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琤瑜 Liao, Cheng-Yu |
---|---|
論文名稱: |
桌上遊戲融入時間的加減運算教學對 提升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探討 Studying on the teaching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using board game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指導教授: |
孟瑛如
Meng, Ying-Ru |
口試委員: |
陳介宇
Chen, Chieh-Yu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4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障礙 、桌上遊戲 、數學學習障礙 、時間運算 、學習動機 |
外文關鍵詞: |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ard games, 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time operations, learning motiv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利用教育類桌上遊戲–「時間軍團大進擊」融入時間教學中,針對三位國小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進行提升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探討,以暸解學習障礙學生對時間的加減運算的表現。本研究採單一受試中之A-B-A設計,以桌上遊戲-「時間軍團大進擊」為自變相,「時間加減運算學習、維持成效及學習動機」等為依變項,最後,為實驗處理階段結束後,經過兩個星期後,利用自編時間的加減運算成就測驗進行量化資料的蒐集,以了解個案在接受本研究後,其時間的加減運算的學習之成效。此外,研究者根據他們的成就測驗分成了4項錯誤型態:錯誤的解題策略、受時制干擾、文字題意不理解、流暢度不足等去做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會再更進一步分析三位受試者與46位四年級普通生接受一般時間加減運算教學的學習成效差異,也會與同齡六年級共42位普通生進行比較。最後,在桌上遊戲介入的最後一週,填寫學習動機量表,藉由量表分數了解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學習動機的影響。測驗結果則以長條圖和視覺分析來分析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影響。
以下為本研究「桌上遊戲融入時間的加減運算教學對提升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探討」之研究結論:
一、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對時間運算中的「化」、「聚」、「加」、「減」達顯著的學習成效。
二、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對時間運算中的「化」、「聚」、「加」、「減」具有良好的維持成效。
三、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對三位受試者在基線期的錯誤型態都具有修正的效果。
四、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學習效果顯著於四年級一般教學之學習效果。
五、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學習之維持成效與六年級一般教學之維持成效還要佳。
六、本研究之桌上遊戲對學習障礙學生在學習時間運算能提升學習動機。
本文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論,對桌上遊戲融入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提供教學者、研究者參考。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tegrate the educational board game- "Time Army Attack" into time teaching, and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three sixth-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time. The single- subject-research design of the A-B-A design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 educational board game- "Time Army Attack" was used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learning, maintenance of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use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s divided them into four types of errors according to their achievement tests: wrong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interference by timing, incompreh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lack of fluency to analyz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s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three subjects and 46 ordinary students in the fourth grade who receive general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eaching, and will also compare with a total of 42 ordinary students in the sixth grade of the same age.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after the processing stage, after two weeks, the self-made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chievement test was used to collect quantitative data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fter receiving this study. In addition, in the last week of the board game intervention, fill 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used the scale score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board game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on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bar graphs and visu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following wa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 Studying on the teaching tim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using board game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The board game in this study had a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 on the "time unit conversion and calculation " in time operation.
II.The board game in this study had a good maintenance effect on the "time unit conversion and calculation " in the time operation.
III.The board game in this study had a corrected effect on the error patterns of the three subjects in the baseline period.
IV.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board game in this stud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teaching of the fourth grade.
V.The maintenance effect of the board game learning in this stud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ixth grade general teaching.
VI.The board game in this study 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learning time calcul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uted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able games into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ith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校閱(1999)。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原作者:Krishef, CH;蔡美華等譯)。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13)。特殊教育導論(初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40,94 -106。
王寬筠(2018)。桌遊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瓊琪(2019)。數學教育桌遊融入乘法單元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興趣與學習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偉丞(2020)。桌上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中文維基百科(2021)。中文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21年7月28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C%E4%B8%8A%E9%81%8A%E6%88%B2
朱振生(2002)。國小五年級時間化聚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朱慶雄(2012)。結合數位學習與桌上遊戲對國小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以天才小釣手之開發與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臺北市。
朱庭華(2018)。幾何桌遊的圖形組合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態度及數學表現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宜蘭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38cwt
朱明蕙(2021)。透過桌遊融入國小一年級數學十以內加減單元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撿紅點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呂玉琴、譚寧君(1996)。國小教師對學生認知知識瞭解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4-2513-152-002),未出版
宋雪芬(2012)。視覺分析。檢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44/
吳雅琪、孟瑛如(2005)。資訊融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乘除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103-128。
吳幸玲 (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市,智揚。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地區桌上遊戲 專賣店顧客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gmhd8
吳易聰(2019)。數學教育桌遊融入國小因數與倍數單元混齡教學之可行性探討-以自製「數種原始~與數同行」桌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欣怡(2020)。運用桌上遊戲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45fuz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李岱倩(2017)。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新北市樹林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e5kt3
李秀妃(2010)。學習障礙學童的數學學習困難~時間篇。臺東特教, 31,38-42。
李育真(2019)。桌上遊戲對幼兒的數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ut325
李思儀(2019)。桌上遊戲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興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邱佳寧(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572f2
林清強、王春成、李清子、劉彬、邱石虎、莊仁宗、胡鈺麟、楊煒雯、曹荷生(1995)。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疑難問題彙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林久鈺(2007)。後設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解時間應用題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6te2q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2a3he
林垂勳(2014)。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nc7gh
林子淳(2014)。運用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市。
林孟慧(2017)。自製桌上遊戲對補救教學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整數四則運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臺北市。
林筱茹(2018)。桌遊融入數學補救教學課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55tyv
林家卉(2018)。桌遊奠基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數感」及「比與比值」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44296
林意桓(2018)。數學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hmwu2
林育堂(2020)。桌遊教學對提升智能障礙幼兒數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
林秀娟(2020)。桌上遊戲對五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提升除法學習興趣與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新竹市。
孟瑛如(2019 a):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四版)。台北,五
南。
孟瑛如(2019 b):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四版)。台北,五南。
孟瑛如、簡吟文(2014)。由DSM-5的改變談學習障礙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8-34。
孟瑛如、黃欣儀、陳虹君(2015)。時間軍團大富翁/我的遊戲書。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榮照、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4,55–84。
段慈婷(2014)。桌上型遊戲融入國中數學課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侯惠周(2016)。積木與桌上遊戲融入補救教學─以數學學習低成就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臺北市。
胡豐榮(1995)。國小五年級學生理解『十進數』單元位值相關概念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胡豐榮(1995)。國小五年級學生理解「十進數」單元位值相關概念之探討。測驗統計年刊,3,151-223。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兒童社會情緒行為的發展及其輔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文集,4,173-217。
范丙林(2011)。桌上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之研究。100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劃案成果報告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耿來祿(2002)。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直觀類型的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馬淑茵、黃家鳴(1999)。初小數學學習困難:一個教學輔導設計個案。數學教育,香港數學教育學會刊物,4,p72-85。
高齊偉(2020)。以因數與公因數概念為本的數學桌遊設計與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中市。
郭靜姿、許慧如、劉貞宜、張馨仁、范成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之鑑定工具 發展與應用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1,135-163。
莊仁宗、方美娥、黃素華、 周筱亭(1991)。國民小學數學科疑難問題彙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莊涵雅(2019)。桌遊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u998a
陳孟吟(2006)。參照不同版本之國小五年級學童時間概念的學習表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教學組,臺中市。
陳孟吟、劉好(2006)。國小五年級學童時間概念的學習表現。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短篇論文-壁報展示-上傳編號74。
陳映雯(2006)。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時間單位量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陳映雯(2007)。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時間單位量概念與教學。雲嘉特教,5,35-40。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 新知,57(4),40-45。
陳介宇(2013)。從早期桌上遊戲看臺灣。師友月刊,(547),77-82。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秋伶(2014)。桌上的遨遊與想像:台灣桌遊的發展現況(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86959
陳碧玲等譯(2009)。經驗取向遊戲治療,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慧音(2016)。桌上遊戲對智能障礙兒童注意力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sk8ra
陳曉琪(2020)。桌遊融入高年級數學學習扶助之行動研究-以大海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9zyja
陳佩雯(2020)。桌遊活動教學策略融入國小數學「怎樣解題」單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286vd
陳美禎(2021)。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學習扶助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f5y3r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台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 令
梁培勇總校閱(2001)。遊戲治療實務指南。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雅媚(2007)。後設認知策略對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27789
許秀甘(2015)。桌上遊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加減法能力與數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許慈君(2008)。繪本教學對國中原住民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與學習動機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5dd6k
康智程(2007)。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概念試題編製及其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f3qv
黃惠瑜(2004)。運用「時間加減運算」教學模組進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黃哲宏(2006)。國小五、六年級在時間計算問題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臺中市。
黃瀞(2017)。數學桌上遊戲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學童學習動機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屏東縣。
黃虹雁(2020)。結合「合作-競爭」模式之桌上遊戲對國小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唯茵(2020)。桌遊融入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葉姿妤(2015)。臺南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時間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9xhp8
常雅俐(2019)。運用桌遊於國小數學之分數除法的學習成效研究(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7v8f6
曹曉莉(2020)。桌遊教學資訊對數概念之學習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桃園市。
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導論。臺北市,五南。
楊雁婷(2006)。兒童時間化聚與計算遊戲話學習軟體之設計與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振東(1989)。時間的基本概念。哲學與文化,16(2),47-54。
張宗育(2003)。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化聚問題解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彰化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8x84f
張世彗(2009)。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趨向。國小特殊教育,47,1-13。
張文雅(2011)。直接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時間量運算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
張亦甯(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對學習障礙學生時間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張州甫(1999)。學童等時性概念和液體量守恆概念發展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敏桂(2018)。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等值分數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3k4ng
張玉珍(2018)。桌上遊戲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張恬婕(2020)。應用改編之桌上遊戲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習扶助學生理解數學分配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新天鵝堡桌遊(無日期)。天鵝桌遊目錄。取自:http://www.swanpanasia.com/tag/speed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新北市,合記經銷(香港)。
劉錫麒譯(1981)。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國教天地,2,4-5。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市。
劉品頡(2019)。桌上遊戲融入數學四則運算對四年級 學童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臺北市。
劉雨青(2020)。十九乘十九乘法表結合桌上遊戲提高數學運算速度之設計研究 —以魔數王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臺北市。
蔡靜宜(2015)。臺南地區國小四年級學生時間的概念與計算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99m84z
蔡婷雯(2020)。桌上遊戲對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其學習興趣之影響(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ufb88
錢筠(2019)。國小學童家長對於桌上遊戲教育性之觀點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uf5q
歐亞欣(2017)。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整數四則列式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錢筠(2019)。國小學童家長對於桌上遊戲教育性之觀點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uf5q
蕭毓秀(2001)。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8pv8c
蕭毓秀、鍾靜(2002)。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教學報,14,21-4。
蕭志芳(2003)。中高年級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3u3fk
蕭美玲、陳香吟,2005。淺談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解題。屏師特殊教育,11,20-30。
韓旭(2010)。不插電遊戲---桌遊。北京紀事,9,56–59。
譚寧君(1999)。從兒童的時間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知識的了解。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鍾仁鳳(2017)。數學桌上型遊戲教學在國小五年級班級實施方式及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碩士班,新北市。
鍾靜、魯炳寰、林素微(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面積-時間與速率。臺北市,教育部。
鍾靜(2001b)。認識“量與實測”的教材結構與能力指標。國民教育,41(6),6-13。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8。
鍾靜(2003)。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詮釋:時間概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622-S-152-006)。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hv2r6
謝麗純(2020)。邏輯式桌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成效研究(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78p9e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蘇岱崙(2015年7月)。動手又動腦的遊戲式學習。親子天下,69,136-139。
貳、英文部分
Bruner, J. S. (1961).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arvard. U.P.
Bley, N. S., & Thornton, C. A. (1981). Teaching mathmatics to the learning disabled. Rockville, MD: Aspen Systems.
Cawley, J. F., & Miller, J. H. (1989).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we on the right track toward comprehensive programm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2, 250-259.
Crews, A. (2011). Getting Teachers on “Board”, Knowledge Quest,40(1):10-13.
Caldwell, M. L. (1998). Parents, board games, and mathematical learn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 ematics , 4(6),365-367.
Cavanagh, S. (2008). Playing games in class helps students grasp math , Education Week, 27:43-46.
Dewey,John. (1938). Experience &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Dearden, R. F. (1968).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Elofsson, J,Gustafson ,S,Samuelsson ,J.(2016). Playing number board games supports 5-year-old children’s early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43, 134-147
Fridman, W. J.(1982).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Acadmic Press.
Frey, D. E. (1986). Communication board games with children. In C. E. Schaefer & S. E. Red (Eds.), Game play :/therapeutic use of childhood games(pp.21-40). New York, John Willy & Son.
Geary, D. C., & Brown, S. C. (1991). Cognitive addition: strategy choice and speed-of–processing difference in gifted, normal, and mathematically disabl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3), 398-406.
Hewson, P. W.(1982).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special relativity: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in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4(1), 61-78.
Shergill,Hardeep Kaur.(2010). PSYCHOLOGY. PHI Learning Pvt. Ltd. p187-190.
Harris, C (2009) . Meet the New School Board: Board Games Are Back--And They're Exactly What Your Curriculum Needs. School Library Journal, 55(5), 24-26
Hallahan, D.P., Kauffman, J.M., & Lloyd, J.W.(1999). 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 Austin, Texas.
Johnston,Howard(2012). The Spiral Curriculum. Research into Practice. Education Partnerships, Inc.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Yawkey, T. D.(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Kilpatrick, J.(1967). Analyzing the solution of word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Anexploratory study(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28(11), 4380A.
Kaniuga,N. J. (1989).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locus of control board game for 7 through 11 year old children,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Knoblauch,H. , Baer, A. Laurier, E. , Petschke , S. & Schnettler, B. (2008). Visual Analysi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pretative Analysis of Video and Photography.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9(3), Art. 14.
Lerner, J. W. (2000). Lerner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9th ed). B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ercer, C. D., & Pullen, P. C. (2009).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Miller, S. P., & Mercer, C. B.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47-56.
Nelson, G. (1982). Teaching time-telling. Arithmetic Teacher, 29(9), 31-34.
Oren, A. (2008). The use of board games in child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33(4), 364-383。
Piaget,J .(1969).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A .J . Pomerans ,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aul R. Pintrich,David A. F. Smith,Teresa Garcia,and Wilbert J. McKeachie(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RIC, ED338122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3).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3), 801–813.
Ramani,Geetha B.; Siegler, Robert S.(2012) Taking It to the Classroom: Number Board Games as a Small Group Learning A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 104(3), 661–672
Siegler, R. S., & Ramani, G. B. (2009). Playing linear number board games—but not circular ones—improves low-income preschoolers’ numerical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3), 545-560.
Smith, S.(1994). Different is not bad:Different is the world. Longmont,CO:Sopris West
Smith, T.E.C., Polloway, D.A., Patton, J. R. & Dowdy, C. A.(2001).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Boston:Allyn and Bacon.
Thornton, S. J., & Vukelich, R. (1988). Effects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ime Concepts o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6(1), 69-82.
Vygotaky, L. 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 537-554). New York,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