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糖業資本性質在日治時期及戰後有所轉變,不同時期國家產業角色與態度的不同,連帶地糖廠原本的生產活動與經營型態也隨之發生轉變,同時糖廠所在的地方也當必有所肆應。因此,當糖業被引入台灣時,一個「國家─糖業(糖廠)─地方」的聯動體系便逐漸形成。本研究以月眉糖廠為觀察個案,透過台糖通訊資料、田野訪談及空間圖面比對的過程,勾勒出月眉糖廠經營型態在糖業發展中由興而衰的變化及對后里地區發展的影響機制。
日治殖民國家透過保護性的糖業政策,扶植獎勵月眉糖廠新式製糖型態的確立,在后里地區地形成資本及人口兩股成長極力量。糖廠土地買收與蔗作景觀土地利用的形成的同時,一方面加遽耕地零碎化、蔗農無產化現象,一方面透過糖廠勞動人力需求的釋出,同時穩定原料供給與製糖生產,使單純自給自足農民性格改變成為糖廠僱傭。而糖鐵的興築在政治監控目標下滿足聯結東西交通的需求。在糖業資本進駐與國家力量汲取的同時,造成地方聚落的棋盤型態與人口成長下月眉聚落的興起。
隨著國家資本累積需求的結構與內容的改變,收歸國營的糖業經營型態也隨之變遷,連帶影響了地方在土地利用、勞動結構、交通運輸、聚落空間及社會關係等面向的發展。先天不利蔗作的環境下,月眉糖廠依恃廣大的農場土地,屢次躲過糖廠裁撤的危機,但相對地農場土地卻也成為后里地區產業升級困難、都市發展空間壓縮、土地利用荒蕪的主因,進而造成人口流失與老化的危機。
後天不利的蔗作推廣,早期透過公務組織的動員而有所確保,1980年代後,國家自主性降低、民間力量崛起的同時,糖廠也逐步開放資源與空間共享,透過人事組織力量、回饋地方建設、改善產業污染等動作,與地方共構「伙伴」關係,在此同時,糖廠土地卻也不可避免地成為糖廠與地方衝突的導火線,如何在糖廠自主性與地方認同間尋求平衡點,成為糖廠未來的新課題。
關鍵字:國家政策、月眉糖廠、糖廠經營型態、地方發展、后里。
參考文獻
一、 史料部分
小野文英(1930),《台灣糖業之糖業會社》,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台中廳役所(1904∼1920),《台中廳報》,台中:台中廳役所。
台中州役所(1923∼1941),《台中州報》,台中:台中州役所。
台中州役所(1927∼1936),《台中州統計書》,台中:台中州役所。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3),《農業基本調查第二報》,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7),《台灣糖業概觀》,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台灣糖業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臨時國事調查部(1930),《國勢調查中間報-台中州豐原郡》,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國事調查部。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06∼1940),《台灣現住人口》,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台中州豐原郡后里蔗苗養成所(1933),《台中州豐原郡后里庄蔗苗養成所事業報告》,
台中:台中州豐原郡后里蔗苗養成所。
田中一二(1935),《新台灣糖業讀本》,台北:台灣通信社。
田中重雄(1935),《明日的台灣糖業》,台北:台南新報。
左藤吉治郎(1926),《台灣糖業全誌》,台中:台灣新聞社。
平山勳(1935),《台灣糖業論》,台北:台灣通信社。
杉野嘉助(1928),《台灣糖業年鑑》(昭和三年版),台北:台灣通信社。
杉野嘉助(1930),《台灣糖業年鑑》(昭和五年版),台北:台灣通信社。
河野信次(1915),《台灣糖業觀》,神戶:日華新報社。
松岡富雄、宮川次郎、田上中(1921),《台灣糖業年鑑》大正五到九年期,台中:台灣新聞社。
宮川次郎(1914),《台灣糖業的批判》,東京:糖業研究會。
宮川次郎(1935),《台灣糖業早 》, 台北:台灣糖業研究會。
高橋龜吉(1937),《現代台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
臺灣產業評論社(1936),《台灣之糖業》,台北:臺灣產業評論社。
臨時台灣糖務局編(1908),《台灣糖業一班》,台南:臨時台灣糖務局編。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09),《台灣糖業舊慣一班》,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豐原郡(1934),《豐原郡勢要覽》,台中:豐原郡。
二、 專書部分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1969),《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灣研究叢刊第10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緝慈等著(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台糖公司(1947),《台灣糖業概況》,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67),《台糖手冊》,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79),《糖業手冊》,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75),《台糖三十年》,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85),《台糖四十年》,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91),《台灣糖業前期發展史》,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1996),《台糖五十年》,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2002),《月眉觀光糖廠可行性研究報告》,台北:台糖公司。
台糖公司(2002),《月眉觀光休閒養生園可行性研究報告》,台北:台糖公司。
台中縣政府(1996),《台中縣綜合發展計畫》,台中:台中縣政府。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局。
后里鄉公所(2001),《台中縣后里鄉簡介》,台中:后里鄉公所。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宋鎮照(1995),《發展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1980),《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局。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洪敏麟(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高棣民(1987),《臺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張季熙(1958),《台灣糖業復興史》,台北:台糖公司。
張漢裕(1974),《台灣農業及農家經濟論集》,台灣研究叢刊第11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宗漢(1985),《光復前臺灣的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炎正(1989),《后里鄉志》,台中:后里鄉公所。
陳坤宏(1994),《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與計畫》,台北:明文書局。
陳兆偉(2003),《國家經營下的臺灣糖業(1945-1953)》,台北:稻鄉出版社。
郭輝譯(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彭懷真(1990),《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逸農(1974),《台灣甘蔗糖業面面觀》,台北:華岡。
楊彥騏(2001),《台灣百年糖紀》,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臺灣省政府農林處(1948),《臺灣糖業統計》第二號,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處(1948。
劉松齡等(1981),《大甲風貌》,台中:鐵坫山青年社。
劉進慶(2001),《臺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蕭全政(1991),《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
蕭全政(1997),《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賴志彰(1997),《台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內埔、大里》,台中:台中縣政府。
賴志彰(1996),《中縣文獻》第五期-水資源專輯,台中:台中縣政府。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Carnoy,Martin著,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Giddens, Anthony著,廖仁義譯(1992),《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Staniland,Martin著,胡祖慶譯(1990),《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Skocpol,Theda著,劉北成譯(1998),《國家與社會革命》,臺北:桂冠圖書。
三、 期刊、短論部分
台糖公司(1947-2002),《台糖通訊》。
台糖公司(1950-2001),《台糖公司統計資料輯錄》。
台中縣政府(1949-2002),《台中縣統計要覽》。
王振寰(1988),〈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從四本有關臺灣發展的
研究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pp.117-143。
王振寰(1995),〈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pp.71-114。
何鳳嬌(1993),〈日據時期台灣糖業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0,pp.71-94。
吳聰敏(1988),〈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pp.145-158。
吳榮杰(1999),〈因應貿易自由化台灣糖業政策的調整方向〉,《經社法治論叢》24,p.p201-228。
吳育臻(2002),〈從地理學的觀點評介關於「米糖相剋」議題的文獻〉,《環境與世界》6,pp.57-70。
李碧涵(1995),〈臺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的問題〉,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pp.39-69。
李清潭(1998),〈臺灣公營事業私有化過程裡政府角色的轉變-以國家論進行評估〉,《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2,pp.17-51。
林中平(1988),〈國家組織或大有為政府?-從最近臺灣的一些社會經濟學學術會議討論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pp.91-115。
林唐裕(1993),〈台糖公司糖業經營效益分析〉,《台灣銀行季刊》44(3),pp.26-50。
周素卿(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發展版本:台南科學園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pp.125-163。
施敏雄、蕭國輝(1982),〈臺灣砂糖產銷問題之探討〉,《農業金融叢刊》7,pp.105-117。
柯志明、Mark Selden(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臺灣為案例之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pp.11-51。
柯志明(1990),〈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臺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4),pp.75-129。
柯志明(1992),〈糖業資本、農民與米糖部門關係〉,陳秋坤、許雪姬主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1)》,pp.227-253。
柯志明(1992),〈殖民擊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臺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構(1925-194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pp.195-265。
柯志明(1995),〈農民、國家與農工部門關係〉,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pp.15-38。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當代》187,pp.70-93。
根岸勉治(1959),〈日據時代台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台灣研究叢刊第68種《台灣經濟史第七集》,p.p53-90,台灣經濟研究室。
孫鐵齋(1948),〈臺灣之糖〉,《臺灣銀行季刊》2(2)。
孫鐵齋(1960),〈臺灣糖價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9(2),pp.71-95。
夏鑄九(1988),〈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1(2、3),pp.263-336。
徐正光、蕭新煌(1995),〈瞭解臺灣的社會與國家〉,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pp.1-13。
張家銘(1991),〈戰後臺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6(1),pp.13-34。
張笠雲、譚康榮(1999),〈形構產業網絡〉,張笠雲編《網絡臺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pp.17-64。
張怡敏(1999),〈戰後台灣民間資本累積之探討-以紅糖經營者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pp.119-162。
張世賢(2000),〈國家機關鑲嵌自主性理論之探討:國家機關與中小企業鑲嵌關係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2,pp.147-194。
陳鴻基(1970),〈糖業與多角經營〉,《今日經濟》36,p.p12-21。
陳章真(1991),〈談台灣糖業未來的走向〉,《經濟前瞻》23,pp.125-129。
陳章真(1991),〈談台灣糖業進口的保護政策〉,《經濟前瞻》21,pp.106-108。
陳東升、周素卿(1993),〈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2,pp.149-183。
莊福典(1993),〈當前台灣糖業問題與對策之探討〉,《農業金融論叢》29,pp.99-124。
許松根(1998),〈台灣的工業政策:日治篇〉,《人文及社會科學叢刊》8(2),pp349-371。
許松根(2001),〈台灣製糖業的產業結構〉,未出版研討論文。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pp.85-100。
買威令(W.W.Myers)著,林滿紅譯(1977),〈清末南部台灣的蔗糖業〉,《台
灣文獻》28(2),pp.137-142。
森久男著,洪尊元譯(1980),〈台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的展開〉,曹永和、
黃富三主編《台灣史論叢》(1),pp.359-425,眾文出版社。
黃紹恆(1995),〈明治後期日本製糖業的「雙重構造」〉,《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2(1),pp.79-109。
黃紹恆(1996),〈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台灣人資本的動向〉,《台灣社會研究》23,pp.83-146。
彭作奎(1982),〈從土地資源利用觀點論臺灣糖業發展方向〉,《農業金融論叢》7,pp.117-133。
無相頌(1996),〈化危機為轉機-台糖多角化經營的省思〉,《人與地》152,pp.14-25。
無相頌(1999),〈再探匪夷所思的公地放領政策〉,《人與地》186,pp.21-28。
楊乃藩(1966),〈臺灣之製糖工業〉,《臺灣銀行季刊》17(1),pp.1-26。
楊乃藩(1971),〈二十五年來台灣糖業之演變〉,《台灣銀行季刊》22(3),pp.38-68。
楊豐碩(1991),〈由國內糖價爭議-論台灣糖業之未來發展方向〉,《產經分析》14(3),
pp.71-76。
蔡采秀、章英華(1995),〈國家與地方都市的發展〉,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pp.309-354。
蔡敦浩(1999),〈大型工業組織之技術網絡:中鋼公司個案研究〉,張笠雲編《網絡臺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pp.201-224。
蕭全政(1994),〈兩種社會科學的典範〉,《政治科學論叢》5,pp.59-80。
鄭永萍(1995),〈日據文獻中的的高雄糖業及其結構影響〉,《史聯雜誌》24,pp.1-32。
魏嚴堅(1992),〈日據時期台灣糖業政策之探討-兼論二林蔗農事件〉,《台中商專學報》,pp.177-200。
顏義方(1999),〈日據初期糖業獎勵政策下的台灣糖業發展〉,《台灣文獻》50(2),pp.233-249。
獻生(1959),〈日據時代台灣米穀農業之技術開發〉,台灣研究叢刊第68種《台灣經濟史第七集》,p.p37-52,台灣經濟研究室。
龔宜君(1992),〈戰後臺灣國營事業體制的形成〉,《中國論壇》32(6),pp.108-111。
Evans ,Peter. B.&龐建國著,龐建國譯(1989),〈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臺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1),pp.43-53。
Hamilton ,G.G.&Biggart,N.W.著,張維安譯(1989),〈市場、文化與權威:遠東地區管理與組織的比較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1),pp.54-78。
四、博碩士論文部分
吳旭峰(1991),《台灣糖廠空間之形塑與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論。
吳進喜(2000),《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985以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論。
余國瑞(1992),《日據時期台灣的新式製糖工業》,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論。
李方宸(2001),《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何中揚(2002),《台中市台糖糖廠產業變遷對糖廠周遭區域發展影響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林思佳(1998),《台灣糖業發展與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林士群(1999),《產業網絡之發展與空間替代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林正修(2000)《臺灣戰後城鄉關係的政治分析(1945-1992)》,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論。
林冠慧(2001),《社會鑲嵌取徑下的彰濱工業區與臺灣中部經濟發展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論。
林聖欽(2001),《日本時代台灣糖業發展的空間不平等現象: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986-193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論。
程玉鳳(2003),《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糖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
馮月忠(1996),《國營事業土地處理行為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建築研究所碩論。
張世儀(1997),《當前台灣糖業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陳珮琪(2000),《台灣日治時期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黃舒衛(1999),《台糖土地釋出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論。
黃延真(2001),《產業網絡與企業對外投資-以鋼鐵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論。
楊慧瑾(1992),《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論。
楊友仁(1998)《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論。
蔡孟勳(2001),《戰後台灣糖廠與地方發展關係的變遷-溪湖糖廠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簡旭伸(1997)《國家、發展政策與特區計畫-以臺灣加工出口區之形成與轉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論。
五、英文文獻
Amsden,Alice H.(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B.Evans,et.al.,(eds),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ock,Fred (1977)"The Ro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Socialist Revolution 7(3),pp.6-28.
Cardo,Fernando H.and Enzo Faletto(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vans,Peter B.(1979) Dependent Development: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State,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Peter B.(1985)”Transnational Linkages and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An Ananlysis of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Nations in the Post –World War ⅡPeriod” in Peter B.Evans,et.al.,(eds),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B(1995)Embedded Autonom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Mark(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ology (91),pp.481-510.
Jessop, Bob. (1990) State theory :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s in its Place.Cambridge :Polity Press.
Johnson,C.(1987) "Politi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Governmenet -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Japan,South Korea,and Tawain",in Frederic C.Deyo(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1981)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Connor,James(1973)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Piore,Michael and Charies Sabel(1984)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Possiblitues for Prosperity,New York:Basic Books.
Poulantza,Nicos(1980)State,Power,Socialism.Loton:New Left Books,Verso edition.
Rueschemeyer, Dietrich&Peter B.Evans(1985)”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 -mation: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 Underly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Peter B.Evans,et.al.,(eds),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ger Lee(2000) ”Growth Pole” in R.J.Jhonson ,Derek Gregory,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4th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pp.326-327 Oxford:Basil Blackwell.
Sabel,C.(1989)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in P.Hirst and J.Seitlin (eds)Reversing Industrial Decline?,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Saxenian,A.(1994)Region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a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aserch” in Peter.B Evans ,et.al.,(eds) ,Bringing the State In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pan ,Alfred(1985) ”State Power and the Strength of Civic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Cone of Latin America” in Peter.B Evans ,et.al.,(eds) ,Bringing the State In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R(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y Theory and the Role of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