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信和
Wu, Hsin-Ho
論文名稱: 通識教育是否發揮通識的目的? 實際通識課程選修的觀察
Does general education fulfill its purpose? Observations on the actual electiv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指導教授: 林世昌
Lin, Eric S.
口試委員: 陳添枝
Chen, Tain-Jy
陳宏明
Chen, Hung-Ming
曾雅雯
Tseng, Ya-Wen
巫勇賢
Wu, Yung-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MBA)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通識課程學生領域性別統計分析迴歸分析
外文關鍵詞: liberal education, students, statistics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6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通過學生對實際課程的選擇與學習成果來探討通識教育是否發揮通識的目的。以清華大學的學生為對象,透過將通識課程分類、科系分類、專長領域分類與性別分類,並統計與分析總體、群體、個別單位的選課情形、修課成績與最佳課程來驗證通識教育的學習成果。
    從統計的結果得知四類學生對於五大類課程的學習成果順序;通過性別的觀察判斷男學生與女學生對於通識課程的表現差異性;相同領域的學生無論性別,對於擅長的課程呈現高度相同的傾向。進一步的,不同科系的課程與學生之學習成果以及最佳課程的名稱與種類與學生的關係也在本論文中進行分析。
    利用迴歸分析的交互驗證,本研究得知學生性別與領域、修課總數、課程的種類與學分數等變數與學生的選課及成績之間的影響,同時迴歸分析結果也用來驗證與統計結果是否符合並提供更多研究結果。
    最後,本論文通過研究,從學生的參與程度、選課內容與學習結果來分析清大對於通識課程的教育是否達到通識目的?由於總體學生對於通識課程的退選<2%、0分的程度<1%,以及修課之及格率超過90%;同領域的學生對於課程的表現呈現高度類似;同性別或是同領域的學生對於自然與社會科學二類課程的表現在比例上呈現平均值;最佳成績在四類學生中重複出現的課程僅有四項,以此角度觀之,本論文認為清大對於通識課程的教育應有達到通識的目的,雖更全面的分析方能評估通識課程是否達預期成效。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liberal education serves its purpose through students' selection and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tudy collects, analyzes, and statistically examines course data, enrollment situations, and grades at the overall, groups, and individual levels, using classifications such as courses, department, student fields, and genders to verify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education.
    Statistical results let we know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the four categories of students in the five major categories of course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s well as the names and types of the best course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this study lea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variab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support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nd provides more research results.
    Because the overall withdrawal <2% and 0 grade is <1%; the passing rate >90%;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 same field is highly similar; same gender or the same field show average proportion in performance in the two categori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proportion and only four courses show in all categories students for best performanc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singhua University's teach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general education.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 目 錄 VI 表 目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ㄧ節、通識課程概論 4 第二節、文獻與研究探討 6 第三章 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 8 第一節、樣本統計與分類 8 第二節、量化研究方法 11 第四章 統計與分析 13 第一節、選課結果分析 13 第二節、學習成績分析 14 第三節、課程排名分析 18 第五章 迴歸分析 20 第一節、變數與模型設定 20 第二節、變數與統計說明 22 第三節、實證分析與討論 23 第六章 結論 28 第一節、研究概要與建議 28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31 參考文獻 33

    江宜樺 (2005): “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政治與社會評論》, 14, 37-64。
    吳淳肅 (2014):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教學實踐-以通識課程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論文。
    林蓓均 (2015): “大學生選擇通識課程之原因探討,”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敏 (2009): “不僅僅是積極公民:高等教育發展公民身分的反思與前瞻,” 《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 41。
    祝若穎、林世昌 (2017): “通識課程之研判思考能力的學習成效在校務研究之應用,” 《教育與心理研究》,40(4), 29-61。
    凌鴻儀 (2015): “大學通識教育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的研究_以某國立大學為例,”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英 (2008): “通識教育與台灣的大學教育,” 《思與言》, 46(2), 1-34。
    陳舜芬 (1999): “我國大學校院課程自主之研究: 以共通課程為例( I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張天鈞 (1999): “通識教育課程缺課原因之探討,” 《醫學教育》, 3(4), 391-397。
    張芬芬 (1987) “大學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施,” 《淡江學報》, 25, 1-26。
    黃文樹 (1996):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際,” 《教育學刊》, 12, 349-365。
    黃俊傑 (1994): “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各級學校課程改革發展狀況》, 59-60。
    溫福星 (2013): “社會科學研究中使用迴歸分析的五個重要觀念,” 《管理學報》, 30(2), 169-190。
    蔡明學 林姿吟 (2012): “大學通識教育的功能與發展,”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54。
    廖顯謨 (2010): “通識教育與大學生國際觀的建立:技職院校之觀點,” 《環球士心學報》, 創刊號, 135-147。
    劉金源 (2006): “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現況、問題與對策,” 《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 1(1), 1-30。
    劉振維 (2005): “論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2(2), 57-102。
    蕭清元 (2018): “通識課程對經濟系學生專業科目成績的影響,” 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Aguinis, H. (1995): “Statistical Power with Moderated Multiple Regress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1(6), 1141-1158。
    Pedhazur, E.J. (1982): Multiple Regression in Behavioral Research (2nd ed.), Holt, Rinehart & Winst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