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套讓我們知道如何在愛情中行動,並且進行判斷的論述,那這套論述是怎麼來的?」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套愛情論述是怎麼開始的,又如何形成判斷好壞的愛情價值規範。因此,要了解這套「愛情論述」是怎麼來的,就必須將「愛情」放置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台灣的社會脈絡中理解,這樣才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以,讓我們先懸置「愛情」,將它放置括弧中,重新地對它問題化。在古代漢語中,不論是「愛」或是「情」兩個字中皆非專指男女間的愛慕之情,顯然這是一個受到外來語影響而產生的新意義。「愛情」最早開始是在受到西潮的衝擊下,產生的新詞彙。透過台灣戰後愛情公共論述內涵的討論,了解背後價值規範的邊界,以回答「我們在戀愛時,如何去進行價值判斷」所提出的疑問。因此,本論文問題意識是:「台灣戰後愛情專欄內涵為何且如何轉變,以及轉變所象徵的意義為何?溢出在愛情專欄之外的愛情論述為何?」研究範圍以台灣戰後報紙出現「愛情專欄」的時間(即1951年《聯合報》)開始,到2010年為止。第二章將說明在漢語語境中,台灣愛情公共論述在「愛情專欄」中如何浮現,並且在這語境下所產生的文本內涵為何。接著,進入分析戰後台灣愛情專欄之內涵及其轉變為何,分別是第三章「黨國體制下的愛情公共論述(1951-1980)」、第四章「極致自由的多重選擇(1981-2000)」,以及第五章「多元開放的愛情公共論述(2000-2010)」等三個階段。第六章將從不同階段中,考察愛情專欄的內涵轉變後,使我們能夠說明這個轉變的意義,以及溢出在此內涵之外的愛情論述有何不可思議的變化。
《台灣近代史文化篇》,1997,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近代史社會篇》,1995,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藍瑩,1997,《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蓉,2010《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林芳玫,2006[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商務出版社。
林津如,2010,〈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的家庭與親密關係變遷〉收錄於《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283-312。
林景蘇,1996,《中國十大愛情傳奇 : 框外有情天》,台北市: 漢藝色研。
紀琇雯,2005,《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孟芳,2010,《「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台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復觀,1974,《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徐仲佳,2009,《現代性愛的中國形象簡史:中國現代愛情小說抽樣分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游凱婷,2007,《解析社會中的專家論述──以兩性愛情指導手冊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
羅雲珍,1980,《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eck, Ulrich & Elisabeth , 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Coontz, Stephanie, 2005, Marriage, a History: From Obedience to Intimacy, or How Love Conquered Marriage, New York: Viking Press.
Fairclough, Norma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MA: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2003,《話語與社會變遷(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巨流出版:台北。
Jamieson, Lynn,《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台北:群學,2002。
Precht, Richard David,2011,《愛情的哲學》(闕旭玲譯),台北:商周。
Taylor, Charles, 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Modern Social Imagination)》(李尚遠譯),台北:商周。
小日,〈愛情難題:三高的苦惱〉, 2009年2月5日,《聯合報》,E5。
王聖藜,〈徵信員抓完姦,加入恐嚇陣容〉, 2006年1月14日,《聯合報》,C4版。
仕臻,〈兩性之間:又一個失婚的女人〉, 2005年11月3日,《聯合報》,E5版。
石劍平,〈打破處女情節:我反對豈是這種「自主」〉, 1994年3月10日,《聯合報》,第十一版。
禾子,〈愛情〉, 1954年09月08日,《聯合報》,第六版。
艾虔,〈愛情觀點:沒關係就沒關係〉, 2008年2月24日,《聯合報》,E1版。
何懷碩,〈懷碩專欄:多元與價值〉, 2002年01月04日,《聯合報》,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
李秀燃,〈成人遊戲:愛情貞操帶〉, 1995年6月11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李若松,〈專家:網路交友重在誠實〉,2000年03月02日,《聯合報》,第12版。
李若松,〈網路情愛調查 近三成接受虛擬性愛〉,2000年03月02日,《聯合報》,第12版。
周腓力,〈女人解放男人〉, 1990年7月11日,《聯合報》,第二十八版。
林穎秀,〈女性獨立宣言:自覺與男性是平等的性別,爭取與男性權利的平等〉, 1994年7月31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亮萱,〈兩性之間:甘心當地三者〉, 2008年3月20日,《聯合報》,E1版。
南方朔,〈性,只剩技術問題?〉, 1992年6月24日,《聯合報》,第二十三版。
紀情,〈兩性之間:愛情無罪〉, 2006年8月20日,《聯合報》,E3版。
若水,〈愛情、麵包,真能二選一?〉, 2005年2月3日,《聯合報》,E5版。
若佳,〈兩性之間: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 2005年12月3日,《聯合報》,E5版。
倪匡,〈冷暖自知〉,1990年8月29日,《聯合報》,第二十八版。
倪匡,〈單戀〉,1988年3月23日,《聯合報》,第二十二版。
唐欣,〈何必逼同性戀者到暗處〉, 1994年01月02日,《聯合報》,第十一版,民意論壇。
翁禛霞,〈男女性別失衡,出現婚姻斜坡〉, 2008年6月23日,《聯合報》,C2。
曼麗,〈你毫無自信心〉,1951年12月12日,《聯合報》,第七版。
張寧靜,〈危險外遇關係〉, 1996年3月17日,《聯合報》,第三十六版。
張曉玲,〈深度思考:妳的方向在哪裡〉, 1994年8月18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梁玉芳,〈張老師月刊調查:偷情城市近七成已婚男子想出軌〉,1998年6月15日,《聯合報》,第六版。
梁玉芳,〈第三者告白:壞多過好〉, 1998年6月15日,《聯合報》,第六版。
梁玉芳、羅嘉薇,〈婚姻期待:她要愛情,他要服務型妻子〉, 2005年6月21日,《聯合報》,A3版。
傅伯寧,〈世紀末情愛大預言:世紀末愛情多元論、配偶、情人、性伴侶〉, 1992年5月13日,《聯合報》,第二十六版。
喻文玫,〈學者觀點:劈腿一詞,很負面「性」〉, 2005年3年3月,《聯合報》,A9版。
華夫人,〈勿演雙鳳奪凰,尋求合理解決〉,1954年01月18日,《聯合報》,第四版。
華夫人,〈求學應努力,且慢談戀愛〉, 1954年02月01日,《聯合報》,第五版。
華夫人,〈學生勿談戀愛,玩火害人害己〉, 1954年3月1日,《聯合報》,第四版。
華夫人,〈戀愛應有理智不可先行交易〉, 1954年02月08日,《聯合報》,第五版。
黃毛,〈可憐第三者:她只是太寂寞〉, 1999年2月9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黃漢華,〈歷經「愛情長跑」考驗,也會有「七年之癢」困擾:主婦生活閉塞,婚姻問題最多。〉, 1991年1月12日,《聯合報》,第十五版。
黃慧敏,〈小S文定,大S口頭警告準妹夫〉, 2005年7月29日,《中央社》。參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7/29/n1001487.htm。
黃慕,〈回應與挑戰:約會與誤會〉, 2001年09月07日,《聯合報》,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
楊子,〈楊子專欄:描述愛情〉, 1974年6月17日,《聯合報》,第七版。
廖和敏,〈愛情不再需要長跑〉, 1989年8月5日,《聯合報》,第二十三版。
趙鑫,〈人生選擇學:婚姻靠經營〉, 1995年3月1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嘯天譯,〈婚後愛情的紅燈〉,1965年2月27日,《聯合報》,第七版。
蔡亮長,〈兩性之間:缺少愛情的婚姻需要維繫嗎?〉,1999年11月8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蔡美娟,〈性自主話題:身體,不再是交換愛情的籌碼〉, 1994年5月15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蔡美娟,〈拉近性別差異:為新男性催生〉,1995年6月18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蔡美娟,〈無性別愛情觀校園同志出列〉, 1994年10月23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賴吉盛,〈單身觀點:不婚、不育無罪〉, 2006年9月6日,《聯合報》,E5版,家庭與婦女。
聯合報, 〈情字這條路:戀愛之前,先看看自己〉,1994年5月15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
聯合報, 〈新愛情觀調查報告:男女間有純友誼?〉,1992年8月5日,《聯合報》,第二十九版。
聯合報,〈「弱者」是哪些女人?〉,1975年9月3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新愛情運動」伴侶知己共存〉,1993年3月30日,《聯合報》,第十一版。
聯合報,〈一夜情再來一夜〉,1997年09月21日,《聯合報》,第46版。
聯合報,〈一個女人的成長,一個新的感情問題〉,1984年7月10日,《聯合報》,第十二版。
聯合報,〈女性婚後的職業問題〉,1970年5月14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女性焦點:認清事實〉,1987年8月7日,《聯合報》,第十二版。
聯合報,〈女性觀點:我三十,我想結婚〉,2006年6月7日,《聯合報》,E5版,家庭與婦女。
聯合報,〈女性觀點:喜歡,不分性別〉,2006年5月9日,《聯合報》,E5版。
聯合報,〈中學行教育,充滿「禁慾主義」〉,1994年5月26日,《聯合報》,第五版。
聯合報,〈夫婦性生活的協調〉,1973年4月29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世紀末宣言性史重寫:英國颳起禁慾風〉,1993年9月7日,《聯合報》,第三十五版。
聯合報,〈以正常的心理來談〉,1971年9月29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他很主動她很好奇交心無妨誤以身試性〉,1992年1月9日,《聯合報》,第十五版。
聯合報,〈失敗的致因:感情未成熟〉,1966年7月14日,《聯合報》,第七版。
聯合報,〈同性戀影展備受矚目〉,1991年7月30日,《聯合報》,第二十六版。
聯合報,〈多開幾扇生活的窗〉,1974年7月2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我看愛情與婚姻〉,1979月7月18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兩性拔河:鎖不住的鄉心〉,1989年4月2日,《聯合報》,第二十二版。
聯合報,〈青少年成長營,談兩性分合哲學〉,1998年12月13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前車之鑑〉,1966年10月4日,《聯合報》,第七版。
聯合報,〈是不是處女不是關鍵〉,1992年4月2日,《聯合報》,第二十三版。
聯合報,〈貞操即是我的嫁妝〉,1990年6月15日,《聯合報》,第二十九版。
聯合報,〈面臨挑戰的貞操問題〉,1976年7月18日,《聯合報》,第十二版。
聯合報,〈婚前座談會促重視性教育〉,1975年1月23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婚前懷孕與丈夫外遇〉,1975年3月13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專家的話:太早戀愛不是好現象〉,1992年5月24日,《聯合報》,第十五版。
聯合報,〈終身大事在台灣〉,1952年01月14日,《聯合報》,第六版。
聯合報,〈傻大姐情話:愛情頂點〉,1986年8月27日,《聯合報》,第十二版。
聯合報,〈感情的距離〉,1954年11月12日,《聯合報》,第七版。
聯合報,〈愛人非同志,永浴愛河難〉,1990年9月12日,《聯合報》,第二十版。
聯合報,〈愛情之火〉,1977年11月24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愛情生態:不吃醋,愛情淡無味〉,1990年9月24日,《聯合報》,第二十四版。
聯合報,〈愛情生態:性能實驗嗎?〉,1990年10月22日,《聯合報》,第二十四版。
聯合報,〈愛情真假難以衡量〉,1953年09月07日,《聯合報》,第五版。
聯合報,〈愛情對事業的影響〉,1971年10月5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愛情難題:受傷的第三者〉,2009年8月21日,《聯合報》,D1版。
聯合報,〈愛與結婚〉,1984年10月22日,《聯合報》,第八版。
聯合報,〈愛與結婚〉,1984年10月22日,《聯合報》,第八版。
聯合報,〈慎選戀愛對象〉,1973年4月15日,《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楊子專欄:外遇的三角關係〉,1991年11月4日,《聯合報》,第二十五版。
聯合報,〈當戀愛長了「角」的時候〉,1972年5月5月,《聯合報》,第九版。
聯合報,〈解析青少年:愛慾分不清〉,1995年1月5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聯合報,〈精神出軌:老公的虛擬愛情〉,2008年2月1日,《聯合報》,E1版。
聯合報,〈談性自主、性享受:男女相處之道比改革重要〉,1994年3月22日,《聯合報》,第十一版。
聯合報,〈戀愛、婚姻答問〉,1965年09月25日,《聯合報》,第七版。
薇薇夫人,〈君子好逑〉, 1965年06月25日,《聯合報》,第七版。
薇薇夫人,〈姓氏本無最、下代亦無仇〉,1967年9月26日,《聯合報》,第九版。
鍾金英,〈不結婚觀點:為愛同居〉, 2007年1月6日,《聯合報》,E5版。
韻瑜,〈勿走向消極〉,1952年11月24日,《聯合報》,第五版。
韻瑜,〈愛情哲學〉, 1952年11月17日,《聯合報》,第五版。
蘇蘅,〈愛情輸給麵包〉, 1992年8月5日,《聯合報》,第二十九版。
饒仁琪,〈一夜性加一夜愛等於一夜情〉,1997年11月23日,《聯合報》,第46版。
饒仁琪,〈娶某大姐,我家的事〉,1994年6月20日,《聯合報》,第三十三版。
饒仁琪,〈從1996道1997男女關係:擁抱兩性感情的新意識〉, 1996年12月29日,《聯合報》,第四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