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炫美 Hsu, Hsuan-Mei |
---|---|
論文名稱: |
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 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Nursery Rhymes Integrated into Preschool Curriculum Subjects |
指導教授: |
陳淑文
Chen, Shu-Wen |
口試委員: |
楊佈光
Yang, Bu-Guang 彭宇薰 Peng, Yu-X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兒歌 、幼兒園 、主題課程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nursery rhymes, preschool, theme course,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在《新課綱》於2012年公布施行後,幼兒園課程有了新的規範,其中音樂教育已不再單獨設科,而是歸屬於美感領域,並融入課程中實施,因此音樂教育面臨了新的挑戰。研究者以教師的身分,針對桃園市某國小附幼的「春天」主題課程,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就兒歌融入主題課程的途徑、音樂教育的實施、學習成就與同儕鷹架及家長認同等方面進行探究。透過實際的教學研究分析,來獲得一個《新課綱》實施後,進行音樂教育的可行教學模式。
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1.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的途徑非常彈性與多元,教師可透過將兒歌當做課程的教
材、學習的媒介、情境音樂和創作的素材這四種途徑,將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
中。
2.以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的音樂教育實施時,需配合主題課程的進行,與當時的
環境、孩子的興趣接軌;兒歌教唱宜採用「模唱」的方式進行,並搭配遊戲、律動
等活動予以增強;最後透過各種延伸活動,在主題課程進行的同時,帶入各種音樂
元素,以加深加廣孩子的音樂學習。
3.兒歌融入主題課程能達成課程目標,音樂教育相關十項能力指標在課程實施時均能
達成;其中「探索與察覺」和「表現與創作」相關能力指標達成較多;「回應與賞
析」方面則受限先天條件,較不易達成。
4.兒歌融入主題課程能促進同儕鷹架作用的發生;幼兒除了自己的發現與經驗外,從
同儕們那裡可以獲得的更多;而同儕鷹架的發生,最讓人驚艷的時間點,常常是在
教學後的自由活動時間。
5.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的教學模式,對孩子而言是有趣、愉悅、有成就的,在教
學活動結束後的日常生活中,呈現正向的反應與成果,因此課程的實施,獲得了家
長的認同與支持。
關鍵字:兒歌、幼兒園、主題課程、行動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nnoucement and enfor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2012," preschool courses have to be in line with the new rules. According to the new guidelines, music education has been incorporated as part of aesthetics, which makes it no longer an individual subject, and has to combine with other courses. New challenges has emerg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As a teacher,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theme course of "the Spring" for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ity, to explore different ways of incorporating nursery rhymes into the theme cour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peer scaffoldings, as well as parental recognitions. In doing this, the researcher's expectation wa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es in actual teaching, and to eventually come up with a viable teaching pattern to implement music education aft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main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1.The methods of incorporating nursery rhymes into preschool theme
courses are full of flexibilities and varieties. While combining
nursery rhymes with the theme courses, teachers may use them as
the material of teaching, as a medium of learning, as the
contextual music, and also as the materials for creation.
2.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sic education incorporated with
nursery rhymes needs to in line with the theme courses. It's also
necessary to align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ldren. While teaching nursery rhymes, "imitate singing"
would be a better way to proceed, with enhancements through
activities like playing around and physical movement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musical elements through
various extended activities helps to make the music education for
kids even deeper and broader.
3.Incorporate nursery rhymes with the theme courses can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kids, which helps to achieve the
ten competence indicators that are related to music education.
Among them, more achievements were found in competence indicators
related to "explore and aware" and "perform and create"; while it
is harder to attain to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 of "response and
appreciation"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nate conditions.
4.The incorporation of nursery rhymes into the theme courses helps
to promote peer scaffoldings. Young children get more from their
peers than from what they find and experience themselves. For peer
scaffoldings, the most astonishing point of time is usually the
free sessions right after teaching.
5.For the childre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corporating nursery
rhymes into preschool theme courses is fun and interesting, which
can bring achievements. This pattern brings positive reactions and
results in the daily lives after involving with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parents recognize and support this pattern
of teaching too.
Keywords: nursery rhymes, preschool, theme course, action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介凡(1977)。中國兒歌。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
吳淑美(1990)。幼兒音樂(上)。台北市:格致圖書有限公司。
宋筱蕙(1989)。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朱彥、張美雲(2010)。幼兒音樂與律動。台北市:華都文化有限公司。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淑惠(200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徐世瑜、徐愛婷、賴寶蓮、陳淑茗、許育健、陳怡君、徐歷棻、宋秋美譯(2002)。Dorothy M. Campbell &Linda S. Harris著。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渝役(1998)。幼兒音樂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惠齡(1989)。成長中的小豆芽。新竹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漫談兒童音樂教育。台北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淑琴主編(2004)。美猴王—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主題課程實紀。臺北:光佑文化事業公司。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Katz,L.G.and Chard S.C.著(1989)。探索孩子的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賈芸棣譯(1999)。W.I.Goodwin,&L.D. Goodwin著。幼教研究法。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劉玉燕(1999)。從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收錄於簡楚瑛等著(2003)。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第二版),121-167。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方靖(1990)。高大宜音樂教學:總論與實例。台北市:樂苑有聲出版社。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市:高雄復文。
鄭方靖(2003)。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高雄復文。
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台北市:鴻鳴-達克羅士。
謝苑玫(1994)。音樂教育散論(17-29頁)。高雄:復文出版社。
謝明昆、賴素惠、楊麗娜、袁麗珠(2009)。主題開放教學─孩子與社區融合的課程與教學。台北市:華騰文化出版社。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兼談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簡楚瑛(1999)。幼教課程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楚瑛等著(2003)。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第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二)論文
王慧玲(2002)。幼稚園教材研究-探討主教材中兒歌的內容與形式。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朱翠涓(2016)。「運動,動滋動」幼兒園運動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麗雪(2008)。幼稚園發展主題課程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淳聖(2009)。台灣童謠主題教學運用於幼稚園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宜婷(1995)。台灣當代兒歌研究。文化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育琦(2012)。英語繪本融入主題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宋羅蘭(2009)。幼兒與社區老人之代間課程-以一個幼稚園的主題課程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宛儒(2007)。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語兒歌為媒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巫淑茉(2015)。童玩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賢璽(2009)。幼兒主題課程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中部某大學附設幼稚園為例。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西苓(2008)。親子共學對幼兒音樂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百泓(2002)。以國小自然科為主的「知情並重」統整課程之教學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瑩(2014)。西拉雅文化主題課程實施與幼兒學習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麗玉(2014)。一所幼兒園之課程革新歷程與結果:生態主題課程之發展。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瓊燕(2015)。幼兒園全語文取向之主題課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馬芝霖(2014)。幼托整合後幼兒園主題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幼兒園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美惠(2008)。幼兒參與社區關懷主題課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靜榕(2010)。幼兒家長教養態度與幼兒奧福音樂學習表現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志勤(2013)。將創作性戲劇融入幼兒園環境教育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語齊(2016)。幼兒教師於討論時間引導幼兒發展主題課程之言談策略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嘉露(2004)。解開”檔案”的秘密~一位幼教老師應用幼兒作品改進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耿芳(2011)。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幼稚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如慧(2014)。幼兒在主題課程中的數學經驗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昭吟(2007)。全語文理念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麗卿(2006)。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課程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瓊秋(2006)。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幼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芳(2016)。幼兒園科學活動融入節慶主題課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百玲(2005)。幼稚園實施自然科學主題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一所國小附幼的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品均(2001)。中部地區幼兒教師實施主題課程之信念、實踐及困境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秀枝(2002)。單元主題中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文姬(2007)。多元智能理論取向之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以台北市麗湖國小附設幼稚園阿里巴巴班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亮汝(2013)。幼兒園教師對主題課程的信念與實施歷程之探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淑美(2012)。幼兒園主題課程中數學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宛怡(2016)。運用專家外衣融入幼兒園客家婚禮主題課程之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育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貴云(2014)。與社區融合之幼兒園主題課程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瓊慧(2009)。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引導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春珠(2010)。幼稚園實施創造性戲劇融入生態教育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瑾治(2014)。私立幼兒園園長領導「幼兒體能主題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琇薰(2014)。創造性肢體活動融入於幼兒園混齡班主題課程教學之個案研究。南化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沛辰(2015)。以科學遊戲融入幼兒科學教育之成效評估—以「泡泡」主題課程為例。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魏純美(2003)。以兒歌統整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顏鈴容(2014)。桃城探奇在地化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三)期刊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屏縣教育季刊,2,9-15。
洪佳慧(2002)。淺談奧福教學法於高中音樂課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6,58-62。
陳淑文(1988)。談奧福與高大宜教學。國教世紀,24(2),7-16。
陳惠齡(1995)。奧福音樂教學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17-22。
楊馥如(2009)。從主觀到客觀─視覺藝術如何進行評量。美育,170,88-96。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嘉義學報,12,165-276。
潘世尊(2004)。Vygotsky對認知發展的觀點及其教學應用。弘光學報,3,131-143。
盧秀琴(2000)。國小課程統整的理論與實務。國民教育,41(1),45-48。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8月10日。
二、英文文獻
Beane J.A.(1995).Curriculum Intergration and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Phi Delta Kappan.76(8),116-122.
Beane J.A.(1997).Curriculum Inter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Teathers College Press.
Campellm,M.D. & Harries,S.L.(2001). Collaborative theme building:how teacher write integrated curriculum. Boston:Allyn and Bacon.
Hsee,Y.F.(2007).Musical interactions among infants/toddlers an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he role of intervention 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scaffolding of young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Pennsylvania.
Jocobs.H.H.(1989).The growing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cuniculum content. In H.H.Jocobs (Ed)、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1-12.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acobs、H.H.(1997).Mapping the big picture.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atz,L.G. & Chard S.C.(2000).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2nd ed.).Norwood,NJ:Ablex.
Wortham,S.C.(1996).The integrated classroom:The assessment-curriculum link in classroo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Whiteman,P.J.(2001).How the bananas got their pyjamas: A study of the metamorphosis of preschoolers' spontaneous singing as viewed through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