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曉萍 |
---|---|
論文名稱: |
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五年級 、母親管教方式 、親子關係 |
外文關鍵詞: | 5th grader students, the discipline of moth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了解桃園縣一所郊區學校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針對四組母女和一組母子的深度訪談,整理分析資料,歸納出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探討有關五年級兒童的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獲得結論如下:
一、母親們的個人脾氣、成長背景和自己教養經驗,影響著她們的管教方式。
二、孩子升上國小五年級時,母親認為打罵的管教是行不通的,而且會破壞親子關係,會改用說理與示範的方式。
三、對五年級兒童而言,學校功課是母親關心的重點,母親認為此時期的孩子,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準備學校課業。
四、對五年級兒童而言,看電視的行為最令母親困擾,孩子看電視不會選擇節目而且花太多的時間在電視上,是引發管教衝突最多的原因。
五、母親們願意充實自己的管教知能,吸取他人經驗,會和親朋及鄰居討論管教方式及參加學校舉辦的親職教育活動。
六、五年級兒童希望表現良好行為,得到母親稱讚並吸引母親的關注。
七、母親們認為父親如果同步配合管教,有利於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A research on the children’s upbringing by moth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of 5th grader students
Abstract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look into the way mothers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mother and children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5th graders in Tao Yuan suburban area.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4 pairs of mother-daughter and 1 pair of mother-son.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in a qualitative method. The five pairs a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interview is compl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mothers' temperament, upbringing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therein absorbed, would influence how they raise their children.
(2) The mothers' think that once a child enters fifth grade, corporal punishment is of no use and would deteriorat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y would rather show and tell.
(3) The mothers' think that at this point of child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child should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4) The mothers' think that the biggest problem while raising fifth graders is television. The child spend too much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while still not able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channels to watch.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asons for disputes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5) The mothers' are willing to take from experience of others, including relatives, friends or from parental eduation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schools, to refine and consolidate their own methods of upbringing.
(6) A child wishes to demonstrate good behaviour to get his/her mother's attention and compliments.
(7) All mothers think that cooperation from fathers in their ways of upbringing is essential in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good behaviours in a child and a health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連生(1992)。親職教育 : 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王桂叢(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子女行為表現。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王鍾和(1998)。繼親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通訊,第59期,26-43。
朱昆中(1996)。青少年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頁115-134。
伍韋韋(2003)。 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 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01-134)。台北;心理。
呂清發(2003)。 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玟儀(2003)。 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蔡清田等譯(2002)。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李孟貞(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
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秀惠(1996)。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
為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學習無助感相關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就君編譯(1986):家族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大洋。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Patton,
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林良姿(1991)。親子溝通型態對兒童焦慮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2期,143-180頁。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心理研究,6期,
75-96頁。
林淑貞(2001)。婦女就業、母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應用心理學研究,3期,2-92頁。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
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論
文,未出版,台南。
宣秀慧(2001)。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中的親子互動。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俞國良、辛自強(2000)。挑戰與呼聲: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現狀分析。應用心理研究,7期,1-7頁。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
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
法。台北:心理。(原著:Joseph A Maxwell)。
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
與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綺櫻(1994)。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
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履冰(1999)。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珠(1994)。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
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家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
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黃富源、鄧煌發(1998 )。單親家庭與少年非行之探討。警學叢刊,29(3),
117-152。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
理研究,第9期,83-96頁。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
28卷,1,7-28。
劉書芳(199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奕樺(1996)。影響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焜輝 (1986)。親子關係診斷測驗。台北:天馬。
劉寶 (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
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市。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淑鈴(2002)。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宏昇(2000)。國小學童因應父母不當管教之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嘉凰 ( 1999 )。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思嘉(1986)。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加強家庭
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編印。
謝家智(2000)。國中生在親子衝突情境中之生氣前置事件與生氣反應。
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佩如(2001)。國小六年級學生與家長溝通性議題之現況調查--以新竹
市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顏秀真(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
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縣。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創造力相關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
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Baldwin, A . L . (1965) .Patterns of parent beavior.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43-88. 22..
Banmen, J. (1986). Virginia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Individual Psychology, 42 (4), 480-492.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pp. 169-208). New York: Russel Stage Foundation.Macmillan.
Bigner, J.J.(1989).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NY: Macmillan.
Brofenbrenner, U. (1984).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our
changing society in E. L. Arnold (Ed.), Parent, children and
change.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Hurlock, E. 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ew-Hill.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McGrew-Hill.
Kohlberg, L. (1969). A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 D. Goslin(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Chicago: Rand-McNally.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al-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1-1-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atterson, G. R. (1988). Family process: Loops, levels and
linkages. In Niall Bolger, Avshalom Caspi, Geraldine Downey, & Martha Moorehouse (Eds.), Persons in context: Development
processes. Human development in cultur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series, pp. 114-15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Patterson, G. R., Bank, C. L. (1989). Some amplifying mechanisms
for pathologic processes in families. In Gunnar, Megan R., Thelen, Esther, et al. (Eds.).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The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Vol. 22. (pp. 167-209). Hillsdale, NJ, 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Sameroff, A. J. (1986). 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diatrics, 109, 192-200.
Scarr, S., Phillips, D., & McCartney, K.(1989). Working m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11), 1402-1409.
Sigel, I. E. (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 Introduction. In
I.E. Sigel(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Hillsddale,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ate, publishers.
William, W. C. (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7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