義詞芻議,《福州大學學報》第4期,福州:福州大學。
蘇新春 1992 漢語語義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