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以丞 Yi Chen Hua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閩南語漳泉方言音韻比較研究 The phonatical comperation research of Minan dialect Chang and Chuan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洪惟仁
Uijin 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76 |
中文關鍵詞: | 閩南語 、漳泉方言 、比較研究 、通變系統 、切韻 |
外文關鍵詞: | Minan dialect, Chang Chuan dialect, coperation research, diasystem, Chie Yu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方言的比較研究主要可以分為歷時的和共時的兩個度向,而共時的方言比較研究依其比較的方法而言,又可以分為「間接的方言比較」和「直接的方言比較」,「間接的方言比較」是利用切韻為座標,尋找各方言在切韻上的定位點,「直接的方言比較」則不利用切韻,而是直接將各方言做對比,找出方言與方言間的對應關係,「通變系統」(diasystem)就是一種呈現方言間對應關係的手段,透過「通變系統」方言與方言的對應關係便可以一目了然,同時由於「通便系統」完整的呈現了方言間的對應關係以及各種方言變體,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它來作為擬構方言共同語音韻系統(歷時上的功能)以及設計方言調查字表(共時上的功能)的參考。
本文試圖利用彙音妙物、廈門音新字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彙音寶鑑等四本較為經典的閩南語漳、泉韻書、字典與方言調查資料,考察各個閩南語次方言的語音層次,並透過逐字比對的方式,找出閩南語漳、泉音系語音的對應關係,來建構一個「閩南語通變系統」,以供構擬古閩南語以及設計閩南語方言調查字表使用。並且當我們做完橫向的、共時的比較,建構出「閩南語通變系統」後,我們再將這個系統與中古的切韻音系做一個縱向的、歷時的比較,以完整的呈現出「閩南語通變系統」上串(中古音)下連(方言)的功能。
經過比對後我們發現,「閩南語通變系統」或稱「閩南語通韻」共有77種平聲韻文讀音對應類型及59種平聲韻白讀音對應類型,而在入聲韻方面共有34種入聲韻文讀音對應類型及29種入聲韻白讀音對應類型。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dialect comparis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 synchronic dialect comparison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direct dialect comparison and the direct dialect comparison. In the part of the indirect dialect comparison we will use the Chie-yun as the coordinate to look for each dialect’s position in the Chie-yun; however, we may not use the Chie-yun in the direct dialect comparison, instead we may compare each dialects directly then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alect. The diasystem can be view as the method to show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alect, through this method w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alect. 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diasystem show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variant between each dialect, therefore we may take it as a referenc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ame phonetic system of the dialect (the function of the diachronic) and in design of the Fang-ian-tiau-cha-tz-piau ( the function of the synchronic).
In this thesis we try to use four classical books Hue-yin-miau-wu, Shia-men-yin-shin tz-tian, Hue-ji-ya-su-tun-shr-wu-yin, and the Hu-yin-pau-jian of Minnan dialect Jang and Chuan rhythm dictionary, Minnan dictionary and Fang-ian-tiau-cha-tz-piau to investigate the phonetic surface in each Minnan sub-dialect, to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Jang and Chuan phonology in Minnan dialect, to reconstruct original Minnan dialect and design the use of the Minnan-fang-ian-tiau-cha-tz-piau. We will build the Minnan diasystem after completing the transverse and synchronic comparison, then use Minnan diasystem and the Chie-yun syste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und to make a comparison in longitudinal and diachronic, to show the function of Minnan dialect diasystem from the soun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und to dialect completely.
After the comparison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77 kinds of diaphones of Wen tu yin 文讀音 and 59 kinds of diaphones in Pai tu yin in 白讀音 the part of the shu sheng yun 舒聲韻 from the Minnan dialect diasystem or Minnan dialect tung yun, but there are 34 kinds of diaphones in Wen tu yin 文讀音and 29 kinds of diaphones in Pai tu yin in 白讀音in the part of Ru sheng yun 入聲韻.
J. K. Chambers & Peter Turdgill . 2002 .《Dialectolog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obert A.Day . 2003 .《如何撰寫及發表科學論文》。台北:藝軒出版社。
小川尚義 . 1907 .《日台大辭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王育德 . 2002 .《閩音系研究》。前衛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 . 2003 .《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1991-1995》。北京:商
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 . 2004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 . 2005 .《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1981-1990》。北京:商
務印書館。
甘為霖 . 1913 .《廈門音新字典》。台南:人光出版社。
何九盈 . 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及其他--與王顯、邵榮芬同志商榷〉,中國語文 9:10-18。
沈進富 . 2005 .《彙音寶鑑》。雲林:文藝學社。
何大安 .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伊丹敬之 . 2004 .《創造性論文的寫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浤源 . 2004 .《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周長楫 . 1986 .〈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9-84。
周振鶴、游汝杰 . 1990 .《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林慶勳 . 2001 .《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寶卿 . 2000 .〈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的比較〉,《漳州師院學報》。2:72-79。
林濤、耿振生 . 2004 .《聲韻學》。台北:三民書局。
邱榮舉 . 2002 .《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 . 1991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 . 1992 .《台語文學與文字》。台北:前衛出版社。
─── . 1996A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語言類》。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 . 1996B .《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 . 1999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 . 2002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 2003 .〈閩南語的方言比較與通變系統〉,海口:海口大學 . 第八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
娜塔莉.葛德柏 . 1999 .《筆透骨隨》。台北:海頌文化出版社。
徐通鏘 . 200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重奇 . 2002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福建師大學報》。2:97-102。
張 琨 . 1984 .〈論比較閩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5卷3期:415-458。
─── . 1987 .《漢語音韻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 . 1989 .〈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清華學報》。10:61-82。
─── . 1991 .〈再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1:93-117。
張屏生 . 1992 .《潮陽話和其他閩南語的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 1999 .《閩南語詞書彙編〈音節檢索表〉》。自編本。
─── . 1999 .《新編彙音妙悟》。自編本。
張振興 . 1995 .〈閩南方言比較研究〉,《台灣研究集刊》。1:69-76。
張光宇 . 2000 .《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嘉星 . 2004 .《閩方言研究專題文獻輯目索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進雄 . 1988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章太、李如龍 . 1991 .〈論閩方言的一致性〉,《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 . 1991 .〈論閩方言內部的主要差異〉,《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典誠 . 1984 .〈閩語的特徵〉,《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207。
黑川康正 . 1990 .《讀書術》。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1990 .《整理手冊》。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秀芳 . 1991 .《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游汝杰 . 2000 .《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董同龢 . 1959 .《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本。台北:中央研究院。
─── . 1991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忠司、林炯陽 . 1996 .《台灣五十年來聲韻學暨漢語方音學術論著目錄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忠司 . 1996 .《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 . 2001 .《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 . 2001 .《台灣語語音入門》。台北:遠流出版社。
─── . 2002 .《福爾摩沙的烙印》。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 . 2002 .〈台灣閩南語的次方言〉,《福爾摩沙的烙印》。140-157。
─── . 2002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韻次音讀檢索表。新竹:自印本。
詹伯慧 . 1986 .〈閩方言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徵〉,《語言與方言論集》。廣東:廣東人民社295-309。
詹伯慧 . 1991 .《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
畢恆達 . 2005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出版公司。
樋口靖 . 2004 .《新編彙音妙悟》。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編。
駱嘉鵬 . 1985 .《廣韻音類辨識法--如何用國語閩南語讀音分辨廣韻的聲韻調--》。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嘉鵬 .「漢語音韻史」網站資料庫--中古與台語文讀字音對應關係表http://w3.cyu.edu.tw/luo/941/course/ky_tw_duiing.xls
謝秀嵐 . 1818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聶建民、李琦 . 1993 .《漢語方言研究文獻目錄》。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