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卲璇
論文名稱: 性傾向、宗教信仰、社會運動─以同光教會為研究實例
指導教授: 趙彥寧博士
潘英海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性傾向自我認同同志基督徒同志教會新社會運動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同光教會為實例,探討同志基督徒在性傾向與宗教信仰認同之間的衝突與整合,並進行新社會運動的過程。
    首先歸納基督教對於同性戀價值觀的形成原因,並瞭解當代基督教會對於同性戀的研究與討論。再透過同志基督徒信仰經驗的敘事,分析影響個人認同的因素,由參與同光教會成立的同志基督徒回溯教會成立的過程,理解其展開集結的背景、方式和後續產生的影響。在教會組織成立後,探究其集體認同、抵抗論述與教會內部獨特文化的形成並運動的延續性等。
    研究發現,個人的經驗與其所處的環境是影響認同的重要因素,個人的經驗與背景決定性傾向與信仰間衝突程度的強弱,個人所選擇的環境影響其解決衝突的方式,也因此認同的過程會隨著所選擇的環境與經歷的事物,具有不斷變動的特性。
    同志基督徒以教會(信仰團體)做為其運動的組織,信仰的生活與種種儀式有助於強化、累積集體認同;汲取原本基督信仰中的材料,結合個人的信仰經驗,產生符合信仰內部的價值觀與論述以抵抗主流教會的反同價值觀;教會的運作模式,使得團體獲得穩定的人力與財力資源,對於運動持續帶來正面的助益;宗教信仰裡的超越性價值,更容易促成同志基督信仰團體之間的整合與結盟。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 1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23 第二章 同性戀與基督教的關係 第一節 基督教對於同性戀價值觀形成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 25 第二節 當代基督教會對於同性戀的研究討論 ……………………… 31 第三節 當代同志教會的發展與同志神學的誕生 …………………… 35 第三章 同光教會同志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一節 基督是我家之主 ………………………………………………… 38 第二節 在基督信仰與同志認同之間 ………………………………… 48 第三節 結論 …………………………………………………………… 56 第四章 同志基督徒運動的展開 第一節 同志基督徒在傳統教會的處境和其互動關係 ………………… 59 第二節 同志基督徒現身的機會與背景 ………………………………… 63 第三節 同光教會的成立、發展及影響 ………………………………… 68 第四節 結論 …………………………………………………………… 77 第五章 同光教會的集體認同、抵抗論述與文化 第一節 教會---集體認同的場域 ……………………………………… 78 第二節 抵抗論述的形成 ……………………………………………… 84 第三節 同光教會的特殊文化 ………………………………………… 88 第四節 同志基督徒運動的延續 ……………………………………… 94 第五節 結論 …………………………………………………………… 97 第六章 同志基督徒運動的省思與展望 …………………………………… 98 附錄(一)報導人資料 …………………………………………………… 102 附錄(二)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簡介 …………………………………… 104 附錄(三)普世各教會面對同性戀的態度比較 ………………………… 105 附錄(四)同光教會小檔案 ……………………………………………… 107 附錄(五)聖經形成過程 ………………………………………………… 110 附錄(六)反同經文簡要整理 …………………………………………… 111 附錄(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同光同志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比較 ……… 116 參考書目 …………………………………………………………………… 117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丁仁傑
    2004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

    王甫昌
    1999 社會運動。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瞿海源編,頁501-53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崇堯
    2004 基督宗教與同性戀議題。刊於當代雜誌,第205期,頁62-77。

    王雅各
    1999 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開心陽光文庫:同志愛情系列24。台北:開心陽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004 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

    朱偉誠
    2000 台灣同志學。刊於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頁32-37。
    2003 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刊於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頁115-151。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2001 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台北:女書文化。

    江大惠
    2002 新約與同性戀。刊於釋,第13期。香港: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江思穎
    2002 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紹文
    2003 階級、種族、性身份---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煜
    2003 河邊春夢:台灣高雄愛河畔男性間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銀河
    1998 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今日中國。
    林本炫
    2003 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運動」定義的意涵。刊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頁39-68。台北:內政部。
    周華山
    1995 「衣櫃」性史。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8 同志神學。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怡君
    199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社會運動參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孟樊
    2001 後現代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倪家珍
    1997 九0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收錄於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何春蕊主編,頁125-148。台北:元尊。

    陳錦華
    2002 在行動中壯大自我:台灣網路同志運動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涵
    2004 「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州
    1997 基督教會對同性戀之態度研究。刊於神學與教會,第22期第2卷,頁82-98。

    張茂桂
    1994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刊於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游謙
    2000 同性戀基督徒與網路客體溝通。發表於第五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台灣中壢,4月22-23日。
    2003 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比較宗教學的觀點。刊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頁69-100。台北:內政部。

    楊雅惠
    1998 再版序:成立同光教會的心路歷程。刊於同志神學。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楊牧谷 編
    1996 當代神學辭典。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詹明信
    1990 後現代主義理論,唐小兵譯。台北:合志文化。

    董芳苑
    199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認識。收錄於宗教與文化。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趙彥寧
    2001 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收錄於戴著草
    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趙星光
    2003 世俗化與全球化過程中新興宗教團體的發展與傳佈。刊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頁1-38。台北:內政部。

    爾東 編著
    1985 不敢說出口的愛:談性愛世界中的少數民族---同性戀。台北:國際文化。

    簡家欣
    1997 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Austin, Bill R.
    1991 基督教發展史,馬傑偉、許建人譯。香港:種籽。

    Cass, V.C.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In Journal of Homosex-
    uality 4:219-235.

    Castells, Manuel
    1998 The power of identity. Malden, Mass: Blackwell.

    Clark, Michael
    1989 A Place To Start: Toward and Unapologetic Gay Liberation Theology .Dallas: Monument Press.
    Corraze, Jacques
    1992 同性戀,陳浩譯。台北:遠流。

    Davies, James
    1962 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7(1):5-19.

    Donald P. Haider-Markel
    1999 Creating Change- Holding the Line: Agenda Setting on lesbian and Gay Issu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Gays and Lesbian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public policy,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Donatella della Porta, Mario Diani
    2002 社會運動概論,苗延威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 Sherwin Bailey
    1955 Homosexuality and the western Christian Traditio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 co.

    Eder, Klaus
    1993 The New Politics of Class: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Dynamics in Advanced Societies.London: Sage.

    Edwards, G.R.
    1984 Gay/Lesbian Liberation: A Bibl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Pilgram.

    Foucault, Michel
    1990 性意識史,尚衡譯 。台北:桂冠。
    1993 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

    Giddens, 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yward, Carter
    1984 Our Passion for Justice: Images of Power, Sexuality and Liberation. New York: Pilgram.

    Macquarrie, John
    1988 Twentie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London: SCM Press.

    McAdam, Doug
    1983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lucci, Alberto
    1989a Nomads of the Present. London: Hutchinson Radius.
    1989b Collective Action: A Constructionist View. In Nomads of the Pres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Individual Nee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Eds. Alberto Melucci et al. Philadelphia : Temple UP.
    1995 The Proces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In H. Johnston and B. Klandermans (eds),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Pp41-63.Minneapolis/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UCL Press.
    1996a The Playing Self:person and meaning in a planetary socie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b Challenging code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ebuhr, H. Richard
    1957 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alism. New York, H. Holt and Company.

    Norton, Rictor
    1977 The Biblical Roots of Homophobia, In Towards a Theology of Gay Liberation. Malcolm Macourt, ed.Pp.40. London: SCM Press.

    Plummer, Kenneth, ed.
    1981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Homosexual. Totowa, NJ: Barnes & Noble.

    Robert W. Wood
    1960 Christ and the Homosexual. New York: Vantage Press.

    Rubin, Gayle
    1984 Thinking Sex: Note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Carole S. Vance, ed. Pp267-391. Boston:
    Routledge & K. Paul.

    Scott, James C.
    1984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ow, Choon-Leong ed.,
    1995 Homosexual and Christian Community. Louisville: Westminister John Knox.

    Stark, Rodney
    1985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 form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7 A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P. lang.

    Troeltsch, Ernst
    1931 The Social Teaching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es.Vol.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7 承認的政治。收錄於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陳清僑編。香港:牛津大學。

    Warren, C.
    1980 Homosexuality and Stigma. In Homosexual Behavior: A Modern Reappraisal. Pp 123-141. Judd Marmor, eds. New York : Basic Books.

    Weber, Max
    1969 Church and Sect. In Sociology and Religion: A Book of Readings.Pp318-322. Norman Birnbaum and Gertrud Lenzer, eds. PrenticeHall.

    Weaton, Kath
    1993 Lesbian/Gay Studies in the House of Anthropology. In Annu. Rev. Anthropol. Vol.22. Pp339-367.

    Whuntnow, Robert
    1987 Meaning and Moral Order: Explanation. In Cultural Analy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