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永吉
論文名稱: 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蠡測
指導教授: 朱曉海
李學勤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皇帝皇太子經學教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的經學教育禮制,主要依受學期間、學成儀式與學成後再度研習三個階段,分底下幾個層面進行論述。
    首先,執教者與伴學者,前賢有關這一部份,多想當然爾的認為即由太子太傅、少傅執教,然實際上從兩漢一直到隋,真正負責經書教育者,乃另有其人,即朝臣以侍講、執經、侍讀等名銜兼職入授,而其中又有細微變化,無法籠統言之。
    其次,受業年齡及教材,既言經書教育,教材似乎已固定,毋庸贅言。然受學者不同年齡所習經書次序如何?不同朝代對五經是否有不同偏重?則需仔細甄別方能見其梗概。
    其三,教育儀式,除簡述養老禮儀節外,主要釐清講經有不同指謂,不同身份、場合所行釋奠禮的實際景況,以及講經與釋奠禮之關係。
    其四,講經集會,指出有關經書的講經集會有兩種,一乃因釋奠禮而舉行者,另一則平時召集之講經集會。前者乃作為幼君、儲君受學告一段落的考成典禮,此種講經集會中設有各個職司以擔負不同任務,並有固定進行程序。後者則是平時研討經義而舉行。皇帝與儲君於此兩種講經集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別。另外,不論是何種講經集會,會發現所講論經書具有很高的集中性,均以《孝經》為主,尤其是釋奠講經集會,更無一例外。
    其五,教育地點,探討當時辟雍、中央官學的設立實況,以解釋這一時期幼君、儲君受學及舉行教育儀式的地點,何以屢有更動,並持與先秦禮書中儒生所建構的理想圖景作比較,以察其流變。
    最後,針對一些相關問題,如執教者與伴學者的待遇、經書教育成果的評量等,另作補充論述。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釋題 1 第二節 使用材料 4 第三節 既有研究成果評述 6 一, 教育史 6 二, 專著 7 三, 單篇論文 10 第四節 章節內容說明 12 第二章 先秦儒生禮書中天子與王太子教育的相關圖景 16 第一節 受學年限 16 第二節 受學地點與同學者 17 第三節 教育內容與執教者 20 第四節 教育儀式 22 第三章 執教者與伴學者 28 第一節 名義上的師傅之官 28 第二節 實際執教者 34 一, 侍講 34 二, 執經與侍讀 43 三, 教授者的人選 52 第三節 伴學者 57 第四章 受業年齡及教材 83 第五章 教育儀式 107 第一節 養老禮儀節 107 第二節 釋奠禮 110 一, 學校之釋奠禮 110 二, 皇帝與皇太子之釋奠禮 114 第六章 講經集會 124 第一節 釋奠講經 124 第二節 非釋奠講經 132 第三節 講經集會對《孝經》的偏尚 139 第七章 教育地點 145 第一節 皇帝、皇太子受學地點 145 第二節 辟雍與養老禮 148 第三節 太學與國學 155 一, 西漢至西晉 156 二, 南朝 158 三, 北朝 170 第四節 結語 180 第八章 結論 186 第一節 執教者與伴學者的待遇及影響 186 一, 執教者 186 二, 伴學者 192 第二節 儲君經學教育評量的另類觀察 193 第三節 結語 198 參考書目 204

    參 考 書 目
    古籍:
    孔穎達,《毛詩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邢 昺,《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孫 奭,《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徐 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賈公彥,《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陳 澔,《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1990
    陳壽祺,《尚書大傳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續經解尚書類彙編》,1986
    皇 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盧 弼,《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魏 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劉 昫,《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荀 悅,《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周壽昌,《漢書注校補》,臺北:鼎文書局,1977
    劉 琳,《華陽國志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許 嵩,《建康實錄》,成都:巴蜀書社,《中國野史集成》第一冊,1993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
    王 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1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梁 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繆啟愉,《四民月令輯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
    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
    徐湘霖,《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
    王 嘉,《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慧 皎,《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僧傳合集》,1991
    酈道元,《水經注》,長沙:岳麓書社,1995
    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楊 勇,《洛陽伽藍記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2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梁元帝,《金樓子》,臺北:世界書局,1990
    倪 潘,《庾子山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吳兆宜,《徐孝穆集箋》,臺北:世界書局,1984
    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章 樵,《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
    王象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陳 模,《東宮備覽》,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哲學類》,1985
    洪 适,《隸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劉承幹,《希古樓金石萃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歷代碑誌叢書》第八冊,1998
    趙 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羅 新、葉 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中國畫像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李 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杜 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李 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
    ,《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
    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
    繆荃孫編,《蕅香零拾》,北京:中華書局,1999
    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近人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西漢禮制建築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王仲犖,《北周六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2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96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皮錫瑞,《經學歷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3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燕石續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 憑,《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金 鶚,《求古錄禮說》,濟南:山東友誼書社,《孔子文化大全》,1992
    姜 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柳詒徵,《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洪 業,《洪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現代學術經典》,1996
    胡 適,《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高 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陳 槃,《舊學舊史說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葉國良等,《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古史新探》,臺北:坊間本,出版年不詳
    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閻步克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品位與職位》,北京:中華書局,2002

    教育史及相關著作: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毛禮銳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再版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石劍生,《我國南北朝以前之大學教育》,臺北:漢明書局,1972
    李國鈞、王炳照總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4年再版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胡美琦,《中國教育史》,臺北:三民書局,1978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高時良,《中國教育史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梅汝莉主編《中國教育管理史》,臺北:三民書局,1978
    陶愚川,《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程方平、畢 誠,《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程舜英,《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楊吉仁,《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臺北:正中書局,1970
    楊榮春,《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學位論文:
    郭永吉,《西漢儒家的政治地位及其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龐 駿,《南北朝儲君制度淺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論文:
    王 健,〈漢代君主研習儒學傳統的形成及其歷史效應〉,《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王文東,〈論北朝鮮卑貴族的尊師興學之禮〉,《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朱曉海,〈潘岳論〉,《燕京學報》2003年第15期
    ,〈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003年第9期
    李 零,〈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美國達慕思學院郭店楚簡《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感想〉,《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李學勤,〈試論新發現的 方鼎和榮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
    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七十本第二分
    周永衛,〈略論漢代的皇家教育〉,《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胡克森,〈西晉國子學建立原因初探〉,《晉陽學刊》2003年第6期
    高明士,〈唐代的釋奠禮制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大陸雜誌》1980年第61卷第5期
    郭永吉,〈先秦兩漢東宮稱謂考〉,將於鄭州大學主辦,《中原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2005年11月
    ,〈兩漢經學師法家法考〉,《李學勤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待刊
    賴亮郡,〈六朝隋唐皇太子監國——以監國制度為中心〉,《臺東師院學報》2002年第13期(下)
    龐 駿,〈北齊儲君制度探論〉,《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