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孟寰 Meng–Huan Sie |
---|---|
論文名稱: |
頭屋國小五年乙班學童校園空間美感經驗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Campus Space in Class 502 Students in Touwu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曾煥鵬 Huan–Peng Ts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5 |
中文關鍵詞: | 校園空間 、美感經驗 |
外文關鍵詞: | campus space, aesthetic exper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感經驗需要由外而內的喚起與觸發,影響學童對於自身周遭環境的感知與覺察,透過校園空間作為媒介,讓學童主動參與、體驗美化校園空間,提升學童的空間感知,發展學童的美感經驗,進而產生對校園的認同感,而對於校園的認同感,也有助於美感的育成。
本研究旨在透過校園空間美感教學活動的實施,探討學童在校園空間感知與美感經驗改變情形。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校園空間為教學場域,發展美感課程教學方案。研究對象為苗栗縣頭屋國民小學五年乙班26位學童,進行十週,共22節的教學活動。行動研究分兩階段進行,首先蒐集與分析學童校園空間美感經驗問卷、教學觀察紀錄、教學省思札記、學習回饋單及其他文件資料,以了解學童對校園空間感知及美感經驗改變情形;接著在校園空間美感課程的教學設計及教學活動實施後,探究學童對其校園空間感知與美感經驗的改變。
本研究採用2E2C校園空間美感教學模組,帶領學童探索校園空間,以小組合作在校園空間進行創作,體驗校園空間改造教學活動,在探索學習(exploration)、體驗學習(experience)、創作學習(creation)與合作學習(cooperation)的教學方式交互運用下,學童在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成效皆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好。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童對校園空間感知由狹隘到廣闊,由不足到成長;學童美感經驗由缺乏到豐富,由被動體會到主動學習。
二、透過2E2C校園空間美感教學模組,研究者不但從中獲得專業成長,也使學童獲得美感經驗的感動,並對校園產生更深刻的認同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者、學校行政單位及未來後續研究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校園空間美感課程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Aesthetic experiences need to be triggered or evoked from outside objects or events to have effects on students’ inner perceptions and awarenesses of their surroundings. Using the campus as a medium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engage in experiences to beautify the campus space improves students’ spatial perceptions, develops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further leads to the enhanced sense of belonging to school, which also breeds aesthetic.
The research explored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spatial perception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s after the aesthetic curriculum of campus space is implemented.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evelop a 10 week aesthetic teaching program, a total of 22 teaching activities, in her work with the 26 students of class 502 of Tauwu Elementary School, Miaoli County. The research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rist, the reserch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campus space, examine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ing reflection notes, learning feedbacks and other documents to inquire in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changes of their spatial perception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s after conducti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used 2E2C module of aesthetic curriculum of campus space , the researcher le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ampus space,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create in the campus.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xploration, Experience, Creation and Cooperation, students learned more initiative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was more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principl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ampus space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s grew and increas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changed from passive to positive.
2.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 2E2C module of aesthetic curriculum of campus space and grew professionally; the students deepene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school.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For fellow teaching practition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presented for reference purpo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curriculum in campus.
壹、中文部分
王志弘、徐苔鈴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
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朱立元等著(1999)。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七)(卷)。上海市:上海文藝。
朱光潛(1990)。談美。臺北市:國文天地。
江欣穎(2009)。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遊戲與想像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秀容(2005)。屏北地區國小校園空間情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如敏(2015)。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東園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長俊譯(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
杜若洲譯(1983)。美感。臺北市:晨鐘。
林千瑜(2015)。運用設計思考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以幸福校園空間活化教學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山太(1995)。高中校園規劃的理念與實務–以新店高中為例。教育研究雙月刊,40,35–45。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3–70。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銘(2000)。空間、設計方法。臺北:田園城市。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刋,2(3),91–102。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詠珊(2014)。應用數位博物館課程訓練美感經驗於國小低年級課程的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林筱玲(2010)。應用美感經驗理念於公民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彰化縣。
花英德(2013)。美感經驗的理論與實踐–國小六年級國語科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秋媚(2011)。校園鑲嵌藝術活動對國小師生美感經驗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類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74,75– 89。
洪詠善(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苗栗縣頭屋鄉國民小學(2000)。頭屋國小創校八十週年校慶特刊。苗栗縣:苗栗縣頭屋鄉國民小學。
徐瑩珍(2012)。公共藝術教學對國中學童環境美學素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桂景星(2012)。新榮論述:校園空間規劃與活動課程實踐的創校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崔光宙(2000)。美學中人的概念及其教育內涵。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取自:http://research.nchu.edu.tw/upfiles/ADUpload/oc_newsappmul1435071807.pdf
教育部教研會(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6/pta_1476_5361845_14033.pdf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市:五南。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教育部。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5,171–185。
郭禎祥譯(2002)。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陳可欣(2015)。名畫拼貼應用於校園環境對國中學童美感經驗之影響–以臺中市立大道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玉玲(2004)。空間藝術教育–讓孩子與空間對話。美育雙月刊,137,4–13。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怡儒(2015)。以思賢國小校園公共藝術進行低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玲(2010)。詩情話藝–一位中學教師的教學美感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Dewey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8,15–24。
陳瓊花(1997)。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及其對未來研究之意義。師大學報,42,13–27。
陳瓊花(1990)。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4a)。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4b)。臺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14)。建構校園美學之道:空間美與人文美的交織與共生。教育研究月刊,237,20–30。
喻肇青(2001)。向孩子學習:「人與空間」關係的環境教育行動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43–78。
曾漢珍(1996)。教育改革中學校建築之空間內涵與意義的探討–以美學、象徵意義與文化論述為基礎。教育研究雙月刊,52,11–14。
湯志民(2001)。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81,16–28。
黃純滿(2014)。運用美感經驗理念於國中家政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生活雜貨設計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黃暐珉(2009)。旅。心的走法–尋找校園空間裡的美感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青娟等譯(2003)。空間的語言。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
詹婉寧(2015)。多元智能藝術課程實施之探究–以國小中年級美感經驗學習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漢寶德(2003)。漢寶德談美–美育的有效途徑。明道文藝,313,4–9。
漢寶德(2005)。談校園營造。教師天地,139,4–8。
趙為娣(2013)。走出框架:繪本教學中美感經驗的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劉文潭(1987)。現代美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文潭譯(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市:聯經。
劉昌元(2008)。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歐用生(1999)。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
歐陽鍾玲(1982)。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運用,地理教育,8,63–70。
歐陽鍾玲(1983)。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漢文(2005)。生活校園的創造行動–環境、文化與教育的結合。臺東縣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國民中小學校長會議手冊,7–18。
盧智敏(2003)。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以臺北縣樹林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賴進貴(1999)。中小學童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10,49–58。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簡馨瑩(1998)。從捉迷藏遊戲談兒童的自我形成空間。教育研究月刊,64, 25–30。
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95–135。
蘇雅慧(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對。美育,165,58–68。
貳、 英文部分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Harper & Row.
Dewey, J. (1980). Art as experience (original print in 1934).NY: Copricorn Book.
Eisner, E. W.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NY: Jossey–Bas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Y:Norton & Company.
Hart, R. A. & Moore, G. T.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 A review. In Downs, R. M. and Stea, D. (eds.) Image and Environment,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246–288.
Hobbs, J. (1973).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valu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5(1), 5–9.
Hobbs, J. (1977). Is aesthetic possible? Art Education, 30(1), 30–32.
Kaplan, R. & Kaplan S. (1981).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NY:Praeger.
Mark, D. M. (1993). Human spatial cognition, In Medyckyj–Scott,D.and Hearnshaw, Human Factor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51–60.
Maslow, A. H. (1972).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