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曉雯
論文名稱: 明清之間江南園林文化的變遷:以趙氏寒山別業為中心
指導教授: 馬雅貞
口試委員: 王鴻泰
李卓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明清園林文化文人文化閒隱文化才女文化乾隆皇帝南巡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中葉後,園林作為士人從事各種藝文、交遊與休閒活動的空間場域,成為近年來明清文化史重要的研究對象,也因為如此,觀者大多將之置於文人文化的面向進行論述,或是將明清是為一個整體,忽略時代背景可能造成的差異性。本文即是透過蘇州寒山別業,自明萬曆至清嘉慶年間經營、發展的歷程,探究明、清之間,個別園林建構自我風格時所存在的多元性,以及因時代變遷所造成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藉由寒山別業的案例,可以看到一座園林的特色,除建立在園主人個人的經營上,當中的女性居住者乃至於參觀園林的遊客們,也是集結園林印象的重要元素,甚至透過世代傳承成為特定的園林典範,為後人所倣效。寒山別業興築的脈絡大抵建立在晚明「閒隱理念」的文化脈絡上,從園主人趙宧光所留下的園林書寫,即可看到其利用此處成就自我人生價值的企圖。而女主人陸卿子對於園林經營、參與的描述,則是形塑寒山典範不可或缺的一環,並為明清園林論述提供少見的女性觀點。再者,寒山第二代園主人趙均與文俶的結合,除傳承趙陸二人的偕隱佳話,也再次形塑寒山「一門風雅」的印象。儘管在家族衰敗與朝代更替的變局下,寒山園林因產權不明,被迫面臨轉型,但從後人趙昭的才學與成就以及康熙年間程氏逸園的興築,都可看到無形的寒山典範與家學持續流傳。
    南巡之後,寒山別墅在景點位置、外觀、命名甚至範圍上都產生許多轉變,並因乾隆皇帝個人的喜愛,在歷次南巡詩中,賦予此地有別於前朝、獨具個人特色的意涵。因而地方旅遊導覽書與其他士民的詩文,也對此多有強調,甚是作為宣傳的焦點。由此也說明了原本由江南士人、家族所主導的園林風潮,在十八世紀中葉後,因乾隆南巡一事產生巨大的文化變遷。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述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疇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3 第二章 寒山別業與晚明江南園林文化 5 第一節 寒山別業創建的背景 5 第二節 書寫寒山(一):趙宧光賦予寒山別業的意涵 8 第三節 書寫寒山(二):居、遊者共譜的寒山意象 14 第四節 寒山典範的傳承(一):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與寒山園林的後期經營 21 第三章 變局與轉型:清初時期的寒山景況 28 第一節 寒山園林的繼承問題 28 第二節 寒山別業轉為佛寺的契機 30 第三節 寒山家學與典範的傳承(二):後人趙昭與康熙年間「逸園」的倣效 34 第四章 從江南名園到皇家別院:清高宗南巡與「寒山別墅」 37 第一節 乾隆南巡與「寒山別墅」的重建 37 第二節 清高宗的寒山書寫及其變化 41 第三節 南巡迴響 45 第五章 結論 52 附錄2-2-1 54 附錄2-4-1 59 表2-2-1 〈寒山志〉中所述諸景 60 表4-2-1 乾隆皇帝歷次南巡於寒山別業等處之題詩 67 圖一 寒山與蘇州各處相對位置圖 75 參考書目 76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明〕文秉,《姑蘇名賢續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1。
    〔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代繪本。
    〔明〕牛若麟,《(崇禎)吳縣志》,收入朱頂玲等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5輯,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王鏊,《(正德)姑蘇志》,收入朱頂玲等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1輯,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朱之蕃,《金陵圖咏》,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43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明天啓三年(1623)刊本影印。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明清筆記叢刊》,上海:中華書局,1959,據明刻本斷句重印。
    〔明〕唐時升撰,《三易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78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謝三賓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陸廷燦補修嘉定四先生集本影印。
    〔明〕高濂編撰;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
    〔明〕張自偉,《自廣齋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2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影印明崇禎十一年(1638)刻本。
    〔明〕張師繹,《月鹿堂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道光六年(1826)蝶花樓刻本影印。
    〔明〕陸卿子,《玄芝集》,東京:高橋情報,1991,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
    〔明〕陸卿子,《考槃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萬曆年間刻本。
    〔明〕黃姬水,《黃淳父先生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86輯,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中山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顧九思刻本影印。
    〔明〕楊循吉等著;陳其弟點校,《吳中小志叢刊》,收入《蘇州地方歷史文化讀物》,揚州:廣陵書社,2004
    〔明〕趙用賢,《松石齋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41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趙宦光,《寒山誌傳》,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乙亥叢編影印。
    〔明〕趙宧光,〈寒山後記〉,北京: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藏,清代抄本。
    〔明〕趙宧光,〈華山歸復記〉,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清代抄本。
    〔明〕趙宧光,《洞庭遊記》,北京: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藏,清代抄本。
    〔明〕趙宧光,《寒山蔓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48輯,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趙宧光,《趙凡夫雜著四種》,南京:南京圖書館藏,萬曆刻本。
    〔明〕趙宧光,《護生編》,北京: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明〕趙宧光、黃習遠編,《萬首唐人絕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明〕戴澳,《杜曲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1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7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常熟市圖書館藏清順治十七年(1660)毛褒等刻本影印。
    〔明〕龔立本,《煙艇永懷》,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28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黄汝亨,《寓林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2-43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啓四年(1624)吳敬等刻本影印。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王祖畬纂修,《(宣統)太倉州鎮洋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8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據民國八年(1919)刻本影印。
    〔清〕弘曆,《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吳偉業撰,靳榮藩輯注,《吳詩集覽》,收入《四部備要.集部》,第247冊,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據通行本校刊。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纂,《(乾隆)長洲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3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據清乾隆18年(1753)刻本影印。
    〔清〕李銘皖、譚鈞培、馮桂芬修纂,《(同治)蘇州府志》, 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7-10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據清光緒8年(1882)刻本影印。
    〔清〕沈大成,《學福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影印。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第14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沈起元,《敬亭詩草》,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第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汪砢玉,《珊瑚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汪琬,《堯峰文鈔》,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第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據上海涵芬樓景印。
    〔清〕杭世駿,《道古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緖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影印。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72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清〕姜順蛟、葉長揚修,施謙纂,《(乾隆)吳縣志》,蘇州:蘇州圖書館藏,乾隆10年(1745)刻本。
    〔清〕孫岳頒奉敕撰,《佩文齋書畫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9-8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徐崧、張大純纂輯,薛正興校點,《百城烟水》,收入《江蘇地方文獻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乾隆刻增修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影印。
    〔清〕高晉,《南巡盛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4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清〕高晉等初編;〔清〕薩載等續編;〔清〕阿桂、傅恆等合編,《欽定南巡盛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8-6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高景芳,《紅雪軒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第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張大純纂,《采風類記》,收入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第39輯,揚州:廣陵書社,2003,據清慶藻堂藏版影印。
    〔清〕張廷玉等纂,《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張庚,《國朝畫徵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清乾隆四年刻本影印。
    〔清〕張秉彝,《南垞詩鈔》,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清〕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1-12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據民國22年(1933)鉛印本影印。
    〔清〕梁章鉅,《退菴詩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影印。
    〔清〕畢沅,《靈巖山人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1799)畢氏經訓堂刻本影印。
    〔清〕郭衷恆,《蘇州名勝圖咏》,收入《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第28輯,揚州:廣陵書社,2006。
    〔清〕陳文述,《頤道堂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刻道光增修本影印。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藏清乾隆懷烟閣刻本影印。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收入《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第21-2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清抄本。
    〔清〕湯斌修,孫珮修纂,《(康熙)吳縣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據南京博物院藏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
    〔清〕鄒方鍔,《大雅堂初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乾隆二十七年刻增修本影印。
    〔清〕趙耀輯,《寒山留緒》,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3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厲鶚,《玉臺書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三年汪氏振綺堂刻本。
    〔清〕潘奕雋,《三松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據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刊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5-9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九年(1652)毛氏汲古閣刻本影印。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釋讀徹,《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民國二十九年上海王氏鉛印本。
    趙爾巽,《清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七年清史稿鉛本(關內本)影印。
    (二) 專書
    Chang, Michael G. A Court on Horse Back: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 1680-178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Clunas, Craig. Fruit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仕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4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培孫注,《明蒼雪大師趙讀徹行年考略》,收入《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5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徐卓人,《趙宧光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彥頤(Ko, Dorathy)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張建德,《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楊鑒生、趙厚均編注,《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第3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赫俊紅,《丹青奇葩:明末清初的女性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盧群,《凡夫詩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羅繼祖,《明宰相世臣傳》,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42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據鈔本影印。
    (三) 論文
    Han, Seunghyun. “Re-Inventing Local Tradi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Early 19th Century Suzhou.” Ph.D. diss., HarvardUniversity, 2005.
    Lee,Wun Sze Sylvia. “The Icon of Garden: How Seventeenth-Century Women Painters in Jiangnan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Their Public Personae and Artistic Identities.” Ph.D.di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Ma,Ya-Chen. “Picturing Suzhou: Vis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Cityscapes in Eighteen-Century China.”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王應憲,〈貝琪及其《吳學甄微》考述〉,《史學史研究》,2 (2012),頁92-96+116。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24:3 (2007),頁1-44。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收入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1 (2004),頁69-97。
    王鴻泰,〈縱身繁華——晚明國子監的士商交雜與文人文化的流行〉,發表於「進入中國城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2月13-15日。
    呂松穎,〈清代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 (2008),頁1-59。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李舜臣,〈明季清初滇南詩僧蒼雪論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5:1 (2003),頁58-63。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敏華,〈趙宧光《六書長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周敘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孫昌武,〈詩僧蒼雪〉,《普門學報20(2004),頁1-13。
    袁學漢,〈吳中貝氏的開拓歷程〉,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249227.htm,2012年6月20日瀏覽。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美術史研究集刊》,24 (2008),頁259-322+327。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葆真,〈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故宮學術季刊》,27:2 (2009),頁127-92。
    黃仲韻,〈陸卿子及其作品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黃逸芬,〈女性、藝術、市場——韓希孟與顧繡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廖肇亨,〈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由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 (2010),頁51-94。
    廖寶秀,〈清高宗盤山千尺雪茶舍初探〉,《輔仁歷史學報》,14 (2003),頁53-55+57-119。
    赫廣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才子形象的時代特質與文化意蘊〉,《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4(2006),頁88-92。
    趙彥輝,〈趙宧光《寒山帚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
    鄭金生,〈明代畫家彩色本草插圖研究〉,《新史學》,14:4 (2004),頁65-120。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鍾慧玲,〈深閨星空——清代女作家記夢詩探論〉,《漢學研究》,27:1 (2009),頁263-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