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馮永霖
論文名稱: 愛情海的浮沉 - 在單戀循環中掙扎的敘說探究
Struggling in Love:A Narrative Inquiry about the Cycle of One-Sided Love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執著單戀失戀真愛自我敘說
外文關鍵詞: attach, unrequited love, break up, true love, self- narr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追尋與走出情傷的生命故事。由於我內心對親密感的渴望,因此不斷地向外追求愛情,然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使自己陷入了單戀循環的掙扎之中,尤其遭逢至親阿姨過世的打擊,讓我的內心更加空虛,於是我決定走上敘說之路,展開一段自我療癒的旅程。在這趟旅途中我看見自己在追求愛情時的盲點,明白要愛別人之前必須先愛自己;我重新理解什麼是愛,並發現了隱藏在內心深處,被執著所蒙蔽的無私真愛,最終明白真愛就是希望所愛的人能幸福。因著對愛的理解,我逐漸放下心中對感情的執著,也不再沉溺於單戀的循環,並找到前進的力量。藉由愛的經驗,我重拾久違的親密感,並發現自己之所以感受不到親密,是因為自己將心給封閉起來,終於瞭解唯有付出愛才能得到愛。透過自身的經驗,我更能理解和感受在感情中受苦的人們,在提起與放下之間掙扎的痛苦,期許未來能用一顆柔軟堅定的心,陪伴失戀的朋友走出感情的泥淖,重新活出自我。


    This is a story about searching for love and finding a way to open my mind. Because I was dying for love, I was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love. However, when I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fall in love over and over again, I found myself struggle in a cycle of unrequited love. Things have gotten worse when my aunt passed away. It made me feel emptier inside. That is why I want to use this narrative to remedy myself. During the journey, I found the blind spot when I was searching love. Then I realized I should love myself before giving it to anyone else. I redefined what love is and found the true love deeply in my mind. Finally, I realized true love is to pray for my lover to receive happiness. Du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ove’s true meaning, I relieved myself from struggling for love. I left the cycle of unrequited love and found the courage to move on. With the experience, I found the sense of intimacy again. The reason why I couldn’t feel it is because I closed myself. I finally realized the only way to be loved is to love. Through my experience, I can realize and feel the people who are struggle in pains in their own emotions. I hope I can accompany friends who are currently confused in emotions and help them to move on.

    第一章 啟程 1 第一節 為何敘說 1 第二節 遇見敘說 4 第三節 關於敘說 5 第二章 回憶 8 第一節 我的原生家庭 8 第二節 我的成長歷程 13 第三節 再見了,那雙溫暖的手 21 第三章 追尋 32 第一節 好奇與憧憬 32 第二節 思念與煎熬 35 第三節 追求與渴望 36 第四節 著迷與幻滅 40 第五節 壓抑與掙扎 47 第四章 回觀 59 第一節 重看我與親人的關係 59 第二節 重看我的單戀歷程 62 第三節 執著.放下 66 第四節 重新思考愛 84 第五章 對話 101 第一節 與愛對話 101 第二節 與單戀對話 105 第六章 回顧 109 第一節 真愛之旅 109 第二節 反思與統整 111 第三節 敘說的心理歷程 115 第四節 帶著愛去旅行 118 參考文獻 119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的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王慶福、王郁茗(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卓紋君(2004)。台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71-117。

    卓紋君、林芸欣(2003)。單戀者單戀歷程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45-88。

    孟祥森(譯)(1969)。愛的藝術(原作者:E. Fromm)。台北市:志文。(原著出版年:1956)

    修惠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G. Corey)。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悟覺妙天禪師(2008)。佛祖心印。新北市:禪天下。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61-274。

    翁開誠(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

    許巧燕(2008)。不只是朋友-成人前期單戀者追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光棻(譯)(2011)。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原作者:近藤麻理惠)。臺北:方智。(原著出版年:2011)

    斑馬(2011)。你不可不知的情場致勝祕密。未出版。

    程威銓(2014)。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臺北:大真文化。

    黃宛姿(2010)。社工諮商人之生涯轉換與專業發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素菲(2008)。序二:敘說治療的本質與精神。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原作者:Alice Morgan)。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黃順成(2010)。在傷痛中覺知,在傷痛中尋找愛【CD】。高雄:清涼音文化。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臺北:究竟。(原著出版年:2013)

    廖輝英(2000)。搶救愛情。臺北:九歌。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臺北:心理。

    蔡智恆(2013)。阿尼瑪。臺北:麥田。

    鄭匡宇(2007a)。正妹心理學。臺北:麥田。

    鄭匡宇(2007b)。情挑MSN。臺北:麥田。

    鄭匡宇(2007c)。脫離好人幫。臺北:麥田。

    蕭美君(2013)。兩個人很美好,一個人也自在。臺北:天下生活。

    Baer, G. (2003). Real Love: The truth about finding unconditional love &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New York: Penguin Group Inc.

    Baumeister, R. F., & Wotman, S. R. (1992). Breaking hearts: The two sides of unrequited love. New York and London: A Divison of Guildford Publications, Inc.

    Buss, D.M. (1989). Sex difference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1-49.

    Fisher, H. (2004). Why we love :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New York: Holt.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Lee, J. 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loving. Don Mills, Ont. : New Press.

    Rubin, Z. (1970). Measure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Stark (2012)。製造曖昧。未出版。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y Review, 93, 119-13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