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思妤
論文名稱: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Establishing Indicator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指導教授: 孫良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學校本位課程CIPP模式模糊德菲法層級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IPP Model, Fuzzy 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及其相對權重體系,首先透過文獻分析,以CIPP模式作為建構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之架構,再以模糊德菲法篩選具適切性的園所本位課程指標,最後以層級分析法建立園所本位課程指標相對權重體系。依據研究的發現與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內涵,包含四個層面、10個指標項目、34個指 標細目。
    二、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內涵,在四個層面的相對權重順序,由高至低依序為課程過程層面(37.1 %)、課程背景層面(32.2 %)、課程輸入層面(20.5 %)、課程成果層面(10.2 %)。
    三、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內涵在四個層面下,指標項目權重分配最優勢者,分別為課程背景層面下的「情境分析與需求評估」(19.4%);課程輸入層面下的「支援系統與資源運用」(8.8%);課程過程曾面下的「教學自省與回饋修正」(12.9%);課程成果層面下的「幼兒學習與教師教學成效」(7.6%)。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園所、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CIPP模式、模糊德菲法、層級分析法


    A Study on Establishing Indicator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pplying the indicators and weight system of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literature on an analysi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as reviewed. The indicators of kindergarten and nurserie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lens of CIPP model.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fitness of the indicators constructed by this study. Also,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utilized to develop the weight system for the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The indicator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and nurseries included four perspectives consisting of 10 main indicators and 34 sub-indicators.
    2.The rank order of the weight system for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was curriculum process perspective (37.1%), curriculum context perspective(32.2%), curriculum input perspective(20.5%), curriculum product perspective(10.2%).
    3.The main indictors under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that gained the most points in the weight system were “Scenario Analysis and Needs Assessment” under the curriculum context perspective (19.4%), “Support System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 under the curriculum input perspective(8.8%),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Feedback Adjustments” under the curriculum process perspective(12.9%), and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under the curriculum product perspective(7.6%).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ults,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kindergarten and nurseries, educational agencies ,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IPP Model, Fuzzy 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課程的意涵與發展 ……………………………………… 7 第二節 本位課程的意涵與發展 ………………………………… 14 第三節 本位課程指標之意涵 …………………………………… 33 第三章 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 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 ……………………………………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3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之篩選 ……………………………… 65 第二節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權重之訂定………………………… 7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 97 第二節 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壹、中文 ………………………………………………………… 108 貳、英文 ………………………………………………………… 113 附錄 附錄一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之模糊德菲法調查問卷(專家審題) 115 附錄二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專家審題意見一覽表 ……………… 123 附錄三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之模糊德菲法與相對權重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 137 表 次 表2-1 學者對課程意義的分類 ………………………………………… 8 表2-2 各課程意義的功能與限制…………………………………… 9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義 ……………………… 14 表2-4 本位課程發展的程序 …………………………………………… 16 表2-5 幼稚園本位課程類型之優缺點 …………………………… 22 表2-6 幼稚園本位課程與國小本位課程之異同 ……………………… 30 表2-7 幼稚園本位課程之意涵 ………………………………………… 32 表2-8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建構相關研究 ………………………… 36 表2-9 幼稚園本位課程指標建構相關研究 …………………………… 41 表2-10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內涵初稿 …………………………………… 48 表3-1 模糊德菲法專家審題小組成員名單……………………………… 53 表3-2 模糊德菲法專家小組成員名單…………………………………… 54 表3-3 AHP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 61 表3-4 指標語意變數對應 ……………………………………………… 64 表4-1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之三角模糊數範圍 ………………………… 65 表4-2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選取決斷值一覽表 ………………………… 68 表4-3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三層級權重整合 …………………………… 83 表4-4 園所本位課程第一層級層面指標整體優先權重及重要性排序 96 表4-5 園所本位課程第二層級項目指標整體優先權重及重要性排序… 97 圖 次 圖2-1 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步驟與任務 …………………………… 24 圖2-2 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程序圖 …………………………………… 29 圖2-3 CIPP 評鑑模式的主要組成要素以及方案彼此之間的相互關連 47 圖3-1 研究流程圖 ……………………………………………………… 51 圖3-2 三角模糊函數之隸屬函數 ……………………………………… 55 圖3-3 模糊排序理論示意圖 …………………………………………… 57 圖3-4 A指標之模糊三角函數 …………………………………………… 58 圖4-1 園所本位課程第一、二層級指標權重分配 …………………… 75 圖4-2 課程背景層面下各層級指標權重分配 ………………………… 76 圖4-3 課程輸入層面下各層級指標權重分配 ………………………… 78 圖4-4 課程過程層面下各層級指標權重分配 ………………………… 80 圖4-5 課程成果層面下各層級指標權重分配 ………………………… 82 圖4-6 園所本位課程指標整體內涵及權重百分比 …………………… 87

    參考文獻
    中文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第七版。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十一版。臺北市:五南。
    王元仁(2004)。建立以系為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研究,遠東學報,21(4),725-742。
    方德隆、蔡文正(2006)。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課程研究,2(1),1-30。
    毛連塭、吳清山、高新建、楊永慶、洪文向、段懿真、黃幸美、葉興華、張素偵(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台北市立師院初教系執行。
    台灣年鑑(2005)。優質學校-創新教育從心開始。2010年3月3日,取自http://www7.www.gov.tw/todaytw/2005/TWtaiwan/ch07/2-7-9-0.html。
    朱家雄(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以學前課程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編著,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八)---課程實踐與省思(頁6-11)。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續)--教育改革的思維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2003a)。學校本位管理。載於教育小辭書(頁176-177)。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b)。學校本位課程。載於教育小辭書(頁178-179)。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67。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
    吳錦雲(2006)。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毓智(2005)。幼稚園課程發展行動研究的協同合作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巫鐘琳(2006)。幼稚園本位在職進修與幼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金針、唐璽惠(2006)。少子化趨勢對幼稚園經營之衝擊與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3,242-252。
    何釐琦譯(2000)。與兒童一起探索:美國河濱街教育學院課程指引。台北縣:光佑文化。
    何佳郡、劉春榮(2008)。教學輔導教師培訓人選遴選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5,1-28。
    李連珠(1996)。情景佈置不是教室佈置—規劃一個促成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國教之友,47(4),42-51。
    李子建、黃顯華著(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市:五南。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教育與發展,23(5),107-110。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ark & Adam Winsler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
    林育期(2007)。中日教育改革-園所本位課程發展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2。2009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2/62-10.htm
    林乃馨、張耀宗(2006)。文化知識與原住民幼兒課程。華醫學報,25,119-131。
    林文生、黃幸美(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28-32。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吳新華編著,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頁1-33)。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處。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邱麒忠(2003)。苗栗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建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頊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幼教中心譯(1988)。完整學習—幼兒教育課程通論。臺北市:五南。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運用。臺北市:五南。
    高新建(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編著,邁向課程新紀元(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18-44)。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0b)。學校課程願景的訂定。課程與教學通訊,3,3-5。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
    徐正宇(2000)。AHP模式應用於招生策略與學生特質分析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孫志麟(2000a)。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17-136。
    孫志麟(2000b)。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21-148。
    孫良誠(2007)。公辦民營幼兒園績效評估指標之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慈娟(2004)。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以一所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如、郭昭佑(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實徵研究:以楊明國小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中冊),307-339。
    陳銘偉(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琴(2008)。台灣幼托機構課程模式的發展探究:從課程就是敘事文本的觀點。基礎教育學報,17(1),89-104。
    陳淑芳(2004)。台東縣幼稚園評鑑實施成效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87-122。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臺北市:冠學文化。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慧玲(2003)。幼稚園學校效能指標與權重體系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順宗(2006)。學校本位取向評鑑指標權重體系在學校發展上的應用—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明珠(2007)。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研究—組織生命週期觀點。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莊世雄(2005)。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狀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4)。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方式之研發與試用研究。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評鑑模式及規準之研發與試用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郭昭佑、陳美如(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指標建構初探。師大學報:教育類,46(2),193-212。
    黃意舒(2003)。我國與美國幼稚園課程決定比較之研究。國教新知,50(2),75-82。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黃光雄(2005)。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天、谷芊、邱妍祥(2005)。幼稚園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考用。
    黃郁芬(2005)。幼稚園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DEA)評鑑模式。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楊龍立(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趙月華(2006)。幼稚園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 方法與應用。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5)。幼兒園課程是自傳文本。吳鳳學報,13,365-382。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運用。載於歐用生、莊梅枝編著,邁向課程新紀元(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279-303)。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文正(2006)。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高雄市。
    鄭淵全(2006)。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江麗莉、楊淑朱、孫良誠、蕭美華(1999)。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二--幼兒教育指標(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1-H-133-003-F16)。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2008)。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鍾緒蕙(2004)。快 樂 幼 稚 園 課 程 發 展 的 專 業 溝 通 能 力。兒童適性發展之本土專業機營學術研討會(頁1~17)。台北市。
    蕭美華(2006)。從績效責任的觀點談台北市幼稚園評鑑制度。國教新知,53(2),26-35。
    謝文全等(2006)。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新竹師院學報,11,449-486。
    簡楚瑛編(2003)。幼教課程模式第二版: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編(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教育改革之核心在課程的發展與教師的教學。臺北市:心理

    英文
    Cuttance, P.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ERIC – No:ED333575)
    Chen,S.J.,& Hwang ,C.L.(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Eggleston, J.(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Hwang, C. L. and Lin, M. J.(1987). Group Decision Marking under Multiple Criteria:Methods and Applications.Germany: Springer-Verlag.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3), 241-253.
    Johnstone,J.N.(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Mayston,D.J.,&Jesson D.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 19, 99-108.
    Marsh, C., & Willis, G. (1995). Curriculu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 OECD.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 makers. (ERIC – No: ED315920).
    Oakes, J. (1989). What educational indicators? The case for assessing the school contex.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2),181-199.
    Robert M.(1995).Education indicators in Quebec.Canadian Jourmnal of Education,20(1),56.
    Reza,k.,& Vassilis,S.M.(1988). Delphi hierarchy process(DHP):A methodology for priority setting derived from the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37,347-354.
    Skilbeck,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London : Harper& Row.
    Skilbeck,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London : Harper& Row.
    Spee, A., & Bormans, R. (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2), 139-155.
    Stufflebeam, D. L., & Kellaghan, T. (Eds.).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ordrecht, OR: Kluwer Academic.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2nd ed). London: Sage.
    WIKIPEDIA(無). 2010年5月21日,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alytic_Hierarchy_Proc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