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蔚雯 Chang, Wei-Wen. |
---|---|
論文名稱: |
同心同行同伴--- 多文本教學與評量改變歷程之探究 Concentric peer colleagues--- Multi - tex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Changing Course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劉漢初
陳美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多文本教學 、教學模組 、國文科評量 |
外文關鍵詞: | Multi-text teaching, Teaching module, Chinese assess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敘說探究共計六章,第一章記錄自2011~2016我擔任新竹市國教輔導團主任輔導員期間走訪各地,對教學現場的記錄的觀察與疑惑。第二章則是我帶著這些疑惑開始重整自己的教學思維、評量思維。第三章探討國文科教學上透過多文本教學策略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拉大學習框架 ; 其次,運用教學模組組織備課授課各種環節讓學習有能、教學有序。第四章則是探討透過各種多元評量照顧個別差異,讓不同樣態的學生有展能的機會。並且改變總結性評量出題方式及內容,透過閱讀理解試題納入總結性評量讓多元教學的成效也能在評量中展現。第五章則描述一路陪伴我成長的夥伴,透過教學改變、評量的改變,最終組織氛圍也獲得改變。第六章則是對教學變、評量變之後的省思與建議,作為下一步再出發的參考。
這份敘說研究記錄我在教學上、評量上重要改變歷程,翻轉過去教學、評量的方式,也同時翻轉我看待學生的眼光。希望透過這一份歷程記錄,讓不同教育崗位上的夥伴們,用不同視角從中尋得新的發現。
This study records my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hanges from 2011 to 2016.
The first chapter documents my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oblems hopping in actual
teaching sites. The second chapter consists of the changes and suggestions that I have collected in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students. The third chapter is composed of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student learning mode throug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Chapter 4 documents some of the changes we have made in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The fifth chapter record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to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The sixth chapter is to review the changes in this teaching, assessment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I hope these changes will bring new perspectives to teache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thesis for my work partner who has worked with me and grown up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thesis .
參考書目
王榮生(2007)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李乙明譯(2004)。學習理解之多元評量。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開復(2017)。2016台灣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稿。取自http://technews.tw/2017/06/04/lee-kai-fu-ntu/
汪 潮(2013)。語文教學路上的探索者。長春市:長春。
吳碧純(2017)。素養導向之學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吳承恩、白宗懿(2017)。美國「全國共同標準及評量」與臺灣「國中教育會考」之比較及其意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1), 171-176。
吳敏而、楊紋紋(2017)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小語匯,248,7-15。
林愚人(2011)生命的窗口:謝錦式講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DHkMryIU
卓妙容譯(2015)。讓天賦發光。台北市:天下文化。
洪 蘭(2004)。洞穴人的陰影。台北市:天下文化。
韋杰岱譯(2009)。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台北市:究竟出版社。
姜雪影譯(2009)。七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台北市:天下文化。
侯秋玲、吳敏而譯(2016)。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范信賢、陳偉泓(2016)十二年國教課程理念篇素養導向與議題融入。台北市:教育部。
高新勇、王亦兵、葛雪蕾譯(2011)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素與範例試題(草案V4)。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無日期)。多元化教學評量。
取自http://subject.naer.edu.tw/2d/citizan/class/class_0401.asp
張大春(2015)。跟準備參加會考的少年說幾句。取自張大春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05464842552823&id=1003445349&substory_index=0
張文質、陳海濱(2012)。今天我們應怎樣評課。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德銳等(2016)。攜手走向專業---教學輔導教師的故事。台北市:教育部
張蔚雯(2004)。光武國中教學卓越方案生命詩篇詠唱者。臺北:教育部。
黃靖萱(2011)。柯達由勝轉敗三個關鍵原因。天下雜誌,484。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591
黃雅莉(2009)冰山理論下的文藝創作觀。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93-104。
傅學海(2002)創意教學與模組。科學教育月刊。249,57-60。
臺灣師範大學(無日期)。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標準本位評量。取自https://www.sbasa.ntnu.edu.tw/SBASA/HomePage/index.aspx
遠見(2017)。教改推動20年,補習班反而增加三倍。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6384
甄曉蘭(2008)。促進學習的課堂評量---概念分析與實施策略。中等教育,59(1),92-109。
潘文忠(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台北市:教育部。
蔣軍晶(2017)。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賴麗珍譯(2013)。重理解課程設計。台北市:心理。
蕭瑞麟(2013)。思考的脈絡。台北市:天下文化。
藍雲、陳世佳譯(2010)。教學的勇氣。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羅惠珍(2016)。哲學的力量。台北市:開學文化。
顧庭弘(2017)。當中學生涯變成一種集體昏迷。獨立評論讀者投書。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617
Wendy Chang譯(2013)。一種剝奪年輕人時間讓他們無法思考的教育。Herbert Hanreich著。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