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衣琇平
Yi, Siou-Ping
論文名稱: 以花蓮崇德遺址灰黑陶傳統的技術分析探討臺灣東部鐵器時代的區域互動
A Study of Exploring Regional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Iron Age of Eastern Taiwan through Technical analysis of Gray-Black Pottery tradition from the Chong-te Site, Hualien
指導教授: 邱鴻霖
Chiu, Hung-Ling
口試委員: 尹意智
Yin, Yi-Chih
吳意琳
Wu, 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崇德遺址灰黑陶鐵器時代陶器傳統區域互動
外文關鍵詞: Chong-te Site, Gray-Black Pottery, Iron Age, Pottery Tradition, Regional Interac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38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崇德遺址灰黑陶器的來源及其文化意義,填補了過去對於臺灣東部灰黑陶器風格研究的不足。崇德遺址位於花蓮縣,擁有豐富的陶器遺存,尤其是灰黑陶器的存在引發了筆者對其製作技術和社會背景的興趣。為了深入了解這些陶器的技術特徵及其文化影響,本研究結合了多種研究方法,包括岩象分析、燒製氣氛判斷、類型學分析和文獻比較分析。
      首先,岩象分析被用來確定陶器的原料組成,幫助識別其來源地和技術傳播路徑。其次,通過分析陶片表面和內部的顏色及燒製痕跡,判斷陶器是在還原氣氛還是氧化氣氛下燒製,從而了解其製作技術。類型學分析則用於比較崇德遺址陶器的類型,探討其在形制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此外,文獻比較分析提供了關於灰黑陶器背景脈絡的參考,有助於理解其在當地文化中的角色。
      研究結果顯示,崇德遺址的灰黑陶器在製作工藝上展現了地方性特徵,但也顯示出一定的技術普遍性。分析結果顯示,崇德遺址的陶器與其他相關遺址的灰黑陶器在形制和原料來源上存在顯著差異。另外,崇德遺址的陶器展示多樣的文化特徵,包括普洛灣陶、靜浦陶和灰黑陶,反映當時不同社群之間的共居與互動,進一步揭示該地區複雜的文化交融與傳播路徑。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崇德遺址可能是多個社群共居的場所,每個社群保有自身的陶器製作傳統,並在共居過程中進行技術交流。灰黑陶在普洛灣文化中的角色被視為不同文化交流的結果。本研究傾向於不同社群共居與技術融合的解釋,這不僅解釋了灰黑陶的多樣性,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複雜性與動態性。
      總體而言,本研究展示了崇德遺址在史前時代的複雜文化互動,突顯了陶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進行文化技術的交流與融合。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對崇德遺址的理解,也為臺灣東部地區灰黑陶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origin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gray-black pottery at the Chong-te Site, making up the deficiency of previous studies on gray-black pottery in eastern Taiwan. The Chong-te Site located in Hualien County is rich in pottery remains. Particularly the existence of grey-black pottery arouses the author’s interest of its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o gain this research employs petrographic analysis, firing atmosphere determination, typologic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gray-black pottery from the Chong-te Site site display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shows considerable technical ubiquity. Petrographic analysis helps identify the source of raw materials, firing atmosphere determination reveals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typological analysis explores variations in pottery forms, and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provides contextual backgroun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ttery from Chong-te reflects technical exchanges with other sites, illustra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my analysis, the Chong-te site likely served as a habitation area for multiple communities, each preserving its own pottery traditions and engaging in technical exchanges during cohabitation. The role of gray-black pottery in the Bulowan culture is seen because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ty cohabitation and technical integration, revealing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s at the Chong-te site, emphasizing how pottery facilitated cultural and technical exchange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gray-black pottery in eastern Taiwan.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 4 第一節 臺灣灰黑陶研究 4 第二節 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灰黑陶 10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9 第三章 研究材料 22 第一節 崇德遺址的自然環境與考古脈絡 23 第二節 崇德遺址史前陶器的類型學 29 第三節 相關遺址的自然環境與考古脈絡 44 第四章 研究理論與方法 54 第一節 操作鏈概念與技術研究 54 第二節 類型學與風格分析 56 第三節 製陶原料選擇與岩象分析 58 第四節 燒製氣氛判斷與灰黑陶的分類 61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3 第五章 分析結果 67 第一節 成分分析 67 第二節 燒製氣氛判斷 88 第三節 類型學比較分析 93 第四節 文獻比較分析 10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9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29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30 參考書目 132 網路資源 148 附錄 149

    Adams, William Y. and Ernest W. Adams
    1991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Practical Reality: A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Artifact Classification and Sor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wood, Peter
    2017 First islanders: prehistory and human migration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Binford, Lewis Roberts
    1962 Archaeology as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28(2):217-225.
    2002 In Pursuit of the Past: Decoding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ng, Kwang-Chih.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Yale Peabody Museum.
    Clarke, D.L.
    1978 Ch4 Material Culture Systems: Attribute and Artefact. In Analytical Archaeology. Pp.149-20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Ch5 Artefact and Type. In Analytical Archaeology. Pp.205-24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etz, James
    2017 The Inference of Residence and Descent Rules from Archeological Data. In Archeology in Cultural Systems. Lewis R. Binford and Sally R. Binford, eds. Pp.41-48. Routledge.
    Dobres, Marcia-Anne
    2010 Archaeologies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103-114.
    Favereau, Aude
    2010 La culture de shisanhang, un aspect de l'age du fer à taïwan: étude technologique et minéralogique des céramiques des sites de Shisanhang, Lizejian et Chong-te.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ter Erasmus Mundus en Quaternaire et Préhistoire,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Gifford, James C.
    1960 The Type-Variety Method of Ceramic Classific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Cultural Phenomena. American Antiquity 3:341-347.
    Habu, Junko, Peter V. Lape, and John W. Olsen
    2017 Handbook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New York: Springer.
    Hodder, Ian
    2009 Symbols in Action: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Material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Motta, Vincent M., and Michael B. Schiffer.
    2001 Behavioral Archaeology: Toward a New Synthesis. In Archaeological Theory Today. Ian Hodder, ed. Pp. 14-64. Cambridge: Polity.
    Jones, Alexandra
    2004 Archaeometry and materiality: materials‐based analysi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rchaeometry 46(3):327-338.
    Martinon-Torres, Marcos
    2002 Chaîne Opératoire: 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Gallaecia 21: 29-43.
    MacKenzie, W.S., A.E. Adams and K.H. Brodie
    2017 Rocks and minerals in thin section: A colour atlas. London: CRC Press.
    Morgan, Lewis Henry
    2008[1877] Ethnical Periods. In Readings for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Paul A. Erickson, Liam Donat Murphy, eds. Pp. 42-50.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Quinn, Patrick Sean
    2013 Ceramic petrography: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chaeological pottery & related artefacts in thin section. Oxford: Archaeopress.
    Rice, Prudence M.
    1987 Pottery Analysis: A Sourceboo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Recent Ceramic Analysis: 1. Function, Style, and Origi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4(2):133-163.
    Roux, Valentine
    2019 Ceramics and Society: A Technological Approach to Archaeological assemblages. Switzerland: Springer.
    Rye, Owen S.
    1981 Pottery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Reco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Taraxacum.
    Sabloff, Jeremy A., and Robert E. Smith
    1969 The Importance of Both Analytic and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in the Type-Variety System. American Antiquity 34(3):278-285.
    Schapiro, Meyer
    1953 Style. In Anthropology Today: An Eneyclopedic Inventory. A. L. Kroeber, ed. Pp. 287-312.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iffer, Michael B., and James M. Skibo
    1987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th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urrent Antropology 28(5):595-622.
    Shepard, Anna O.
    1956 Ceramics for the Archaeologist. Washington, D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Skibo, James M.
    1992 Pottery Function: A Use-Alteration Perspective.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Spaulding, Albert Clanton
    1954 Reply to Ford. American antiquity 19(4):391-393.
    Stark, Miriam T.
    1999 Social Dimensions of Technical Choice in Kalinga Ceramic Traditions. In Material Meanings: 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Elizabeth S. Chilton, ed. Pp. 24-43. Salt Lak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尹意智
    2016a 《「花蓮縣老人會花崗山老人館整建及增設相關設備工程」(花岡山遺址)試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2016b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工程基地(北濱段494-2、494-3、587-58地號)試掘評估成果報告(含清冊)》。花蓮縣文化局。
    2019 《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內涵及範圍調查暨下崇德段692地號考古試掘計畫試掘評估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2022 《瑞北考古遺址地表採集曁民眾捐贈文物簡報》。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2023 《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下崇德段709地號)搶救發掘計畫發掘申請書暨發掘計畫書》。財團法人花蓮縣文化基金會(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尹意智、莊家銘
    2017 《花蓮縣崇德遺址工程基地(下崇德段834地號)試掘評估報告書暨遺物清冊》。花蓮縣文化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1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葉春榮主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石璋如
    1962 〈先史時代臺灣與大陸的交通—從彩陶、黑陶、肩斧、段錛等研討〉。《台北文獻》2:223-232。
    伊能嘉矩
    1897a 〈臺灣に於ける石器時代の遺蹟の發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4:304-306。
    1897b 〈宜蘭地方に在る平埔蕃(kuvarawan)の土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2:213-221。
    安倍明義
    1933a 〈東臺灣の遺跡に就いて(一)〉。《臺灣教育》366:49-57。
    1933b 〈東臺灣の遺跡に就いて(二)〉。《臺灣教育》367:65-71。
    江柏毅
    2016 《臺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道爺南三遺址出土大湖文化陶器呈色原理分析及大湖文化灰黑陶之起源問題》。研究論文(未出版)。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台灣〉。刊於《中國的台灣》。陳奇祿主編,頁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1975 〈臺灣西海岸中部地區的文化層序〉。《考古人類學刊》37/38:85-100。
    何春蓀
    1975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何春蓀 編
    2006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何傳坤
    2006 《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史前史之研究》。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
    2006 《臺中縣營埔遺址發掘報告》。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胡正恆、閻玲達
    2007 〈花蓮縣嶺頂II號遺址的墓葬〉。刊於《2006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藍廳),2007年5月5-6日。
    邱敏勇
    1985 〈營埔文化陶器紋飾的初步研究〉。《人類與文化》21:111-140。
    李亦園
    196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春生
    1984 〈臺灣立霧溪以北的大南澳群之地層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3:1-10。
    李光周
    1985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文杰
    1996 《中國古代製陶工藝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坤修
    2017 〈花蓮縣富里山遺址史前文化內涵初探〉。《田野考古》19(1):1-76。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2005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聞雷、魏春霞
    2020 〈黑陶滲碳工藝研究〉。《山東陶瓷》43(2):13-24。
    余光弘、董森永
    1998 《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余奕南
    2013 《花岡山遺址出土陶片原料來源與河流沉積物之對應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林朝棨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1冊(地形)》。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淑芬、劉益昌、王淑津
    2008 〈由花蓮崇德遺址出土陶片之切片分析所得到的新認識〉。刊於《環臺灣地區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暨2007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頁VI-C-1~14。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5月10-11日。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
    2009 〈米崙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3:11-20。
    花蓮縣文化局
    2019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北濱段587-3地號)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
    段天璟
    2011 〈陶器岩象分析在史前陶器產地和交流研究中的應用〉。《邊疆考古研究》1:305-315。
    紀科安
    2016 《從陶器型態分析看臺灣中部地區營埔文化之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 63-76。
    1932 〈タッキリ出土の金製土俗品〉。《南方土俗》2(1):101。
    1937 〈タッキリ遺蹟の調查〉。《南方土俗》4(3):55。
    涂勤慧
    2005 《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台南科學園區北三舍遺址研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玲
    2008 《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徐尚溥
    2019 《從技術選擇理論看水源校區遺址的陶器技術體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美
    1980 《高雄縣大湖史前遺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 〈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刊於《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昌編,頁347-39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文山
    2000 《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計畫 水文地質調查研究 八十九年度報告 沉積物與沉積環境分析及地層對比研究-蘭陽平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文山、陳志雄、王源、黃敦友
    1990 〈臺灣海岸山脈之地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4:239-260。
    陳文山、林朝宗、楊志成、費立沅、謝凱旋、龔慧敏、林佩儀、楊小青
    2008 〈晚期更新世以來臺北盆地沈積層序架構與構造的時空演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21:61-106。
    2015 〈全新世以來大安森林公園的古代環境變遷〉。《造園季刊》85:4-8。
    陳維鈞
    1997 〈花蓮縣富里鄉萬寧遺址調查簡報〉。《田野考古》5(2):63-75。
    2015 〈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以鳳山隆起珊瑚礁為例〉。刊於《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昌主編,頁145-18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吉村
    1997 〈花蓮縣之地形、地質與主要土系(下)〉。《花蓮區農業專訓》21:8-9。
    陳虹、沈辰
    2009 〈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人类学学报》28(2):201-214。
    陳光祖
    2011 〈臺灣地區近十年來的科技考古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3):76-85。
    陳世慧
    2012 〈蘭嶼與巴丹島的故事〉。《原住民族文獻》6。
    陳有貝
    2008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四)》。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9 《花蓮縣嶺頂、大坑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13 《國道5號二龍河段側車道延伸新闢工程與淇武蘭遺址重疊範圍之搶救發掘計畫案第一次後續擴充計劃發掘報告書下冊》。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15 《花岡山遺址、上美崙 II 遺址、港口遺址試掘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17 《花崗山老人館興建工程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18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工程基地(北濱段587-61地號)試掘計畫簡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20a 《國立臺灣大學「原卓越研究大樓二期新建工程基地」(SYHC水源校區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報告暨出土遺物清冊》。國立臺灣大學。
    2020b 《淇武蘭遺址考古學研究論文集》。新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2020c 《花蓮縣花岡山列冊考古遺址(北濱段 587-61 地號)興建住宅搶救發掘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尹意智、陳品彣
    2021 《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畫二期報告書下崇德段1079地號考古搶救發掘遺物清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22a 《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畫三期報告書「110年崇德考古發掘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22b 《花蓮縣崇德列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陳伯楨
    2014 《水源校區考古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陳有貝、李貞瑩、盧柔君
    2013 《國道5號二龍河段側車道延伸新闢工程與淇武蘭遺址重疊範圍之搶救發掘報告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郭強
    1996 〈黑陶呈色原理與燒制工藝〉。《山東陶瓷》19(3):35-37。
    鹿野忠雄
    1926 〈番界に大石柱〉。《考古學雜誌》60(1):70。
    1945 〈東南亞細亞に於ける黑陶,彩陶並に紅陶:金關博士の論文を讀みて〉。《東洋史研究》9(3):142-151。
    2016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上卷】》。楊南郡、李作婷譯。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2 〈臺灣先史時代的文化層〉。《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專刊》3(3/4):59-62。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張光直
    1977 〈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濁大計畫」第一期考古工作總結〉。《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70:409-436。
    1999 《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縣:稻鄉。
    張振岳
    1999 〈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臺灣文獻》50(1):287-318。
    2006 《富里鄉誌(上卷)》。花蓮縣富里鄉:花縣富里鄉公所。
    許倍源
    2009 《臺灣瑞穗及萬榮地區變質雜岩內碳質物的X光繞射圖譜和拉曼光譜之初步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鳳岡、李怡德、蔡昆奇
    2017 〈工程案例回顧 東部鐵路新自強隧道〉。《地工技術》151:109-113。
    葉美珍
    2000 〈花岡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
    楊小青
    2020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史前館電子報》431。
    楊小青、李坤修、陳文山
    2012 〈岩象分析方法於考古研究之應用:以臺東縣舊香蘭遺址砂岩質石器及陶片為例〉。《南島研究學報》3(2):71-88。
    楊鳳屏、朱正宜
    2017 《嘉義市細繩紋陶文化遺址之範圍及內涵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庶谷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
    齊士崢
    1994 〈立霧溪流域的河階地〉。《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7:33-46。
    臧振華
    1999 《臺灣考古》。臺北市:交建會。
    2004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份搶救考古計劃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3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三年)研究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4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總報告(初稿)第四年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5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四年)成果報告(第二冊)》。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臧振華、李匡悌
    2013 《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臧振華、謝艾倫、María Cruz Berrocal
    2021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和一路考古遺址試掘計畫和平島C遺址》。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
    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
    2013 〈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滕肇芸
    2001 《立霧溪中游峽谷段河道形態與影響因子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繼道
    2003 〈晚清「開山撫番」與臺灣後山太魯閣族群勢力之變遷〉。《史耘》9:49-70。
    劉枝萬
    1960 〈南投縣軍功寮遺址調查報告〉。《台灣文獻》11(3另冊)。
    劉益昌
    1988 《太魯閣國家公園普洛灣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0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田野考古》1(1):37-50。
    1995a 〈宜蘭史前文化的類型〉。刊於《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7,頁38-56,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5b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綠島史前文化調查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7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
    1999 《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0 〈宜蘭在台灣考古的重要性〉。《宜蘭文獻雜誌》43:3-27。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7a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考古緊急評估計畫:發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2007b 《原住民文化與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2008 《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2009 《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2020 《花蓮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
    2010a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一冊總論(田野考古發掘)》。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0b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三冊金屬器時期》。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4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第二期)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鍾國風
    2010c 〈臺灣東部出土灰黑陶的初步討論與延伸觀察〉。刊於《2009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辦,頁7-1-1~2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1樓會議室,3月19-20日。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
    2015 〈從花岡山遺址2014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刊於《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辦,頁1-13。5月1-2日。
    劉益昌、鍾國風、陳俊男、鄭德端
    2004 〈花蓮縣卓溪鄉Koma(黃麻)遺址發掘簡報〉。刊於《2004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辦,頁25-37。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12月4-6日。
    劉瑩三
    2013 《臺灣地區考古遺址出土黑陶組成成分及來源之研究》。科技部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2015 《臺灣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與金屬器時代考古遺址出土黑陶之研究及其意義》。科技部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2017 《臺灣北部與東部地區金屬器時代灰黑陶的產地來源-當地製造?還是舶來品?》。科技部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蔡哲嫻
    2024 《花蓮崇德遺址出土陶片切片報告》。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未出版)。
    鍾國風
    2017 《「花蓮縣花蓮市鐵路以東暨美崙溪以西汙水下水道系統新建工程第九標」花岡山遺址試掘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2018 《「花蓮縣花蓮市鐵路以東暨美崙溪以西汙水下水道系統新建工程第九標」花岡山遺址試掘計畫Ⅱ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