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佳玲 |
---|---|
論文名稱: |
傳統遊庄表演到當代客家節慶 —六家新瓦屋花鼓文化的挑戰與轉型 From Traditional Parad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The Challe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ujia Xinwanwu Flower Folk Drum Culture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六家 、新瓦屋 、花鼓文化 、花鼓藝術節 |
外文關鍵詞: | Liujia, Xinwawu, Flower Folk Drum Culture, Flower Folk Drum Arts Festiva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縣的花鼓最早起源於竹北市的六家新瓦屋聚落,最初原為農家農閒時遊藝的表演活動,由於其特殊的表演形態,逐漸演變成新竹客家文化的代表。六家新瓦屋花鼓隊在表演時每個人會穿著客家風情的花布衫,由前後兩人扛鼓,中間一人打鼓,穿插「鑼」與「鈸」,打扮得妖豔美麗的男男女女竭盡所能的扭腰擺臀,在臺灣的鼓隊陣頭中相當具有代表性。
2000年,新竹縣政府為了發揚客家地方文化,舉辦第一屆的「國際花鼓藝術節」。活動初期每兩年舉辦一次,除了以文化傳承為目的,因為民眾熱情的參與也帶來相當豐富的觀光效益,因此2009年開始新竹縣文化局將國際花鼓藝術節活動改為年年舉辦。每年十月的國際花鼓藝術節,六家客家人將熱鬧的花鼓表演融入在歲末豐收的季節活動中,將客家人的聚落文化透過民俗活動傳達給大眾。正因六家新瓦屋聚落為臺灣少見的客家單姓聚落,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在全臺各地的藝術節活動中更能顯露出其特殊性。
本研究係以六家新瓦屋傳統的花鼓文化為題,探究新瓦屋花鼓所表現之在地特色以及文化意涵。花鼓文化如何經過私部門的倡議與公部門的文化政策,將傳統的遊庄表演轉型為國際藝術節慶。透過花鼓文化的轉型,探討花鼓文化的底蘊與新意。而政府政策與經費的挹注一方面成就了新瓦屋花鼓,另一方面,卻也讓新瓦屋花鼓成為政府部門收編下的產物,倘若政策轉向,或失去政府經費的補助,新瓦屋花鼓如何繼續傳承,將是未來的一大課題。六家新瓦屋花鼓文化所呈現的在地文化意涵正代表客家人順應天道運行與自然的原則,透過新瓦屋花鼓隊,彼此學習凝聚共同感,在「傳統」與「創新」中,找到六家新瓦屋花鼓的新價值。
The Flower Folk Drum originated at the Xinwawu settlement in Liujia Zhubei in Hsinchu County. At first, it was a leisure entertainment show for farmers. Due to its special form of performance, it gradually became a representative of Hakka culture in Hsinchu. During their performances, the flower folk drum teams of Xinwawu, Liujia would dress in Hakka-style clothes printed with floral patterns. The drum is carried by two people, with one in front, and the other behind it. The one standing in the middle is responsible for hitting the drum. In between, there are also gongs and cymbals. Men and women wear vivid clothes, swinging their hips. Among the drum arrays in Taiwan, it has a high representative status.
In 2000,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hel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lower Folk Drum Arts Festival” to promote regional Hakka culture. At first, the festival was held biennially. In addition to promoting cultural legacy, it also aims to bring tourism benefits by attracting passionate visitors. Therefore, in 2009, the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began to hold the International Flower Folk Drum Arts Festival annually. In October every year,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Flower Folk Drum Arts Festival, Hakka people would fuse their year-end good harvest seasonal activities into the flower folk drum performance, introducing the Hakka settlement culture to people through folklore activities. As Xinwawu settlement was one of the rare Hakka settlements with a single surname in Liujia, Hsinchu County International Flower Folk Drum Arts Festival demonstrates its special status among the folk arts festivals in Taiwa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gion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Liujia Xinwawe traditional flower folk drum culture. How did this traditional folk parade show culture transform into 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with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sector? This project explores the essence and novelty of the flower folk drum culture through it transform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subsidy of government funds helped establish the Xinwanwu Flower Folk Drum. On the other hand, it transformed the Xinwawu Flower Folk Drum to become a product of the government sector with its promotional policy. If the policy changes or the government is not going to subsidy the folk art, how will the flower folk drum of Xinwawu continue its legacy? This will be a major issue in the future. The Liujia Xinwawu Flower Folk Drum manifests the implication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it represents Hakka people’s belief of following heaven’s way and the principles of nature. From the flower folk drum teams of Xinwawu, we learn about our co-existence together.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e new values of Liujia Xinwawu Flower Folk Drum.
中文文獻
王秀雲(2010)。客家節慶活動的網絡治理途徑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搶成功系列活動」發展歷程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國安(2009)。和平‧臺灣‧愛──李魁賢的詩與詩論。臺北: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王舒虹(2010)。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之探討-以竹北林姓聚落「新瓦屋」之發展計畫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文化部(2013)。計畫緣起(97-104年)。網址:http://superspace.moc.gov.tw/project.aspx?oid=50796f4f-7530-4a7a-bb79-01a8d0173885,檢索日期:2015.01.14。
文化部,2015。104年度施政計畫。網址: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503/9d8c69f3-9c97-4cb3-978c-dac028d7d1a6.pdf,檢索日期:2015.02.09。
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1992)。客家風情畫:竹北林家與采田福地。臺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
中國時報。知識贏家KMW,網址:http://kmw.chinatimes.com/,檢索日期: 2015.03.14。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外國法案介紹—文化資產保存法,網址: http://npl.ly.gov.tw/do/www/billIntroductionContent?id=49,檢索日期: 2015.03.14。
竹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纂(1996)。竹北市志。新竹:竹北市公所。
竹北市公所。竹北市公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hupei.gov.tw/content_edit.php?menu=25&typeid=834,檢索日期:2014.11.29。
朱兵(200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標準及保護實踐。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學術論文。網址:http://www.ichshanghai.cn/academy/detail.php?id=22,檢索日期:2015.04.20。
行政院(2014.08.14)。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草案總說明,網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ms/news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NewsDetail&contentId=5596&isAddHitRate=true&relationPk=5596&tableName=content&iscancel=true&menuId=103,檢索日期:2015.04.20。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址:http://www.boch.gov.tw/boch/,檢索日期:2015.04.2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2004文化統計電子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客委會(2013)。研考雙月刊,31(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hakka.gov.tw/mp1.html,檢索日期: 2015.01.1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06.01)。新瓦屋再造。彭啟原執導,竹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5.12.05)。新瓦屋聚落保存—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545&ctNode=457&mp=4&ps=,檢索日期:2015.03.2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好客年年,2014福慶雙臨,網址:http://ihakka.org/index.php,檢索日期:2015.03.2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邀您來客庄,拾光行旅,網址:http://117.56.91.26/#_Article_4,檢索日期:2015.10.28。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檢索日期:2014.11.2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08.25)。客家電子報,網址:http://www.ihakka.net/epaper/970803/,檢索日期:2015.02.17。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呂宏進(1997)。中俄傳統節日之比較(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呂宜玲(2000)。如何規劃辦理「藝術節」活動。美育,115:p81-95。
李芳如(2006)。六家鄉土民俗技藝傳承—兼述後生花鼓隊今昔。新竹文獻,26: 51-53。
李珮禔(2010)。國際藝術節與城市形象—以高雄國際貨櫃及鋼雕藝術節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文藻外語學院,高雄市。
李勝宏(2015)。中興社區紀錄片:花與鼓。竹北: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李勝宏(2015)。中興社區紀錄片:看見竹北。竹北: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李錡(2006)。街頭新勢力—談臺灣「創意市集」的興起。藝術欣賞,2:4-8。
吳之惠(2006)。臺灣苗栗客家火旁龍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易晉(2010)。「客家桐花祭」政策分析~「文化」、「節慶」串起客家情?(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思瑤(2010)。「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臺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吳淑鈴(2001)。臺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于湘(2000)。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辯證:釋析 1981 年至 1998 年臺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林永禎(2006)。全球地方化—新竹區域發展下的中興社區與六家再造。新竹文獻,26:71-83。
林礽賞(1985)。新瓦屋「花鼓隊」簡介。林保煙收藏。
林保煙(2006)。新瓦屋「花鼓隊」之童年印象,新竹文獻,26:46-50。
林會承(2009)。200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文資總處。
林慧瑩(2005)。臺灣六堆傳統體育之研究-以客家獅、攻炮城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邱英政(2015)。客家文化能成為大生意—以客家火旁龍節慶市場行銷發展策略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邱琦斌(2012)。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困境與轉型之探討—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法務部。全球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檢索日期:2015.04.23。
洪宜玲(2007)。國際藝術節慶中社區發展與企業投資的互動策略之研究—以汐止「夢想嘉年華」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惠冠(2007)。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討—以新竹市玻璃藝術節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施沛琳(2011)。生活美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施添福(2010)。臺灣地名辭書,14, 新竹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徐智偉(2012)。龍文化中的社會網絡與社群動員:以苗栗市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紀俊臣(1986)。臺北市藝術季活動評估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第三工作室(2007)。六家客家族群開發史調查研究—總結報告【修訂本】。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孫華翔(2005)。社區產業發展與經營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刋,107:54-55。
孫檀公來臺開基二三○週年紀念委員會(1987)。沿革誌。新竹。
孫懿洲(2014)。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回應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夏鑄九、王志弘(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莊永明(2013)。臺灣鳥瞰圖:一九三○年代臺灣地誌繪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祭祀公業林賢明管理委員會(2007)。沿革誌—慶祝孫檀公來臺開基250週年紀念。新竹。
張光毅(2014)。南投縣國姓鄉「搶成功系列活動」發展歷程—以公私協力的觀點(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炎憲(2004)。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16。臺北:國史館。
張盈馨(2005)。企業贊助節慶活動之動機與效益評估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登銘(2010)。新埔義民祭之形象識別塑造研究創作(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繼尹(2009)。桐花祭遊客對桐花商品符號消費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原作者:Johnny Allen,Willian O'Toole,Ian McDonnell,Second Edition)。臺北:五觀藝術管理出版社。
陳板(1998)。六家庄風土誌。臺北:唐山出版社。
陳板(2006)。新瓦屋:兩百年的歷史,重生的新文化。新竹文獻,26:8-12。
陳板(2006)。新瓦屋樂園:臺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竹文獻,26: 13-20。
陳板。新瓦屋花鼓隊,網址: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shinchu/shinchub/chien18.htm,檢索日期:2015.04.22。
陳怡妃(2009)。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彥仲(2003),臺灣的藝陣。遠足文化。
陳柏州、簡如邠(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遠足文化。
陳美智(2005)。「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冠義(2013)。文化創意空間永續經營策略,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瑛珣(2014)。女媧神話文化資源的創意利用:天穿日作為全國客家日的形象策劃(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達章(2001)。臺灣地區地方政府公辦國際文化藝術活動之研究—以嘉義市文化局舉辦國際管樂活動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賢先(2012)。歷史建築聚落保存再利用之探討-以竹北市六張犁聚落、新瓦屋聚落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麗雅、林伯殷(2006)。新瓦屋花鼓隊訪談錄系列。新竹文獻,26:24-45。
畢慶昌等(1958)。新竹新志。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曾于寧(2010)。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公園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曹麗蕙(2005.10.16)。《人間福報》第三版新聞追蹤「熱鬧的背後隱藏了什麼問題」,網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720,檢索日期:2015.01.14。
黃成助(1983)。新竹縣志,3。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馮郁晴(2013)。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存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台中縣: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喻肇青(2006)。聚落保存與客家傳統建築解構—新瓦屋建築慨況與未來規劃想像。新竹文獻,26:87-92。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hsinchu.gov.tw/,檢索日期: 2015.02.17。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hchcc.gov.tw/,檢索日期:2015.02.17。
新竹縣政府。城市競爭力知識網—新竹縣政府,網址:http://www.hsinchu.gov.tw/,檢索日期:2015.02.17。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2)。第二屆新瓦屋花鼓協會折頁—新瓦屋聚落。研究者收藏。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9)。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簡介。研究者收藏。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客庄十二大節慶活動簡介。研究者收藏。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0)。新竹縣新瓦屋花鼓隊摺頁。研究者收藏。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活動網頁,網址:http://www.hchcc.gov.tw/ch/2012flower/,檢索日期:2015.02.17。
楊國鑫(1993)。臺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
楊鏡汀(1994)。客家民謠 九腔十八調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之評估—以臺北燈會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蔡文婷(2005)。嘉年華之島—節慶產業搶搶滾。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廖美玲(2010)。用故事打造節慶品牌的客家桐花祭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3)。小客庄的故事-產業篇(12):六家的農耕業(上)。彰化:懷寧傳播公司製作。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3)。小客庄的故事-產業篇(13):六家的農耕業(下)。彰化:懷寧傳播公司製作。
漢寶德(2001)。文化資產保存法亟待修補。國政專論—教育文化組。教文(專)090005號。
劉素琴(2012)。節慶活動遊憩需求與轉型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劉敏耀(2005)。新竹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盧健英(1994)。臺灣:從零到風起雲湧。誠品閱讀人文特刊,14:20-24。
盧維屏(2006)。新瓦屋的蛻變—新瓦屋聚落重生與客家生活文化經驗。新竹文獻,26:100-1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unesco.org,檢索日期:2015.01.14。
聯合報(2008.11.06)。花鼓節有成,催生客家園區,檢索日期:2015.03.14。
戴君芳(1996)。臺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怡彥(2014)。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魏瑞伸(2011)。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簡惠貞(2002)。外籍旅客對台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羅素玫(1995)。節慶與交換:法國瓦隆國際民俗節的人類學研究(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羅翊甄(2013)。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未出版之個別學位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英文文獻
Allen, Keith.Shaw, Phyllida (2000). Festivals Mean Business : The Shape of Arts Festivals in the UK. London: British Arts Festivals Association.
Alessandro Falassi (1987).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USA: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Getz, Donal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Heather Rolfe (1992). Arts Festivals in the UK. London: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Keith Allen&Phyllida Shaw (2000). Festivals Mean Business:The Shape of Arts Festival in the UK. London: British Arts Festival Association.
Korza,Pam. Magie Dian (1989). The Arts Festival Work Kit. USA:Arts Extension Service, Divis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NLI Research Institute (1995). A Survey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ts Festivals-Excerpt from NLI Research No.. Tokyo: NLI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