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安婷
Liao, An Ting
論文名稱: 兩宋進故事研究──以劉克莊為例
A Research on Jingushi in So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Liu Kezhuang
指導教授: 李貞慧
Lee, Chen-Hui
口試委員: 張蜀蕙
蓋琦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進故事劉克莊經筵史論政論宋理宗
外文關鍵詞: Jingushi, Liu Kezhuang, jingyan, shilun (historical comments), zhenglun (political comment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mperor Lizo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進故事為宋朝於史學發達、言事風氣興盛的文化背景下特有的一種經筵教材。依規定,此體於形式上分為故事引述與論說二部分,內容則須與「治道」結合。起初作為史學教育的文本,由於作者時藉著對歷史事件的的選擇及評判,或隱或顯地表達對當今朝政的意見,遂使此體發展為「以史論政」的特殊文本,成為「史論即政論」觀念於文章中的最佳體現。
      劉克莊(1187-1269)進故事作為其六十歲後三次入朝期間的作品,當中展現了宏博的史學知識與用事精切的創作特色,一定程度地反映其於宋末元初以「文名」與「史學」享有的盛譽,而此部分成就在今人多以「江湖詩派」、「辛派詞人」等文學史發展框架的研究下實受到忽略。劉克莊於當中大量地指涉當時政事,透過其創作往往得見其對當時爭議事件的政治立場,部分議題甚至與其仕宦際遇密切相關。基於劉克莊進故事作品於質、量的豐富性與代表性,以及其向被視為晚宋文壇大家的身分,本文選擇劉克莊作為進故事個案,結合當朝政事與其進故事內容深入析論。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梳理進故事發展,包含其背景、政策施立、文本性質、取材與常見主題;第三章則挑選兩宋進故事中的代表作家,以歷時性的角度介紹進故事文本的基本樣貌與發展趨勢;第四、五章以劉克莊進故事為個案,結合時政討論其內容與寫作手法,分析其可能的創作旨要與特色;第六章為結論。
      透過本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建立兩宋進故事大致的發展脈絡,對當今經筵、史論、政論、史學、個別文人研究提供新的觀察角度;另一方面希望能補充劉克莊今人研究中較缺乏的散文與在朝事蹟部分,並再次思考劉克莊於晚宋文學史中的成就與定位。


      Under the prosperous historiography and flourishing yanshi 言事 cultural background, Jingushi 進故事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jingyan 經筵 (the lectures for emperors) in Song Dynas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the format of this form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cluding quoting stories and discoursing while the content has to be combined with governing the country. Being the textbook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in the beginning, this form has become an exceptional text of “demonstrating politics by history” and the best represent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apital rule” concept because the writers more or less expressed their opinion to the sovereignty of the time by choosing and judging historical incidents.
      Liu Kezhuang (1187-1269) regarded Jingushi as the work which was finished during his three times employment of the royal court after the age of 60 which showed distinguishing creation with his fairly extensive historical knowledge. Jingushi reflected Liu Kezhuang’s high reputation of prose and historiography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this achievement has been disregard by contemporaries wh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jianghu shipai 江湖詩派 (Jianghu Poetic School)” and “xinpai ciren 辛派詞人 (Poets of Xinqiji’s Group)” under the framework of history literature development.
      Liu Kezhuang considerably insinuated government affairs of the time and through his works, his political position toward controversial issues was fairly apparent, and some of the issues were even closely related to his eunuch life. In view of the abundance and representative of Liu Kezhuang’s Jingushi and his high reputation of literary arena of late Song Dynasty, this thesis chooses Liu Kezhuang as an individual case of Jingushi and analyze thorough the content of Jingushi, combined with current politics of the time.
      Chapter 1 of this thesis is Introduction; Chapter 2 arr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ncluding its background, policy, character of the text, availability, and common themes; Chapter 3 chooses representative Jingushi writers of Song Dynasty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for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Jingushi from diachronic angles. Chapter 4and 5 chooses Liu Kezhuang as an individual case of Jingushi and discusses its content and writing technique combinding with current politics of the time, analyzes its possible main ideas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writing. Chapter 6 is Conclus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Jingushi of Song Dynasty has been expected, an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fresh observing angles to jingyan, historical comments, political comments, historiography, and individual literati. On the other hand, this research also aims to renew the lackness of Liu Kezhuang’s proses and experiences during the employment of the royal court, and to deliberate his achievement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of literature of late So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兩宋進故事發展 21 第一節 故事的定義、故事於朝政間的關係 21 第二節 兩宋進故事的政策施立與其性質 30 第三節 兩宋進故事取材與常見內容主題 49 小結 59 第三章 兩宋進故事代表作家與作品 62 第一節 北宋時期進故事 62 一、文彥博進故事 62 二、范祖禹進故事 63 第二節 南宋時期進故事 68 一、張綱進故事 68 二、廖剛進故事 72 三、周必大進故事 76 四、樓鑰進故事 86 五、孫夢觀進故事 90 小結 94 第四章 劉克莊進故事篇章析論(一) 96 第一節 端平元年(1234)第一次入朝 97 第二節 淳祐六年(1246)第二次入朝 110 小結 122 第五章 劉克莊進故事篇章析論(二) 124 第一節 淳祐十一年(1251)第三次入朝 124 第二節 景定元年(1260)第四次入朝(一) 135 第三節 景定元年(1260)第四次入朝(二) 145 小結 154 第六章 結論 156 參考文獻 162 附錄一:《全宋文》所收兩宋進故事篇章列表 177 附錄二:《全宋文》中未收錄的進故事作者列表 209 附錄三:劉克莊〈進故事〉書影 213

    一、傳統文獻
    (一)經部典籍箋注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
    屈萬里著,《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
    (二)別集、總集
    [南朝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唐]李絳撰,[唐]蔣偕編,《李相國論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陸贄撰,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宋]王十朋,《梅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方大琮,《鐵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文彥博,《潞公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不著撰人,《新編翰苑新書前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宋]史浩,《鄮峰眞隱漫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吳泳,《鶴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輯校,辛更儒箋注,《辛稼軒詩文箋注》,《鄧廣銘全集》冊3,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宋]周必大,《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范祖禹撰,《帝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范祖禹撰,《范太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范祖禹撰,[宋]呂祖謙音注,《東來音注唐鑑》,收入[宋]吕祖謙編著,黃靈庚、吴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宋]洪适,《盤洲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洪咨夔,《平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寅,《斐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銓,《澹菴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徐元杰,《枚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馬永卿編,[明]王崇慶解,《元城語錄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袁甫,《蒙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袁說友,《東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高斯得,《恥堂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孫夢觀,《雪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思編,《兩宋名賢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起編,《江湖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淵,《默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張孝祥,《于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張嵲,《紫微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張綱,《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珌,《洺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俱,《北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曾鞏撰,《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彭龜年,《止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葉適,《水心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葉適著,劉公存、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廖剛,《高峰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一止,《苕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第6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劉克莊著,錢仲聯箋注,《後村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樓鑰,《攻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戴復古著,金芝山校點,《戴復古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宋]魏了翁,《鶴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方回,《桐江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姚文蔚,《右編補》,《續修四庫全書》第4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右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黃淮,《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莊仲方,《南宋文範》,收入任繼愈主編,《中華傳世文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
    [清]彭元瑞撰,《恩餘堂輯稿》,《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歐陽代發、王兆鵬,《劉克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

    (三)史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房玄齡等撰,《晉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不著撰者,《皇宋中興兩朝聖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陳騤、佚名撰、張富祥點校,《南宋館閣錄 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彭百川,《太平治蹟統類》,《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7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宋]熊克撰,《中興小紀》,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佚名撰,王瑞來箋證,《宋季三朝政要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元]徐碩,《(至元)嘉禾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無名氏撰,李之亮校點,《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明]宋濂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臺北:文光出版社,1965。
    苗書梅等點校,王雲海審訂,《宋會要輯稿‧崇儒》,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四)筆記、詩話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周密,《癸辛雜識》,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元]劉壎,《隱居通議》,收入《叢書集成總編》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四)類書與其他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
    [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論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維新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新興出版社,1971。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叢書集成新編》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五)數位資料庫
    「漢籍全文資料庫」,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製作,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
    「中國基本古籍庫」,劉俊文總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二、劉克莊研究
    (一)專書
    王 宇,《劉克莊與南宋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明見,《劉克莊與中國詩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
    王述堯,《劉克莊與南宋後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王錫九,《劉克莊詩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
    向以鮮,《超越江湖的詩人──後村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
    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世界──晚宋文學生態的一種考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張 健,《劉克莊人物詩研究》,《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13輯第13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
    程章燦,《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景紅錄,《劉克莊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期刊論文
    王 宇,〈標榜風氣、詩歌選本、理學語境與劉克莊詩學觀的重新解讀──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對照〉,《淡江中文學報》,17,2007,頁89-119。
    王明建,〈劉克莊美政「記」體文及其文學史意義〉,《文學遺產》,2,2007,頁124-126。
    ___,〈劉克莊研究的學術價值論略〉,《甘肅社會科學》,5,2008,頁158-161。
    王述堯,〈劉克莊研究綜述〉,《古典文學知識》,4,2004,頁70-79。
    王達津,〈劉克莊的詩論〉,收入《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129-140。
    何維剛,〈劉克莊與賈似道關係再探──兼論賈似道的評價問題〉,《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3,2010,頁148-165。
    李國庭,〈劉克莊年譜簡編〉,《福建圖書館學刊》,1,1991,頁51-59+46。
    ___,〈劉克莊生平三考〉,《福建論壇》,4,1991,頁64-69。
    周 炫,〈近百年來劉克莊散文研究述評〉,《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8.1,2012,頁72-76。
    ___,〈論劉克莊的史學思想〉,《飛天》,14,2012,頁66-71。
    ___,〈論劉克莊書畫題跋的藝術價值〉,《名作欣賞》,20,2012,頁167-169。
    周 炫、陳建森,〈從師友交游看劉克莊的文學及仕途〉,《學術研究》,9,2011,頁139-145。
    侯體健,〈劉克莊的梅花詩與梅花詞〉,收入項楚主編,《新國學》第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頁245-259。
    ___,〈國色老顏不相稱 今後村非昔後村──一百年來劉克莊研究的得與失〉,《長江學術》,4,2008,頁43-50。
    ___,〈劉克莊的鄉紳身份與其文學總體風貌的形成──兼及「江湖詩派」的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3,2011,頁20-28。
    ___,〈論劉克莊晚年詩歌主流──從「效後村體」談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12,頁78-85。
    孫克寬,〈晚宋詩人劉克莊補傳初稿〉,《東海學報》,3.1,1961,頁73-88。
    ___,〈劉後村的家世與交遊(上)〉,《大陸雜誌》,22.11,1961,頁1-5。
    ___,〈劉後村的家世與交遊(下)〉,《大陸雜誌》,22.12,1961,頁17-23。
    ___,〈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上)──劉後村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23.7,1961,頁206-212。
    ___,〈晚宋政爭中之劉克莊(下)──劉克莊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23.8,1961,頁253-258。
    ___,〈劉後村詩學評述〉,《東海學報》,7.1,1965,頁27-40
    ___,〈劉後村與四靈、江湖〉,《中國詩季刊》,10.3,1979,頁102-107。
    許山河,〈略論劉克莊政論詞和諧謔詞〉,《湘潭大學學報》(增刊),S2,1985,頁67-70。
    張作棟、袁虹,〈論劉克莊的駢文理論與創作〉,《河池學院學報》,32.6,2012,頁29-35。
    張忠綱,〈說劉克莊《詰貓賦》〉,《文史知識》,9,1995,頁29-33。
    張紅花、張小麗,〈論劉克莊的咏史組詩〉,《廣西社會科學》,2,2010,頁124-126。
    張煥玲,〈以詩論史,史論獨到──論劉克莊《雜咏》二百首〉,《民辦教育研究》,6,2010,頁31-36。
    張瑞君,〈略論劉克莊詩歌的藝術特色〉,《大連大學學報》,2,1992,頁59-63。
    ___,〈劉克莊與唐詩〉,《河北大學學報》,4,1994,頁38-44。
    ___,〈劉克莊與陸游楊萬里詩歌的繼承關係〉,《河北大學學報》,4,1995,頁51-56。
    崔海正、代亮,〈劉克莊詞論──從《後村詞話》看後村之詞學觀〉,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4期,高雄:麗文文化,2007,頁197-206。
    程章燦,〈所謂《後村千家詩》考〉,收入蔣寅、張伯偉主編,《中國詩學》第四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頁154-161
    楊海明,〈論愛國詞人劉克莊的詞〉,《福建論壇》,1,1984,頁51-56。
    劉大治,〈劉克莊年譜〉,收入《文獻史料研究叢刊》第三輯,福州:地圖出版社,1991,頁67-164。
    劉 培,〈身閑冷看世人忙──論劉克莊的詞賦創作〉,《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6,2012,頁125-129。
    蔣秋華,〈劉克莊《商書講義》析論〉,《嘉大中文學報》,2,2009,頁97-119。
    [日]小林義廣,〈南宋時期における福建中部の地域社会と士人─劉克荘の日常的活動と行動範囲を中心に─〉,《東海史学》,36,2001,頁1-26。
    [日]中砂明德,〈劉後村と南宋士人社會〉,《東方學報》,66,1994,頁63-158。
    (三)學位論文
    代 亮,《劉克莊詞研究》,濟南: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
    英 偉,《劉克莊《後村詞》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
    咸賢子,《劉後村年譜及其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
    陳彥揆,《晚宋文人的心態轉變──以劉克莊為考察中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游坤峰,《劉克莊序跋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董春偉,《劉克莊壽詞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字學科碩士論文,2009。
    楊淳雅,《劉克莊詩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萬 露,《後村詞創作及其詞學思想整體觀》,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閻君祿,《後村詩論和詩歌創作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4。
    盧雅惠,《劉克莊詞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三、其他相關研究
    (一)專書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朱迎平,《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朱瑞熙,《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江菊松,《宋四六文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77。
    沈松勤,《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___,《南宋全史(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4。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胡 明,《南宋詩人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姜 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施懿超,《宋四六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孫立堯,《宋代史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張金嶺,《宋理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張瑞君,《南宋江湖派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張 劍、呂肖奐、周揚波著,《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___,《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程千帆、吳新雷著,《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1993。
    單 芳,《南宋辛派詞人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粟品孝等著,《南宋軍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香港:三聯書店,1986。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葉國良,《古典文學的諸面向》,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8。
    劉婷婷,《宋季士風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局,2006。
    鄧廣銘,《岳飛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鄭芳祥,《政論與史論演變研究──以北宋中至南渡初期為例》,《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四編第2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韓酉山,《秦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謝貴安,《宋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平田茂樹著,林松濤、朱剛等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日]斯波義信著,方鍵、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美]戴仁柱(Richard Davis)著,劉廣豐、惠冬譯,《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二)期刊論文
    丁義珏,〈論北宋仁宗朝的內降──制度、政治與敘事〉,《漢學研究》,30.4,2012,頁65-92。
    王水照,〈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文學遺產》,1,2010,頁47-55。
    王瑞來,〈宋代玉牒考〉,《文獻》,4,1991,頁153-172。
    ___,〈佞臣如何左右皇權:以北宋「癯相」王欽若為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2008,頁81-122。
    王德毅,〈宋代的日曆和玉牒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0/11,1984,頁119-137。
    ___, 〈宋代史學的特質及其影響〉,《臺大歷史學報》,23,1999,頁349-373。
    ___,〈鄭清之與南宋後期的政爭〉,《大陸雜誌》,101.6,2000,頁1-15。
    朱迎平,〈宋文發展整體觀及南宋散文評價〉,《復旦學報》,4,1998,頁114-117。
    ___,〈南宋散文的發展及其評價〉,《上海財經大學學報》,3.1,2001,頁49-53。
    李越深,〈江湖詩案始末考略〉,《浙江大學學報》,2.1,1987,頁111-115。
    邢義田,〈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1987,頁323-409。
    金培懿,〈作為帝王教科書的《論語》──宋代《論語》經筵講義探析〉,《成大中文學報》,31,2010,頁61-63+65-106。
    馮乾,〈近二十年來南宋江湖詩派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1,1998,頁120-127。
    閔澤平,〈南宋散文研究的困境與出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1.5, 2008,頁609-613。
    董文靜,〈南宋臺諫「必須經筵」政治模式的形成──以董德元為線索的考察〉,《浙江學刊》,5,2012,頁50-58。
    葉幫義、胡傳志,〈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江湖詩派研究〉,《陰山學刊》,17.1,2004,頁19-24。
    廖玉蕙,〈論宋人筆記中的秦檜〉,《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4,1995,頁135-164。
    錢穆著,〈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1976,頁16-69。
    魏彥紅,〈宋代經筵研究綜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4.10,2012,頁90-96。

    (三)學位論文
    吳曉榮,《兩宋經筵與學術》,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
    楊宇勛,《南宋理宗中、晚期的政爭 (A.D.1233-1264) ──從史彌遠卒後之相位更替來觀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鄒賀,《宋朝經筵制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論文,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