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玉珍 |
---|---|
論文名稱: |
現職教師協助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碧珍 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現職教師 、實習教師 、行動研究 、數學成長團體 、教師專業成長 、案例討論 、教室觀察 |
外文關鍵詞: | In-service teacher, intern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case discussion, classroom observ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是描述研究者個人以現職教師身分協助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的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實際行動中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並進而去探究影響協助實習教師在數學教學專業成長的因素與自我反思的歷程。
研究者以任職學校為研究場域,並與該校十三位實習教師組成一個數學專業成長團體。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研究初期,研究者透過與實習教師討論數學書面案例以及實習教師個人撰寫數學日誌促進反思的模式作為實踐活動。研究者採用的策略是:1.選擇具有研究基礎開發而成的書面案例,並配合活動期程規劃使用的內容。2.透過閱讀與案例內容相關文獻及與諍友進行沙盤推演熟稔案例。3.促進有效討論的進行。4.調整自我角色和心態。研究中期因為實習教師提出閱讀書面案例活動對其專業成長的侷限性,研究者從自身成長的經驗及研讀相關文獻中決定以教室觀察的方式,並情商另一位同校的實習輔導教師擔任教學者作為後期的實踐活動。研究者採用的策略是:1.與教學者維持相互支援的關係。2. 與觀察者共同由教室參觀後的討論中形成教室觀察記錄格式。3. 協助觀察者進行觀察。4.形成以數學教學為核心的討論議題。
本研究除了說明上述行動策略的來源及形成的過程,並進一步對於實習教師在行動中所獲致的數學教學專業成長提出說明。最後本研究建議以套用專家模式對現職教師協助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是一個可行的作法,另外在閱讀書面案例活動提出的建議是:主動的學習者是促進案例討論的主要因素、進行討論前必須先對案例做補充及改寫。在教室觀察活動的建議是:協商另一位在職教師擔任數學教室觀察的教學者、不要將自己的教室觀察觀點放入教室觀察的行動中。
An Action Research- An In-service Teacher assists Intern Teachers in the growth of mathematical professio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as an In-service teacher assisting elementary intern teachers in the growth of mathematical profession、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policy of solution which were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al action. Further, the researcher probed into the facts, which affect the researcher to assist intern teachers in the developing the growth of mathematical profession, and the process of self-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 used In-service school as an experimental field to composed a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of 13 intern teachers. The study has been designed into two stages. At first stage, the researcher adopted two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were: to discuss mathematical cases with intern teachers via reading report and requests intern teachers to write mathematical diary in order to prompt the model of self-reflection. The strategies of which the researcher adopted were: (1) to choose developed cases in written form which is based on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activity content planed and used; (2) by way of reading relevant references relating to cases and discussing with partners to imitate familiar cases; (3) to promote the proceeding of effective discussion; (4) to adjust the researcher’s role and attitude. At second stage, intern teachers proposed some cases of activity in reading reports mentioning the restri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wth. Relating to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growing up and her own study of relevant references, the researcher decided to us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s an experimental activity and invited an mentor teacher of co-school to serve as a teacher. The strategies of which the researcher adopted were: (1) to maintain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acher; (2) to build the form recorded by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observer via classroom observation; (3) to assist the observer to proceed the observation; (4) to discuss the topic which is the cor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Besides, the present study explains the resources and the procedure of composing of the above action; further, it proposes the explanation of how the intern teachers attained the growth of mathematical profession.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a practical way to adopt the professional model of which In-service teachers assist intern teachers to develop the growth of mathematical profession. In addition,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of cases of activities in reading report are: active learning is the main facts to promote the discussion of cases、to supply and re-write the cases before proceeding the discussion. The suggestions of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re: to negotiate with another in-service teacher to serve as mathematical teacher; don’t set personal views in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原發表於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第7期,pp.33-38,此篇略作修正。網站: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Teacher/drc/drcP01.htm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理論在我國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意義(再版)。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pp.27-43。
李奉儒(2003):英國教師職前培育、素質管理與專業發展的新趨勢。台灣教育,623,pp.34-45。
李保玉、湯振鶴(1988):教育實習與在職教師輔導策略。國立台東師院專案研究。
李源順(1999):數學教師在校內互動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筱亭(1998):從數學課程實驗班教師的在職進修談起。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pp.293-300。
林文生、鄔瑞香(1999):另類教與學: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第10 期,pp.33-103。
林淑芳(2002):躍動的生命-國小四年級性侵害防治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殿傑(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資料。
林碧珍(1998):「國小數學科教材教法」課程的實踐與反省--從國小師資班兩位職前教師的數學日誌談起。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數研討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pp.332-34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碧珍(2000a):在職教師數學教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第13期,pp.115-148。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碧珍(2000b):一個以學童數學認知為基礎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八十八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集,pp.1-34。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碧珍(2001a):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1b):數學教學案例-低年級。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1c)。協助教師實踐學生數學學習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4,pp.163-213。
林碧珍(2002):協助教師撰寫數學日誌以促進反思能力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第15期,pp.149-180。
林碧珍、蔡文煥(1999):以學校為中心的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論文發表於1999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林碧珍、蔡文煥(2003):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2003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九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編印。
林碧珍、蔡寶桂、陳姿靜(2001):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行動研究之研究模式。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pp.199-238.台北:揚智。
林麗美(1997):國中實習教師的社會支持、教學困擾、教師效能及教師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41-158。台北:巨流。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7(6),pp.170-187。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輯刊,30 輯,pp.113-133。
高強華(1998):中等學校教育實習問題的檢討。發表於教育部主辦: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說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民杰(2000):案例運用於空中大學面授教學初探--以教育心理學為例。社會科學學報,8,pp.101-132。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德瑞、張芬芬、鄭玉卿、萬家春、賴家敏、楊益風、張清楚、高永遠、彭天健(2001):台北市中小學教學導師制度規劃研究。初等教育學刊,9,pp.23-54。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6):美國良師制度對我國實習輔導制度之啟示。初等教育學刊,5,pp.41-64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2)。台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試辦與實施展望。教師天地,118,pp.49-53
張德銳、李俊達(2002):美國小學教師職前培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3期,pp.19-24。
梁宗銘(2003):日本教師的專業與素養之探討。台灣教育,623,pp.28-33。
陳伯璋(2000):「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內涵與評析。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資料。
陳昇飛(1998):國小實習教師評量方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0,pp.52-58。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0):師資生專業發展理論建構及其應用之研究。台北:五南。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pp.57-75。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台北:漢文。
黃凱旻、金鈐(2003)。一個輔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概念轉變的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pp.21-44。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39。
楊深坑(2003):教育改革的願景-新世紀、新教育與新公民。發表於92年九月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改報告書研討會」。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劉文惠(1992)。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34 輯,pp.143-180。
葉連祺(1997):美國中小學師資培育品質管制體系之分析—兼論我國中等以下學校師資培育品質管制新體系之建立。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師專業化與師資培育。台北:師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a):展望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pp.44-55。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7b):國小師資培育制度和課程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pp.151-178。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宜君、高熏芳(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發展與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pp.265-305。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b):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pp.307-333。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
蔡寶桂(2002):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呈因(1994):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個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鈞文(2003):教師專業素養與師資培育制度變革。台灣教育,623,pp.13-19。
薛梨真(199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梨真(2000):實習指導小組工作會報的實施內涵及其對實習成效的影響。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3,pp.183-218。
顏慶祥(2000):我國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000.1,8(1),pp.98-119。
譚寧君(2003):一個有生命的評量機制--電子歷程檔案在國小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應用。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6(1),pp.33-69。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pp.59-84。國立教育資料館。
英文文獻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uty Press.
Glickman、Gordon & Ross- Gordon(1995).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Lin,P.J.(1999).Processes supporting teacher change within a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D: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9(3),99-108.
Maclean,(1992).Teachers’ career and promotion patter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cNiff, (1993).Teaching as Learn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McNiff, J. , Lomax, P . & Whitehead, J. (1996).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London: Routledge.
Shulman, 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hulman,L.S.(1992).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In J.Shulman(Ed.)Case Methords in Teacher Education(pp.1-30).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Sullivan, P. (1999). Thinking teaching: seeing an action role for
mathematics teacher. Proceedings of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pp.194~204), Taipei: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ompson, A. G.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conceptions: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In Grouws, 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127~146). New York:Macmillan.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gram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4 (2), 14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