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丹齡 Liang,Dan-Ling |
---|---|
論文名稱: |
一間教室的探索氛圍與思考現象 Inquiring Environment and Thinking Phenomenon In Classroom |
指導教授: |
楊茂秀
Peter M. Y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團體 、敘事智慧 、思考的參照點 、空白學習單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of Inquiry, Narrative Intelligence, Reference of Thinking, Blank Working Shee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間教室的探索氛圍與思考現象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美勞教學碩士班
梁丹齡
摘要
本研究採行行動研究的步驟,針對台灣地區城市型國民小學教室現場之條件與限制,進行探索團體討論文化的現象研究,並參照相關文獻與美國相關教學研究方案,提出「思考的參照點」之研究假設,試圖建立探索團體的鷹架模型,以期達到研究目的。
教師以懷德海(A. N. Whitehead)螺旋式兒童心理發展之學習歷程:驚異(romance)階段、精確(precision)階段和概括(generalization)階段,做為教師內在教育信念,透過螺旋式的培養學習態度、大量持續的閱讀、敘說故事、進行探索討論等方式,持續營造班級的思考文化氛圍。
研究歷程中,教師意外發現『學習單』對孩童學習之箝制作用,並在試圖改進過程中,發展出『空白學習單』之概念。研究同時指出進行探索團體教學,教師必須保持高度覺察力與彈性,才能捐棄自我框架,不斷提昇反省的深度,從知識權威的角色轉為扮演程序權威的引導者,真正體現孩童是學習主體之教育哲學。
研究中針對孩童兩年來呈現的敘事智慧、哲學思維現象以及教師自身的教育信念之變化等面向進行分析討論,研究中均呈現積極正向提昇的現象。孩童能運用自由的想像逐漸開發自我敘事風格,呈現積極改變的敘事智慧,整理自身的思維或生活經驗;亦能運用非形式邏輯的自然語言與形式邏輯思維的語言進行探索討論;教師亦能反躬自省,逐漸的檢視自我框架對教學的影響,而呈現修正的態度。
關鍵字:探索團體、敘事智慧、思考的參照點、空白學習單
Inquiring Environment and Thinking Phenomenon
in Classroom
Liang,Dan-Li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steps of action research,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establish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 at urban areas in Taiwan. It also refers to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case stud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poses “Reference of Thinking” as the research assumption. It aims to build a scaffolding model for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pplies A. N. Whitehead’s three learning stages: romance stage, precision stage and generalization stage as the belief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She creates the thinking phenomenon consistently in the classroom by maintaining children’s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providing substantial reading, story telling, and facilitating inquiry discussion to children.
In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e deficit that work sheets brought to the children. The work sheets strangl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improve the deficit by proposing the concept of “Blank Working Sheet”, which is a piece of blank paper. 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need to maintain highly sensibilities and flexibilitie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self limitations and implore the depth of reflection. Teachers have to transfer themselves from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to the authority of procedure, therefore truly fulfill the philosophy that children are the substance of learning.
The research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narrative intelligence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at the children has developed within the past two years. It addition, it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the researcher’s belief in education. These results are all presented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in the research. The children can apply free imagination to develop their own narrative styles. They also integrate the narrative intelligence into their daily lives and experiences and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both natural logical languages.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herself and improves her teach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process.
Key Words:Community of Inquiry、Narrative Intelligence、Reference of Thinking、Blank Working Sheet (a piece of blank paper)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圖書】研究法類
1.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2.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3.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4.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5.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6. 李維倫譯(2004)。Robert Sokolowski著。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圖書】教育專業類
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8. 臺北市政府(2002) 。《台北市政府九十一年度市政論壇--生活哲學於學校教育之學習與應用》。
9.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10.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11.金樹人等(1998)。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2.陳惠邦、李麗霞(2002)。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圖書】哲學與思考類
13.吳志宏譯(1994)。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教育的目的。台北:桂冠。
14.楊士毅(2001)。懷德海哲學入門—超越現代與後現代。台北:楊智。
15.姜文閔 譯(2001)。John Dewey著。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16.林寶山、康春枝譯(2001)。John Dewey著。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
17.劉福増 主編(1988)。羅素論現代教育。台北:水牛。
18.姜文閔 譯(1992)。John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
19.林郁馨、蔡淑雯 譯(2001)。Allen de Botton著。哲學的慰藉。台北:究竟。
20.林雨蒨 譯(2003)。Christopher Phillips著。蘇格拉底咖啡館。台北:麥田。
21.楊茂秀 譯(1996)。Matthew Lipman著。靈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2.鄭瑞玲 譯(1999)。Matthew Lipman著。靈靈-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3.楊茂秀 譯(1998)。Matthew Lipman著。哲學教室。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4.楊茂秀 譯(1999)。Matthew Lipman著。哲學教室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5.楊茂秀 譯(1998)。G..B.Matthews著。哲學與小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6.王靈康 譯(1998)。G..B.Matthews著。童年哲學。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7.陳鴻銘 譯(1998)。G..B.Matthews著。與小孩對談。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8.柯倩華 著(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計劃。台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29.傅佩榮 著(2003)。哲學與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30.張玉成 著(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31.李維 譯(2001)。Lev Semenovih Vygotsky 著。思維與語言。台北:昭明。
【圖書】課程方案類
32.楊茂秀 譯(1999)。Vivian Gussin Paiey 著。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33.黃又青 譯(1998)。Vivian Gussin Paiey 著。男孩與女孩。台北縣:光佑文化。
34.楊茂秀、陳鴻銘、林意雪 譯(1997)。。Vivian Gussin Paiey 著。直昇機‧男孩。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35.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2002)。認識裴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36.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37.余振民譯(2000)。Roy Wilkinson著。教育的藝術。台北縣:光佑文化。
38.梁雲霞 譯(2002)。Shari Tishman,David N. Perkins & Eileen Jay著。思考的教室—策略與應用。台北:遠流。
39.李弘善 譯(2000)。Robert J. Sternberg & Louise SpearSwerling著。思考教學。台北:遠流。
40.吳慧貞 譯(2001)。Robert Coles著。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
41.秦佩佩 譯(1999)。Robert Coles著。兒童與青少年的道德智商。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42.張軍紅等 譯(1998)。Malaguzzi , Loris等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
43.白裕承 譯(1998)。Mitch Albom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
44.蔡居澤、廖炳煌著(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
45.林育瑋等 譯(1997)。Sylvia C. 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I)。台北縣:光佑文化。
46.郭進隆 譯(1994)。Peter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文化。
【圖書】雜書類
47.李長俊 譯(1985)。Rudolf 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
48.楊茂秀 譯(1998)。Molly Bang 著。圖畫‧話圖—知覺與構圖。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49.吳瑪悧 譯(1998)。康丁斯基(Kandinsky)著。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
50.高宣揚 著(1996)。後現代藝術中的不確定性。臺北:唐山。
51.李幼蒸 譯(1991)。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時報文化。
52.李幼蒸 選編(1994)。烏伯托‧艾柯等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臺北:桂冠。
53.敖軍 譯(1998)。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流行體系(一)符號學與服飾符碼。臺北:桂冠。
54.敖軍 譯(1998)。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臺北:桂冠。
55.溫晉儀 譯(1997)。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批評與真實。臺北:桂冠。
56.汪耀進、武佩榮 譯(1994)。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戀人絮語。臺北:桂冠。
57.許薔薔、許綺玲 譯(1997)。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神話學。臺北:桂冠。
58.楊德睿 譯(2001)。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
59.王志明 譯(1989)。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憂鬱的熱帶。臺北:聯經。
60.劉其偉 編譯(1994)。文化人類學。臺北:藝術家。
61.劉其偉 編著(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雄獅。
62.龔卓軍等 譯(2000)。Carol S. Pearson著。內在英雄。臺北:立緒。
63.龔卓軍等 譯(2000)。Stephen Segaller and Merrill Berger著。夢的智慧-榮格的世界。臺北:立緒。
64.楊庸一 譯(2000)。Sigmund Freud著。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
65.葉頌壽 譯(1988)。Erich Fromm著。夢的精神分析(再版)。台北:志文。
66.蕭昭君譯(1998)。尼爾‧波士曼( Neil Postman )著。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
67.吳潛誠 譯(1996)。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
68.王志弘 譯(2002)。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
69.陳香君 譯(2000)。Griselda Pollock著。視線與差異。台北:遠流。
70.陸雅青(2004)。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71.劉勰著(1987)。文心雕龍。台北:開明書局。
72.雨云 譯(1998)。E. H. Gome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73.蘇振明(2002)。台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74.侯書宇 譯(2006)。肯尼斯.霍爾 (Kenneth Hall)著。星星小王子。台北:九周。
75.王石珍 譯(2000),Robert Fisher著。為自己出征。台北:方智。
76.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
77.劉鳳芯 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小魯。(Perry Nodelman)
78.劉鳳芯 譯 (2003)。Perry Nodelman著。閱讀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
79.楊茂秀 主編。閱讀生機--教育部「閱讀學校與閱讀教室模式建立計畫」。教育部。
80.林真美等著(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
81.連翠茉 編(2001)。歡喜閱讀。台北:遠流。
82.連翠茉 編(2001)。我‧會‧愛。台北:遠流。
83.林寶鳳等著(2002)。繪本下午茶。台北:遠流。
84.黃迺毓著(2003)。童書是童書。台北:宇宙光。
85.劉滌昭譯(2004)。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松居直著,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86.李瑟、楊淑娟、齊若蘭、孫曉萍等(2005)。閱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台北:天下文化。
87.吳昌杰 譯(1999)。Alberto Manguel著。閱讀地圖。台北:商務書局。
88.里維 譯(2001)。Daniel Pennac著。閱讀的十個幸福。台北:高寶國際。
89.郭妙芳 譯。瑞琦‧路德曼(Regie Routman)著。飛向閱讀的王國。臺北:信誼基金會。
90.郝明義、朱衣 譯(2003)。Mortimer J. Adler & Charles Van Doren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商務。
91.楊茂秀 著(1992)。討論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92.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讀書會研究小組(1999)。社區兒童讀書會帶領人入門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3.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成人讀書會研究小組(1999)。成人讀書會:探索團體的經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4.蔡玲等 編(2004)。打造孩子閱讀的桃花源:親子共讀指導手冊。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95.林志明 譯(1998)。Walter Benjamin著。說故事的人。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96.石計生 著(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縣:左岸文化。
97.詹美涓 譯(2004)。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著。狂野寫作。臺北:心靈工坊。
98.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縣:INK印刻。
99.陳保朱 譯(2002)。大江健三郎著。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臺北:時報文化。
100.鄭一青、何琦瑜(2004) 。品格決定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文化。
101.楊茂秀 譯(1996)。Matthew Lipman著。鯨魚與鬼屋。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02.楊茂秀著(2003) 。蜘蛛人安拿生。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雜誌與文章】
1. 遠見雜誌的《再造學習型台灣》特刊,2003年10月20日出刊。
2.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
3. 王振德(1991)。兒童哲學課程的理念與做法--兼論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1,18-20。
4. 李錫津(2001)。生活體驗學習方案的課程期望。課程與教學通訊8,1-4。
5.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
6.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7. 張勳誠(2003)。探索教育的核心價值。教師天地127,57-63。
8.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9. 梁丹齡(2002)。是生活哲學還是哲學生活?─推動生活哲學之實驗行動。新講台(10)。
10.蘇振明,兒童圖畫書導賞選析,輯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
11.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12.鄭婉敏(1999)。認知的學習理論的教學意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台中師範學報,13。
13.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14.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15.陳淑敏(1995)。Vygotsky 「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
16.何東墀(2002)。認識亞斯伯格症-另類自閉症。特教園丁,17,4。
17.徐素霞 。圖像語言藝術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美育月刊,91。
18.徐素霞 。插畫是獨立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
19.徐素霞 。我的「畫」也有「話」要說 ─波隆納插畫展之歐美作品風格探析。美育月刊,113。
20.李坤崇(2002)。能力指標轉化的理念。台南:成功大學。
21.劉錫麒(1992)。合作反思思考數學解題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2,1-68。
【論文】
1. 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 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3. 許蕙伃(2002)。以故事為主軸之國語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4. 陳宜貞(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5.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6. 張欽斐(2003)。從經驗知識延伸到形式知識內在關連—以分配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7. 陳根深、王慧珠、梁丹齡、林恭豪、李光華(2000)。台北市天母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注之研究。台北市:天母國民小學。
二、英文部分
1. Anderson, Reder & Simon (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May 1996,5-11.
2.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3.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4. Lipman(1991a).Think in edu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Lipman(1993). Think children and education.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6. Lipman, Sharp & Oscanyan (1980),Teaching children philosophy think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s manual for ”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ERLC Document Production Service No.103297)
7. McLellan, H. (1993). Situated learning in focus: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5-9.
8. McLellan, H. (1996). Evaluation in a situ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H. Mclellan, (E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9. Meador, K. (1997).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for young learners. Englewood, CO:Teacher Ideas Press/Libraries Unlimited.
10.Cynthia Rylant / Lauren Stringer(文/圖) 著(2001)。Scarecrow。N.Y.:Voyager Books Harcourt Inc.。
11.Leo Lionni(1964) 著。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2.Leo Lionni(1964) 著。Let’s make rabbits。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3.Leo Lionni(1967) 著。Frederick。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4.Leo Lionni(1983) 著。Cornelius。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5.Leo Lionni(1964) 著。TICO and the Golden Wings。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6.Leo Lionni(1963) 著。Swimmy。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三、網路資源
1.朱源泉(2002)。從小扎根─談繪本教育的重要性。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chibs.edu.tw/lib/sissue/html/p39_54.htm。
2.陳慧娟(2001)。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0日,網址: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gz12.htm
3.吳壽彭 譯。亞里斯多德著。形而上學(網路版)。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05月20日,網址:http://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
4.伯特蘭.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n Russell)著。西方哲學史(網路版),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05月20日,網址: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liter/philwest/philw_cont.htm
5. 陳迪輝(2001)。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期刊,16。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05月25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6/index.htm
6. 吳漢成、周明遠、陳樹堂、朱志華。情境教學初探。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5日,網址:http://www.lokkan.edu.hk/article-01.htm
四、使用圖書/音樂
圖書類
1. 幸佳慧(譯)(2004)。Bernard Waber著。勇氣。台北:小魯。
2. 林良譯(2004)。貝琦‧佛朗哥(Betsy Franco)著。數學詩。臺北:三之三。
3. 蔡欣玶 譯(2001)。羅伯特‧繆斯克著。紙袋公主。臺北:遠流。
4. 楊茂秀譯(2004)。瑪格麗特‧懷茲‧布朗著。重要詩。臺北:經典傳訊。
5. 楊喚 文(2004)。黃本蕊 繪。水果們的晚會。新竹:和英。
6. 楊茂秀 譯(1995)。Matthew Lipman著。靈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7. 楊茂秀 譯(1996)。Matthew Lipman著。思考舞台。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8. Leo Lionni(1964)。Cornelius。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9. Leo Lionni(1964)。TICO and the Golden Wings。N.Y.:Dragonfly Books Alfred A. Knopf。
10.Istvan Banyai(1995)。ZOOM。N.Y.:Puffin Books。
11.Nikolai Popov (1995)。WHY?。North-South Books。
12.Jack Zipes譯(1996)。Gianni Rodari著。The Grammar of Fantasy。N.Y.:Philmark Lithographics。
音樂類
1. CD(1999)。Songs of innocence。Virgin Classics。詳見網址:http://www.virginclass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