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欣雯
Yu, Hsin-Wen
論文名稱: 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與希望感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Effects of Mountain Climb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Self-Efficacy and Hop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曾文志
Tseng, Wen-Chih
口試委員: 何秀珠
Ho, Hsiu-Chu
江旭新
Chiang, Hs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體驗教育戶外教育正向心理學
外文關鍵詞: Experiential education, Outdoor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實施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與希望感之影響。本研究者為教育現場的老師,教學經驗中發現學生與自然的連結不多,生活常只剩分數的追尋,且在舒適圈中鮮少遇到挑戰;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常輕易放棄。因此,本研究者藉由帶領學生進行登山體驗學習,讓孩子親身走入山林,並從中建構知識、獲得技能進而提升自我價值。
    本研究之課程設計以Kolb(1984)提出的四階段體驗學習圈為依據。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為實驗組(N=22),隨機以同年級另一班為對照組(N=24)。研究工具包括「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和「希望量表」。實驗組接受為期半年、三個階段的實驗設計,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結果採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量化資料呈現,並輔以學生反省日記的質性資料作為補充。
    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一、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自我效能提升沒有立即性與持續性的效果。
    二、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希望感提升有立即性與持續性的效果。
    根據實驗結果與學生反省日記,登山體驗學習能有效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希望感,做為未來相關課程設計的參考。

    關鍵詞:體驗教育、戶外教育、正向心理學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mountain climbing affects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self-efficacy belief and cognitive model of hope. The researcher is a first line educator. She discovers that students in the city have little connection to natu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is more about grade seeking than knowledge learning. While living in their comfort zone, they rarely face challenges and give up easily. The researcher wishes to bring the children into the woods and use mountain climbing as a tool to help them acquire knowledge and gain self-esteem through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Kolb’s(1984)experience learning cycle to design the class. By u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research uses a clas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as the test group(N=22)and another class(N=24)from the same grade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run the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hope scale. The test group experienced a half-year and three stages experiment.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enced no particular measure. The quantitativ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resents i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one-way covariance(one-way ANCOVA). The researcher also uses students’ reflective journal as qualitative material for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is research has two major discovery:
    1.Mountain climbing experiment has an immediate contribution to a fifth grader’s self-efficacy belief. Yet, the result does not persist.
    2.Mountain climbing experiment improves a fifth grader’s cognitive model of hope immediately. In addition, the result persis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and the students’ reflective journals, mountain climbing can enhanc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cognitive model of hope. This is still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course design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Experiential education, Outdoor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驗學習之理論與意涵 7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理論與意涵 14 第三節 希望感之理論與意涵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實驗教學課程 3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之影響 40 第二節 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希望感之影響 43 第三節 登山反省日記分析 46 第四節 結論 50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研究摘述 51 第二節 討論 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4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 57 參考文獻 58 附錄一 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原作者) 63 附錄二 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中文作者) 64 附錄三 希望量表使用同意書 66 附錄四 自我效能量表與希望量表 67 附錄五 登山體驗學習課程發展 70 附錄六 合歡北峰體驗課程家長同意書 78 附錄七 實驗家長同意書 79

    壹、中文部分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台灣教育,640,32-36。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燦明、李朝陽(2008)。體驗學習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體驗教育學報,2,59-76。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1,35-54。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佩珊(2008)。正向心理學在學生輔導之應用。教師之友,49,26-32。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昭蓮(2003)。體驗學習與我。教師天地,127,54-56。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吳清山、林天祐(2004)。體驗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6,151。
    吳煒聲(譯)(2016)。正向心理學: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務探索(原作者:Shane J. Lopez, Jennifer Teramoto Pedrotti, C. R. Snyder )。臺北市:雙葉書廊。
    吳榮彬(譯)(2014)。統計學(原作者: Bluman, A. G.)。臺北市:東華。
    呂采徽(2012)。體驗教育團體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PU0201010)
    李佩蓓(2005)。體驗學習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念茹(2017)。體驗學習對學生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食農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義男(2005)。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周學雰、黃英哲(200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理論與研究回顧。國北教大體育,2,67-74。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經富、劉秀端、林經鈞(2008)。郊山登山者之動機、體驗與利益之調查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81-98。
    林坤男(2015)。慈暉班學生體驗教育課程之經驗(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TNU5567029)
    邱圓惠(2008)。自我探索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NU5328026)
    金引麗、桂守才(2014)。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33-34。
    洪菁穗(2010)。國中露營課程對青少年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051056)
    洪蘭(譯)(2009)。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
    唐淑華(2004)。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2-2413-H-259-001),未出版。
    唐淑華(2005)。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3-2413-H-259-002),未出版。
    唐淑華(2006)。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4-2413-H-259-002),未出版。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2,47-54。
    徐偉賓(2014)。探索教育對提升高中職學生自我效能之研究-以A高職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CYUT1457007)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CPE0163009)
    張容禎(2016)。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KNU0332011)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莊佩琪(2016)。Friluftsliv:斯堪地那維亞的自然生活。身體文化學報,22,33-57。
    許芳菊(2010.10)。冒險教育專家謝智謀 從挫折人生到冒險人生。親子天下雜誌,17。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794
    許真如(2013)。國小學生希望介入方案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TU05709012)
    郭本禹、姜飛月(2008)。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思餘(譯)(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玉玲、黃明傑(譯)(2011)。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論文寫作格式(六版)。(原作者:A.P.A.)。臺北市:雙葉書廊。
    陸瑞平(2012)。體驗教育方案對高關懷少年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TCU05201001)
    傅瓊慧(2008)。國民小學促進班級人際關係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尊重心、關懷情體驗學習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思恬(2015)。高關懷少年體驗學習團體對復原力培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THU00201011)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0,279-286。
    楊國樑(2005)。何謂體驗學習?取自http://www.pataiwan.org.tw/page/explore.php
    葉麗貞(2014)。以體驗學習培養四年級學童同儕衝突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TPT0611016)
    蔡居澤(2003)。戶外教育的通用教學模式:經驗學習圈。教師天地,127,23-25。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05-126。
    賴英娟、巫博瀚(2013)。臺灣國中生「中文版希望感量表」之編製。測驗學刊,60(3),429-455。
    駱芳美、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薛秀宜(2004)。希望理論在學生輔導上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0,94-100。
    謝忠明(2014)。探索教育在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探討。體驗教育學報,8,44-75。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2005)。冒險治療。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193-204。
    謝智謀(2010)。以戶外冒險教育為本的登山課程對復原力之影響。體育學報,43(3),127-146。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原作者:Clifford E. Knapp)。臺北市:幼獅。
    謝智謀、吳崇旗、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9-50。
    魏芳瑜(2014)。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UT005328008)
    羅文秀(2005)。希望理論、測量及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112-123。
    羅婉娥、古明峰、曾文志(2013)。正向情緒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情感狀態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09-627。
    蘇琬珺(2007)。正向心理學對增進學生積極自我概念之啟示。教育研究,15,121-131。
    貳、英文部分
    Bowen, D. J., Neill, J. T., & Crisp, S. J. R. (2016). Wilderness adventure therapy effect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th participant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58, 49–59. doi:10.1016/j.evalprogplan.2016.05.005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oi: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Hlasny, J. G. (2005). The Effects of an Outdo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Program on a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Program. 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Menomonie, Wisconsin.
    Lopez, S. J., Pedrotti, J. T., & Snyder, C. R. (2015).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3/E.
    Margalit, D., & Ben-Ari, A. (2014). The effect of wilderness therapy on adolescents' cognitive autonomy and self-efficacy: Results of a non-randomized trial.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3(2), 181-194. doi: 10.1007/s10566-013-9234-x
    Martin, P. (2004). Outdoor adventure in promoting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Outdoor Education, 8(1), 20-28.
    Mutz, M., & Müller, J. (2016).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outdoor adventures: Results from two pilot studi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49, 105-114. doi:10.1016/j.adolescence.2016.03.009
    Sheard, M., & Golby, J. ( 2006). The efficacy of an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selected aspect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9(2), 187-209. doi:10.1177/105382590602900208
    Sherer & Maddux (1982).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51(2), 663-671. doi:10.2466/pr0.1982.51.2.663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3), 355-360. doi: 10.1002/ j.1556-6676.1995.tb01764.x
    Williams, I. R., Rose, L. M., Olsson, C.A., Patton, G. C., & Allen, N. B. (2018), The impact of outdoor youth programs on positiv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Study protocol for a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22-35. doi:10.1016/j.ijer.2017.10.004
    Wu, G.-J. (2013).The Dark Side of Adventure: Exploring the Stress-Coping Strategies of Mountaineers’ Significant Others Regarding High Altitude Mountaineering Expeditions. Applied Research Quality Life, 8, 449-465. doi:10.1007/s11482-012-9207-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