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采陵 |
---|---|
論文名稱: |
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施叔青 、空間語境 、身體意識 、台灣書寫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遷居過台灣、香港、曼哈頓三座島嶼的施叔青,將世界各地的風景化成連篇傳奇,為紮根本土的台灣文學注入一股異國風情的活水;並以台灣作家身份書寫「香港三部曲」,成為世界華文文壇注目的焦點。在施叔青近五十年來的創作生涯中,儘管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長待國外,但是以家鄉各地為小說場景、人事物為描寫對象的台灣書寫仍一再現身,成為創作的母題。本論文勾連施叔青的生命軌跡和時代演變風貌,試圖脈絡化、系統化地觀察這位「台灣的女兒」,如何書寫她的台灣家鄉。
施叔青擁有許多跨越國界、轉換空間的移動經驗,因而透過小說展現對於空間語境的敏銳關注,她以縱橫東西、兼顧城鄉的視野,紀錄不同年代的地方故事。除此之外,施叔青也擅長從身體、感官、欲望、物質等微觀之處,透視國家、族群、階級的巨觀議題。基於以上觀察,本論文著重施叔青透過「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的途徑,和各個時期的台灣社會展開對話,雖然她多年來譜寫的是同一首台灣之歌,卻因為不同時空背景、社會脈絡、文學思潮的影響,變奏出風格樣貌殊異的三重曲調。
綜觀橫跨五十年、歷經三重變奏的台灣書寫,施叔青對於時代氛圍、社會情狀、文藝動向的觀察捕捉極為精準,並關懷在不同時代洪流中生活受苦的「人」和流露欲望情感的「人性」。台灣書寫反映了台灣多音交響、多族共榮的歷史和現狀,同時也扣連施叔青自身的生命狀態:每一次離家都造成身份認同的游離,但是每一次回歸,又能深切感受和家鄉土地相依、血脈相連的情感。在長期旅居國外、多次離返台灣的歲月裡,施叔青不斷藉由創作抒發所思所感、和自己進行對話,台灣書寫已然讓她確認身份認同、精神依歸、心靈停泊之處──也就是生命原初的家鄉台灣。
參考書目
一、作家專書
(一)小說創作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12。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1975。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1976。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1984.01。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5.01。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1986.02。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1988.10。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88.10。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1993.10。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1993.09。
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1993。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1995.09。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1997.07。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1999.12。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2001.07。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2003.12。
施叔青,《驅魔》,台北:聯合文學,2005.08。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2008.01。
(二)散文、戲劇和藝術評論、訪談
施叔青,《從女人到人》,台北:拓荒者,1974。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1976.04。
施叔青,《藝術與拍賣》,台北:東大,1984.09。
施叔青,《文壇反思與前瞻:施叔青與大陸作家對話》,台北:明報,1989.02。
施叔青,《指點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89.06。
施叔青,《推翻前人》,台北:東大,1994.11。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10。
施叔青,《耽美手記:施叔青談畫論藝》,台北:元尊文化,1998.01。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臺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
施叔青,《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台北:聯合文學,2004.03。
二、其他專書
Denis Wood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1996.11。
Diane Ackerman著,張美惠譯,《第六感官》,台北:時報文化,1998。
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台北:時報文化,2004。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05。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09。Mike Featherstone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2000.05。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04。
Richard Peet著,王志宏、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合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2005。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12。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也斯,《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5。
尤增輝,《鹿港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圖書,1981.01。
文建會,《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3.11。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11。
王志弘編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出版者不詳,1995。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7。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
左羊,《鹿港傳奇》,彰化:左羊,1997.12。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台北:爾雅,1995.11。
白舒榮,《自我完成、自我挑戰》,北京:作家,2006.07。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2。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1996.06。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2008.12。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希雅特•烏洛(劉紹偉),《找回太魯閣》,台北:翰蘆圖書,2004.05。
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05。
李歐梵,《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2005.12。
汪民安、陳永國主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2003.1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文化,2005.05。
周璽總纂,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彰化縣志〈上〉、〈下〉》,台北:文建會,2006.12。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10。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明文,1985.08。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1998。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6.09。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09。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07。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文化,2003.11。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06。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05。
施懿琳等著,《彰化文學大論述》,台北:五南圖書,2007。
范雅鈞,《台灣酒的故事》,台北:貓頭鷹,2002。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09。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史縱論》,台北:麥田,2002.0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4。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06。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台北:萬卷樓,2004.09。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03。
陳映真總編輯,《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2008.01。
陳憲仁編,《斜陽之後》,彰化:彰縣文化,1995.0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08。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0。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2004.12。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溫禎祥,《日本映象》,台北:健行文化,1993.07。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02。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2002。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200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09。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09。
三、期刊論文
王德威,〈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的《韭菜命的人》〉,《聯合文學》5卷6期,1989.04,頁194-196。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讀書人》11期,1996.01,頁24-27。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台灣》62期,2007.04,頁214-220。
聿戈,〈我讀「拾掇那些日子」〉,《書評書目》19期,1974.11,頁90-95。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166、167期,1999.02,頁104-112。
李令儀,〈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與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228期,2003.10,頁40-43。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37卷1期,2005.06,頁19-32。
李振亞,〈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26卷10期,1998.03。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4期,2006.09,頁171-198。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06,頁52-58。
周英雄,〈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聯合文學》9卷4期,1993.02,頁100-101。
林欣誼,〈施叔青:對全人類的悲憫〉,《誠品好讀》86期,2008.04,頁100-102。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10,頁260-287。
林芳玫,〈紅光之謎:提出一個旁敲側擊的詮釋路徑〉,《中國現代文學》12期,2007.12,頁157-180。
林素芬,〈翻飛報春的彩蝶──作家施叔青專訪〉,《幼獅文藝》520期,1997.04,頁65-70。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10期,1991.05,頁189-202。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123期,1996.01,頁14-15。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期,1976.10,頁71-75。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2003.09,頁45-65。
施叔青,〈長篇有如長期抗戰〉,《文訊》247期,2006.05,頁50-53。
施懿琳,〈鹿江四帖〉,《鹿港風物》7期,1987,頁32-35。
施懿琳,〈鹿港在台灣史上的地位及其人文特質〉,《鹿港風物》8期,1987,頁10-16。
施懿琳,〈撰寫區域文學史的幾點感想〉,《文訊》174期,2000.04,頁40-41。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29卷8期,2001.01,頁176-201。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讀《香港三部曲》〉,《當代》211期,2005.03,頁124-143。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01,頁22。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06,頁1-29。
張瑞芬,〈遷徙到他方──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張墀言《窄門之外》、林玉玲《月白的臉》三書總評〉,《明道文藝》308期,2001.11,頁10-21。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25卷6期,1996.11,頁55-71。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1974.12,頁10-12。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04,頁212-224。
陳祖彥,〈施叔青暢談寫作與生活〉,《幼獅文藝》430期,1989.10,頁11-23。
陳萬益,〈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訊》174期,2000.04,頁31-36。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12,頁129-152。
黃啟峰,〈《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研究:從小說人物看後殖民現象中的權力運作〉,《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10期,2005.06,頁95-107。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期,1997.10,頁16-20。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文訊》175期,2000.05,頁23-24。
楊艾俐,〈施叔青──學習寬恕歷史〉,《天下雜誌》294期,2004.03,頁172-177。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01,頁150-152。
楊翠,〈跨出高牆院落,落地鋪延花實〉,《文訊》174期,2000.04,頁42-44。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225期,2004.07,頁135-139。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27卷3期,1998.08,頁82-96。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之間〉,《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01,頁148-150。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24卷12期,1996.05,頁91-104。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律法〉,《聯合文學》9卷4期,1993.02,頁106-107。
劉亮雅,〈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12,頁77-104。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03,頁47-79。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137期,1999.01,頁136-140。
錢南秀,〈在鹿港發現歷史:施叔青《行過洛津》讀後〉,《聯合文學》245期,2005.12,頁141-144。
鍾文音,〈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程:讀施叔青《驅魔》〉,《文訊》243期,2006.01,頁90-91。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27卷11期,1999.04,頁119-137。
關詩珮,〈從屬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59期,2000.06,頁105-113。
龔鵬程,〈台灣區域文學史的寫作與傳統〉,《文訊》174期,2000.04,頁37-39。
四、會議論文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5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主辦,台北,2005.09.25)。
陳鴻逸,〈屬人或屬地的歸返?語言或歷史的追尋?──從施叔青及《行過洛津》談華文文學的複合敘事〉,返本鑄新──第一屆台東大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主辦,台東,2006.05.27)。
陳筱筠,〈從鹿港至香港:閱讀施叔青小說的三種變異路徑〉,2007成大清大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台南,2007.12)。
廖炳惠,〈從怪誕敘事到社會病理學:施叔青近作的本土轉折〉,當代台灣小說研討會,(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主辦,台北,2000.03)。
廖淑芳,〈全球文化生產中的故事、地方感與傳播模式分析〉,成功大學台日台灣文學研究者交流會議,(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台南,2006.09)。
劉登翰,〈施叔青:香港經驗和台灣敘事──兼說世界華文創作中的「施叔青現象」〉,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台北,2005.10.28-29)。
五、報紙
李瑞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副刊,1998.02.23。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
2004.01.18。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副刊,1997.07.02。
龍應台,〈繭裡的女人:評施叔青「愫細怨」〉,《中央日報》晨鐘版,1984.12.06。
六、學位論文
李宜芳,《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姜怡如,《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洪靜儀,《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莊嘉薰,《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
陳惠珊,《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筱筠,《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 ──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依潔,〈施叔青與李昂小說比較研究──以「台灣想像」為中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魏文瑜,《叔青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