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莉琦 Li Chi Chen |
---|---|
論文名稱: |
兩位私立幼兒園幼教工作者走向自信的生命故事 Confidence Transformation – Life Stories of Two Private Preschool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劉慈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自信 、幼兒教師 、質性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self-esteem, preschool teacher, qualit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從個人成長過程、求學經歷引發我對於「幼教工作者的自信」議題之興趣,而國內以自信為議題的相關研究多採用量性研究的方式,鮮少從幼教工作者的角度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究。基於此,本研究以兩位資深的私立幼兒園幼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入訪談的方式,從她們的生命故事中了解形塑和影響其自信之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兩位樂在幼教工作的受訪者之生命故事,顯示在她們人生中,自信的變動與轉折是受到華人傳統文化、不同階段的重要他人、重要的人生經驗以及對於職業的熱忱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而這些因素也隨著當事者所處的情境脈絡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兩位幼教工作者的原生家庭均受到傳統華人文化的影響,但因父母教育的方式、兩人本身的個人特質、家中兄弟姊妹的特質之不同,傳統文化對兩人自信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對兩位幼教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人生經驗雖然也曾使她們走到了生命的低潮,但也是幫助她們重新看待自己的轉機,亦是建構自信的轉折點。對幼兒教育工作所抱持的熱忱,是兩位幼教工作者走入與持續留在幼兒教育職場的重要原因,即便私立幼兒園在薪資與福利的待遇,與公立幼兒園有不小的落差,但那並不影響她們對幼兒教育的熱愛及在工作上的努力。從幼兒、家長和工作中所得到的回饋,以及在工作當中累積的經驗與滿足,都幫助她們看重自我的價值與自信。
關鍵字:自信、幼兒教師、質性研究
Abstract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study of self-esteem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contrast to the common quantitative approach, I used instead the descriptive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topic for preschooler teachers. I chose specifically two teachers working in private sectors, and interviewed them with their life stories in order to find the factors that might influence their self-esteem. Factors thus found were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s, significant others, noteworthy experiences, and vocational enthusiasm. Moreover, the personal qualitie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sibling’s character traits, and culture tradition were inclusive for self-esteem. I also found that experience as low-ebb lives could become a turning point to establish self-esteem. Great pas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has kept the teachers to continue working at the private kindergartens, despite the poorer working environments than public kindergartens. Although challenges with difficulties indeed affected their self-esteem to some extent, positive feedback from children and parents,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enhance their self-esteem in a positive way.
Keywords: self-esteem, preschool teacher,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文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藝容(2011)。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伍育英(譯)(2000)。Brown, M.Y.著。我的生命成長樹:內外和好的練習本(Growing Whole: Self-Realization on an Endangered Planet)。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江秋玲(譯)(2006)。加藤諦三著。找回自信。臺北市:遠流。
江麗美(譯)(1998)。W. Ayers著。幼教典範: 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臺北市:桂冠。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40。
李孟蓁(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郁文(2003)。從輔導的觀點談孩子行為的「自尊」表現。諮商與輔導,209,37-42。
李政賢(譯)(2009)。I. Seidman著。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市:五南圖書。
余思靜(2003)。幼兒情緒知多少。國教世紀,206,39-48。
吳淑任(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和體適能表現對其自尊的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淑娥(譯)(1998)。D. Hamachek著。面對自己(Encounters with the self)。臺北市:心理。
吳淑敏(2000)。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8,161-176。
吳庶深、魏純真(2010)。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碳。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19-34。
李萍(2008)。我愛說故事:一位幼教老師用講故事教學增進幼兒自尊。致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吳慧梅(2011)。田園舞者-一位幼教老師自我成長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文婷、簡淑真、郭李宗文(2008)。教師情緒智力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論壇,3,86-114。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育圩(2008)。共有體驗生命教育對幼兒自尊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2),223-256。
林育雅(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芬(2011)。臺中縣公私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佳蓉(2001)。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幸曼玲(1997)。父母選擇幼稚園時所反應的教養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7-H133-001-G6)。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幸曼玲(2009)。「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的發展與理念。2012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cerc.ntct.edu.tw/upload/20100920123531.pdf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學,2,143-180。
金瑞芝(2009)。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社會領域。2012年2月20日,取自http://163.22.58.14/upload/20100920123531.pdf
施以諾(2007)。信心,是一把梯子。新竹市,主流。
洪婉萍(2004)。幼稚園新生入學情緒調適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徐苡瑄(2004)。大黃蜂習飛旅程:透過協同戲劇教學追尋自信的敘說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薰芳(譯)(2001)。J.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個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巧侖(2009)。嘉義縣市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張李桂蘭(1993)。臺灣地區幼兒教育師資問題之剖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6,15-34。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4)。國語辭典。2011年3月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
.sh?cond=%A6%DB%ABH&pieceLen=50&fld=1&cat=&ukey=-1430943681&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莊明貞(譯)(2006)。C.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欣茂(譯)(2010)。D.R.Shaffer, & K. Kipp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8e)。臺北市:學富。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臺北縣,小魯文化。
張明麗(2003)。早期家庭經驗影響女性幼稚園教師之個案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學刊,1,148-170。
陳美華(2007)。身體活動、自我概念與自尊關係之文獻回顧。台灣運動心理學報,11,17-39。
張建博(2009)。華人社會文化脈絡下幼兒情緒表達規則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威禎(2009)。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忍耐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晉豪(2011)。青少年親子關係、自尊與侵略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淑貞(2003)。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國泰(2003)。幼兒教師的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29。
陳淑琴(1993)。我國幼教師資培育改革過程的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6,35-67。
馮涵棣(1997)。階段論與文化脈動的省思。本土心理學研究,7, 236-245。
莊耀嘉、黃光國(1980)。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黃大峰(2006)。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光雄主(譯)(2001)。R.C. Bogdan & S.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市:濤石。
黃光國(1996)。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市:巨流。
賀桂芬(譯)(2000)。Walter, A.著。關於自信的21堂課(Confidence Course)。臺北市: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賀彩清(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母親就業狀態、親子關係與自尊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黃瑞琴(1989)。質的幼兒教育研究-省思與舉隅。國民教育,30(3,4), 10-20。
楊欣儒(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問題解決態度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下)。臺北市:遠流。
葉靜宜(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郁芳(2009)。國小教師自尊與工作狂熱關連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佳玲(2006)。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春美(1998)。幼教老師「實不副名」之痛。成長幼教季刊,35,67-71。
潘淑珍(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雅惠(2006)。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之自尊與身體意象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臺北市:心理。
鄭碧玉(譯)(2004)。Rees, S.,& Graham, R.S.著。自信訓練手冊:學習做真正的自己(Assertion Training)。臺北市:遠流。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2008)。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0,2,283-302。
鄭慧娟(2009)。女性婚姻經驗與自我認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歐慧敏、曾玉芬(2009)。學前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141-178。
潘龍(譯)(2003)。Block,J.D.著。誰偷走了你的信任與自信(Broken Promises, Mended Hearts)。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賴佳郁(2004)。當理想遇見現實~敘說一個幼教老師的故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宏福(2008)。升學主義下教師負向言語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宜君(2001)。尋找一個出口:幼教師自我突破工作困境之機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秋嬋(2008)。大學生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純昕(2009)。一位幼兒教師生涯轉換之旅。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晨志(2007)。敢想、敢要、敢得到!自信出招的致勝關鍵。臺北市:時報出版。
戴靜文(2002)。家庭的建立。載於婚姻與家庭(頁199-241)。嘉義市:濤石文化。
簡淑真、郭李宗文(2009)。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情緒領域。2012年2月20日,取自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wY1OwUFPgwcAJY9r1gt.;_ylu=X3oDMTByMHM4NXRxBHNlYwNzcgRwb3MDMwRjb2xvA3R3MQR2dGlkAw--/SIG=12mgbmgeg/EXP=1329738190/**http%3a//spykids.topschool.com.tw/SC200503070005/DownLoadFile/04.ppt
顏靜芬(1997)。私幼教師的話。幼教資訊,80,55-56。
蘇建文(譯)(2003)。D.R.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 Psychology)。臺北市:學富。
蘇傳臣(1994)。幼教師「薪」事知多少。新幼教,2,10-12。
英文
Alison, L. K., & Berthesen, D. C. (1995). Pre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stres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1(4), 345-357.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7). Retrieved March 07, 2011,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british/self-esteem
Chan, Y. M. (2000). Self-Esteem: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British-Chinese, White British and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 59-74.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Cheung, P. C., & Lau, S. (1985). Self-Esteem: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Youth and Society, 16(4), 438-456.
Cruickshank, D. R. (1981).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ers' Proble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8(5), 402.
Fung, H. (1999). Becoming a moral child: The socialization of shame among young Chinese children. Ethos, 27(2), 180-209.
Guo, Y., Piasta, S. B., Justice, L. M., & Kaderavek, J. N. (2010). Relations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Self-Efficacy, Classroom Quality, and Children's Language and Literacy Gai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6(4), 1094-1103.
Gottman,J.M., Katz, L.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3), 243-268.
Harter, S.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presentations. In W.Damon&N. Eisenberg (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Vol.3, pp. 553–618). New York:Wiley.
Ho, D. Y. F. (1996). Filial piety and its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M. H. Bond (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pp. 155-165).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ternet FAQ Archives- Online Education(2010, August 4). Self-Esteem. Message posted to http://www.faqs.org/childhood/Re-So/Self-Esteem.html
Johnston, J., & Wong, M. (200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Talk to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 Hearing Research, 45(5), 916.
Kelly, A. L., & Berthelsen, D. C. (1995). Pre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stres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1(4), 345-357.
LeVine, R. A. (1988). Human parental care: Universal goals, cultural strategies, individual behavior. In R. A. LeVine, P. M. Miller, & M. M. West, (Eds.),Parental behavior in diverse societies (pp.3-1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kus, H.,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Miller, D., & Parker, D. (2006). "I Think It's Low Self-Esteem". Teachers' Judgements: A Cautionary Tale. Education 3-13, 34(1), 19-25.
Miller, P. J., Wang, S.-h., Sandel, T., & Cho, G. E. (2002). Self-esteem as folk theory: A comparison of European American and Taiwanese mothers' beliefs.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2(3), 209-239.
Miller, S. M., Ginsburg, H. J., & Rogow, S. G. (1981). Self-Esteem and Sharing in Fourth-Grade Childre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9(2), 211-212.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Nave, B. (1990). Self-esteem: The key to student succ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1919.
Neff, K. (2003). Understanding How Universal Goals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rdependence Are Manifested within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s. Human Development (0018716X), 46(5), 312-318.
Ogbu, J.(1981).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2), 413-429.
Wang, Y. P., & Ollendick, T. H. (2001). 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Article].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3), 253-271.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1997).Retrieved March 07, 2011,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elf-e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