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慧蘋 |
---|---|
論文名稱: |
表演藝術活動中社會教育功能之探討 |
指導教授: | 陳維棟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教育 、表演藝術 、苗北藝文中心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education, Performing Arts, Northern Miaoli Art Center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學習與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與教育策略的多樣化,社會教育資源扮演提供專業性與多元化資源的重要角色。各地的藝文中心即肩負起提供表演藝術資源的責任。一0一年苗北藝文中心的正式營運,苗栗鄉親在表演藝術方面多了一項選擇。
本研究針對到苗北藝文中心參與表演藝術活動的觀眾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進行有關社會教育功能的探討。
綜觀研究對象在問卷與訪談的結果如下:
一、性別在參與動機、參與行為與社會教育功能三方面的差異較不具顯著
性。
二、其他變數(年齡、教育程度、學習經驗和參與次數)在參與動機、參與
行為與社會教育功能三方面呈現顯著差異性。
三、參與動機對於參與行為以及參與行為對於社會教育功能方面有顯著性的
影響。
四、訪談結果表示不同族群的觀眾有參與動機與行為的個別性與差異性,但
皆能產生某種程度之社會教育功能。
五、苗北藝文中心針對不同的觀眾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價值性與必要性存
在,且必須維持其續航力。
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earning and life way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soci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acted as a primary role of providing professional and diversified resources. Accordingly, all local art centers are responsible to offer performing art resources. The official operation of Northern Miaoli Art Center in 2011 brings Miaoli people another option in performing art.
This study takes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performing arts at Northern Miaoli Art Center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ing a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functions of soci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tated in the following:
1.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motives, behaviors and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gender.
2. Differences are noticeable in the aforesaid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age, educational degre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participant times.
3. Participative motives play remarkable effects on participative behaviors and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4. Interviewing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of different groups show individuality and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motives and behaviors, but certain degree of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can still be produced.
5. It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to different audiences provided by Northern Miaoli Art Center are value and necessary, and the durability shall be enhanc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台北。
江玲君(2010)。南臺灣發展藝文活動之策略-以設立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
江宛蓉(2004)。非都會區公營展演藝術中心節目設計與觀眾需求滿足之研究-以彰化員林演藝廳及台中縣港區藝術中心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艾瑞 布斯(Eric Booth)(著)謝靜如、陳嫻修(譯)(1999)。藝術,其實是個動詞。探索文化。台北。
李建興(1994)。社會教育新論。三民書局。台北。
吳佳玲(2005)。「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生鑑賞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敏菁(2005)。國內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於網路行銷績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3)。藝術與人文教育(上)。桂冠圖書。臺北縣。
奈思比、奧伯汀(著)尹萍(譯)(1990)。2000年大趨勢。天下文化。台北。
林聖凡(2006)。影響青少年觀賞或參與表演藝術活動之因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賢、黃光男(2002)。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
林群英(2002)。藝術概論-藝術新理論。全華科技圖書。台北。
林文鵬(2008)。表演藝術在教學上之應用-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元論。五南。台北。
邱坤良(2008)。漂浪舞臺:台灣大眾劇場年代。遠流出版。台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台北。
黃興宇(2007)。台南市東區表演藝術活動與設施資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臺北。
黃明月(1999)。縣市文化中心功能與定位的省思。社教雙月刊。(94)。
苟彩煥、張翡月、許淑婷、廖婉君(編)(2009)。多元藝術鑑賞。新文京開發。臺北縣。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2)。文化行政。台北。
孫旗(1987)。藝術概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殷志男(2002)。運用假設市場評價法探討民眾參與表演藝術節目付費意願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居民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習碩士論文。
陳維柔(2012)。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跨文化研究-兼以當代傳奇劇場《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策愷(2012)。表演藝術政策之公私協力關係-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曾仰賢。黃嘉勝(編)(2010)。〈藝術的起源與功能〉。藝術概論。五南。臺北。
曾肅良(2004)。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臺北縣。
黑田鵬信(著)豐子愷(譯)(1985)。藝術概論。台灣開明書店。台北。
蓋瑞忠(2000)。藝術概論。文京圖書。臺北。
詹棟樑(1991)。現代社會教育思潮。五南。台北。
劉家蓁(2006)。表演藝術設施使用者特性及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台南市東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灣東華。台北市。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紅(2001)。藝術概論。五南。台北市。
謝東山(2000)。藝術概論。偉華書局。臺北。
Philip Kotler & Joanne Scheff, Standing Room Only, 高登(譯)(1998)。票房行銷。遠流。台北。
《牛津藝術字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1992,1996)。
行政院主計處(199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1)。苗栗文化新指標-苗北藝文中心。苗栗玩透透旅遊季刊。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規劃。《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報告。
二、外文部份
Kevin McCarthy(2001)。The Performing Arts in a New Era。Santa Monica, Calif.。
David P. Hirvela(1990)。The Performing Arts – An audience ‘s Perspective。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三、網站部份
《社會教育法中》(2011)。全國法規資料庫。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01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現況簡介-社會教育。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1151
苗北藝文中心。苗北藝文中心網站
取自http://www.nmac.com.tw/AboutUs.php?index=AC5937533447&classname=AC5937533447&classname=%E7%B0%A1%E4%BB%8B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101年9月8日取自
http://www.mlc.gov.tw/content/index.asp?Parser=1,3,13
楊式昭(2005)。台灣文化的推手-陳奇祿。文化建構文化行政管理前輩經驗談。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頁36-37
Naisbitt, John/Aburdene(著)尹萍(譯)(1990)。2000年大趨勢。天下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6)。《藝術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94.12藝術教育白皮書.pdf
張曉華。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教學概論。戲劇工作坊。
取自http://arts.edu.tw/temp/theater1
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映像舞台藝術學科。http://eizo-butai.org/new_gakka_info/v_and_p.html
智慧藏百科網Word Pedia。《大英百科全書》。智慧藏百科網Word Pedia
http://www.wordpedia.com