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英蘭
論文名稱: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Science Stories into th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巫俊明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學本質科學故事資訊科技
外文關鍵詞: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st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研究者即教學者的行動研究方式,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將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歷程,並由歷程中(一個學期,共融入八個科學故事)發展與精鍊一個方便、好用且能夠降低教師進行科學故事教學門檻的可行模式。此外,也探討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的科學故事教學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的影響,並由學生的回饋與訪談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於以資訊科技將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感受。本研究的對象是研究者任教的四個班五年級學童,共128位。研究工具包括科學本質開放問卷、科學故事教學回饋單、訪談及教室觀察(其中一個班,由協同研究教師進行)。問卷、訪談與回饋單以紮根理論分析,問卷則在形成類別後給予評分再以SPSS進行T檢定。研究結果顯示,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將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可運用網路搜尋引擎搜尋與收集科學故事之資料、可運用各項資訊科技進行素材蒐集並加工成教學媒體、可取代教師敘說故事(即扮演故事敘說者)或分擔概念傳達、引導討論、流程熟悉等任務等。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故事教學的優點則包括:提高學生專注力與學習興趣、傳達科學認知概念、提示老師教學流程進行、減少板書時間、免除老師說故事的任務與分享既有教學資源等。此外,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科學故事教學一學期後,學生之科學本質開放問卷測驗總分有顯著提升,對科學故事教學之感受也有趨於正向的改變。在資訊媒體方面,學生喜歡內容豐富、同時具有聲音、文字與圖片的故事媒體。在故事素材方面,「探討新知」的題材如太空探索、生命起源、基因複製是容易引發學生好奇的故事素材。在教學活動方面,「教學活動的安排」是決定學生對科學故事教學評價的最重要因素,遊戲、搶答、實驗與辯論活動則是學生最希望使用的教學活動方式。最後針對這些結果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在職教師與相關單位做為科學教育改革之參考。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science stories into th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During the process (a semester, eight science stories), a model for science teacher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science stories into th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was developed and refin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effect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science stories into th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on 5th grad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an open-ended “Nature of Scienc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about science stori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and video transcriptions, and feedback sheet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by grounded theory. Students’ answers of Questionnaire were categorized and scored, then analyzed by t-test through SPSS.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science stories into th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search engines to search and collect science stories materials, and use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rganize science stories materials and transfer them into teaching media. The teaching media could lighten teachers’ teaching burden by sharing duties of playing the role of storyteller, conveying science concepts, guiding students’ discussion, and helping teacher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procedure. The benefit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lude: improving students’ attention and learning interest, reducing blackboard writing time, relieving teachers’ obligation of story telling, and sharing the established teaching resources. Furthermore, after one semester of science story teaching, students’ average posttest score of “Nature of Science Questionnai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verage pretest score. Students’ feelings toward science stori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re also changed positively. As for the information media, students like story media that has rich contents, and contains sounds, words, and pictures simultaneously. As regard the types of story, “exploring of new knowledge”, such as outer space explor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cloning technology etc., are the subjects that could arouse students’ curiosities most.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discusse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本質的內涵與其演進---------------------6 第二節 運用科學史教學提升科學本質觀之理論基礎----14 第三節 科學史與科學教學--------------------------20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理論與實----------------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理念----------------------------------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7 第三節 研究情境脈絡與對象------------------------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41 第五節 科學故事發展------------------------------44 第六節 資訊科技融入與科學故事教學設計------------46 第七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科學故事融入教學的歷程----63 第二節 本研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 科學本質觀之影響-------------------------108 第三節 學童對於本研究教學課程之感受-------------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2 第二節 建議-------------------------------------14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48 英文部分-----------------------------------------15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月春(2003)。科學史融入理化教學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王全世 (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教育,83,52-61。
    王郁昭 (2002)。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縣。
    王曉璿 (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15-18。
    吳大猷 (1979):科學和教育。台北,聨經出版社。
    米高□奎因□巴頓(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吳美枝,何禮恩譯: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江維信 (1999)。科學本質課程對師院研究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何榮桂 (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巫俊明 (1997)。歷史導向物理課程對學生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理學科成績之影響。物理教育,1(2),64-84。
    巫俊明 (2002)。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瞭解。國教天地,199,61-68。
    吳仲謀 (2002)。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芳 (1997)。透過科學史探究活動開發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沈慧芬 (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本質相關問卷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沈慶珩 2002)。網路合作學習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之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511-S-130-001。
    林正弘 (1988)。伽利略□ 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圖書。
    林兆聖 (2002)。以原子發現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伯彥 (2002)。國小六年級資優與一般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林奇賢 (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11。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
    林格朱 (2003)。融入科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生物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細胞與個體」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陳涌 (1996)。『了解科學本質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4(1),1-58。
    林寶英 (1997)。科學史取向的大學生物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玉貞 (1999)。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金吾倫 (1994)。托馬斯□庫恩。台北市,遠流。
    波柏思想方法。93年8月取自http://www.superlogos.com.tw/main1/index_06.htm。
    邱明富 (2002)。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瓊慧 (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柯玉婷 (1999)。台中地區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對科學本質之理解及其教學態度的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侯志洋 (2000)。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科學史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態度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侯香玲 (2002)。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本質面貌對國一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柳信榮 (2001)。高學業成就之高中學生科學本質了解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洪振方 (1998)。在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教學。屏師科學教育月刊,7,2-10。
    施瀛欽 (2002)。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唐理明 (2003)。大廈將傾──記俄亥俄州教育委員會歷史性的決議,93年9月8日取自http://www.oc.org/big5_txt/index.htm。
    陳文靜 (1999)。原子與電子發展史融入教學對高一學生科學本質觀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文靜、洪振方 (2000)。以情境化科學本質問卷探討原子與電子科學史融入教學後學生的科學本質觀。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95-101。
    陳和玉 (1998)。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育瑛 (1997)。從批判取向的重畫過程精煉融入科學史之教學範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麗瑛 (1998)。科學史、哲融入生命科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筱雯 (2003)。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意升 (2004)。以互動式科學小故事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勇志 (1996)。融合科學史於國中理化科教學之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媛 (1996)。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媛、洪振方 (1998)。融入科學史之教學對學生了解科學本質之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2,121-150。
    許良榮、李田英 (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和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9,15-27。
    許良榮 (1998)。科學史課文對於科學理論之閱讀學習的效果。中師數理學報,2(1),111-141。
    許良榮 (1999)。科學史與科學教學:一些省思與建議。物理教育,1(3), 93-101。
    張宏嘉 (2001)。科學本質轉換至教學之判準、範例與限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國恩 (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 (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資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榮耀 (1999)。以科學史與本體論的觀點探討概念改變之機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簡明旺 (2002)。國小低年級科學本質教學模組設計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 (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作者。
    教育部資訊教育網: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93年9月23日取自http://140.111.1.192/information/
    教育部資訊教育網: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育計畫。93年9月23日取自http://140.111.1.192/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喬莉莉 (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和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程文香 (2001)。中小學學生的熱迷思概念與科學史發展比較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黃志賢 (2002)。科學探究教學模組對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黃百合 (2003)。以讀書會方式研讀科學史兒童讀物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黃秋瑞 (2002)。以科學史教材協助高中教師瞭解克卜勒定律概念發展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偉 (2003)。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與科學家形象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黃惠娥 (2003)。科學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及科學興趣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黃佩貞 (2001)。台北市國中科學教師對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態度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舒煒光 (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傅麗玉 (1996)。 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 - 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化學教育面面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傅麗玉 (2001)。兒童科技史:台灣兒童讀物中科技史材料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417-434。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熊召弟譯 (2002)、Rould G. Good & Carl Berger 著:電腦是理解科學的有力工具。
    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 (1993)。科學哲學對組成科學知識之主張及演變。科學教育月刊,161,4-15。
    廖麗珍、林寶英、洪振方 (2000)。將達爾文演化論發展史融入大學生命科學通識課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2),179-198。
    廖麗貞、洪振方 (1999)。科學史、哲融入通識課程教學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511-S-017-010。
    蔣宗哲 (2001)。職前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知識與態度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劉世雄 (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靜嫻 (1998)。職前生物教師科學史取向教學能力成長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劉錫忠 (2002)。提昇國中生對科學本質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子善 (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鄭可偉 (2001)。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秀如 (1996):科學史對學生科學知識本質觀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鄭淑妃和劉聖忠 (2000):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觀之詮釋性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彙編。
    歐陽志昌 (2003)。透過科學史素材落實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簡聿成 (1999)。融入科學史之電腦輔助學習教材對高中生科學探究思考學習之個案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顏玉萍 (2003)。科學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看星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饒世妙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ckhouse, N.W.(1989). The teach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econdary classroom : Case studies of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437-449.
    Brickhouse, N. W. (1990).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53-62.
    Collette, A.T., & Chiappetta, E. C.(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3nd, pp.27-47).Columbas U. S.A.: Merrill.
    Conant, J. B. (1951).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21.
    Edmondson, K.D., & Novak, J.D.(1993). The interplay of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view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6), 547-559.
    Good, R. (1996). Trying to reach consensus on the nature of science: Words get in the way.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 Lous, MO.
    Irwin, Allan. R. (2000). Historical case studies: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context. Science Education, 84(1), 5-2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Lochhead, J., & Dufresene, R. (1989).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icult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the use of dialogues with history. In Don Emil. Herget (Eds.),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 221-229 . Tallahassee, FL: Science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Routedge, 1994.
    Matthews, M. R.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 rapprochement. Science & Education, 1, 11-4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ussbaum, J. (1989).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530-540.
    Oldroyd, D. R. (1977).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New South Wales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ing Journal, 23(2), 9-22.
    Perkin, D.N. (1993). Person-plus:A distributed view of thinking and leaning. In G. Salomon(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ach, L. E., Wandersee, J. H. (1995). Putting people back to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7), 365-370.
    Solomon, J. (1989).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nothing scared?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42-54.
    Vygotsky, L.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lp science educators anticip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17), 581-5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