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育如
Huang, Yu-Ju
論文名稱: 唐代的種植文學 ——以柳宗元與白居易詩為主要討論對象
Literature on Planting in the Tang Dynasty —— With a Focus on the Poetry of Liu Zongyuan and Bai Juyi
指導教授: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口試委員: 李欣錫
Lee, Hsin-Hsi
侯迺慧
Hou, Nai-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柳宗元白居易種植文學香草美人士人文化
外文關鍵詞: Liu Zongyuan, Bai JuYi, literature of planting, the beauty and the fragrant Grass, literati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種植一般被視為世俗的勞動,但中唐以降,多有文人開始從事花木種植,甚至將栽植歷程寫入詩中。在文學與文化互相影響下,文學作品反映著社會風貌與文人思想。本論文聚焦於文人大量以種植為題材的中唐,以柳宗元與白居易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比較、細讀二人詩、文,探究種植意象的意涵。
    本文分析中唐以前的種植書寫,注意到屈原親自種植香草乃文人與種植產生連繫的樞紐,賦予了種植活動「好修」的意涵。中唐時期,柳宗元與白居易為種植詩質量的高峰,二者種植詩皆遠承《楚辭》,卻在不同的經歷、情志下,有了分歧的發展。首先,柳宗元種卉詩,以「不遇」為基調,以卉的「外美」自況,並以勤奮移植表現「好修」精神,乃對屈原親植香草文學現象的實踐與承繼。其次,白居易種植詩雖未直接仿效屈原種植意象,卻多見《楚辭》痕跡,如以香草象喻君子、「香草/臭草」二元比興手法。與屈原、柳宗元以種植歷程,表現「好修」的入世精神不同,白居易在多情的性格、獨善的精神下,發現種植的理、趣,並以之為調和自身仕隱思想的「閑雅」活動。其三,柳、白二人種植文學展分歧的風格,展現了士風的轉變,並對中晚唐、北宋以降種植文學具有啟迪的作用。後世文人多承襲柳宗元種植詩中常用的「移植」模式,並在詩題「敘事性」的闡明種植一事,又以自己辛勤找尋、移植香草,暗示自身的「好修」精神,此拓展了後世香草美人文學現象;此外,後世文人亦仿效白居易以種植為公務之餘的雅致的生活方式,藉花木種植在打造「理想」的自然空間,使自己能在城市中享有閑情。透過討論,本文主要釐清以下幾個面向:一,以屈原「滋蘭樹蕙」為濫觴,繼以柳宗元與白居易的種植文學,使種植活動染上文人的雅致文化色彩。二,種植文學不僅是中唐賞花、購園風尚下娛樂性質的創作,其中更隱含了詩人的情志流動。三,中唐種植文學在文學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Planting is often seen as a mundane labor, but starting fro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many literati began to engage in the cultivation of flowers and plants. They even incorporated the process of planting into their poetry. Iiterary works reflected social customs and the thoughts of literati.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particularly the extensive planting themes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u Zongyuan and Bai Juyi.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ir poems and essays, i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planting imager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re-middle Tang Dynasty's writings on planting and highligh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i and planting through Qu Yuan's personal cultivation of fragrant herbs. This connection gave the activity of planting the connotation of "self-cultivation." During the middle Tang period, Liu Zongyuan and Bai Juyi reached a peak in the quality of their planting poem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Chu Ci but diverging in their development due to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Liu Zongyuan's poems on flower cultivation predominantly express the theme of "unfulfilled encounters." He uses "external beauty" of flowers as metaphors for his "self-cultivation", and indicating Liu Zong-yuan's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of Qu Yuan planting herb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beauty and the fragrant grass."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Bai Juyi's planting poems do not directly imitate Qu Yuan's planting imagery, traces of the Chu Ci can be observed. For instance, he uses fragrant herbs as metaphors for gentlemen and employs the rhetorical device of "fragrant herbs/foul herbs." Unlike Qu Yuan and Liu Zongyuan, who embody the spirit of "self-cultivation" through active involvement in the planting process, Bai Juyi, with his passionate and individualistic nature, discovers the reasons and interests in planting. He uses it as a leisurely and refined activity to harmonize the contradictions in his own thoughts.
    Furthermore, the planting literature of Liu Zongyuan and Bai Juyi showcases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literary style of literati and has a stimulating impact on planting literature in the later Tang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ny later literati followed the common "transplantation" pattern found in Liu Zongyuan's planting poems. They expressed their own spirit of "self-cultivation" by diligently seeking and transplanting fragrant herbs. This expanded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of "the beauty and the fragrant Grass" in later generations. Additionally, later literati also emulated Bai Juyi by adopting a refined lifestyle that incorporated planting as a leisurely pursuit alongside their official duties. By cultivating flowers and plants in the city, they created an "ideal" natural space and allowed themselves to enjoy leisur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primarily clarifi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activity of planting acquired a refined cultural coloration among literati, starting with Qu Yuan's planting herbs and continuing with the planting literature of Liu Zongyuan and Bai Juyi. Secondly, planting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is not solely a recreational activity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enjoying flowers and buying gardens; it also conveys the emotions and sentiments of poets. Lastly, the planting literature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香草美人相關研究 8 二、唐代種植活動相關研究 10 (一)種植文化與書寫相關研究 11 (二)園林相關研究 13 三、柳宗元相關研究 18 (一)柳宗元與自然詩派相關研究 19 (二)生命經歷與思想相關研究 20 (三)種植行為相關研究 22 四、白居易相關研究 25 (一)生命經歷與思想相關研究 25 (二)園林營造相關研究 26 (三)植物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33 第五節 中唐前的種植書寫 34 一、詩騷中的種植書寫 35 二、唐代種植文學的先驅 39 第二章 柳宗元的種植文學:「香草比興」與「陶調風格」交織的自然世界 47 第一節 敬重與畏懼:柳文中對自然草木的剪除與葺治 47 第二節 自憐與自負:柳詩中的「屈騷」風格 57 一、故園之思與貶謫經歷的重述 58 二、對《楚辭》香草比興的承襲與拓展 62 第三節 「閑」而不「適」:「陶調」風格下躁動的不安 71 一、閑適的追求:對陶淵明的傾慕與學習 72 二、可癒的身病與無盡的心疾:種藥諸作的隱喻 75 (一)種藥諸什中之「陶調」析論 78 (二)種藥諸什中的所謂「古樂府意」 79 小結83 第三章 白居易種植文學的承繼與開創:栽植的文學、文化與情感賦義 85 第一節 喻己與察時:植栽喻意的挖掘 85 一、香草比興的承繼與稀釋:以「松」、「竹」意象為中心 86 二、消逝與衰老:植栽體現的推移時間 93 第二節 從「身閑」到「心適」: 種植活動的意義形塑與思想轉變 102 一、種植意趣:溫飽、消磨、逸趣與思鄉 102 (一)耕植:溫飽需求與隱者形象的建構 103 (二)種柳:無事、逸趣與隱逸 106 (三)種槐、種花:思鄉 110 二、歸返自然與創建自然:從空間中的栽植,觀其思想轉變 112 三、風雅與玩好:以金錢交換的人文價值 120 第三節 眷戀與佔有:時空流轉下的反覆追述與回憶 127 一、多情的展現:移植、告別與回憶 128 二、日記般的種植書寫:以「白蓮」意象為中心 134 小結 143 第四章 好修與閑雅:柳、白種植文學對中晚唐的影響 147 第一節 以「俗」為雅:花木種植與好修精神的具象化 148 第二節 「俗」中見雅的花木種植:宋代文人風雅的雛形 155 一、 郭外與門中:自然山水的追求到人工植栽的親暱 157 二、 乞花、種花與買花:植栽寓意與人格表徵 163 三、 無事、閑適與幽境創造:種植詩之範式形成 169 小結 177 第五章 結論 181 一、 中唐種植文學承先啟後的意義 181 二、 柳宗元與白居易的種植文學 183 三、 花木種植與文人風雅 188 參考文獻 191 附錄一 柳宗元種植詩一覽表 199 附錄二 白居易種植詩一覽表 200

    一、 傳統文獻
    〔春秋戰國〕管仲著,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田南樹園激流植援〉,《謝靈運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韋應物,孫望編著,《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柳宗元撰,劉禹錫纂,陽家駱主編,《柳河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唐〕韋應物,孫望編著,《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王安石撰,聶安福等整理,《臨川先生文集》,收入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宋〕司馬光,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整理,《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孟元老撰,〔明〕沈士龍、胡震亨同校,《東京夢華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邵博,《聞見後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馬令,《南唐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陸佃著,王敏紅校點,《埤雅》,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陸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楊萬里著,薛瑞生校箋,《誠齋詩集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元〕辛文房原著,李立朴譯著,《唐才子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明〕胡應麟撰,《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孫同峯評點,《唐柳柳州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1979年。
    〔清〕宋長白撰著,辛味白校點,《柳亭詩話》,上海:上海雜誌,1935年。
    〔清〕林紓著,武曄卿、陳小童校注,《韓柳文研究法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清〕俞琰輯,〔清〕易縉雲、孫奮揚合注,〈詳註分類詠物詩選原序〉,《分類詳著歷代詠物詩選(上)》,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68年。
    〔清〕高步瀛選注,《唐宋文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二、 近人論著
    卞孝萱,〈柳宗元詩話》,《運成高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5。
    王祚昌,〈「單豹且里內,高門復何如」——柳宗元詩〈種朮〉新解〉,《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頁94-95。
    王悦笛,《唐宋詩歌與園林植物審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王瑩,〈中國詠花詩溯源——以《詩經》《楚辭》為例〉,《鄭州大學學報》第41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11-114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靜芝著,《詩經通釋》,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白嵐心,《柳宗元詩中的儒者創傷與佛、道轉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石潤弘,《唐代文學中的植物書寫》,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付興林,〈論量移忠州之於白居易的政治意義〉,《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8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01-108。
    朱丹,《觀賞植物與唐代社會生活》,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方平、馬繼紅、喬程,〈白居易「中隱」思想下的種植詩淺析〉,《青年文學家》2020年6期,2020年6月,頁46-47。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年。
    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呂正惠,〈讀李商隱詩、溫庭筠詞中閨怨作品的意義及其與香草美人道統的關係〉,《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年,頁 57-76。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浩著,《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何淑貞,《柳宗元及其詩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收入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9輯,冊12。
    吳嘉璐,《白居易感傷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何慧俐,《歷代楊柳賦——以書寫流變與詩賦對照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3年。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1993年6月,頁1-49
    李躍敏,包小玲,〈求先生之汨羅兮,覽蘅若以存芳——論柳宗元種植詩對屈原「香草」比興的承襲和拓展〉,《文教資料》2020年第22期,2020年8月,頁17-19。
    吳雪如,《生命的流亡與安頓——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房本文,《唐代園林經濟與文人生活》,西安:西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孜曄,《唐代園林的風景詩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林秋碩〈柳宗元山水詩意象析論-與陶、謝詩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5期,2005年10月,頁95-113。
    林祺翔,《白居易詩歌的社會性及隱喻筆法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研究所碩士班,2011年。
    范杞燕,《唐代種植詩研究》,浙江:寧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 年。
    范迎春,《唐代文人與花》,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洪迎華、尚永亮,〈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162-172。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白居易花木審美的貢獻與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194-198。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身分、功能與園林審美意趣-白居易的私園與公園書寫〉,《人文集刊》第6期,2008年6月,頁1-37。
       ,《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物境、藝境、道境—白居易履道園水景的多重造境美學〉,《清華學報》新第41卷第3期,2011年9月,頁445-476。
    胡艷,〈浩浩長歌 戚戚之尤——析柳宗元入聲韻詩的聲情〉,《名作欣賞》 2013年第18期,2013年6月,頁108-110。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7 年。
       ,《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袁茹,〈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之比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90-95。
    陳望衡,〈園林與政治——柳宗元的園林美學思想〉,《鄱陽湖學刊》2016年第5期,2016年10月,頁31-37。
    夏敬觀,〈說王孟韋柳〉,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79年。
    夏衛平,〈試論柳宗元種植詩的價值〉,《零陵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3年7月,頁6-8。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收入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陳松柏,〈「行則膝顫,坐則髀痹」辨——以柳宗元為個案,論貶謫文人研究的「三突出模式」〉,《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 頁140-144。
    許東海,〈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花木、女性諷諭詩中的楚〈騷〉身影與新變風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4期,2001年12月,頁 97-142。
    梁昌明,〈白居易山水田園詩中的「竹」意象〉,《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23-25。
    梁思詩,〈宋詩中的種植書寫與士大夫精神內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3期,2022年5月,頁 36-51。1110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曹淑娟,〈白居易的江州體驗與廬山草堂的空間建構〉,收入《中華文史論叢》總第94期,2009年6月,頁864-865。
       ,〈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 〉,《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85-124。
       ,〈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的重構〉,《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頁39-84。
    陳望衡,〈園林與政治——柳宗元的園林美學思想〉,《鄱陽湖學刊》2016年第5期,2016年10月,頁31-37。
    陳怡玲,《白居易花木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曉娜《六朝植物賦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12年。
    黃丹妹,《漢魏六朝詠花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黃郁晴,《韋應物、柳宗元自然詩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程兆熊著,《論中國庭園花木》,增訂本,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游國恩著,《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曾宿娟,《柳宗元永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葛曉音,〈論漢樂府敘事詩的發展原因和表現藝術〉,《社會科學》1984年第12期,1984年12月,頁64-6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趙建軍,〈從種植詩看柳宗元的貶謫心態——兼與白居易的種植詩相比較〉,《陰山學刊》第24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3-17。
    趙昌平,〈韋柳異同與元和詩變〉,《趙昌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7年。
    鄧小南、揚之水等,《大觀宋朝: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0 年。
    鄧成鋒,〈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枊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9期,2012年9月,頁1-29。
    蔡叔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19年。
    劉靜,《文人造園家柳宗元的造園理論與實踐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風景園林碩士論文,2017年,頁55-74。
    蕭馳,〈從「山水」到「水石」:元結、柳宗元與中唐山水美感話語的一種變化〉,《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4年12月,頁294-331。
       ,〈洪州禪與白居易閑適詩的山意水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37-71。
    諶鴻儀,《唐詩中苔的意象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簡良如,《詩經論稿.卷一》,新北:華藝學術出版公司,2011年。
    羅小芳,〈種植時空的文化意象——柳宗元種植詩時空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頁169-172。
    饒玉群,〈淺析柳宗元貶謫永、柳期間的思想動態——以記述種植的詩歌為例〉,《青年文學家》2014年27期,2014年9月,頁48-49。
    龔珍,〈中古時期文人園林的觀景模式變遷——從謝靈運、陶淵明到柳宗元〉,《中國園林》第36卷12期,2020年12月,頁141-144。
    〔日〕下定雅弘著,蔣寅、劉寧等譯,《中唐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李寅生譯,《白樂天的世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
    〔日〕市川桃子著,蔣寅、劉寧等譯,《蓮與荷的文化史——古典詩歌中的植物名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矢嵨美都子,〈關於中國古詩中「柳樹」形象的演變和陶淵明號為「五柳先生」的來由〉,《九江師專學報》2001年增刊,2001年12月,頁45-50。
    〔日〕埋田重夫著,王旭東譯,《白居易研究:閑適的詩想》,西安:西北大學,2019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國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美〕楊曉山,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 網路資料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開發,「新詩改罷自長吟:全唐詩檢索系統」, http://cls.lib.nt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 年6 月11 日。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ndltd.ncl.edu.tw/cgi- bin/gs32/gsweb.cgi?o=d,瀏覽日期:2023 年6 月11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