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玉茹
Yu-Ju Chiu
論文名稱: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以三所參與學校為例
The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of I-LAN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指導教授: 葉忠達
Chung-Ta Y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童玩童玩節文化認同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童玩小子Fun心玩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I-LAN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cultural identify, multiculturalism, art education, Folkgame Kids Have Fu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童玩節迄今已舉辦六屆,研究者認為其不僅為台灣開啟了一扇與世界接軌的窗口,同時也成為孩童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尤其對於參與活動的孩童來說,童玩節的表演與展覽項目更展現了一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實例,因此本文將探究童玩節所呈顯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並分析其中可再深化的面向,供相關單位及國小藝術教育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首先,分析童玩節與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相關文獻,並從中建立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其次,依研究目的確立訪談對象,並進行實地觀察與深度訪談;最後,根據文獻探討與實地觀察訪談結果,綜合歸納出以下五點結論:(1)參與表演的原住民孩童,從訓練過程中增加了對於原住民舞蹈、歌謠與文化的認同。(2)原住民孩童在參與童玩節活動後,不僅擴展了國際視野,增加對於各國舞蹈、文化的體認,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3)童玩節所展現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主要呈顯在「表演活動」、「展覽活動」與「文化交流活動」三個層面。(4)童玩節對於參與表演學校藝術教育的影響呈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為訓練時期的課程統整;其二為表演之後將童玩節活動影像資料作為教學資源。(5)童玩節的表演與展覽活動對於孩童具有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但若能在「推廣舞蹈夏令營、催生童玩博物館、擴大童玩采風錄、建構教學資料庫、鼓勵童玩DIY」等方面加強,將可更深化童玩節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功能。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of I-LAN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The festival up to now has been held for six times. It really shows an example of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especially Atayal boys and girls, feel thi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deeply. This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writer built up an analysis frame.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urpose, the writer established the interview schedul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interview result, the writer concluded five points as followed. (1)The aboriginal children strengthened their cultural identify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2)The aboriginal children not only broadened their international view but also strengthened their self-confidence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festival. (3)The festival showed its implication of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in playing, exhibi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ing activities. (4)The festival influenced and helped the art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classes. (5)If the festival popularizes summer dance camp, establishes the festival museum, builds up teaching data, encourages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DIY, it would strengthen deeper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function.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六節 名詞釋譯…………………………………………………….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多元文化藝術教育…………………………………………11 壹、多元文化論與文化多元論……………………………………11 貳、多元文化教育…………………………………………………13 參、多元文化藝術教育……………………………………………14 第二節 童玩節的緣起與內涵………………………………………17 壹、童玩……………………………………………………………17 貳、童玩節的緣起…………………………………………………18 參、表演……………………………………………………………19 肆、展覽……………………………………………………………22 第三節 童玩節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25 壹、童玩與藝術教育………………………………………………25 貳、童玩節與多元文化藝術教育…………………………………27 參、童玩節對學校藝術教育的影響………………………………28 第四節 相關研究……………………………………………………31 第五節 小結…………………………………………………………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實施程序……………………………………………………4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4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51 第一節 山林□的訓練--原住民孩童對族群文化的認同…………49 壹、訓練課程的統整………………………………………………52 貳、表演舞碼的編排………………………………………………57 參、泰雅歌謠的練唱………………………………………………59 肆、社區資源的整合………………………………………………61 伍、族群文化的認同………………………………………………62 第二節 小舞者的聚會--表演團隊之間的多元文化交流…………65 壹、代表台灣的小舞者……………………………………………65 貳、小舞者的舞蹈交流……………………………………………68 參、小舞者的文化交流……………………………………………69 肆、小舞者的生活交流……………………………………………75 第三節 心靈上的成長--孩童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體認…………77 壹、拓展國際觀……………………………………………………77 貳、增加自信心……………………………………………………78 參、娃娃眼裡看世…………………………………………………81 肆、外國舞蹈很有趣………………………………………………82 伍、好想再去童玩節………………………………………………85 第四節 公園□的教室--展覽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87 壹、2003年以「童玩小子Fun心玩」替代「童玩節」………….87 貳、『偶在這裡』館………………………………………………90 參、斯洛伐克戲偶劇即興演出……………………………………98 肆、Fun動館………………………………………………………103 第五節 活動後的省思--童玩節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深化…….115 壹、推廣舞蹈夏令營…………………………………………….115 貳、催生童玩博物館…………………………………………….117 參、擴大童玩采風錄…………………………………………….119 肆、建構教學資料庫…………………………………………….121 伍、鼓勵童玩DIY…………………………………………………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壹、表演團隊孩童在訓練過程中對於族群文化的認同……….127 貳、表演團隊孩童參與童玩節後對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體認.129 參、童玩節所展現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131 肆、童玩節對參與學校藝術教育的影響……………………….133 伍、童玩節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如何深化…………………….135 第二節 建議……………………………………………………….138 壹、對於主辦單位的建議……………………………………….138 貳、對於學校老師的建議……………………………………….140 參、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142 參考文獻……………………………………………………………….144 一、中文部分……………………………………………………….144 二、西文部分……………………………………………………….148 附錄一 1996∼2002年歷屆宜蘭童玩藝術節國內外表演團隊…….151 附錄二 1996∼2002年歷屆宜蘭童玩藝術節主題展覽館………….157 附錄三 童玩節活動相關行政人員訪談大綱……………………….161 附錄四 指導表演活動國小教師訪談大綱………………………….162 附錄五 參與童玩節表演活動孩童訪談大綱……………………….163 附錄六 宜蘭原住民國小表演團隊表演舞碼簡介………………….164 附錄七 2002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親善大使團招募簡章摘述….167 附錄八 2003年童玩小子Fun心玩與歷屆童玩節異同分析…………169 附錄九 「偶在這裡」館偶戲嘉年華演出內容彙整表…………….171 圖 次 頁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6 圖 1-2 泰國「洛普貝瑞兒童民俗遊戲舞蹈團」……………………21 圖 1-3 紐西蘭「德-瓦甘努伊-阿-塔拉毛利民俗舞蹈團」……….21 圖 1-4 「天涯若比鄰」………………………………………………24 圖 1-5 「有聲童玩館」……………….…………………………….24 圖 1-6 「童玩DIY」教學活動……………………………………….24 圖 3-1 研究設計圖……………………………………………………42 圖 3-2 焦點團體訪談研究對象………………………………………44 圖 3-3 實地觀察地點「偶在這裡」館………………………………44 圖 3-4 實地觀察實施流程圖…………………………………………46 圖 3-5 深度訪談實施流程圖…………………………………………47 圖 4-1 山林中的小學之一……………………………………………55 圖 4-2 山林中的小學之二……………………………………………55 圖 4-3 練習場地之一…………………………………………………56 圖 4-4 練習場地之二…………………………………………………56 圖 4-5 原住民國小團隊於舞台上演出實況之一……………………67 圖 4-6 原住民國小團隊於舞台上演出實況之二……………………67 圖 4-7 芬蘭國家日……………………………………………………70 圖 4-8 阿美族國家日…………………………………………………70 圖 4-9 俄羅斯團隊學習製作童玩竹蟬………………………………72 圖 4-10 小朋友們教巴西團隊扯鈴玩法…………………………….72 圖 4-11 住宿宜蘭大學期間國內孩童與外國團隊團員的合照…….80 圖 4-12 歡迎餐會…………………………………………………….80 圖 4-13 國外表演團隊之一………………………………………….84 圖 4-14 國外表演團隊之二………………………………………….84 圖 4-15 宜蘭市南門林園場地平面圖……………………………….88 圖 4-16 羅東運動公園場地平面圖………………………………….88 圖 4-17 歐洲戲偶之一……………………………………………….92 圖 4-18 歐洲戲偶之二……………………………………………….92 圖 4-19 印尼杖偶…………………………………………………….93 圖 4-20 展館內走道右側的戲偶圖………………………………….93 圖 4-21 動物造型的戲偶…………………………………………….95 圖 4-22 本土布袋戲偶……………………………………………….95 圖 4-23 給戲偶使用的小道具……………………………………….96 圖 4-24 捷克小木偶………………………………………………….96 圖 4-25 以腳穿上靴子帶動戲偶做表演…………………………….97 圖 4-26 斯洛伐克宗教表演時用的杖偶…………………………….97 圖 4-27 斯洛伐克藝師拉手風琴…………………………………….99 圖 4-28 手套偶表演…………………………………………………101 圖 4-29 戲偶做高難度的特技表演動作……………………………101 圖 4-30 戲偶圍圈圈跳舞……………………………………………102 圖 4-31 戲偶走路的姿態……………………………………………102 圖 4-32 由貨櫃彩繪做成的Fun動館外觀裝飾…………………….105 圖 4-33 Fun動館周邊設計之一…………………………………….105 圖 4-34 Fun動館周邊設計之二…………………………………….105 圖 4-35 彩繪人偶造型鐵桶…………………………………………106 圖 4-36 可壓或自動旋射出水來的打水幫浦設計…………………106 圖 4-37 自動移動投影的皮影戲牆…………………………………109 圖 4-38 日本童玩月亮上的兔子……………………………………109 圖 4-39 一樓的童玩動手操作區及大型小精靈鐵片童玩…………110 圖 4-40 二樓動手操作區……………………………………………110 圖 4-41 供遊客於一旁賞玩的小雞啄米童玩………………………111 圖 4-42 可實際體驗釣魚樂趣的童玩………………………………111

    一、中文部分:
    小蕃薯(2000)。2000宜蘭國際童玩節。2004年3月26日,取自http://kids.yam.com/folkgame/
    李秀琴(2002)。台灣藝術教育的發展取向(713-714頁)。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台北:桂冠圖書。
    呂宜蒨(2002)。波西尼亞文化中的紐西蘭毛利人(14頁)。載於須文宏主編。2001宜蘭國際童玩節。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
    林錦鑾(1979)。兒童玩具與美勞教學。台南師專學報,12,113-114。
    吳淑君(2000)。兒童歡樂夢土--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台灣月刊,8,22-25。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47-70頁)。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1997)。1997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97child/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1999)。1999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99child/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回顧。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main.htm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0)。2000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 www.folkgame.org.tw/2000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2001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 www.folkgame.org.tw/2001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2002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 www.folkgame.org.tw/2002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2002年宜蘭國際童玩節導覽。2004年2月6日,取自http://www.lanyangnet.com.tw/2002folkgame/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2002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親善大使團招募簡章。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 www.folkgame.org.tw/2002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宜蘭泰雅表演團隊。200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team/Atayal.htm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童玩采風。2003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events/index.htm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3)。2003童玩小子Fun心玩。2004年2月6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2003/kids
    須文宏(2002)。童玩藝術節歷年團隊分析。2003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events/index.htm
    銳志傳播(2001)。宜蘭親水公園。台灣采風—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幻燈片管理系統網站。2004年3月26日,取自http://tiscsvr.tbroc.gov.tw/photo_list_2.asp?NDRFNBR=38&PageNo=1
    莊明貞(199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施(225-250頁)。收入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藝術與遊戲再兒童認知發展中的角色(63-83頁)。載於克魯門(Klugman, E)、史密蘭斯基(Smilansky, S.)(主編)。兒童遊戲與學習。台北:桂冠。Klugman, E.&Smilansky, S.(Ed.)(1999).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過早且過重的學業壓力:遊戲的犧牲(5-26頁)。載於克魯門(Klugman, E)、史密蘭斯基(Smilansky, S.)(主編)。兒童遊戲與學習。台北:桂冠。Klugman, E.&Smilansky, S.(Ed.)(1999).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590-607頁)。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郭禎祥(2001)。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33-47頁)。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文化。Johnson, J.D., Christie, J.F. & Yawkey, T.D.(1992).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張世宗(1995)。從教材的跨文化談跨文化的教育(339-269頁)。載於袁汝儀(主編)。多元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世宗(2001)。台灣傳童玩與益智游藝。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黃正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343-374頁)。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101-121頁)。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
    陳瓊花(1996)。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155-191頁)。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
    陳膺宇(1993)。批判思考在多元文化教育之意義(251-273頁)。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游君如(2000)。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以藝術品中的文化多元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彭竹君(2000)。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21-46頁)。收入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英海(1995)。「在地觀點」的藝術教育:以一個普渡朋的藝術展現為例(67-89頁)。載於袁汝儀(主編)。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謝浩泰(2002)。采風照片。2003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folkgame.org.tw/events/2002/index.htm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國中美術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龔玉萍(1995)。多元文化藝術教育之研究:以臺灣排灣族群藝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ent, E. A. (1998). Using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1 (5), 56-61.
    Banks, J.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ress.
    Banks, J. A. (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 James Banks and Cherry McGee Banks. New York: MacMillan, 3-24.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ress.
    Berry, G. L. (1979). The Multicultural principle: Meaning From Seven Cardinal Principle of 1918 and 1978. in Hass, G. (ed), Curriculum Planning: A New Approac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321-322.
    Broin, V. (1993). Integrating Critical Analysis: Philosophy with Multicultural and Gender Focus. Teaching-Philosophy, 301-314.
    Clark, R. (1998). Doors and Mirrors in Art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Postmodernist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51 (6), 6-11.
    Collins, G., & Sandell, R. (1992).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45 (6), 8-13.
    Duncan, C. (198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nc.
    Feldman, E.B. (1996).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aiwa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502-517.
    Goldman, M. (1991). Dead White Guys. Teaching-Philosophy, Je 91, 155-164.
    Grant, C. A., & Sleeter, C. E. (1989a). Turning on Learning: Fiv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Teaching Plans for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New York: Merrill.
    Grant, C. A., & Sleeter, C. E. (1989b). Race, Class, Gender, Exception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46-66.
    Hamer, L. (2000). Folklore in school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 institutionalizing no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3 (447), 44-69.
    Kindler, A. M. (1994). Children and the Culture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Art Education, 47 (4), 54-60.
    Lancaster, J. (1990). 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ynch, J. (1983).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Mason, R. (1995).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in Ju-I Yuan (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Visual Art Education. Taipei: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23-25.
    Mallick, K. (1997).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aiwa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433-441.
    Mcfee, J.K. (1995).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in Ju-I Yuan (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Visual Art Education. Taipei: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1-22.
    Mcfee, J.K. (1998).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97-118.
    Seminar, P. S. (1998). Society, Art, and Education. in McFee, J. k,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24.
    Smith, P. (1994). Multicultural Issues: Dilemmas and Hopes. Art Education, 47 (4), 13-17.
    Tetreault, M. K. T. (1989). Integrating Content about Women and Gender into the Curriculum,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24-144.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lkinson, P.A. & Kido, E. (1997).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voice from the journey. Language Arts, 74, April.
    Zimmerman, E. (1991). Evaluation of Student Progress in Multicultural Art Programs.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