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素君 Peng, Su-Chun |
---|---|
論文名稱: |
2019-2020教育部幼兒園教學卓越獎得獎方案分析 2019-2020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 winning cases analysis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
口試委員: |
徐碧君
Hsu, Pi-Chun 張惟亮 Chang, Wei-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方案績效 、教學卓越獎 、教學創新 、教學團隊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 、學習表現 |
外文關鍵詞: | learning performance, program performance,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team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園教學卓越獎之「教學理念與教學創新」、「教學團隊經營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學習表現與方案績效」作特色分析與歸納。研究者以2019年至2020年榮獲教育部幼兒園教學卓越獎共19份方案為研究對象,透過內容分析法及訪談法,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得獎之教學卓越獎幼兒園均具有獨特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創新
(一)教學理念創新開創教育新思維
(二)獨特的教學創新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
二、得獎幼兒園教學團隊均能面對運作困境、有效化解並呈現績效
(一)多元增能方式精進教師專業知能
(二)整合在地教學資源邁向精緻化課程
(三)調整教學模式突破幼生結構差異大困境
三、得獎幼兒園能清楚說明幼兒六大素養之學習表現與方案績效
(一)方案的實踐能陶養六大核心素養
(二)得獎方案的實踐能擴展推廣效益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幼兒園、幼兒園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方案績效、教學卓越獎、教學創新、教學團隊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學習表現
Abstract
The purpose is research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ing Team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rogram Performance"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The researchers took a total of 19 projects that won the Kindergarten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2019 to 2020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won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Kindergartens all have unique 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s.
(1) Innovating teaching concept and creating new thinking in education.
(2) Unique teaching innovation enhanc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2.The award-winning kindergarten teaching team can faced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effectively resolve and present performance.
(1) Diversified ways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2) Integrate local teaching resources towards refined courses.
(3) Adjusting the teaching mode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of young students.
3.The winning kindergarten can clearly explai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rogram performance of the six major literacy of children.
(1) The practice of the program can cultivate the six core ltteracy.
(2) The award-winning project can exp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kindergartens,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Keywords: learning performance, program performance,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team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2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玉華、顏家棟、方瑋(2020)。幼兒園創新經營管理之研究。JMPI管理專業與創新學報,1(1),45-55。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王建雅、李興寧、宣崇慧、段慧瑩、洪福財、胡玉玲、孫良誠、徐千惠、涂妙如、高博銓、溫明麗、葉郁菁(2021)。幼兒教保概論。臺北市:心理。
王瓊滿、謝傳崇(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江瑞弘、魏美惠(2017)。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的人本精神與實踐專業倫理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8,61-86。
江嘉杰(2017)。偏鄉國小校本課程的在地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90-95。
江麗莉(2004)。幼稚園主題教學。載於陳淑慎(主編),臺北市2003年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主題教學(8-11頁)。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池榮蔚(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知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何惠麗(2018)。學校特色對學生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117,159-179。
余可欣(2022)。一個非山非市幼兒園從竟走到教學卓越的蛻變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俊憲、吳錦惠(2017)。「特色招生」綁「特色課程」的重新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010-014。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李幸儒(2008)。國民小學教學卓越團隊運作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新鄉(2010)。教學卓越獲獎團隊表現與學校教師文化關聯性之研究:以大一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2),41-83。
沈映瑾(2020)。教師為什麼要合作?要怎麼合作?班群教師團隊的協同合作實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165-170。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邱嘉慧、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7)。特色學校願景實踐之領導智慧。教育研究,274,55-68。取自http://a180.ntct.edu.tw/ezfiles/180/1180/attach/73/pta_139733_5853856_84022.pdf
林志成(2020)。素養導向的教學卓越方案。2020臺中市110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說明會研習手冊(12-50)。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2)。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宜玄、楊孟山(2018)。Maker教育理論與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29-38。
邱怡蓁(2017)。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型行政論壇,9(1),28-48。
施宜煌(2004)。國中小校長在學校教學團隊的角色及任務之探討。中等教育,55(3),84-97。
施惠珍(2018)。偏鄉地區小型學校的特色課程實踐~以新北市瑞平國小「綠玉紙」特色課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49-55。
柯淑萍(2016)。臺北市一所公立幼兒園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靜敏(2021)。標竿幼兒園教學團隊之運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徐秀鳳(2006)。竹興國小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秦夢群、莊清寶(2018)。學校特色發展與創新。臺北市:五南。
翁暄睿(2019)。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學校行政,122,20-36。
翁暄睿、陳慧綺(202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創新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3),113-138。
高佩煖(2013)。國中教學卓越獎獲獎團隊學習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立漢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仁家、葉淑櫻(2006)。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迷思與定位。師說,194,25-29。
張弘勳、蔡淑苓、沈繻淯(2012)。幼托園所運用創新理念在行政管理、課程和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學校行政,79,116-154。
張德銳、李俊達、王淑珍(2014)。認知教練對中小學教師教學省思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教師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5(1),61-80。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a)。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17b)。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 cbdic/gsweb.cgi?ccd=NRXlhu&o=e0&sec=sec1&index=1
教育部(2017c)。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課綱推廣Q&A。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21a)。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2021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1b)。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評選及獎勵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莊俐昕(2019)。組織團隊vs方案團隊: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的運作。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2(2),79-123。
許宜欣(2016)。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婉玉(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東朋(2021)。團隊合作、團隊凝聚力對團隊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郭智玲(2018)。幼兒數學自主學習創新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保如(2014)。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新課綱之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69-106。
陳思涵(2016)。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淑媛(2010)。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光正國中教學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淑琴、謝明昆、李淑惠、施淑娟、張斯寧、張翠娥、劉淑英、王怡云(2020)。幼兒園教保活動統整課程規劃與實施。臺北市:華都。
陳雪芬(2019)。教學卓越獲獎團隊之個案研究-以博愛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嘉彌、蘇慧娟、張境桓(2016)。「樂高認真玩」策略促進幼兒學習之啟示。育達科大學報,43,63-86。
單文經(2013)。為「學教翻轉、以學定教」的理念探源:杜威教材心理化主張的緣起與要義。教育研究月刊,236,115-130。
游自達(2019)。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深化學習的開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06-12。
童鳳嬌、林志成(2014)。卓越領導與創新經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
黃建翔、吳清山(2021)。國民中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表現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報,49(1),51-72。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翠屏(2020)。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東雷公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麗玲(2019)。偏遠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踐-以新北市東山國小「蕨代雙茄」特色課程為例。學校行政,123,121-132。
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市:東華。
葉郁菁、何祥如(2015)。幼兒園(主題教學課程活動的發展與創新: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方案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4(1),119-149。
詹韻玲(2016)。學校舞龍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國立卓蘭實驗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熊瑞梅、蘇碩斌(2011)。《臺灣社會學會研究倫理守則》草案。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2,6-12。
劉乙儀(2014)。以學習型組織的觀點論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115-120。
劉怡君(2012)。戲劇教學運用於幼兒園混齡班知行動研究。2012年「一圖千言一圖畫書的繽紛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2-121。
劉昭男(2016)。優質學校經營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玳安(2021)。國小教師創新教學、正向心理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奇芳、邱淑惠(2020)。不同地區是否有差異?國民教育幼兒班實施在地文化課程之現況。幼兒教育年刊,31,37-58。
蔡進雄(2004)。管理在學校經營領導的實踐、啟示與省思。學校行政,34,1-7。
鄭博真(2012)。幼稚園統整課程的規劃與設計之探討:以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為基礎。華醫社會人文學報。37,57-82。
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的理念及其在幼兒活動設計之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93-120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與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年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麗敏(2021)。幼兒園學習評量立論及其重點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188-193。
謝傳崇、王妍蘇(2019)。幼兒園園長/園主任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122,82-105。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顏妙如(2020)。實驗教育學校學生創新教學知覺、學校生活適應、幸福感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魏美惠(2014)。近代幼兒教育思潮。臺北市:心理。
魏美惠(2020)。幼兒教保概論:近代幼兒教育思潮的剖析。新北市:心理。
貳、英文部分
Alberta Government(2006). Albertans invited to celebrate excellence in teaching.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6, from http://www.education.gov.ab.ca/news/2006/october/nr-albertans.asp
Bell, L (1992).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Epstein, J. L. (2011).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Fairtlough, Anna.(2017).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for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Routledge.
Hardina, Donna, Jane Middleton, Salvador Montana, and Roger Simpson. (2007). An Empowering Approach to Managing So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Ltd.
Heywood, C. M. (2001). A history of childhood: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K: Blackwell.
Jelphs, K, and Helen Dickinson. (2008). Working in Teams, Better Partnership Working Series. Bristol: Policy Press
Kreber, C. (2002). 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 151-167.
Lambley, Sharon. (2009). Proactive Manage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London: Learning Matters.
Lencioni, Patrick. (2002). The 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Lima, J. A. (1998, April). Improving the study of teacher collegiality: Methodological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Nickerson, S. D, & Moriarty, G. (2005).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lives: A case of mathematics specialist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8(2), 113-140.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Starting strong III: 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123564-en
Peate, Ian. (2017). Fundamentals of Care: A Textbook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ssistants. Sussex: Wiley Blackwell.
Rodriguez, S. S, McKee, A (2021). Head Start Teacher Perceptions on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f Adult-Child Interac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Retrieved from http://doi.org/10.1007/s10643-020-01151-4.
The NEITA Foundation (2006). National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s.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6, from http://www.nei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