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學界多將張我軍對舊文學所發出的一連串批評視為1920年代新舊文學論爭的開端,並認為一直要到新舊文學論爭展開後,傳統文人才被迫反省自我,重新對舊文學的內涵加以闡釋,以便向新文學陣營自證存在價值。事實上,傳統文人早在新舊文學論爭爆發前,便已敏銳地感受到科舉制度廢止、日本對臺同化欲望及現代性衝擊所導致傳統漢文存續空間的緊縮,進而有所反思、行動。本研究旨在透過《崇文社文集》與《臺灣文藝叢誌》,觀察日治時期臺灣兩大文社——崇文社及臺灣文社為「維繫漢文於不墜」所從事之行動內容。
本研究所探討的「漢文」,指的是「長期憑藉士大夫傳承之載道、應試的文言散文」,它不僅因排除漢詩、漢賦等文言韻文,而與廣義漢文有所區別,也不同於日治臺灣蓬勃發展的文言小說,相較於文言小說的通俗娛樂性,主張文以載道、用以應試的漢文則較具嚴肅實用特質。
為令漢文得以存續,傳統文人因而萌生改革之意,惟受限於文類特質,致使傳統文人實際行動較近於應世之舉。本研究除針對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漢文應世行動的行動背景、行動主體與行動內容加以闡釋外,並將研究所得置於1920年代新舊文學論爭的脈絡中,就行動結果進行扼要說明。
壹、報章雜誌(依發行時間先後排列)
1. 臺灣日日新報社主編,《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年-1944年)。本研究使用版本為:「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製作之「《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新版)」,除《臺灣日日新報》外,內容尚包含自1896年6月17日起部分《臺灣新報》檔案。
2. 臺南新報社,《臺南新報》(臺南:臺南新報社,1903年-1937年4月)。本研究使用版本為:吳青霞總編輯,《臺南新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6月),內容係自1921年至1937年《臺南新報》現存史料復刻。
3. 臺灣日日新報社主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年-1911年)。本研究使用版本為:「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製作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內容包含自1905年至1911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現存史料。
4. 鄭汝南主編,《臺灣文藝叢誌》(臺中:臺灣文社,1919年-1924年)。本研究使用版本為《臺灣文藝叢誌》原件複印,感謝施懿琳教授及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提供。另,《臺灣文藝旬報》的部份,取自「臺灣佛教會館特藏」網路資源,原件影像連結如下:http://ccbs.ntu.edu.tw/taiwan/pd-lists.htm#175。
5. 蔡培火主編,《臺灣青年》(東京:新民會,1920年7月-1922年3月)。本研究使用版本為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年復刻者。
6. 林呈祿、王鍾麟主編,《臺灣》(臺中:臺灣雜誌社,1922年4月-1924年4月)。本研究使用版本為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年復刻者。
7. 林呈祿主編,《臺灣民報》(臺中:臺灣雜誌社, 1923年4月15日-1930年3月)。本研究使用版本為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年復刻者。
貳、作品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1刷)。
2. 施淑主編,《賴和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2月初版4刷)。
3.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31日)。
4. 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臺北:鴻蒙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5.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8年12月)。
6. 黃臥松主編,《崇文社文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3月)。
7. 黃得時,《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集○5——黃得時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8. 葉芸芸、陳昭瑛主編,《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3月31日)。
9. 臺灣總督府,《揚文會策議》,(臺灣:臺灣總督府,1901年)。本研究使用版本為臺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公司」,於2010年據1901年臺灣總督府印刷發行版本重製之電子書,書名為《揚文會策議文集》。
參、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年4月)。
2.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8月)。
3. 王德威主編《想像的本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5月5日)。
4. 文訊雜誌社,《臺灣文學雜誌展目錄》(臺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7月)。
5.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96年9月2版4刷)。
6. 田慶生譯,《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7.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8.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5月)。
10.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9月)。
11.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12.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9月)。
13.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刷)。
14.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5月)。
15.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科技圖書,93年3月初版1刷)。
16. 松村正義,《日俄戰爭與金子堅太郎——公共外交的研究》,(東京:有新堂,1980年)。
17.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9年7月10日出版3刷)。
18.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8月)。
19.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4月)。
20.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文化,2007年3月)。
21.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22.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23.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文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24.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8月2版)。
25. 馬森主編,《文學與革命》(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26.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27. 連燕堂,《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革命》(廣西:灕江出版社,1991年5月第1次印刷)。
28.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29.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30. 陳萬益,《臺灣文學論說與記憶》(臺南:臺南縣政府,2010年10月初版)。
31.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3月)。
32. 許俊雅,《黑暗中的追尋:櫟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6月)。
33. 許俊雅,《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劄》(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初版)。
34. 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12月)。
35.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印,《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3月)。
36. 傅東華主編,《文學手冊》(臺北:喜美出版社,1980年8月1日初版)。
37. 傅錫祺,《櫟社沿革誌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30日)。
38.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2月)。
39.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40.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30日初版)。
41.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42. 臺灣法律史學會、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臺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出版,2007年5月,初版1刷)。
43.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10月再版)。
44.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1刷)。
45. 謝國興,《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2002年6月30日)。
46. 魏仲佑,《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12月初版)。
肆、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第4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107-127。
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87年3月,頁1-31。
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1987年12月,頁53-56。
4.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87年9月,頁62-89。
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5月,頁101-108。
6. 李世偉,〈日治時代文社的研究——以「崇文社」為例〉,《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頁15-41。
7.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第5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19-145。
8. 翁聖峰,〈論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年9月,頁3-27。
9. 陳培豐,〈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第12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15-155。
10.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頁1-49。
11.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年4月,頁275-306。
12.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45-183。
13.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號,2006年11月,頁1-32。
14. 葉連鵬,〈重讀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臺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年2月,頁35-65。
15. 謝崇耀,〈日治初期新舊學之爭的歷史考察與時代意義〉,《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8年3月,頁199-229。
16. 〈「梁啟超遊臺百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176期,2011年6月,頁1-46。
伍、會議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江寶釵,〈論臺灣傳統文人社群「行動力」的興微與變遷──以臺灣文社暨《臺灣文藝叢誌》為觀察核心〉,發表於「近代公共媒體與港澳台文學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澳門:澳門大學中文系,2010年04月26日-29日)。
2. 李知灝,〈發現「現代」:櫟社詩人的現代性反應〉,發表於「2008年臺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8年3月23日至3月25日)。
3.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臺灣傳統詩壇的影響〉,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中:東海大學,1998年5月2日)。
4. 施懿琳,〈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的《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發表於「櫟社成立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主辦,2001年12月8、9日)。
5. 柯喬文,〈日治前期漢文傳媒與現代性研究——臺灣文社與《臺灣文藝叢誌》〉,發表於「2005年臺中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中興大學中文系,2005年9月23、24日)。收錄於陳器文主編,《2005臺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05年12月)。
6. 翁聖峰,〈日治時期臺灣孔教宗教辨——以臺灣文社及崇文社為論述中心〉,發表於「第12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2008年5月23日)。收錄於殷善培主編,《文學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3月),頁399-424。
7. 薛建蓉,〈現代性變奏:《臺灣文藝叢誌》一個文化剖面重構〉,發表於「第三屆中區臺灣文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臺中:靜宜大學,2007年6月8日)。
陸、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王惠琛,〈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2.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3.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4. 吳宗曄,〈《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5. 施玉柔,〈臺灣的書院之社會功能及文化特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6. 徐郁縈,〈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和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7. 涂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8. 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9. 張安琪,〈日治時期臺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0. 游士德,〈公學校用漢文讀本教學詞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1.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12.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13. 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4.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6月。
15.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